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现代性话语分析

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现代性话语分析

翁强[1]2003年在《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现代性话语分析》文中提出第一章:八十年代初期政党伦理“民族国家现代化”方案与“文学现代性话语”的语义指向 本章着重分析历史的转换与过渡时期,政党伦理如何通过自身的话语实践建构了“民族国家现代化”的现代性话语。它表现出以国家意识、阶级属性与现代化想象为中心的话语结构,对文学话语的现代性诉求上,它呈现出对文学话语实践笼罩性的普遍规则与内在规约。在对“旧”的批判与反拨和对“新”的想象与憧憬中,文学现代性话语表征出与政党伦理现代化想象相一致的意义内涵。 第二章:他样选择的文化寻找与文学现代性话语的多义指向 本章结合八十年代中期文化热兴起的具体现实语境因素,主要探究文学现代性话语内部的结构和语义转向的具体原因及其相应的话语实践过程。在寻根的文学现代性话语实践中,“世界”作为一个独特的“进步时间”概念被实践者理解并追求着,而对文化的重新建构与阐释成为实践主体追赶世界“席位”的共同性行为,但在具体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话语特征与修辞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成为影响文学现代性话语内部重构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叁章:被找到的“西方”与“现代”问题的“西方现代主义”表达 本章主要探讨了八十年代现代派文艺与先锋文学的话语实践所表征出来的对现代性资源的另一向度的话语诉求。现代派的文学话语实践之于文学现代性的话语建构是伴随着实践主体对西方现代知识的不同认识与阐释而进行的,西方知识的谱系与背景被有力的开掘,既成为话语实践过程中一个对抗性的结构因子,又隐藏着新的知识话语的规约与遮蔽,在先锋派那里,语言代替了对时间的认识与追逐,成为实践主体认识的中心问题。

黄雅婷[2]2015年在《1980-1990:现代性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文论话语流变与反思》文中提出话语,在语言学中主要指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话语分析则是对语义、文体、句法等篇章的分析。从20世纪西方“语言学转向”至今,话语作为一个学术关键词,不再是语言学研究领域中的对象,而是成为多领域的研究内容。福柯关于话语理论的研究,成为当下解读话语的主流理论之一。权力与话语、知识之间的关系也是当下文学理论发展中的研究难题之一本文将研究视角集中于中国当代文论话语,而这里的话语不是单纯的语言学术语,也不全是福柯话语理论中所研究的话语对象。通过存在于1980年代特殊时空范围中的文论话语状况梳理,可以找出当下中国文论中的两个研究特点:“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中体现的当代品格,以及“西方文论中国化”中体现的中国化特色。第一章探讨所选研究时空的特殊性,即1980-1990年间中国当代文论话语的独特性以及研究的知识合法性。1980-1990年即1980年代,这个时期内的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且全面的转型,这个社会转型期特点也以各种形式存在并影响当时文论话语的发展与变化。社会转型期是促成1980年代文学话语特殊性的外部诱因,另一个引起1980年代文学话语流变以及文学转型的原因在于现代性的介入。现代性在80年代介入中国当代文学空间加速了文论话语的流变与文学转型,作为文学研究“内爆”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章承接第一章,重点论述在中国当代文学空间中现代性作为一种话语与现代性形成一种话语的区别,以及转型期和现代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由此种关系展开的关于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内部的交融与渗透的具体表征,原因。通过以上论述找出1980年代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在社会转型与现代性介入后的话语类型,以及流变趋势的原因。本章也是对宏观理论梳理和预设的具体思考,即从特定的文学场中找出重要理论和实践证明前文所谓的现代性作为一种话语并作用于当代文论的研究设想。本章划分为1980-1984,1985,1986-1990叁个时间段,每一段运用关键词研究方式,找出这叁段中最突出的话语表述与理论即意识形态话语、人本主义话语、审美主义话语,并把这些材料和观点分为两部分进行论述,即理论概述和实践概述。第叁章是对前两章的总结,即进入文学话语与现代性在中国当代文论中的发展现状、困境的反思。试图通过当代文论研究特点和中国文论现实提出建设性构想。中国资源与西方理论,中国视角与西方思维,现代性下中西两种话语形式等来论述1980-1990年间的中国当代文论发展状况和困境,并总结缺陷和不足,对当下文论研究和发展带来启示。第四章作为总括全文的部分,将中国当下文论发展中需要具备的中国化和当代品格予以说明。通过分析80年代文论话语某个时期内一味追逐西方的理论发展脚步,闲置了中国传统理论资源,造成了文论“失语症”。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理论资源的闲置也说明当下文论研究需要具备当代品格即时代性。所以,中国化和当代品格成为中国当代文论研究与发展中需要具备的基本品格。通过以上的论述,本文不仅梳理了现代性作为一种话语在中国当代文论中的具体表征,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实践,同时也进行了反思和总结,找出了当下文论研究中需要具备的特点,试图通过现代性和话语来反思这段文论研究期的独特性以及其在文论史中的深刻影响。

