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时代人类社会化的悖论_社会网络论文

浅析网络时代人类社会化的悖论_社会网络论文

网络时代人的社会化悖论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悖论论文,网络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给人的社会化过程带来了重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从而形成了网络时代人的社会化悖论。本文拟对这些悖论作以简单分析,以期警示人们对网络技术也要扬长避短,以利人性的健康发展。

一、创造力的发挥与智能的耗费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创造是人的本质属性,正是人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将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1](P92)“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1](P127)关于这一点,西方资产阶级的学者也有相同的认识。如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一书中论证到,人性本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

然而,在以往的社会中,人们由于受到自然的奴役和社会关系的奴役,创造潜能受到了极大的压抑,创造力的发挥总不能尽如人意。今天,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人们创造活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和充分展示的可能。第一,文化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为人们提供了广博的世界知识宝库,人们不必再经过“十年寒窗”的求学过程去积累知识。这就使得人们节省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去从事创造活动。第二,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产品换代周期日益缩短,使得创新的社会与经济价值越来越高,这就为人们创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扫清了视创新为“异端邪说”和“不务正业”的不良观念的干扰。第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为人们的创造活动提供了高科技的技术条件,而且还大大刺激了人们的创造欲望,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的创造欲望。第四,人们交往的普遍性打开了人们的视野,从而为新思想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环境。第五,丰富的信息资源也为人们创造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供加工、概括和参考的信息资源条件。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两面性。网络技术也不例外。当开启人的创造潜能的网络技术与压抑人本性的资本主义制度结合时,它又变成了压抑人性、扭曲人的创造力和生产虚假创造力的工具。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虚假创造力”的概念。同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样,人的创造力也有一个可持续发展问题。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创造力的挖掘,违背创造力产生的客观规律,到头来,这种对创造力的无限挖掘又会反过来制约人们创造力的发挥,从而导致创造力的枯竭。因为,当人们成年累月地被创造任务所包围的时候,就会对创造活动产生厌倦心理,从而使创造的激情降低,甚至排斥创造。这种人们一味追求的、精心安排的、巧于工技的、表面上一时繁荣的创造力,就是虚假创造力。因为这种创造不是出于人的自觉,不是人们创造欲望的奔泄,它给人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和疲惫。其发展方向必然是创造力的降低乃至枯竭。

由于网络技术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追逐利润的生产本性必然把网络技术变成赚钱的工具。“信息技术的目的就是赚钱。”[2]这样,一切与网络技术有关的东西都将变成资本主义敛取钱财的手段。创造性活动,作为网络时代的特征性活动自然也就与金钱至上的本性联系起来。“信息工具是符号式的媒介物,它们扩大其使用者的智力而不是体力。”[2](P7)为了赢得市场,赚取高额利润,资本家必然在工人的创造性活动上大做文章。尼葛洛庞帝在谈到微软公司的经营策略时讲到,“微软公司将需要在伦敦和东京设立办事处,以便三班倒加速开发软件”[3](P268)。当人类将创造性活动变成一种赚钱的工具,而不是作为人性的自由发挥时,创造性的开发之日也就是创造力的泯灭之时。这时产生的创造力只能是一种虚假的创造力。这时,人们感觉到的不是创造欲满足的快感,而是智能的耗费、心力的衰竭和身心的憔悴。连比尔·盖茨自己都承认:“编好软件需要精力高度集中,为牛郎星编写BASIC真是令人精疲力竭。”[4](P23)

二、欲望的满足与判断力的丧失

休闲娱乐欲和求知欲是人性的基本要求。然而,对于广大民众来说,这两大欲望自古以来就没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因为要满足这两大欲望,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其一,垂手可得的无限知识。其二,随处可用、极具诱惑力的娱乐工具。这两个条件在以往的社会中不仅和广大民众无缘,就是那些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也很难得到。其根本原因,就是社会没有给人们提供实现这两个条件的工具。今天,网络技术一下子为人们解决了这两个条件。首先,它给人们提供了浩瀚无际、顺手可撷的知识宝藏。其次,它给人们提供了极具诱惑力又方便实用的娱乐工具——网络多媒体。这两大条件的解决,使得人们的休闲娱乐欲和求知欲得到了满足,从而推动了人性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

