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论视角下当代大学生健康心态的培育路径论文

积极心理学理论视角下当代大学生健康心态的培育路径论文

积极心理学理论视角下当代大学生健康心态的培育路径

谢岷珊,刘晓柳*,谭 洁,周越平,姜雪薇

(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摘 要: 积极心理受损时,经验和能力不足的大学生很容易产生不良的社会心态,对培育健康心态、健全人格极为不利。本文阐述健康心态的重要性,思考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健康心态培育的优势及大学生健康心态培育路径的缺点,由此提出健康心态培育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健康心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大学生作为我国的主力军,健康心态不仅是大学生获得个人发展需具备的心理素质,也是国家及社会发展所需的公民素质。积极心理学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它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幸福及其获得途径,对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各高校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不断加强思想教育,但在相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可能存在矛盾、失落、现实功利的心态,其心态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还关系到全民族素质,更关系到作为国家进步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和未来社会中坚主体人才的培养。因此,了解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探索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的有效路径,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意义。

1 培育大学生健康心态的重要性

在个人层面上,如果心态健康,一个人就能快速树立正确的“三观”,充满自信,不卑不亢,积极向上。同时,健康的社会心态亦可积淀成一定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影响社会的发展[2]。大学生的健康心态不仅直接决定个人成长,还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

1.1 培育健康心态对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健康心态赋予了大学生面对生活的勇气,也给予了大学生越挫越勇的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培育健康心态,能够使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正确的思想认识。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迎难而上,越挫越勇,在战胜困难中不断进步,完善自我。在为人处世方面,能正视与同学、教师的关系,处理好与周围人的矛盾,避免人际交往上的矛盾与冲突。同时,一个心态健康的大学生拥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会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积极地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求问题解决方法,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1.2 培育健康心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3]”培育大学生健康心态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心态健康的大学生能影响身边的人,一起投入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中去,推动社会发展。培育健康心态,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加强文明社会建设,还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2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和关注对象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的推动下,积极心理学逐渐兴起,成为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它的要义是帮助处于逆境状态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发展,此外,还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的普通人获得高质量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4]

①切实有效的贯彻落实落实预检分诊制度:相关的医院要更加明确的设立相关的预检分诊室,该分诊室要有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专门值班,一旦有家属陪伴患儿来到医院进行就诊时,护理人员首先要对于他们进行简洁明快的有针对性评估,从整体上观察其是否有出疹、发热等一系列相应现象,特别是要密切观察3岁以下的孩子,如果出现了疑似的病例,要在第一时间及时有效的上报到上级的科室,并有效的把他们引导到相关的隔离区进行候诊准备;

3 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健康心态培育的优势

3.1 培育对象和教育视野

目前,各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立了相关教研室、心理健康协会等组织,能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心理咨询。但整个培育、服务体系仍不够专业化。有些心理教师并非心理学专业出身,有些甚至是兼职人员,无法给予学生专业、优质的教育。另外,整个团队中专业心理教师人数少、任务重,同时可能兼任其他行政职务,无法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大学生社会心态检测和培育中。

3.2 培育路径

现阶段传统教育方式过于单一,主要局限于课堂教育、心理咨询等方式。创新的培育路径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支撑,以“自助、互助、专业帮助”三助结合为指导原则。构建具有不同层次、动静结合、功能互补、全方位的网上虚拟教育和网下现实教育对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二元”心理教育网络模式,通过个人、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引导,建立大学生心理电子档案数据库和社会心态监测的理论模型,扩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覆盖面,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群体。对大学生心态进行动态监测,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与阳光心态的形成,树立大学生的良好社会形象,并辐射和带动大多数社会成员,促进全体社会成员心态和谐与稳定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关注对象:一是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情绪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体验,使其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并影响一生[5]。二是积极人格特征。积极人格特征的存在是积极心理学建立的基础,它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自我决定、创造性、智慧等积极人格特征。三是积极的社会环境。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系统,使公民具有责任感、有礼貌、有职业道德[6]。因此,良好的校园环境是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

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需要聘请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制订专业化培育方案。除此之外,对于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等与学生群体密切接触的团体,应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建立从学校领导到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员、学生班干部的多级干预系统,鼓励其进行不同层次的互动交流,营造积极的心理育人氛围,改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单一性[9]

4 当代大学生健康心态培育路径的现状

4.1 教学内容学科化、方式单一

教师授课方式也应多种多样。一是通过网络教育平台上传视频等学习资料,便于学生随时查看。还可以在教育平台发布心理测试题,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还可以在平台上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营造学生间互帮互助的氛围。二是在课堂上,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关注、挖掘、培育和强化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发掘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从根本上提高其心理素质。除了专业的心理健康课程以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应渗透积极心理学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掌握获得幸福的能力,培育健康心态。

