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大语文教育观,发展学生人文素养
王洪松 四川省中江县中江实验中学 618100
一、全面理解大语文教育观的内涵
大语文观是基于社会生活实践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语文教育观点,它既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即立足于学生掌握这种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必备的工具;更注重挖掘语文的人文性,借助于语文学习培养学生对社会、人和人生的深刻理解,感受语文素材中的传统人文价值,正确理解和把握现实社会的主流人文素质,从而正确实现完全社会化进程。单就学校教育而言,就是重视把语文教学放入整个社会语言环境中去,无论课内课外,都要重视和社会语言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真正有效地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二、认识大语文观指导下的语文教育对学生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这种能力,从小的方面讲,是指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大而言之,是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协调沟通能力。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教材单一,课堂教学拘泥于对教材选文的讲授,形式较为单调,满足于让学生理解、掌握(其实就是背诵)规定的内容。而基于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育,由于教材视野广阔,课堂形式多样,教法灵活多变;不是用既定的考试模式指挥教学,而是真正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语文能力的考查注重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考查学生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能力,因而得以实现语文教育的终端目标。
2.培养学生自觉的语言文明意识,促进全社会正确使用母语的自觉性。
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语言文明程度,往往代表着这个民族和社会的文明程度。而全社会语言文明程度的提高,有赖于社会全体成员自觉的语言文明意识,进而形成人人自觉地正确使用民族语言的社会风尚。在这个工作中,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担负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育强调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因而会直接促进和影响社会语言文明意识的提高,反过来又会强化学生的此种意识,进而使学生成为社会语言文明的积极细胞,成为文明进步的积极细胞。
3.培养学生明确的社会角色意识,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进程,有助于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我们的教育思维中,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校和社会割裂开来,比如当下学校流行的封闭式管理、封闭式教育,其思维出发点就是不能让学生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但是辩证地看,我们在方便安全地管理和“保证”学生顺利地成长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学生同他们将来必然要进入的社会的交流呢?
有鉴于此,本文提出的大语文教育观,特别强调语文学习中教材的广泛性;特别提出课堂内外的融合,强调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特别注重教与学的互动交流,强调语文学习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这样的语文教育,尽可能保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同步,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拓展大语文观外延,致力大语文教育实践
1.着力形成大教材观。
语文教材是学习语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然而,仅以语文课本为教材已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和阅读要求,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针对语文课本阅读量有限、知识与能力训练不足的弊端,我们应大力倡导“大教材”观。
“大教材”观,就是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语文不但要从课本中学,还要从报刊杂志中学,从影视中学,让学生的生活和知识丰富起来。吕叔湘先生认为,中学生每天至少要读5000字;美国纽约州规定学生每年要读25本书。没有广泛的阅读,语文能力便无从谈起。语文教学应从课本出发,借助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通向浩瀚的语言文学之海。
2.坚持立足大课堂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1)老师讲得太多,学生读得少、写得少。
(2)老师对课文分析太多,而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太少。
(3)课内课外做作业的时间多,用于课外阅读、写作以及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太少。
审视目前的语文教学,的确在教法上存在不少问题。往往上起课来,老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有时不讲倒明白,越讲越糊涂。分析课文时,将文章搞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满堂提问,追求表面热闹,本末倒置,没有学生的领会和感悟。
我认为,不同的选文,应有不同的教法:文质兼美的可以以诵读为主,情节复杂的可以以讨论为主,哲理深邃的可以以感悟为主,知识小品可以以圈点概括为主,而关键在于 “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正如叶圣陶所言:“教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3.融入生活实践,实施大教法观。
对于语文,有这样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相等。”生活中,时时处处皆语文。语文老师除了把握好四十分钟之外,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要“跳出课堂教语文”,想方设法将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作为课堂的延伸,使学生在“用语文”中“学语文”。
例如,在讲到“命”和“佛”的读音时,我就把自己的一个发现与学生分享:我近日查字典,发现读fó的只有一个字:佛祖的“佛”;读mìng的也只有一个字:生命的“命”。汉字,真的是博大精深啊;老祖宗,真的是高瞻远瞩啊。两句话概括——生命只有一次,佛祖永远至尊!愿大家珍爱生命,心中立佛!
课内与课外是语文能力起飞的“双翼”,它们相辅相成,并无主次之分。语文教学应大胆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作业堆;应奔向图书馆,奔向大自然,奔向广阔天地,体味多彩生活,让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
论文作者:王洪松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3月总第20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4
标签:语文论文; 学生论文; 社会论文; 能力论文; 语言论文; 语文教育论文; 教材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3月总第20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