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政治发展战略探析_政治论文

邓小平政治发展战略探析_政治论文

邓小平政治发展战略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发展战略论文,政治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治发展战略是指人们对政治发展问题的总体性政策。作为总体政策,体现在政治发展中主要表现为政治稳定与政治改革的交互作用的过程。邓小平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正确抉择了政治稳定与政治改革并重的政治发展战略。本文从基本要点上对邓小平的政治发展战略的科学内涵作一探析。

一、政治稳定

只要现存政治不是极度衰败并完全丧失其合理性,那么,政治稳定在目标单一、节奏迟缓的社会环境下比较容易实现。邓小平深刻地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稳定观。

1.政治稳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在模式转换时期,旧政治规范已经破坏,效应日趋微弱,而新政治规范尚未完善,效应没有到位,而利益分化速率加快,利益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民众参与意识和社会动员能力急剧提高。现代化进程中,没有政治稳定为保证的政治发展,会导致政治发展过程的中断和传统政治状态的复归。中国政治发展的策略选择只能是政治稳定。邓小平在阐述政治稳定的意义时,一般是从政治稳定和现代化大局的关系来阐述的。

早在1980年1月,邓小平就指出:“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①]“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使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要做这样的事,必须有安定的政治环境。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都干不成”。[②]“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③]“我们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④]

2.政治稳定是评价政治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邓小平认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⑤]显然,政治稳定是评价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的标志性内容之一。

邓小平认为实现政治稳定,并通过政治稳定来保障改革开放,以实现比较富裕的文明的生活,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总的来说,中国人民是支持改革政策的,绝大多数学生是支持稳定的,他们知道离开国家的稳定就谈不上改革开放。”[⑥]

3.政治稳定的实现条件。政治稳定不仅是目标,它同时也是政治发展的过程。实现政治稳定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政治领导系统。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系统是中国政治稳定的根本条件,邓小平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安定的团结的政治局面”。[⑦]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具有执政资格的政党,独掌政权,有着别的政党无法比拟的政治实力地位。若以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政治领导系统出现紊乱和坏死,政治稳定就无从谈起。二是政权。“必须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坚决打击和分化瓦解上述各种破坏安定团结的势力”。[⑧]三是政治参与渠道。政治参与渠道的畅通,能减少政治隔阂和政治摩擦。通过通畅的政治参与渠道,政党和政权不仅能准确地把握民意政情,而且可以把自己的政策意图更为准确地下达到社会,提高政治参与的组织化、有序化程度。邓小平说:“有了小民主就不会来大民主……大民主我们并不提倡,搞大民主并不好”。[⑨]这就抓住了政治稳定的精髓,划清了极权主义政治稳定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观的区别,揭示了政治参与与渠道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发扬民主可以经过很多渠道来实现”。[⑩]

二、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发展,必然要求政治体制作与之相适应的改革。邓小平敏锐地把握了政治发展的契机和动力,及时地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设想。

1.政治改革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邓小平认为:“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11)“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12)就此意义而言,政治改革对经济体制的改革,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整个现代化的进程具有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2.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邓小平认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群众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13)此后,他又作了更为系统的阐述,“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14)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与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有着交叉相通的特点,邓小平从政治体制改革的视角,揭示了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

3.政治改革的进程。邓小平依据中国的国情,揭示了政治改革进程的特点。第一,政治改革具有长期性。邓小平强调,我国是一个具有长期封建传统的国家,封建主义思想残余极其严重,为争取民主政治的实现,我们必须作坚持不懈地努力。政治改革“设想有些方面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可以见效,有些地方甚至要花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见效”。(15)他多次批评和否定政治改革中的急于求成和极端化的倾向。第二,政治改革步骤具有循序性。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只能针对领导体制、党政关系、干部人事制度、机构设置中的弊端,进行循序渐进的改革,“要先从一两件事上着手,不能一下子大干,那样就乱了”。(16)要让政治改革循着自己特有的发展阶段之序而进行。

4.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根据邓小平的一贯论述,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一是科学配置权力。横向实现党政分开,理顺党政关系,实现政企分开,理顺政企关系;纵向实现权力下放,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二是精简机构。从组织上提高政治生活规范化水平,提高政治行政效率。只有如此,才能从体制上消除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的障碍,建构政治发展的持续稳定的动力机制。

三、政治稳定与政治改革的统一性

社会政治变迁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渐进改革,逐步铲除旧体制遗留下来的陈旧因素而强化其现代性成分,从而实现新体制的完善与稳定。这一过程不是割裂断续的,应是交融连续的。作为政治领袖应着力调控稳定与改革的比例关系,使政治发展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同时继续保持一定的张力。达到这一状态,在于科学地把握政治稳定与政治改革的内在统一性。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策略是建立在政治稳定与政治改革的内在统一性基础上的。邓小平深刻阐述了政治稳定与政治改革的内在统一性。

1.共同的目标取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17)这就明确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并且还提高到政治意义来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18)因此,作为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政治稳定和政治改革,也应该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政治稳定与政治改革的统一性。“要安定团结,也要生动活泼。生动活泼也来之不易,但它是随着安定团结发展起来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两者是统一的,从根本上说,它们没有矛盾,也不应该有矛盾”。(19)在这里“安定团结”指的是政治稳定的局面,“生动活泼”指的是政治创新和政治变革的机会,因而其中蕴含着政治稳定与政治改革相统一的思想。

