论规划与编辑_策划编辑论文

论规划与编辑_策划编辑论文

策划编辑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策划编辑是新形势下的需要,是出版社之间激烈竞争的需要,是出版界发展趋势的需要。目前策划编辑的内涵界定和定位存在一些误区。策划编辑的内涵是“筹划、谋划选题的编辑”或是“在选题上出主意、想办法的编辑”。其定位是“专门负责选题策划工作”。目前出版界推行的策划编辑制,综合起来有:设岗定位;专设策划编辑宝;以书为中心确定策划编辑;全社人员只要组来书稿就是策划编辑等四种。其中第一种最完整。

【关键词】 策划编辑 内涵界定 定位

1987,当英国企鹅出版社的策划编辑在中国同行面前自然而然地谈到他们“6个策划编辑跑世界”的时候,与会的中国同行曾表现出一种惊愕之余的漫不经心。惊愕者,不相信也。偌大的地球,6个人跑得过来?漫不经心者,策划编辑是个什么东西?你姑且说之,我姑且听之。会终人散,“策划编辑”云云于是便化成了一缕轻烟……。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深入。中国出版界的改革在深化。不到10年功夫,中国的出版业迅猛发展,出现了空前的振兴局面。无论从出版的规模、数量上,还是从图书的营销额,利税额上,都已向世人宣告:中国的出版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强大的行业之一,中国已跻身于世界图书大国之林。当然,这个“跻身于世界图书大国之林”的表征,并没有使我们陶醉。我们明明白白地知道,同世界先进的图书强国相比,我们的图书盈利数额还很小,我们的图书质量(尤其在材料、印刷、装帧、设计上)还远远地落后于国外先进同行。想真正地成为图书大国、图书强国,还要走很长很长的路程。而这个“国民经济中强大的行业之一”,也没使我们得意忘形。我们清醒地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出版界产生的规模数量同质量效益之间的矛盾、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开放搞活同加强管理之间的矛盾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型出版载体的出现同传统图书的矛盾等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尖锐和突出;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本质属性决定下,563家兄弟出版社之间,不得不为自身的生存发展而进行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

鉴于此,国家新闻出版署向全国新闻出版界发出了由规模数量向优质高效的阶段性转移的指令,以期模索出一条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又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中国特色的出版业发展之路,尽快与国际接轨。

阶段性转移的客观形势对出版界的领导干部提出了由单纯业务型向管理型、由传统型向开拓型、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由印象型向政绩型等转变从而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对所有的出版工作者,尤其是编辑,提出了改变编辑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改变工作内容的要求。于是,“策划编辑”这个概念被历史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一、策划编辑的出现是新形势的需要

策划编辑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新形势下的必然产物。这个“新形势”,首先是市场经济的滚滚大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版社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国家有特殊的政策加以保护。出什么样的书,出多少册,销路如何,是赔是赚,编辑们均可不管。编辑只要安心工作、伏于案头、等米下锅即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变了。出版社由“吃皇粮”过日子转变到自筹自支、自负盈亏。一方面,图书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就有了投入产出,就要讲经济核算,就要讲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图书作为特殊商品,有它的社会职能,又要讲社会效益。这样一来,编辑如是等米下锅,那么,无人送米,就只有饿死;等来的是变质发霉的米,做出来的饭便会使读者中毒。现实告诉人们:传统编辑已不符合新形势的需要。

米,选题之谓也。出版社要生存、发展,必须要有好的选题。于是形势要求编辑必须由守株待兔变为主动出击,去想、去找、去抓、去组双效益的选题。而好的选题如尘封的宝藏,如璞玉珲金,没有真本事、真功夫,休想识得庐山真面目;好的选题如散落的珍珠、砂中的金粒,没有真本事、真功夫也休想穿珠成串,砂里淘金;好的选题如第一颗闪亮的晨星、朝阳的第一缕光华,没有真本事、真功夫休想捕捉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因此,没有真本事、真功夫的编辑是找不到好选题的。这里说的真本事、真功夫就是选题的策划能力,而具有这种策划能力的编辑就是策划编辑。从规模数量向优质高效的阶段性转移的新形势需要策划编辑。因为阶段性转移的根本目的是出精品、创高效,而“精品”和“高效”均有赖于好的选题,而好的选题又有赖于具有真本事、真功夫的策划编辑去完成。