然而,问题也有另一面。也正是由于这两个条件的满足,使得人性误入歧途。其具体表现是,随着人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的远航,随着人们在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聊天娱乐,人们变得越来越远离理性,越来越失去判断的能力。因为,一方面,网上浩瀚的知识和信息,使得人们应接不暇,只能跟着感觉走,从而形成“感觉主义”,理性和判断力自然受到“挤压”。李河在《得乐园·失乐园》一书中谈到这一问题时引用一位网友的话说道:“我不断地在网上爬行,经过由无数文字组成的方阵。我好像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但不知道会找到什么……”[5](P66)“于是我们的头脑似乎成了一个不停转动的水轮机,每天由大量信息推动它旋转。我们甚至来不及记住它们。更不要说思考和消化它们。”[5](P69)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多彩多姿的多媒体网上世界极大地诱惑着人们的感官系统,使得人们乐不思蜀,流连难返。人们被这缤纷多姿的世界所吸引,身心完全陷入娱乐世界,大脑中也就不会再有批判的空间了。所以,在这个世界中,人们的理性没了,人们的思维停了,人们的批判力枯竭了。

三、孤独性的消解与固化

人本是群体动物,究其本性,人应该时时处处沐浴在群体的阳光之中。然而,古往今来,由于种种原因,有不少人不能很好地与群体相处。离群索居,独处一隅,孤独自闭,表现出孤独、怪僻、封闭的人格特征。心理学上称这种人格特征为“孤独症”。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孤独症”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心理学家指出,孤独产生于人的性格特征。社会学家则更多地是从社会方面找原因,如事业上遇到挫折,婚姻上遭到失败,朋友和单位中人际关系发生危机,等等。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一旦滋生了这种孤独情感,人们都会有一种失落感。情绪上沮丧、行为上怪癖。不仅严重地影响到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对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不管是社会或个人都希望尽快摆脱这种孤独情怀。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提出了很多摆脱孤独的“灵丹妙药”。但是,这些“灵丹妙药”只限于看过心理医生的人,而对于绝大多数没有意识到自己心理上存在问题,或虽然意识到了,但不愿去看心理医生的人来说仍然是无效的。因此,依然有不少的人始终无法排遣孤独的煎熬和折磨,在凄风苦雨中经历着本应是阳光明媚、鲜花怒放的惨淡人生。

互联网的出现一下子使这些孤独症患者找到了解除情感荒漠的港湾。他们在网络世界里浏览网页,在虚拟空间中聊天觅友、感悟人生,不仅驱走了心灵的孤寂,而且也找回了自信;不仅在虚拟世界中结识了大量的好友,而且也大大改变了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从而使孤独得以消融,怪癖得以纠正。美国学者Patricia Wallace在其所著《互联网心理学》一书中曾经讲到这样一个例子:“斯蒂文是一个没有朋友、腼腆害羞、极不自信的大学生,但进入互联网开始玩LambdaMoo游戏之后,他的成绩是最好的,人人都对他刮目相看,在他身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6](P201)

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上网一定就能消除人们的孤独症,增强人们的人际交往。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对于有的人来说,通过虚拟角色的扮演和网上技能的展示,可能会改变现实的人格特征,从而改善现实的人际交流。但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这种情况就不一定会发生,有时还会起相反的作用。这就是说对于某些人而言,由于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是两重天地,虚拟世界的强劲诱惑力使得这些人更热衷于虚拟世界,而对现实世界产生一种厌恶感、距离感,从而使自己陷入虚拟世界不能自拔,造成“孤独的狂欢”二元人格特征。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人们处世态度的不同。有的人消极处世,对于生活中遇到的挫折采取回避主义态度。而另一些人则是积极处世,对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积极对待、主动解决的态度。如有的人通过在虚拟世界中扮演角色、模拟实验,使自己在现实世界中人际沟通技能得到锻炼。前者行动的结果只能是“孤独的狂欢”;后者则使其乐意与现实世界中的人交往,从而克服孤独病患。

四、善性的张扬与恶性的膨胀

Patricia Wallace在《互联网心理学》中谈到这一问题时指出:“在网上人们总是比实际生活中更乐于帮助陌生人。”[6](P69)的确,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施展爱心的场所。在这里,人的善性得以施展,人的温情得以表现。有的人满腔热情为他人解惑释疑,有的人千里捐款救助危难病人,有的人万里之遥报警救助自杀者,也有人慷慨解囊为残疾人购置电脑……[7](P84-86)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幕幕感人的情景,使网络变成了一个充满温情、爱意浓浓的人间天堂。

