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安全的测度:一个指标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中国论文,粮食安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之后,制度和技术创新促使粮食产量快速上升,我国改变了粮食长期短缺的格局。然而1985年之后,我国粮食生产的增长趋势减缓,波动频率增大,1998—2003年粮食产量持续下降,2003年10月粮食价格显著上扬,考虑到耕地面积缩减、水资源短缺等供给因素,以及人口数量上升、间接粮食消费增加等需求因素,有理由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持谨慎态度。而从概念出发确定粮食安全指标体系,是形成安全预警机制和实现安全目标的前置条件。
一、粮食安全测度:现有方法
1.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的营养摄入评价法。FAO评估食物不安全的标准是:一国营养不良人口的比重。“营养不良”是指每日摄入热量低于2100卡路里。如果一国营养不良人口占比高于15%,则该国就是粮食不安全国。这种方法是有道理的,因为居民营养状况在终极意义上反映了粮食安全的实现程度。
2.美国的问卷调查评价法。美国采用问卷调查法来反映粮食安全,问卷包括住户、成年人和儿童3大类18个问题。这种方法建立在个人的基础上,能反映粮食安全的真实状况。美国人均热量摄入量较高,似乎不存在粮食问题,但问卷调查显示,美国仍存在部分人营养不足的状况。
3.胡靖的单指标分析法。[1] 根据我国卫生部推荐的营养标准,每人每日需摄入2400千卡热量、70克蛋白质和65克脂肪,而这些营养需要粮食0.681公斤,年均248.56公斤。由此,胡靖的单指标分析法的公式为π=q/s,式中,π为粮食安全系数;s为粮食需求最低数(248.56公斤);q为人均粮食占有量。π越高,粮食安全程度越高。
4.朱泽的4指标简单平均法。[2] 为计算粮食安全系数λ,朱泽假设:一国的粮食安全可以由粮食产量波动率、粮食储备率、粮食自给率和人均粮食占有量来解释,4个指标对λ的解释度或权重是等同的。据此:λ[,i]=(∑λ[,ij])/4,式中,λ[,ij]为第i个国家j项指标取值。λ越接近1,粮食安全水平越高。
5.徐奉贤的5指标简单平均法。[3] 其思路与朱泽的4指标简单平均法相同,但认为应在4指标中加入“低收入者阶层的粮食保障水平”这个指标。这样,粮食安全系数是粮食总产量波动系数、粮食自给率、粮食储备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和低收入者粮食保障水平5项指标的简单平均值,即:λ[,i]=(∑λ[,ij])/5。
6.马九杰等人的5指标加权平均法。[4] 马九杰等人认为,不同因素对粮食风险的影响程度不同,粮食安全指数是食物及膳食能量供求平衡指数、粮食生产波动指数、粮食储备—需求比率、粮食国际贸易依存度系数、粮食及食物市场价格稳定性各指标的加权平均数,它们的权重依次为:0.3,0.2,0.2,0.1,0.1。
7.刘晓梅的4指标加权平均法。[5] 此方法是朱泽的方法和马九杰等人方法的综合,它采用了4个指标: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总产量波动率、粮食储备率和粮食进口率,这4个指标可以反映粮食安全状况且不存在交叉关系。根据重要性赋予权数,4个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4,0.3,0.2和0.1。
上述方法有可取之处,但仍需要改进。FAO营养摄入法没有考虑人们食物需求的结构问题,没有考虑在不同地区的粮食配置问题。美国的问卷调查法没有涉及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对粮农的影响,这在美国似乎无须讨论,但在中国却至关重要。我国学者基本上从粮食供给来评估,没有考虑流通效率、购买能力等因素,他们的研究隐含假设是:国家粮食安全就是家庭的粮食安全;粮食供给有保障就实现了粮食安全;粮食过剩不会存在潜在风险。而这3点都值得商榷。显然,现有研究没有很好地回应粮食安全概念的演变趋势,没有很好地体现粮食风险的系统特征, 因此给出的指标体系及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测度还有完善的空间。
二、指标体系及基准
从粮食安全的系统特征出发,本文采取“纵向分步骤、横向分类别”的方法,给出了一个测度粮食安全的指标体系。“纵向分步骤”指将测度分为:先给出指标,然后确定指标权重,最后列出安全程度的基准;“横向分类别”指分别从生产、消费、流通和贸易等给出指标。