中国出版界由封闭到开放,与世界接轨的新形势需要策划编辑。因为要缩小与图书强国的差距,必须要有既体现独有的民族特色,又能为世界人民接受的大批图书精品,让这些图书精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出版社之间激烈竞争的新形势需要策划编辑。因为选题是出版社的生命。选题平庸,社亦平庸;选题闪光,社自辉煌。坏的选题可以使一个出版社倒闭、摘牌;好的选题可以使一个出版社起死回生。策划编辑的出现是出版业发展的必然。对策划编辑,不管你认识不认识,喜欢不喜欢,它都将堂而皇之地登上历史舞台。事实将会证明,哪个出版社拥有的具有真本事、真功夫的策划编辑多而又使用得当,哪个出版社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二、策划编辑内涵的界定与定位上的误区

什么是策划编辑?策划编辑的使命和任务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看起来不难回答,但在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请看以下答案:

1.从事编辑工作的人都是策划编辑。持此论者认为,作为编辑,都要具备选题策划意识和选题策划能力,这是一名编辑的基本能力,是编辑职业的原本要求。[①]

2.具备如下条件的编辑才称得上是策划编辑。这些条件是:(1)较高的政治素质;(2)较强的选题策划能力;(3)较强的组织能力;(4)较强道社交能力;(5)较强的竞争能力;(6)一定的经营能力;(7)一专多能(深谙一门专业知识,了解其它专业知识);(8)有协调社内方方面面的能力。持此论者认为,只有具备了上述标准,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策划编辑,才能起到策划编辑的作用。

3.负责选题的开发实施和运作的组织者,就是策划编辑。[②]就是说,策划编辑首先表现在对选题策划的能力,还要具备选题的“实施和运作”的能力。持此论者认为,“策划编辑处于图书出版的中心地位,策划编辑工作是一项从选题信息到图书成品销出的综合工程”[③],策划编辑的职责要求策划编辑“关注图书出版的全过程”,[④]但“参与图书的组稿、编辑、制作等全过程”,[⑤]决不能搞成编、印、发‘一条龙’,让策划编辑介入图书的经营,承担更多的责任,绝非让策划编辑自作主张,想编什么就编什么,想叫谁印就叫谁印,想叫谁发行就叫谁发行。”[⑥]

以上三种对策划编辑内涵的界定都欠准确,犯了内涵过大或内涵过小的毛病,至于对策划编辑的定位,更有商讨的必要。

第一种界定,实际上没有界定。因为持此观点者反对策划编辑的提法,认为所有的编辑都是策划编辑,于是便没有再提“策划编辑”的必要,实际上是抽去了“策划编辑”的内涵。这便出现了显而易见的问题:第一、“策划编辑”这个概念不是张三某人的最新杜巽,而是早已有之(在国外已有200年左右历史);第二、“策划编辑能力是作为一名编辑应当具备的条件,是一种职业的原本要求”的提法不符合事实。因为在我国几十年计划经济时期,对编辑根本不存在策划能力的要求(不排除一些编辑具有的策划能力,但这与“要求”是两回事)。编辑等米下锅,在案头上对书稿编改审核签字付型后便完成了全部工作。如果这个“原本要求”在我国早已存在,那么,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编辑工作还搞什么改革?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编辑工作上还有什么区别?第三“编辑都是策划编辑”也不符合事实。不用说改革初期,便是出版界改革已取得重大成果的今天,我们的编辑中究竟有多少人具备选题的能力?社长、总编们叫苦不迭的第一件事,不正是缺少有真本事、真功夫的策划编辑吗?