当前,QQ、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大学生更愿意用文字、视频、图片来记录自己的感受,更乐意在网络的虚拟世界倾吐自己的心声。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类网络媒体平台,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待大学生的网络社交行为。网络社交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相对自由、放松和安全的环境中去体验成功社交,在潜移默化中把这种自信心和愉悦感迁移到现实社交中,进而获得喜悦、自豪等积极情绪,从而降低现实社交焦虑水平,提升现实社交品质及人际愉悦度,增强主观幸福感,培育健康心理,最终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建立线上线下双向互动模式,实现教育内容的个性化定制与推送。另外,线上教育不能脱离线下教育而独立存在,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大学生对于信息的筛选能力有限,线上教育需要在线下教育者的引导下开展,从而使大学生接受正面的教育信息。此外,受教育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反馈意见和自身需要,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8]

4.2 高校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与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积极心理学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象不只是有问题的学生和来做心理咨询的学生,而是高校全体学生[7]。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健康心态培育,将工作焦点放在培养个人潜能中的积极思想品质上,让他们主动意识到自己的消极心态,培育积极心理因素。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有助于学校、社会两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个人、高校、社会“三位一体”,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

5 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创新路径

5.1 建立线上线下双向互动的培育模式

(1)依据前期爆破试验结果,可将高拱坝拱肩槽基面1135~1030m高程设置为陡坡段,陡坡比为1/1.01,阶段梯度以10m为分界线。整体施工阶段可以超欠平衡法作为主要开挖方法。即沿开口方向欠挖18cm,沿孔底方向超挖18cm;在高拱坝拱肩槽基面1030以下位置,由于坡度较缓,可采用6m一层预裂爆破一次性施工的方法。同时考虑到漂钻情况,可在钻孔开挖阶段,依据设计技术要求合理调整钻孔倾角、钻孔阶段保护层预留厚度,保证高拱坝拱肩槽基面完整性。

5.2 以学校为着力点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固然,孟子“仁者无敌”的武德观念有其逻辑上的合理性,这也正是当时民心与民本思想的结晶。但这种代表了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一面的武德思想,或许存在着对于暴力问题认识不够深刻的缺失。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教材普遍存在理论性过强,学科化、知识化过于明显的问题,导致非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重视度不高。而且大部分教师在授课时,一般通过消极心理案例指出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讲解相关知识点,方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教学效果不好,也未达到培育健康心态的目的。

具体试验步骤为:①将加工好的煤样干燥后依次用三轴瓦斯渗流试验系统测定煤样的气体渗透率,每个煤样测定3次,取平均值作为该煤样液氮处理前的渗透率;②将煤样进行不同含水饱和度的制备,制备过程如第1.2节所述;③将制备好的不同含水饱和度的煤样放入保温容器中,向保温容器内注入液氮进行液氮冷浸试验;④冷处理结束后,待煤样恢复到室温后测量其冷处理后的渗透率。

课程教育并不局限于课堂,课外活动也是课程教育的另一种形式。学校应在人才培养、教学、德育、活动开展等层面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科研、咨询、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课内课外衔接的积极育人氛围。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使学生明辨是非,自觉抵御社会不良风气,形成奋发向上的积极心态。

5.3 实现个人、高校、社会的全方位引导

高校必须密切与社会联系,获取社会支持力量,争取社会资源,利用社会媒体给大学生提供积极的社会报道,优化网络环境,共同营造积极、和谐、干净的健康心态培育的外部环境。高校与高校之间可以联合引导,建立各高校的数据共享平台,相互汲取经验,优化培育体系,联合开展教育活动,多方面促进学生成长。个人潜能的挖掘与正确认识自身积极心态有助于创设健康心态培育的内部环境。通过个人、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引导,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与阳光心态的形成,使大学生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保持良好社会心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并辐射和带动大多数社会成员,促进全体社会成员心态和谐与稳定发展。

最早实行导师制的是英国牛津大学,时间可以追溯到14世纪,几百年来,牛津大学通过实行导师制培养出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同时英国历史上的多名首相也毕业于牛津大学[2]。随后,本科生导师制开始在世界各大高校中逐渐应用。在我国高校中,本科生导师制起步较晚,最早是在1938年浙江大学实行。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政治原因,本科生导师制被逐渐放弃,被苏联教育模式的学年制慢慢取代,并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探索培育大学生健康心态的路径十分必要。积极心理学的提出为大学生健康心态的培育提供了新方向。目前,我国不断探索大学生健康心态培育路径,寻求更好的培育大学生健康心态的方法,以期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林宁.新时期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培育路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9):67-68.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

[4]孟万金,官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起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2):35-38.

[5]许静静,赵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8,31(22):57-58.

[6]闫黎杰.积极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7):124-125.

[7]王长宇,马婷婷,王菁,等.基于积极心理学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8,39(4):154-155.

[8]张小悦,方鸿志.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34(2):183-185.

[9]韩淑玲,王德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3):83-85.

中图分类号: G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46(2019)21-0156-03

基金项目: 武汉科技大学人文社科高水平项目(W201806);2018—2019学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18SHA184);2019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9Y021);2017年武汉科技大学校级教学立项重点项目(2017Z017)

(*通讯作者: 刘晓柳)

标签:;  ;  ;  ;  

积极心理学理论视角下当代大学生健康心态的培育路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