邓小平认为政治稳定和政治改革都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的共同要求。邓小平反复重申,“不安定,政治动乱,就不可能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一切都谈不上”。(20)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不仅应摒弃政治范式的弊端,而且对于那些不同程度地跟不上现实发展那些中性的具体制度也必须予以根本性改革和再造,以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的要求。“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21)而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邓小平认为,应努力实现,经济上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巩固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22)

2.共同的实现形式。以什么样的形式实现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内在统一,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发展实践中的一个难题。经验教训表明,如果没有相应的民主和法制形式,不但实现不了有序的政治改革或有活力的政治稳定,而且必然导致政治动乱或政治专制。

邓小平反对以搞政治运动的方式来实现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目标和经济目标,他在强调“稳定压倒一切”,“改革是一场革命”的同时,一再强调不能以此为由再搞任何形式的运动,而必须使政治稳定和政治改革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轨道内推进和展开。

现代政治发展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不仅需要有效的政治权威系统与畅通的社会沟通渠道,而且需要社会的各种政治行为,包括政治权威系统和社会沟通的自身行为充分制度化,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制约与相互信任,减少相互之间的隔阂和冲突,实现政治稳定。法治意味着崇尚法制和秩序,反对无政府状态和冲突。邓小平认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统一的。发扬民主可以经过很多渠道来实现”。(23)正是因为在法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民主通道,中国在模式转换过程中减少了许多非规范的政治行为,避免了利益群体之间的严重对立和冲突,保持了长时期的政治稳定。

邓小平在彻底抛弃无序的群众运动、大批判方式的同时,积极倡导以民主和法制的方式来实现政治改革。无论是政党行为、还是公民的个人行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在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如果政治改革绕过最足以重建社会成就感与政治合法性的环节,超过民主和法制,直接介入政治体制改革,即使目标正确,也会使各种社会不满情绪集中化和政治化,引发政治动乱,中断政治改革。据此,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按照民主化和法律化紧密结合的要求”来推行和进行。

四、政治稳定和政治改革并重的政治发展战略

邓小平在把握政治稳定和政治改革的统一性的同时,选择了政治稳定和政治改革并重的政治发展战略。

1.政治稳定是政治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以政治稳定来保障政治改革。政治稳定在国家内部政治生活中表现为有序运转。在政治动乱背景下进行政治改革,在结果上只有两种选择:一是中断政治改革的进程;二是政治改革被政治动乱所同化,互为动力。

邓小平从人民的最高利益出发,极为重视政治稳定,把政治稳定作为政治发展策略的基点。“如果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一切都不可能,连生动活泼也不可能”。(24)“生动活泼和安定团结如果发生矛盾,只有在不妨碍安定团结的条件下实现生动活泼,才能让大家有秩序地前进”(25)动乱不能前进,只能后退,要有秩序才能前进。……没有安定团结,就没有一切,包括民主,‘双百’方针等等,统统谈不上。过去我们已经吃了十来年的苦头,再乱人民吃不消,人民也不答应。反之,我们在社会主义安定团结的基础上,就一定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可能实现的一切,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的要求”。(26)显然,邓小平所强调的政治稳定,决不是那种毫无生机、封闭僵化的政治稳定,而是可以容纳、保障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的政治稳定。

政治改革只能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政治稳定主要特征是政治体系深层核心不变,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稳定,执政党的阶级属性为不变,并且具有组织政权、协调社会群体、统一政治力量或认同的整合功能。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稳定的根本政治保证,有此,中国的政治改革才有明确的发展道路、坚强的领导力量、强大的国家政权、统一的政治共识。邓小平已经充分地阐述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表明中国的改革必须是在现存的基本制度内以合法的方式进行,具有非对抗的性质。政治改革只能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进行。

2.政治改革赋予政治稳定以活力和动力。政治稳定是动态的实现过程,其实现有一个量的积累和平衡过程,是一个原有的稳定到新的更高层次稳定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有赖于以政治改革为动力,由它赋予新的内涵和活力。邓小平指出:“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项标志。……通过改革,要取得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条件”。(27)这就告诉人们,稳定包括政治稳定不是在封闭状况下实现的,只有改革才能实现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稳定。

政治改革的层面包括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运行机制三个层面。在社会政治形态既定的前提下,政治体制改革、政治运行机制的构建和完善,无不围绕着政治制度的巩固来进行。这样,政治稳定尤其是根本政治制度的稳定,必然以政治改革为动力和手段,否则,政治稳定则是短暂的。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提出了评价我国改革开放的三条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项标准,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社会主义中国政治稳定的主要刻度,即生产力水平、综合国力指标、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根本政治制度的稳固程度,往往取决于改革对生产力水平、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富裕程度的推动和促进的力度。“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作为改革的评价标准,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同时也是政治意义上的。

只要我们始终坚持邓小平政治稳定与政治改革并重的政治发展战略,不仅可以在政治稳定的条件下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而且政治改革会赋予政治稳定以更深刻的内涵和动力,让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列车持续发展,获得永不涸竭的稳定的动力源。

注释:

[①][⑦][⑧][⑩](18)(19)(21)(22)(23)(24)(25)(2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51、266、370、276—277、163、251、322、322、276—277、252、252、253页。

[②][③][④][⑤][⑥](11)(12)(13)(14)(!5)(16)(17)(20)(2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44、284、286、213、284、176、164、177、178、243、177、116、124、160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73页。

标签:;  ;  ;  ;  ;  ;  ;  

邓小平政治发展战略探析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