第二种界定,内涵过大。这便使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第一、内涵混淆了策划编辑与出版社领导干部的界限,或说这样的界定是出版社领导干部与策划编辑概念内涵的杂揉。而且内涵愈大,外延愈小。按这种界定,策划编辑能有几人?这还是策划编辑吗?不要说策划编辑,纵观全国500多家出版社,达到这些标准的社长、总编能有多少?策划编辑达到了这样的标准,还要社长、总编们干什么?说句老实话,如果有这样的策划编辑,应该提拔到领导岗位以接替那些平庸者,而不应当作策划编辑!第二、这种求全责备的标准在一个人身上也不易体现。别的标准姑且不谈,光一个“一专多能”就不是切合编辑实际的提法。要求策划编辑必须具有较高学识,在精通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懂得其它学科的知识,既是专家(或称“学者型编辑”),又是杂家,那么,仅此一点,恐怕也得穷其一生精力去追求,而天分欠缺者,穷其一生也未见得能达到这个标准。何况,在这“多能”中尚包括其它?更何况,这“一专多能”仅仅是策划编辑的一个条件?第三、这种要求不是重视人才,而是坑害人才。试想,如果我们要求一个策划编辑,既是学者,又是杂家;既要策划选题,又要组织出稿;既要参与营销,又要协调关系;既有理论,又得去实践……那么,真有些策划编辑也得活活累死!

第三种界定也包括了策划编辑的定位。其最大的问题是脱离了出版界当前的实际。策划编辑可以作选题开发的组织者,但作不了运作的组织者。因为一个出版社有编、印、发(姑且不谈行政)三大部门。这三大部门分别有总编辑、分管印制的副社长、分管发行的副社长,下面还有副总编辑、出版科长、发行科长等把关、指挥、组织本部门的工作,更不用说还有一个总揽全局的社长!策划编辑可以“关注”图书出版的全过程,但却不能组织图书出版的全过程。便是“参与”或“介入”都要有“度”。因为每块阵地都有名正言顺的指挥者、组织者。你的“参与”与“介入”,决不能妨碍这些阵地上的大小指挥者和组织者的决策。以“幕僚”身份的出主意当然可以,以’清客”的身份进言也无伤大雅,因为你的话指挥者、组织者可以采纳,也可以不听,无关大局。但如果你的“参与”与“介入”变成了组织和指挥,那后果是不言自明的。因为你不过是个“编辑”,虽则前面加了个“策划”!这个内涵的界定与定位与当前出版社实际的矛盾,界定者也已察觉(或说在推行策划编辑制的过程中遇到了麻烦),于是,便在给了策划编辑“组织权”(即“参与”权、“介入”权,“关注”根本与“权”不搭界)后,又对策划编辑提出了警告和实行了监督。这就是不许搞成“一条龙”和不能“自作主张”云云,并要求策划编辑“协调、处理好与本社各部门的关系”。

我们不想去说界定者们的警告和监督是否正确,但我们要郑重提出的是,既然社内有那么多大大小小的指挥官和组织者,为什么非要让策划编辑去当“组织者”?让没有丝毫权力的“组织者”去“参与”、“介入”有权力的组织者们所管辖的领地,这不是陷策划编辑于尴尬,让策划编辑进退维谷吗?希望策划编辑“参与”、“介入”出版过程,又怕策划编辑“自作主张”或变成“一条龙”而对其“参与”、“介入”加以种种限制,那么,策划编辑是个什么角色,确实让人不得要旨了。著名编辑学家和出版家王建辉先生说:“为了摆脱困境,大陆的一些出版社欲设立策划编辑一职,不过这在中国行不通。因为策划编辑须得有副总编一般大小的权力,工作才会有效率,而这个权就很难有。”[⑦]王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设策划编辑行不通,就是策划编辑无权。但王先生以为策划编辑有了副总编辑一般大小的权力就可以了,又未免过于乐观。要知道在社长负责制的出版社,不要说副总编辑,便是总编辑也组织不了整个出版全过程。但在中国,设策划编辑还是行得通的,只要对策划编辑的界定和定位正确。

三、策划编辑内涵的界定与定位

从语法上说,“策划编辑”是个偏正词组。中心词是“编辑”,前面用“策划”予以限制。而“策划”的意思是“出主意”、“谋划”、“筹划”。明白了这点,那么策划编辑的内涵就清楚了。那就是“筹划、谋划选题的编辑”或说是“在选题上出主意、想办法的编辑”。如何为策划编辑定位呢?简言之,就是“专门负责选题策划工作”。