1.生产。国内生产是粮食供给的主要部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考虑到其重要性,粮食生产的权重为0.3,它的影响表现在增长及波动两方面,为此选取两个指标:
(1)指标1:粮食生产波动系数。粮食生产波动系数反映了生产的稳定程度,这里采取粮食生产波动指数,计算公式为:V=(Y-Y′)/Y′,式中,Y为粮食产量;Y′为粮食产量的平均值。该指标用A代表,权重为0.1。
(2)指标2:人均粮食占有率。计算公式为:π=q/s,式中,π为人均粮食占有率;s为生存性粮食安全最低数(248.56公斤,本文取249公斤);q为实际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该指标用B代表,权重为0.2。
2.消费。粮食需要的满足程度是衡量粮食安全的基础,人口增长、收入变化等因素会引起粮食需求的变化。粮食消费的权重为0.2,消费影响安全体现在总体趋势和分配结构两个方面,因此采取两个指标:
(1)指标3: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反映了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占比,可以用恩格尔系数来间接测度粮食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占比。该指标用C代表,权重为0.1。
(2)指标4:贫困人口占比。粮食安全取决于不同人群的粮食购买能力,收入分配不均等对低收入者的粮食获取有显著影响,由此,贫困人口占比可以作为反映粮食消费状况的一个指标。该指标用D代表,权重为0.1。
3.流通。粮食流通关系到生产和消费的对接,流通效率直接影响到粮食的可获性。我国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流通体制改革。为此,粮食流通的权重为0.3,选择两个指标:
(1)指标5:粮食价格上涨率。粮价相对稳定是确保供求平衡的一个基本条件,粮价过低会抑制未来的粮食生产,粮价过高会影响消费者特别是贫困人口的购买能力。该指标用E代表,权重为0.2。
(2)指标6:粮食储备率。粮食储备集中体现了政府的粮食调控能力,20世纪70年代中期,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确定了19%~20%的粮食储备率,90年代后期又将粮食储备率下调至15%~19%。该指标用F代表,权重为0.1。
4.贸易。粮食国际贸易也可以调节国内供求,实现结构平衡,短缺可通过净进口来弥补,过剩可以向国际市场出口。粮食贸易状况的权重为0.2,本文选择两个指标:
(1)指标7:粮食自给率。粮食自给率是本国粮食生产与国内总需求的比率,它是衡量国家粮食安全对国际粮食市场依存程度的指标,粮食自给率过小或过大,说明该国粮食安全受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较大。该指标用G表示,其权重为0.1。
(2)指标8:粮食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自给率在实物的意义上反映了国际贸易的作用,此外,还应从价值上来看国际贸易的影响。这表现为粮食进口额占商品进口额的比重。该指标用H表示,权重为0.1。
指标确定后就要考虑指标变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这有两种情况:(1)一些指标取值有最优区间,超过或不及此区间都不利于粮食安全,数据过高或过低都意味着风险较高。这类指标包括:粮食生产波动系数A,粮食价格上涨率E,粮食储备率F,粮食自给率G。(2)还有一些指标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是单调的,例如人均粮食占有差率B越大,粮食安全越有保障,而恩格尔系数C,贫困人口占比D和粮食进口占比H越小,越有利于安全目标的实现。各指标的取值基准见表1。
表1 粮食安全测度各指标的取值区间及基准
取值 A(%)
B(倍) C D(%) E(%)
F(%) G(%)
H(%)
0.1
>10;
<0.4
>0.85
>20
>25; <2; <10; >40
<-7<-20 >60 >200
0.2
-6~-7 0.4~0.6
0.8~0.85 15~2020~25;2~4; 10~25;25~40
9~10 -15~-20
55~60180~200
0.3
-5~-6;0.6~0.8
0.75~0.8 12~1517~20;4~6; 25~35;15~25
8~9
-12~-15
50~55165~180
0.4
-5~-4;0.8~1 0.7~0.75 10~1214~17;6~8; 35~45;10~15
7~8
-10~-12
45~50155~165
0.5
-4~-3;1~1.3 0.6~0.7
8~10 11~14;8~10;45~55;7~10
6~7
-8~-1040~45145~155