那么,为什么网络能张扬人的善性,鼓励人的爱心呢?据心理学家研究,在场人数是影响人们是否愿意提供帮助的—个重要因素。一般说来,如果在场的人很多,愿意提供帮助的人数将会下降。原因之一:人数过多,受害者的情况不太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原因之二:人数太多,容易使人们产生判断错觉,从而导致责任分散的心态[6](P215~216)。除了数字效应之外,我们认为,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心理体验也是导致网上善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现实世界中,人的救助行为往往会受到两种心理体验的影响:一是周围人的肯定或否定性评价;二是爱心善行会不会遭到他人对自己的人身伤害。在网上,这两种因素的影响都几乎消失。就数字效应来说,“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影响人们意愿提供帮助的重要因素——人数现象,作用于互联网的方式更加复杂多样。虽然在场的实际人数难以确定,但在人们相互沟通的大多数环境中,我们的交流对象还是有限的。我们总是属于某一个小组,有的时候规模还是比较小的。既然无法依靠别人,我们便有足够的空间做出自己的判断,所以就不一定再袖手旁观,对求助请求左顾右盼”[6]。就心理体验来说,由于在虚拟环境中,人们的善行处于匿名状态,不仅不会受到周用人的肯定或否定性评价,而且也不容易受到他人的人身攻击。因此,人们就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爱心,张扬自己的善性。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也正是由于网上虚拟情景使人们感受不到周围人的评价及他人可能对自己实施的人身攻击,因此,人性的另一面——恶性,在这里也得到了膨胀和渲染。如有人在网上释放病毒,有人向他人电子邮箱里投放“电子炸弹”,有人在聊天室里污言秽语,有人对少年儿童进行色情诱骗,等等。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们交往的虚拟性和超时空性。由于虚拟,人们可以处于匿名状态,因此也就可以逃脱社会习俗的约束和限制;由于虚拟和超时空,“似乎攻击起来要容易得多,我们见不到他们受伤和痛苦的表情,我们感觉更安全并且远离反击”[1](P92)。所以,互联网又是人类恶性滋生泛滥的温床。这对于少年儿童的社会化显然是不利的。

五、自由的获得与丧失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为争取自由而不断的斗争。人类之所以不断地追求自由,除了自由是人的本性之外,更主要的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不自由,或者说自由的程度不够。人类为什么不自由呢?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由于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外在力量的限制。其一,是自然的力量;其二,是社会的力量。所谓自然的力量,是指人类由于对自然的规律不了解,长期受到盲目的自然力的奴役。所谓社会的力量是指社会中的阶级压迫。就第一种力量而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摆脱了自然的奴役。就社会力量来说,由于在当今世界上,阶级压迫依然存在,所以从本质上看,人们依然处在不自由状态。但是,阶级关系力量的限制是社会力量中最高层次的限制。除此之外,还有各种阶层关系、规范制度、社会舆论等中低层次的社会力量限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由于受阶级意识觉悟程度所限,他们更多地是看到中低层次的社会限制,而对于高层次的阶级关系的社会限制认识不足,体会不深。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上级领导、老板经理、父母老人、国法家规、风俗伦理、社会舆论等对自己的约束。因此,他们渴望能有一片天地使自己无拘无束。期望找到一个能宣泄自我、释放自我的自由场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场所是很难找到的。因为,人作为社会人,他必须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而现实社会是由各种规范、制度、关系等制约因素组成的,任何人都不可能不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期望摆脱各种社会因素限制的自由欲望只能是一种梦想。

然而,互联网的诞生为人类送来了这片天空。在这里,人们可以说平时不敢说的话,可以做平时不敢做的事;可以把自己装扮成美女,也可以把自己确认为“恐龙”;可以当警察,也可以做罪犯;可以是名人大家,也可以是卑微小人。高兴时,可以爱心大放,解困济贫;烦恼时,可以恶生胆边,为所欲为。可以穿越国界,浏览大英博物馆的图书资料;也可以跨越媒体,探寻电视广播的诱人景观。在这里,没有权力,没有强制,没有政府,没有中心,只有自由和平等、主体与个性。“我们没有—个选举出来的政府,我们也不想要—个政府,我向你们呼吁,并没有比自由本身所要求的更大的权力。”[7](P235)这是摘自因特网上“电子计算机空间的独立宜言”的一段话。显然,这对于舒展人的个性,实现人的自由是极为有利的。尤其是为年轻—代培植自由观念,浇铸个性意识,进而开发其创造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我们必须懂得,自由不是绝对的。当我们绝对自由的时候实际上也就绝对不自由。当我们在网上世界自由地攻击别人时,当我们在虚拟空间肆意发泄时,别人也可以自由地这样做。这样,虚拟空间就变成了蛮荒世界。我们要想同他人开展正常的交谈和沟通也就必然会受到限制和干扰。因此,我们进行正常的自由交流的权利也就必然遭到破坏。从另一层意义上说,由于在网上世界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个人的意见,张贴自己的贴子,不受控制地发布信息,也就必然会造成网上信息泛滥、良莠不齐。这就必然会干扰我们自由地选取有用信息的权利。因此,我们要想在网上世界自由自在地同他人交往、采摘有用信息,真正实现我们人类的自由本性,就要求大家都必须遵守一定的网络规范。