对策划编辑内涵如此界定和定位,并不等于把策划编辑等同于普通编辑,也不等于对策划编辑没有要求,更不是降低策划编辑的使用。这样的界定,只是把策划编辑放在了策划编辑的位置上,让其在这合理的位置上发挥应该发挥的作用,而不是让其承担着若干条件、标准的重负,承担着“组织者”的虚名,但不能行组织者之实。

有了策划编辑的名称,就自然有文字编辑的名称。“策划”与“文字”就区分了这两种编辑的不同。我国出版界几十年来的编辑,都可以说是文字编辑,都是伏于案头,从事着为他人作嫁的被动性劳动。这是计划经济决定的。策划编辑则不同,冠以“策划”,标准就提高了。“策划”二字就决定了编辑的被动性劳动转化为创造性劳动。这是市场经济决定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图书市场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传统,落后的编辑观念和工作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时代呼唤主动出击的策划、谋划选题的编辑。没有一个出版社不认识到,“等米下锅”是死路一条,只有策划出好的选题、双效益的选题,能一版再版的选题,作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快,人快我美”,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样策划编辑的任务就重了。而要完成这繁重的任务,就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这相应的条件,其实就是政治素质和选题策划能力。要筹划、谋划出双效益的选题,要为抓到高质量的选题出好主意、好点子,首先要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包括政治敏感性、政策理论水平、法律法规意识等)。政治素质是策划编辑的思想底蕴,是必备的、先决的条件。没有较强的政治素质,策划选题的能力再强,也策划不出社会效益突出的选题,甚至会策划出错误的选题、毒害人民和危害国家的选题。其次,要具备高水平的策划能力。选题策划能力是策划编辑的真本事、真功夫(上文已谈)。这真本事、真功夫的得来,又必须具备超前的思维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对素材的分析综合能力、对众多选题的优化能力、对热点的追踪能力、对尚未显露端倪的选题的挖掘能力以及为发现作者、组织作者;分析读者、了解读者的社交能力,认识市场需要、了解市场(包括竞争同行)动态的掌握信息的能力。此外,还要掌握一些经营方面的基本知识,诸如:开本、印张、码洋、实洋、成本、利润、折扣等,以便在策划选题时能够熟练地计算成本,从而作到盈亏心中有数。

具备了以上的真本事、真功夫,就具备了策划能力。有了这个能力,才能策划组织出新颖、独到、优秀、高品位的双效益选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但策划编辑,毕竟是编辑。对他们的要求要从编辑这个基点上(或说职位上)出发,不能要求他们非得具备出版家的素质不可,也不能拿一个优秀社长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如果他们之中有人具备了出版家的素质、优秀社长的标准,我们应该让他们在社长的位置上或出版管理部门的领导岗位上发挥作用。如果他们达不到这个标准或达到了这个标准而我们无意在领导岗位上使用他们,那么,我们也大可不必在不许他们“自作主张”的情况下,给他们“组织图书出版的全过程”的虚名;大可不必要求他们“参与”、“介入”图书经营,而又担心他们有了权力而与出版部门、发行部门发生矛盾,从而对他们“必须设立相应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⑧]

策划编辑就是策划编辑。我们为什么非要让他们做不是策划编辑的事,而又在他们做这些事的时候去制约、监督他们,使他们举步维艰、动辄得咎、进退维谷呢?

四、对实行策划编辑制的思考

对策划编辑的内涵界定与定位后,想到了目前出版界推行的策划编辑制。目前全国500多家出版社实行策划编辑制的不多,主要是广东省搞得有些声色,其它出版社有的学些皮毛,有的喊而未动,有的无意实行。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1.设岗定位。把编辑室改为策划室。定策划室主任为策划编辑,其余编辑负责文字加工(即文字编辑)和编务。社里向策划室放权:(1)室内人员组合权;(2)选题的提出和论证权;(3)规定范围内有关合同的签订权;(4)图书成本预算决算的协商与监督权;(5)图书发行的参与权;(6)限额内的费用开支自主权;(7)室内奖金的分配权。

2.专设策划编辑室。社里挑选有较强策划能力的编辑组成策划编辑室,负责选题策划、组稿、制作到落销的总体规划。

3.以书为中心确定策划编辑。社内规定、谁策划出来的选题,谁就是该书的策划编辑,谁就是该书由意念到实现的总导演,有相应的人员组织权和计划实施的指挥权。该书整个生产流程结束,该策划编辑的责权自动解除。