0.6
-3~-2;1.3~1.5
0.5~0.6
6~8 8~11; 10~12;
55~65;5~7
5~6
-6~-8 35~40135~145
0.7
-2~-1;1.5~1.8
0.4~0.5
4~6 6~8; 12~14;
65~80;3~5
4~5
-4~-6 30~35125~135
0.8
-1~0 3~4; 0.3~0.4
2~4 4~6; 14~16;
80~90;2~3
1.8~2.0-2~-4 25~35115~125
0.9
0~1
2.0~2.5
0.2~0.3
1~2 2~4; 16~18;
90~98;1~2
2~3
0~-2 22~25105~115
1.0
1~2
>2.5
<0.2 <10~2
18~2298~105
<1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粮食安全综合指数
R=0.1A+0.2B+0.1C+0.1D+0.2E
+0.1F+0.1G+0.1H
式中,A,B,C,D,E,F,G,H为指标真实值与基准值对比后的取值;R是加权平均之后带有综合性质的计算结果,可称其为粮食安全综合指数。根据R可以确定安全状态及对策(见表2)。
表2 粮食安全综合指数、警情界限和警示灯
警级
1
2
3 4 5
6
R0.9~1 0.8~
0.6~ 0.4~ 0.2~
<0.2
0.9 0.80.60.4
警情 绝对安全轻度
中度
高度粮食
安全风险
风险
风险危机
警灯 绿色蓝色橙色
黄色
粉色红色
对策 维持维持关注
高度
采取消除
关注
措施影响
粮食安全的指标体系涉及粮食生产、消费、流通和贸易等因素,将恩格尔系数、粮食价格上涨率、粮食进口金额占比等考虑在内,是在一个系统框架下理解粮食安全。同时,对某些指标,例如粮食生产波动系数等,从过度和不足都不利于粮食安全的角度进行考察。这种处理方法,是对粮食风险系统性特征的一个回应,也是对现有测度方法不足的一个修正。
三、对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的测度
利用本文的指标体系来测度我国粮食安全程度,为此,首先列出8个指标的真实值,然后对照取值表给出各指标的取值,最后按照加权平均法得出粮食安全综合指数。表3是粮食安全各指标的真实值,表4是指标的对应值和粮食安全综合指数,表5是1978—2003年我国粮食安全的状态及分布。
表3 1978—2003年我国粮食安全各指标的真实值
年份A
B C D
E F G H
1978 -0.17
1.28 0.659 30.70.7
14.7 97.77 19.44
1979
6.09
1.38 0.627 28.030.5 14.7 96.88 16.76
1980 -2.09
1.31 0.609 26.87.9
20.2 96.45 12.39
1981 -5.49
1.31 0.592 18.59.7
20.2 96.00 14.73
1982 -1.23
1.41 0.603 17.53.8
20.2 95.97 17.69
1983
4.49
1.52 0.593 16.210.3 20.2 97.13 11.59
1984
6.09
1.58 0.589 15.112.0 20.2 98.34 6.68
1985 -4.03
1.45 0.567 14.81.8
20.2 100.98 2.37
1986 -0.88
1.47 0.554 15.59.9
20.2 100.43 2.52
1987
2.01
1.49 0.552 14.38.0
20.2 97.84 4.05
1988 -3.52
1.44 0.523 11.14.6
20.2 97.97 3.44
1989 -2.32
1.46 0.547 11.626.9 20.2 97.60 5.07
1990
4.96
1.58 0.576 9.4 -6.3 34.8 98.26 4.40
1991 -0.54
1.52 0.566 10.4-6.2 34.8 99.18 2.57
1992 -0.56
1.53 0.564 8.8 5.3
34.8 100.43 2.17
1993
1.62
1.55 0.559 8.2 16.7 34.8 101.75 0.97
1994 -3.88
1.51 0.563 7.7 46.6 34.8 100.97 1.14
1995 -1.43
1.52 0.561 7.1 29.0 34.8 96.15 2.73
1996
4.13
1.66 0.540 6.5 5.8
34.8 97.95 1.86
1997 -0.61
1.61 0.523 5.4 -9.8 34.8 100.31 0.65
1998
3.22
1.65 0.505 4.6 -3.3 40.1 100.39 0.51
1999
4.62
1.63 0.499 3.7 -12.9 40.1 99.97 0.32
2000 -3.41
1.47 0.456 3.4 -9.8 40.1 100.09 0.26
2001 -2.07
1.43 0.441 3.2 1.5
