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学习方法的内部训练_教法学法论文

语文学习方法内化训练浅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化论文,学习方法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小学,首先应该教会儿童学会学习,教会儿童使用一个人终生靠它来掌握知识的那种工具。”“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作为一种国际性的教学主张,已逐渐被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引导他们掌握认识客观事物的“钥匙”,以形成主动、自觉、认真的学习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使学生将科学的学习方法内化为具体的学习技能,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训练思维,掌握学法内化的技巧

语文教学中的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是一系列同学习过程结合在一起的思想方法和策略手段,大者包括读什么、怎样读、怎样想、为什么这样读、这样想等,小者包括如何认字、识词、释句、析段、编篇等。教师面对几十个基础不同的学生和众多的学法知识点,要能抓在点子上,也必须结合具体教学去训练学生的正确思维方法。思维方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或类比,或分类,或归纳,或概括,或联想,或假设,或联系等等。反映在语文学法训练上则表现为:①比较异同法,即善于比较课文中相同或相异的因素,把握事物的特点;②揭示矛盾法,即善于发现并揭示课文中看似彼此矛盾的现象;③剖析关系法,即善于分析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总分关系等;④由表及里法,即善于从课文的语言现象入手挖掘蕴含着的意义,求得理性的认识;⑤假设对照法,即善于提出假设与原文对照分析;⑥追综联系法,即善于“瞻前顾后”地联系有关事物分析研究,以获得深入的、整体性的理解;⑦缩简提要法,即善于提取课文的要点或精华;⑧学以致用法,即善于运用“已知”去探求或者衡量检查新的知识,等等。这些方法来自思维本身,并在思维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训练思维方法,切忌进行抽象讲授、空洞指点。儿童学会思考有一个内化过程,教师的工作就是借助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一系列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诱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引启学生的知识冲突,调节学生的思维方法,促使学生在不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自我活动状态中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状态,调控认识过程。尤其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学生的某个思维结论,必须摸清学生是怎么得出结论的,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过程或认识方法。比如:你对这个词、这个句子是怎样理解的?你是怎样分段、概括段意、总结中心思想的?课文的主要内容你是怎样抓住的?怎样又快又好地背诵出这段课文的,等等。通过了解,一方面让学生暴露自己的智能水平、学习途径与问题,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通过揭示性的总结、评价、引导,让学生知道自己思维过程的长处和缺陷,指导学生顺着正确的思维轨道学习探索。

二、循序渐进,夯实学法内化的基础

循序渐进就是从“纵”、“横”两方面循序渐进地设计好学习方法的训练程序。从儿童的认识规律看,儿童的学习和掌握某项技能不是一挥而就的,常常要经历起始、忘却、巩固、运用的过程;还要经历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教师指导学法时,应遵循这种认识特点,充分考虑儿童的知识基础、年龄特点和遗忘规律,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领入门、带上路。有位老师是按这样的程序指导学生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的:①对号入座——将正确的段意打乱次序,按课文内容重新调整,让学生初步认识感知“段意”;②辨别选择——每一段由教师写出不同的段意,让学生选择“概括全面、重点突出、文句通顺”的一句;③尝试补充——选择教材中段意残缺的范例,或者由教师写出不完整的段意,指导学生尝试补充,补充步骤按“分层—→概括层意—→抓住各层要点”进行,逐步加深难度;④独立概括——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概括,讨论、修改和完善,并结合具体课文教给一些技巧:摘取原句法,合并要点法,取主舍次法,扩展词句法,等等。以上这四步训练程序从中年级到高年级,拾级而上,逐步加深,教会了学生独立概括段意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语文教材反映的内容来看,课文的体裁不尽相同,语言风格差异较大,如果不顾及具体课文的特点,老是指导学生简单重复、机械学习,势必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和僵化的惰性。比如学习词句,动辄就是要学生“联系上下文分析意义”,此法虽适用于任何课文的词句学习,但就某篇的某个词句而言,究竟“上”溯到何处,“下”联到何处,联系什么内容分析,学生都不得其法。因而,为教会某项学法,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设计自主学习的程序,即把有关的学习方法和阅读过程科学地变为学生可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使学生学习时明白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减少无效提问和不必要的环节。其次,要精心设计好某项的训练体系,通过多项小层次的具体的学习项目的训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熟悉和强化某个学法。如“理解词句”可以设计为:如何借助工具书据文取义;如何根据语脉推断词语涵义;如何发现和理解句子中与文章中心联系的关键词语;如何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意特色;如何根据语义情景,从含蓄的语言表面形式正确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如何从感性上抓住句子的修辞特色(比喻、比拟、排比、反问),体会表达效果;如何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句子提供的情景进行想象和补充,等等。这些项目,要根据具体内容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作出安排,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循环交叉,围绕“联系上下文分析”的总要求反复训练,达到无师自通的地步。

