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基于焦作现象的解读_焦作论文

旅游发展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基于“焦作现象”的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焦作论文,现象论文,城市论文,旅游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资源型城市大多因矿而建、先矿后市,经济结构比较单一,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由于资源型生产的时限性和资源有限性的约束,资源型产业从发展最终走向衰亡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如果不能统筹规划,及时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城市的发展必然停滞甚至走向衰败。[1]如前苏联的巴库,曾是世界上著名的石油城,从19世纪70年代就开始开采石油,由于纯粹依赖石油的开发利用,不重视接替产业的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即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而陷入衰落。我国云南省的东川铜矿,是“一五”时期国家重点项目,借助铜矿资源的开采于1958年被设为地级市,铜矿的产值和税收曾一度占到东川市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总量的2/3以上,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结构严重畸形,随着资源的枯竭,东川矿务局下属4个铜矿全部破产,东川市的行政建制也于1998年被取消,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矿竭城衰”的城市。

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现有资源型城市118座,土地总面积96万km[2],涉及总人口1.54亿人。按照国内经济学界的初步界定,在118个资源型城市中,有约2/3的矿山进入中老年期,1/4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单就矿业城市而言,根据中国矿业协会的统计,我国目前以采矿为主的资源型城市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退期。[2]总体来看,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效益、财政收入、基础设施、职工工资和利用外资的能力都不及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3]诸多的资源型城市正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而一些处于成长成熟期的资源型城市也将在几十年上百年后走向资源的枯竭,资源型城市在我国所涉及的面积之广、人口之多、经济地位之重、问题之多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阻力。因此,探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论题,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论题极具现实性与紧迫性。河南省焦作市,作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城市经济产业转型之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焦作,作为一个成功转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其发展过程——“焦作现象”不仅已成为中国旅游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成为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个学术术语。

二、“焦作现象”——一个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典范

焦作市因煤而建,因煤而兴。19世纪中叶,英国开始在焦作大规模开采煤矿,直到建国后,焦作一直是全国著名的“煤城”,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1957年全市煤炭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44.7%,但是到20世纪的90年代,焦作的煤炭资源走到了临近枯竭的边缘,1999年焦作市煤产品产值下滑到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4]在这个关键时期,焦作市做出了《中共焦作市委关于进行第三次创业加快经济发展的决定》,开始着力培养旅游业为焦作市的新兴支柱产业。经过了几年的努力,焦作旅游飞速发展,年游客接待量由1999年的51万人次发展到2007年的1202万人次,增长了23倍,旅游总收入从1999年的1.48亿增加到2007年的93亿元,增长了62倍,旅游业在GDP中所占比例由1999年的0.7%上升到2007年的11.1%。焦作市成功地进行了产业转型,一跃成为全国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管理水平一流、游客接待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成为我国北方地区腾空升起的一座旅游明星城市。其所创造的奇迹震撼了华夏大地,被称为“焦作现象”。2006年4月3日键入“焦作现象”,GOOGLE上已有25.5万条信息。2008年1月25日再次键入“焦作现象”,GOOGLE上竟出现了39.6万条信息。在短短几年间,先后有近600家县市考察团到焦作进行考察交流,焦作市旅游局局长许长仁也先后应邀到全国40多个地市介绍焦作发展旅游业的经验(见表1,图1)。为什么焦作的城市转型有如此高的关注度?“焦作模式”的实质是什么?焦作经验在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是否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呢?“焦作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吗?

三、对“焦作现象”的解读:焦作在面临城市转型过程中选择旅游业的充要条件分析

1.焦作面临城市转型的必要条件

(1)资源枯竭。焦作是在煤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水平较高,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制约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焦作矿区逐步步入大规模衰减阶段。[5]焦作最大的国有企业焦作煤业(集团)有限公司80年代末以来,6对矿井被关闭,煤炭产量由1000多万吨锐减至300万吨。到1999年年底,焦作煤业集团负债总额达11.5亿元,拖欠职工工资1.8亿多元。[4]矿产资源枯竭问题成为焦作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国内外大量学者的研究均表明:资源型城市大都要经历“起步—成长—成熟—衰退或转型振兴”四个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如果非资源经济发育不充分或停滞不前,受资源可耗竭性的制约,矿业城市会随着矿业经济的衰竭而走向衰亡,即矿竭城衰;相反,如果非矿业经济在资源枯竭前得到充分发展并成为支撑矿业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则会出现矿竭城荣。[6]