40.1 98.19 0.26
2002
1.19
1.43 0.429 3.0 -1.4 40.1 100.23 0.25
2003 -1.98
1.34 0.422 3.1 2.2
40.1 98.9
0.36
说明:(1)A采取5年移动平均法,计算公式是:V=(Y-Y′)/Y′,式中,Y为当年粮食产量,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4)》[6],Y′为粮食产量平均值,2002年和2003年的数据为估计值。(2)B的计算公式是:π=q/s,式中,s为粮食安全最低需求数(249公斤);q为人均粮食占有量,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4)》[6]。(3)C的计算公式是:S=Eu·Qu+Er·Qr,式中Eu,Er分别指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Qu,Qr分别指城乡居民的人口占比。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4)》[6]。(4)D采用的是农村贫困发生率,资料来源于《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4)》[7],1979年、1993年、1996年的数据为估计值。(5)E的指标有两个:1978—2000年采用粮食收购价格指数,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8];2001—2003年采用粮食零售价格指数,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4)》[6]。(6)F为我国粮食储备率。该指标20世纪50年代年均14.6%,60年代年均13.3%,70年代年均14.7%,80年代年均20.2%,90年代年均34.8%,近年来在40%之上。参见程亨华和肖春阳的文章《中国粮食安全及其主要指标研究》[9]。(7)G的计算公式是:1-粮食净进口量/(粮食生产量+粮食净进口量),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4)》[6]。(8)H的计算公式是:粮食进口金额/进口总金额,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4)》[6]。
表4 中国粮食安全的各指标取值和粮食安全综合指数
年份 A B C D E F G H R
19781.0
0.50.50.11.00.80.90.30.66
19790.5
0.60.50.10.10.80.90.30.48
19800.6
0.60.50.10.71.00.90.40.62
19810.3
0.60.60.20.61.00.90.40.58
19820.7
0.60.50.20.81.00.90.30.64
19830.7
0.70.60.20.61.00.90.40.64
19840.5
0.70.60.20.51.01.00.60.63
19850.4
0.60.60.31.01.01.00.80.73
19860.8
0.60.60.20.61.01.00.80.68
19870.9
0.60.60.30.61.00.90.70.69
19880.5
0.60.60.40.81.00.90.70.69
19890.6
0.60.60.40.11.00.90.60.55
19900.7
0.70.60.50.60.81.00.70.69
19910.8
0.70.60.40.60.81.00.80.70
19920.8
0.70.60.50.80.81.00.80.75
19931.0
0.70.60.50.40.81.01.00.71
19940.5
0.70.60.60.10.81.00.90.60
19950.7
0.70.60.60.10.80.90.80.60
19960.7
0.80.60.60.80.80.90.90.77
19970.8
0.80.60.70.50.81.01.00.75
19980.8
0.80.60.70.80.71.01.00.80
19990.7
0.80.70.80.30.71.01.00.71
20000.5
0.60.70.80.50.71.01.00.69
20010.6
0.60.70.81.00.71.01.00.80
20021.0
0.60.70.80.90.71.01.00.82
20030.7
0.60.70.80.90.71.01.00.79
表5 1978—2003年我国粮食安全的状态及分布
警级
1 2 3 4 5 6
R 0.9~1 0.8~ 0.6~ 0.4~ 0.2~ <0.2
0.90.8
0.60.4
警情 绝对
安全
轻度 中度
高度
粮食
安全 风险 风险
风险
危机
年份
0 3 185 0 0
表4和表5显示:
(1)改革开放之后,总体上我国粮食安全程度在提高。除个别年份外,R呈上升趋势。粮食安全综合指数1978—1980年平均为0.586,1981—1985年平均为0.644,1986—1990年平均为0.660,1991—1995年平均为0.672,1996—2000年平均为0.744,2001—2003年平均为0.803,粮食安全综合指数趋于上升,我国粮食安全程度在不断提高。
(2)粮食安全程度的提高中存在非常显著的波动。1978年以来粮食安全程度的变动大致经过了4个周期:1978—1985年;1986—1992年;1993—1998;1999—2003年。在每个周期中,R都有一个先上升、再下降的波动过程。可见,粮食安全程度不是单调递增的,而是在波动中逐渐提高的。
(3)粮食安全程度绝大多数年份都处于轻度风险状态。处于安全状态的有3个年份:1998年、2001年和2002年;中度风险状态有5个年份;1979年、1981年、1989年、1994年和1995年;其他18个年份都处于轻度风险状态。说明我国不存在高度风险的严重态势,但与绝对安全状态还有距离,粮食安全程度整体上处于轻度风险状态,轻度风险与中度风险之间的转化的可能性很大。
(4)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主要是价格波动、生产波动和储备率,这三者可在很大程度上解释R的波动。相对而言,消费中的恩格尔系数和贫困人口分布、贸易中的粮食储备率和进口占比,其变化趋势对提高R有正面作用,但对波动的影响较小,这说明我国未来保障粮食安全应考虑诸多因素,同时应将重点放在稳定生产和改革流通等方面。
四、结论和政策含义
从粮食风险的系统性特征出发,本文构建了一个指标体系,据此测度1978—2003年我国的粮食安全程度,结果显示:我国粮食安全程度在波动中提高,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不是单个领域的因素,生产、消费、流通、贸易等领域都可能引致粮食安全风险。所以,粮食政策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一揽子、带有组合性质的政策。政策组合应促使粮食安全程度的提高,特别是要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流通效率。
在生产领域,应正确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合理控制非农用地,严格审批制度,解决土地纠纷;在市场基础上完善水资源定价机制,合理配置水资源;稳定土地承包,加快土地流转,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和经营的技术研究及推广,改变根据农业形势决定基础设施投入的“相机抉择”政策,制定稳定、规范的农业投资政策;全面推行对农户的直接补贴,防止利益在中间环节流失,主动调整粮食生产的产品和地区结构。
在消费领域,应选择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多样食物搭配的消费结构;适当增加饲料作物的生产,使农业由粮食为主的单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转化,甚至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转化;着眼于充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实现从传统食物观念向现代食物观念的转变,实行以粮为主、食物多样化;密切监控粮食消费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群体差距,努力使这种差距保持在可控范围。
在流通领域,应明确市场化改革取向,拓展交易品种,完善交易主体,形成有效的粮价形成机制;根据粮食生产成本、供求趋势等确定粮食价格警戒线,政府调控主要矫正对粮食价格的过度偏离;在合理制定准入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形式的企业入市参与粮食流通,促进产销区粮食购销的衔接,建立全国统一、有序的粮食市场;建立农村粮食信息服务体系和价格监测系统,把信息服务纳入农业服务体系中,引导农民发现远期粮食价格。
在贸易领域,应避免过高或过低的粮食自给率,自给率可保持在90%~95%的水平;从发挥比较优势和提高农民收入的角度出发,建立以技术性措施为主的粮食进口管理制度,制定符合国际规则的粮食质量标准体系;打破外贸企业垄断出口的格局,适当放开粮食品种的出口经营权;引导企业到一些有生产潜力的国家,租用或购买土地,建立海外粮食生产基地;在WTO规则内,扩展与多个出口国的贸易往来,尽量避免粮食进口地集中在个别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