三、以情启智,驱动学法内化的动因

动力因素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心理保证,具有催化功能。研究表明,学生行为动力既来自外部,也来自内部,但主要来自内部,来自外部的也只有内部起作用,才可能成为学习动力,即只有当学生内部产生需要感和愉悦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配合,才可以活跃思想的积极性,开启智慧,高效率地完成学法训练活动。同时,学生从创造性学习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还有助于增强探究学法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强化学生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及内部动机。考察当前语文学法指导过程,教师强迫的态度、注入的方法、机械刻板的训练,是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活动枯燥无味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重视研究和捕捉学生的心理动力源,采取多种策略和方法驱动学生对学法训练活动产生直接动机和浓厚兴趣。现行语文教材形象生动活泼,情感丰富真切,语言新颖优美,这一篇篇课文是在学法指导过程中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应当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动力因素:①依据课文生动形象的特点,创设情趣生动、形式新颖的学法指导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愉悦地探究;②依据小学生的好胜心理,组织学法训练竞赛活动,调动全体学生的自学兴趣;③在课堂上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采取热情、信任和尊重的态度,让学生在悟学法、用学法过程中消除压抑感和焦虑感,在宽松舒畅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④根据学生崇尚名人的心理,适当地介绍名人小时候的学习方法,给学生以鼓励和启迪;⑤结合具体课文组织全体学生交流获取学习方法的经验体会,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文知识。

四、指导实践,架设学法内化的桥梁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儿童语文学法的习得与内化必须依靠行为实践,因为任何行之有效的学法的形成都是儿童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理解、概括、归纳的结果,也是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反复操练的结果。对一种有效学法的掌握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在实践中巩固。离开儿童主体的实践性,只靠空泛讲解有关知识,灌输某种学法,终究不可能内化为熟练的学习技能技巧。所以,在指导过程中,要十分重视结合具体课文,精心设计训练过程和训练形式,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自悟和内化学法。

一是举一引路,反三实践。学习迁移理论指出,两个学习客体之间的共同要素是学习主体顺利进行迁移性学习的重要条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寓言,都有反复出现的情节,一些总分结构的课文,其分述的几个部分也常采用相似的结构和写法。这些共同要素的存在,使儿童的迁移学习的实现成为可能。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迁移要素,创造学法迁移契机,引导学生把解决问题的基本规律及时运用到其它相似现象的研究上。譬如《在炮兵阵地上》的第二段中共有四处描写了彭总的神情变化,结构相似。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阅读全段,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彭总神情变化的句子,然后出示三步自学要求,指导学生学习第一处:①先看看彭总的神情有什么变化;②再从文句的前后内容上考虑彭总为什么会这样;③分析这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学生按此程序阅读、分析、联想,挖掘出言外之意。接着,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和方法:“抓住神情变化—→分析变化原因—→探索变化实质”,并推而广之,指导实践,体会出其它三处语句的形象意义(见下表)。通过这种“学懂——小结学法——独立运用新学的学习方法”的迁移性教学,学生不但掌握了此类语句的阅读方法,而且训练了触类旁通的自学能力。

二是示范引导,读中悟法。构成教学最基本的条件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许多有效的学法是直接从教师示范性教法转化而来的,教师要从示范性教学中引导学生摸出学习路子,发现学习规律。比如,一位教师曾以《草地夜行》重点段为例,引导学生发现和领悟“提问质疑法”。

师:“迎面走来”是指迎着谁走来?

(生:是说老红军面向小红军走来。)

师:红军大队已经走远了,老红军“迎面走来”,这就产生了什么问题?

(生:老红军为什么不随大队走出草地,而要迎着小红军走来?)

师:问得好,读书就要注意课文中有“矛盾”的地方,多思考,多提问。下面,请同学们试读描写老红军“外貌”的一节,发现问题提出来。

生:身材魁梧的老红军的脸怎么会变得又黄又瘦?

(解疑)

生:从身材魁梧到脸又黄又瘦,说明什么?

(解疑)

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怎样才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常用什么形式”等,使学生领悟:是根据人物的性格品质提出的;要在掌握人物行动、语言、外貌等表现后提出;常用“为什么”、“反映什么”、“说明什么”等形式。

三是教中展示,渗透学法。即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教学中展示科学的教学思路,在知识技能的讲解传授中尽量渗透特定学法和学习习惯,并突出教学步骤,显示学习过程和方法,使学生从中领悟和理解。比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第一段过程中,可以依次出现这些要求:①读全段,划出重点句;②重点句表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③表情朗读重点句;④把重点句前后的内容概括成一句话;⑤按“略——详——略”的要求复述这一段。这种学习过程和步骤本身体现了阅读的一般方法,之后运用。应让学生在领悟。

标签:;  ;  

论语文学习方法的内部训练_教法学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