六、平等的欢笑与哭泣

追求平等也是人类的本性使然。然而,在以往的历史上,平等也只能是人们千呼万唤的对象。尽管人们的平等性在不断进步。如上所述,今天网络世界的出现,为人类平等本性的彻底实现又注入了动力。因为网络技术所提供的虚拟空间场景为人们的平等交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得人们在虚拟的场景中可以美美地享受平等的酒香。所以,我们说,网络时代的来临,为人们平等本性的实现又增添了一层历史积淀。

然而,当我们陶醉在虚拟场景的平等的时候,我们还必须看到网下世界的另一番景象:人们的平等性不仅没有得到增强,相反,还有反向发展的迹象。其表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国与国之间在信息拥有上的不平等。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占世界人口16%的发达国家拥有全球90%的网络主机,仅纽约拥有的网络主机就比整个非洲的还要多。在全世界已经上网的3.32亿人当中,在非洲的只有不到1%,在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中,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不到5%。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信息拥有上的不平等必然导致二者之间贫富悬殊的进一步加剐。

第二,地区与地区之间在信息化趋势发展上的不平等。在我国,北京一地注册的互联网域名占全国37.87%,而大多数中西部省份都还不到1%。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上网用户数占全国62.33%,而上网用户排行后十个省市加在一起才占4.36%。从整体的信息化程度来看,西部地区显著地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地区显著地落后于城市地区。

第三,网民与非网民之间在信息拥有上的不平等。由于网上资源与网下资源是两重天,经常上网的网民在信息拥有上就会越来越多,相反,非网民拥有的信息量则会相对日益减少。时间一长,必然造成信息富有者和贫困者的差距。

第四,男女角色之间在信息拥有和网络地位上的不平等。其一,从网民的比例上来看,女性网民在网民中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男性。其二,从网页的内容来看,“摩登美饰”、“霓裳艳影”、“冰肌雪肤”、“家居装饰”、”精湛厨艺”、“家庭空间”、“情感热线”等内容更多地被归入“女人”栏下。其三,美丽、迷人这些传统媒体上的女性神话在网络媒体里再次成为“卖点”,女人的身体在网上的商品化现象比其他媒体更为严重,等等。[8]

上述四点,营造了一个宏大的不平等现实生存环境,为人们平等本性的实现再次铺设了路绊。

七、个人整体社会化的提升与个人民族社会化的衰减

所谓个人整体社会化就是指个体整体素质的社会化。它包括方方面面,如个人的文化知识水平、认识水平、心理素质等。文化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人类交往的普遍性与超时空性,为个人整体社会化水平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首先,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普遍的、超时空的人际交往,使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大大提高。由于网络把全世界的图书馆都汇集在一起,呈现在每一个网民面前。这就为广大网民博览群书,提高知识水平创造了条件。人们交往的范围大大扩展,也使得人们在普遍交往中广泛吸取来自世界各地的网友们的知识精华,从而大大提高个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另外,由于交往的超时空性,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这就为身处教育资源落后地区的人们,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先进地区尤其是一些科研院校的教育资源,以提高这些落后地区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其次,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和普遍的人际交往,使人们的认识水平大大提高。网络汇集了天下知识、全球来客。各种观点在这里相汇,各种思想在这里交流,各种文化在这里撞击。这就必然使人们的视野大开,思维激活,分析、判断的能力增强,进而使认识的能力大大提升。再次,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和普遍的人际交往,使人们的心理素质水平也会大大提高。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心理素质差,唯唯诺诺,缺乏自信,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文化水平低,交往范围狭窄。现在,网络给每一个网民提供了平等的信息资源和人际交往的机会,这就为那些由于缺乏文化知识和交往机会而自卑自弃的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培养自信的场所,从而为其心理素质的锻造创造了条件。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全球文化的大荟萃和全球网民的大交往,势必使人们日益冷落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造成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萎缩,进而使个人的民族社会化程度日益衰减。所谓个人的民族社会化就是指个人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和接受。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世界上有许多民族的文化正在面临严峻的生存威胁。因为全球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系统正在增强英语在国际上的主导地位,操其他语种上网者可能会发现,若要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掌握英语是必备的通行证。最终,英语将成为大多数人的母语。这样,以英语为语言载体的全球网络文化随着信息网络的延伸而扩大,而网络文化中所携带的西方价值观、意识形态观点也冲击着非英语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素养,逐渐为人们所接受,逐渐征服当地文化,最终形成一种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全球网络文化。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也说到:“信息高速公路将打破国界,并有可能推动一种世界文化的发展,或至少推动一种文化活动、文化价值观的共享。”[4](P327)这种网络“价值观的共享”,必然使每一个网民的民族社会化程度大打折扣,从而使民族成员变成“世界公民”。这种缺乏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社会化潜在发展趋势必将祸及整个人类的发展,最终祸及每一个人本身。

标签:;  ;  ;  

浅析网络时代人类社会化的悖论_社会网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