4.全社人员(编辑、出版、发行、行政各部门人员以及包括社长在内的每一个领导成员)不管是谁,只要组来书稿,就是策划编辑。每个策划编辑提出的选题均报社长。社长拍板后,由该策划编辑请人加工,但审校、印制、发行均由社内统管。

以上四种形式以第一种最完整。策划编辑也有相应的权力,如(1)(6)(7)。但(2)为虚设。因为作为一个编辑。便是不实行策划编辑制,也有选题的提出和论证权。从严格意义上讲,提出选题和论证选题,根本不是什么权力,而是对编辑的要求。至于(3)(4)(5),因为有“规定范围”、“有关”、“协商与监督”、“参与”等限制词,使得概念模糊,伸缩性过大,“权”字不好体现。第二种,从“负责选题策划、组稿、制作到营销”这个词组看,似乎给策划编辑室很大权力,但这个词组只不过是“总体规划”的定语。原来这个策划编辑室是无权负责图书出版全过程的,只不过是社长的一个规划选题的秘书班子。第三种的最大问题是策划了选题的编辑(不管男女老少、能力强弱、干部群众)能当“总导演”吗?能有“组织权”、“指挥权”吗?如果策划选题的是社领导,当然能当“总导演”,也会有组织权和指挥权;如果是一个普通编辑呢?他就是有“总导演”的水平,哪里来的“总导演”的权力?第四种有与第三种相同的问题,也有更突出的问题。实践证明,这样的社实际上只有实行策划编辑制之名,而无行策划编辑制之实。明显的结果是,以社长为首的领导成员借此机会打破了专拿行政奖的历史,增加了图书利润的提成奖,而且以社为名义的外出组稿、选题的确定(由社长拍板)、文字编辑的选择以致营销等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均大大优于普通编辑和职工。没有任何权力的普通编辑面临着“选题关”、“人员选择关”、“出版关”(出版日期无权确定、出版质量无权过问)、“发行关”(没有印制册数的发言权,没有发行折扣的商讨权)……应该说,这样的所谓策划编辑制是对策划编辑制这个改革产物的极大歪曲和袤渎。

策划编辑制是新生事物。除了上文提到的第四种形式外,其余均是改革的尝试。其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是会在出版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改变和解决的。至于什么是策划编辑制的最好形式,窃以为上文提到的“成立策划编辑室”的形式为最佳。但内容应改为“社里挑选有较强策划能力的编辑组成策划编辑室,把策划编辑从案头解放出来,专门负责社内的重点选题的策划。社内给予策划编辑室如下权力:(1)选题的确定权(该书稿须经三审);(2)编校人员的选择权;(3)出版日期的决定权;(4)印装质量的监督检查权(出版部门必须按策划编辑室的要求用料、装帧等);(5)印刷册数、发行折扣方面与发行部门的协商权。”这些“权力”都是策划高质量、高品位选题所必需的。如果不这样,策划编辑制便是一句空话。

推行策划编辑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社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编辑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手段。对于在实施策划编辑制的过程中出现的策划编辑与出版、发行等部门的矛盾,正确的作法是改变传统的出版、发行体制,使其有利于策划编辑制的实行,而不是让策划编辑制去适应旧有的出版、发行体制。只有这样,出版体制的改革才能成功。当前的任务是如何使策划编辑制逐步完善和健全,以保证出版改革中出版机制运作的有序和高效,从而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达到多出快出好书的目的;而不能把“权”放在首位。如果领导者脑子里总是想着在“权上”作文章,那么,出版改革便有夭折的可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是竞争,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人的素质和能力的竞争。愿我们每一个编辑都向策划编辑的水准看齐;愿我们每位社长、总编从大局出发,从发现人才、爱惜人才出发,积极地去培养、真正地去信任、大胆地去使用策划编辑。

注释: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⑧ ⑨卞思才、苏毅:《编辑工作的重大改革》,《中国出版》,1995(7)。

⑦王建辉:《关于“编辑是什么”的演讲》,《编辑学刊》,1996(4)。

标签:;  ;  

论规划与编辑_策划编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