朱水涌[3]2004年在《关键词、话语分析与学术方法》文中认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一批学者对中国学术史的整理研究以及学术中心向高校转移,学术规范、学理性、科学与严谨等等相关的治学观念、作风与运作方式得到空

刘小新[4]2016年在《介入、对话与批判性阐释——简评练暑生的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当代文学批评者和文学理论学人,练暑生是敏感、活跃的和善辩的,介入和对话是他的文学批评的一贯立场。十几年来,练暑生结合时代热点,紧跟学术前沿,思考的问题往往具有比较鲜明的现实针对性。一些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的话题,从关于纯文学的论争到个人主义之当代意义的论争,再到文学与底层关系的辩证,练暑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并且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或思考路径。如文学与底层的关系问题——这是近十多年来中国文学比较关注的话题,这个问题遂成为练暑生学术思考的焦点之一。从《话语分析

王家新, 陈建华[5]1996年在《对话:在诗与历史之间》文中提出前记:今年叁月访美期间,认识了正在哈佛大学跟李欧梵教授做博士后研究的中国学者、诗人陈建华先生。陈兄文革后期即在波特莱尔的影响下开始写诗,八十年代博士毕业于复旦,后游学于美国数家学府。同这样一位学贯中西的长兄交流,于我的确是一种激发。我难忘我和杨小滨一起在他家彻夜谈诗的情景。八月,他又寄来了他读拙文《阐释之外:当代诗学的一种话语分析》(即发于《文学评论》近期)

冯妮[6]2014年在《先锋·历史·现实——多重视野下的苏童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童小说创作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期间的文学思潮之间保持着丰富的互动,与此同时,其创造力与独特性又溢出了各种思潮的既定范畴。近叁十年来的苏童小说研究可以从以下叁方面加以概括:第一个方面集中于苏童八十年代中后期小说中的"先锋"、"实验"性质,第二个方面集中于从"先锋派"到"新历史小说"的转型与延续,第叁方面是在新世纪以来全球/地方、传统/现代、国家/社会、精英/底层等多重语境下讨论苏童小说中的民间性、本土性、地方性等特征。

李佳佳[7]2014年在《沈从文传统在八十年代的复活与传承》文中提出沈从文1925年踏入文坛,自1949年搁笔转行文物研究。到了文学全面解禁的80年代,他的文学创作如出土文物般重新受到学界的关注。沈从文传统的形成和发展都与80年代这个特殊时间段密不可分。本文的第一章,将重点论述八十年代文学史、文学批评及传论研究等叁个方面对沈从文的再认识。在较为全面的介绍了沈从文的文学传统与八十年代文学间的各宗关系后,本文的第二章,将对沈从文传统的叁个部分:人性传统、地域传统、乡土语言传统分别展开论述,进一步阐释沈从文传统不同部分的内涵。第叁章则是论述八十年代作家对沈从文传统不同部分的传承。即作为京派传人的汪曾祺对沈从文人性传统的传承;贾平凹对沈从文地域传统的传承;以及湖湘作家群对沈从文乡土语言传统的传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沈从文被重新发现,其文学传统也被一步步被建构起来。八十年代后,沈从文的文学内涵更加深入的影响着中国当代的文学创作。随着时间和传统的积淀,人们对沈从文作品的认识也将更全面深入。

参考文献:

[1]. 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现代性话语分析[D]. 翁强.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2]. 1980-1990:现代性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文论话语流变与反思[D]. 黄雅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3]. 关键词、话语分析与学术方法[J]. 朱水涌. 当代作家评论. 2004

[4]. 介入、对话与批判性阐释——简评练暑生的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J]. 刘小新. 学术评论. 2016

[5]. 对话:在诗与历史之间[J]. 王家新, 陈建华. 山花. 1996

[6]. 先锋·历史·现实——多重视野下的苏童小说研究[J]. 冯妮. 当代文坛. 2014

[7]. 沈从文传统在八十年代的复活与传承[D]. 李佳佳. 广西师范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现代性话语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