(2)失业严重。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城镇劳动参与率为67.7%,失业率为8.21%;非资源型城市的劳动参与率为68.16%,失业率为7.87%;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劳动参与率只有63.54%,失业率却高达12.3%,[7]这是资源型城市以采掘业为单一主导产业衰退的必然结果。资源型城市的下岗职工文化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多年来仅从事井下采矿及相关工作,一旦资源枯竭或濒临枯竭,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原来从事资源开采的职工难以适应其他工作岗位的需要,从而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就业压力。[8]就业乃民生之本,在当地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之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可以安置剩余劳动力,而且还将有助于社会稳定,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同时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劳动力的吸纳力。因此,要很好地解决资源型城市的就业问题,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很有必要。

(3)环境恶化。焦作市主要的能源、冶金、建材、化工等支柱产业,如焦作电厂、河南轮胎厂等多家严重污染企业,大都在市区分散布置,而且主要能源消费为煤,造成市区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焦作市的主要河流因接纳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严重,且市区地下水局部已受到污染;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和采掘业等行业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除部分综合利用外,其余或集中堆放在灰渣场,或露天堆放,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且对地下水和地表水也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时由于焦作煤炭开采历史悠久,采煤塌陷地存在许多问题急需解决。焦作矿区现已形成采空区面积34.34km[2],形成沉陷区面积70.16km[2],其中稳定沉陷区面积48.16km[2],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大量房屋建筑、公共基础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矿业开采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威胁,而且给矿区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隐患。[9]

面临资源枯竭、失业严重和环境的恶化,焦作急需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值点,培育一个支柱接替产业,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2.焦作发展旅游业的充分条件

(1)旅游业的产业特性。旅游业与一般产业相比有着不同的特性,旅游业的发展能给当地带来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综合效益。1)旅游经济乘数效益。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与诸多产业的联系密切,旅游业的综合带动性极强,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多而复杂,其中直接相关的产业有24个,而间接相关产业则高达124个。因此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2)旅游业是服务型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吸纳再就业人员能力强。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直接就业1人就能给社会(民航、铁路、城建、轻工、商业)提供5人的就业机会。3)旅游业是绿色产业,保护式开发将使旅游与环境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局面。4)提升城市形象。城市旅游的发展可以塑造环境良好、景色优美的“绿色主题”,从而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旅游业的四大特性有益于焦作解决城市转型所必须解决的诸多问题。

(2)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焦作市位于太行山南麓,水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美壮丽。云台山是国内山水景观中罕见的丹霞地貌峡谷景观和雄中含秀、南北兼长的山水风光精品,其中景点温盘峪精美清幽,老潭沟雄伟壮观,小寨沟飞瀑流泉,云台大瀑布314米落差,堪称华夏第一;青天河高山起平湖,山傍水而雄,水依山而秀,兼有“华北小江南”和“北方小三峡”之称;神农坛融日、月、云、霞、峰、谷、松之大观;青龙峡植被茂密,山清水秀,尽展泉、潭、瀑、溪、洞之风采;峰林峡景区也是小孤山、老君滩、葫芦岛、天王岩、睡美人、三潭映月等奇观荟萃。焦作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在此留下了众多珍贵史迹。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焦作地灵人杰,韩愈、李商隐、司马懿、许衡、朱载堉等历史名人均诞生于此,女娲补天,黄帝祈天、神农尝百草等美丽传说也发生于此地。[10]焦作温县陈家沟是闻名世界的太极拳的发源地。足够的旅游吸引力是旅游发展的基础,焦作市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成为其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依托。

(3)广阔的旅游客源市场。焦作市地处中原,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山与山西接壤,南临黄河与郑州市、洛阳市隔河相望,东与新乡市毗连。周围的省市众多,处于山东、河北、山西、湖北、江苏、陕西等省市的包围之中,交通方便,与河南省内及周边地区均在一日车程之内。焦作旅游资源的核心在于“焦作山水”,在向来缺乏灵秀山水的中原大地凸现出“江南山水”般的美景,成为辽阔中原大地河山中的一朵奇葩。“焦作山水”的区域独特性为向来以文化旅游著称的河南与华北地区弥补了观光休闲旅游方面的市场空缺,“焦作山水”正迎合了区域自然生态旅游的市场需求。在焦作的旅游客源地范围之内,旅游出游力相当高,河南本地一亿人口加上周边地区估计在三亿人口上下,在周边地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旅游指向性十分明确且重游率高。再加上我国正处于大众旅游快速发展时期,观光旅游占据旅游市场的主导地位,“焦作山水”这一自然生态观光产品易于迅速占领主流旅游市场,2004年“五一”黄金周期间焦作的门票收入超过了北京故宫。此外,焦作市委市政府每年500万用于各大媒体的宣传经费也是形成焦作市广阔旅游客源市场的保证。

(4)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良好的通达性。焦新、焦枝、焦太铁路穿境而过,东接京广,南连陇海,北至太原,焦郑、焦晋、焦温、济洛高速焦作段、济焦等高速公路和焦作黄河公路大桥与国道融会贯通,与地方路网纵横交错,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公路干线有106、107、310等国道。“十五”期间全市高速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2.57亿元,建成高速公路5条计162.981公里,建成黄河大桥一座,焦作市高速公路已东达省会接京港澳高速,南跨黄河接连霍高速,西连济源接二广高速,北出太行接太晋高速,初步形成了与全国高速公路无缝对接的“大”字形高速公路网,进一步密切了晋东南、豫西北及中原城市群的联系。截至2005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3413.7公里,公路及高速公路密度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1999年以来,焦作有关部门先后投资5亿多元进行了全市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建设。焦作至青龙峡旅游公路、峰林峡风景区旅游公路、焦作市云台大道等相继建成通车,主要旅游景点的道路标准都在二级以上,山区旅游道路都在三级以上,旅游交通、住宿、餐饮、信息、商业、娱乐等设施日臻完善,使当地逐渐形成了功能完备的旅游服务体系。焦作市还投资三亿多元改造城区环境,加快城市的绿化、亮化、美化进程,使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所有通往景区的道路都进行了绿化美化并设置了旅游宣传和指示标识,优美的城市形象也成为游客赴焦作旅游的吸引力之一。

(5)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旅游品牌的树立。旅游是知名度经济,注意力经济。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焦作市委、市政府结合焦作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实际,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于1999年及时提出了进行第三次创业的战略决策,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市国民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支柱,以旅游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真正把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焦作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强抓管理,举全市之力,全民动员,以创优为载体,组织和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景区、景点建设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形成了关心旅游、理解旅游、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为焦作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推动下,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在周边省市、全国范围以及海外宣传营销,“焦作山水”旅游品牌声名鹊起。

旅游发展受诸多条件限制,其中旅游吸引力最为重要,这是旅游者前往旅游目的地的直接动因。焦作市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是焦作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独特的区域自然资源又成为开发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旅游形象与品牌的着力打造使特色资源迅速转变为旅游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从而形成了“焦作现象”。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初步成功地解决了经济产业转型的世界性难题,从而成为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见图2)。

图2 对“焦作现象”的分析框图

四、“焦作模式”的实质

“焦作现象”的实质有两点:一是抓住了资源与市场相匹配的根本规律;二是形成了政府主导与全民参与的转型机制。即在一个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之时,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资源与潜在市场,在政府强势主导、市场化运作及全民参与的推动下成功实现城市经济转型的一个过程。它的出现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即资源型城市矿产资源走向枯竭阶段及我国大众旅游的快速发展阶段,是在挑战与机遇并存下的科学决策。焦作市在面临城市转型中所遇到的资源枯竭、失业严重和环境恶化等问题正好能被旅游业的行业特性所克服,而焦作市丰富独特的区域旅游资源、广阔的旅游客源市场及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正好满足了旅游业的发展要求,既是焦作选择了旅游,也是旅游选择了焦作。在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阶段,政府部门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起关键作用。中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政府只有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科学而为之才能领导城市经济成功转型(见图3)。

图3 对“焦作模式”实质的分析框图

五、结论

如前所析,焦作市发展旅游实现城市转型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其特殊性。焦作的成功转型可以看做是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选择发展旅游业作为传统资源能源产业的接替产业,是把当地另一种资源优势即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典型代表。国外也有许多资源型城市把旅游业作为接续产业并取得了成功的范例,如玻利维亚的银矿城市波托西(Potosí)、加拿大的金矿城市道森(Dawson)、南非的钻石矿城金伯利(Kimberley)、澳大利亚的金矿城市波罗莱特(Ballarat)等。[11]但每一种模式都有它的适应性与局限性,焦作作为资源型城市,它的经济转型及自身条件与旅游业发展要求相符合,才成就了“焦作现象”。“焦作现象”在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具有借鉴意义,但“焦作模式”的借鉴则需因地、因时、因人而制宜,各资源型城市在选择培育接替产业时务必要先了解把握自身的条件,从战略角度作长远谋划,才能最终实现成功转型。

标签:;  ;  ;  ;  ;  ;  

旅游开发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基于焦作现象的解读_焦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