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国家反城市化过程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方国家论文,几点思考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序言
战后,由于交通和先进通信技术迅速发展,以及近期全球经济活动日益一体化,西方国家城市发展由原先的城市化及郊区化进入到现在的反工业化和反中心化阶段。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由中心城市不断向外迁移,都市功能出现改变和退化,一般称之“城市衰落”。对此欧盟于80年代末进行一次全成员国的城市调查,形成“提交欧盟的最后报告”(The Final Report to Eoropean Commisiion)及保罗.C.切谢尔等著的“西欧城市问题——经济分析”(UrbanProblems inWesternEurope-an Economic Analysis(,以下简称“经济分析一书”。本文拟在西方城市发展历史回顾的基础上,结合上述材料,对西方国家的反工业化、反中心化和城市衰落;城市人口与城市衰落;反城市化和重新城市化等问题提几点思考意见。
2 西方国家城市发展的简要历史回顾
城市作为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在人类历史上存在已久。200多年前的工业革命产生了西方现代工业城市,人口。 就业和社会经济活动不断向中心城市聚集,使其得以发展与扩大。这样以工业化为基础的城市化过程一直延续到二战以后的世界经济恢复期。60年代后,西方国家城市发展进入新历史阶段。其最大的特点,是在城市经济继续发展(表现在城市就业量和整个都市人口的不断增加)的同时,大量人口由中心城市向外迁往郊区。这样的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市郊的城市人口郊区化运动对城市本身的发展并没有产生重大的影响,城市的基本功能(特别是工业职能)也没有产生大的改变或衰弱,整个城市还在发展。但到70年代后,由于集装箱和大型滚装船(role on and rolloff)的出现,以及高速公路网络和先进通讯技术等因素, 长距离交通运输成本大幅度下降,西方国家大多数城市难以再继续保持原来的绝对聚集力和区位中心最低成本的优势,城市发展进入了反城市化阶段。其最主要特征是人口、就业和经济活动等,不但从中心城市,甚至包括郊区的整个都市范围向周围农村的不断迁移扩散化。城市的基本功能(特别是工业职能)产生很大的改变或衰退。这样的反城市化伴随着反工业化、反中心化和城市衰落等现象,共同构成现在西方大多数城市的基本态势。
3 反工业化、反中心化和城市衰落的区别和联系
这三个名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常被连用或论用,根据保罗的“经济分析”一书,反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 )主要是指制造业就业人数不断转移到服务业部门,以及整个制造业就业人数绝对量不断转移到服务业部门,以及整个制造业就业人数绝对量不断下降的过程。反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是指人口、就业和社会经济活动由中心城市不断向外扩散的过程。即等同于一般所讲的反城市化,强度取决于城市边界的划分。城市衰落(Urban decline )则是指城市在反中心化或反工业化过程中,不但人口和就业人数从中心城市甚至整个都市区域不断减少,同时还相应伴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比如高失业率、高犯罪率和贫困化,中心区建筑物与公共设施的不断破旧失修,城市内部功能结构衰退,生活环境恶化等,在空间上的集中反映总称城市衰落(或都市衰落)。 反中心化主要发生在地价昂贵的特大城市 (largest cities),如纽约、伦敦等。而反工业化则对老工业基地城市,比如德国的鲁尔区、北美的五大湖城市群影响最为严重,特别是那些原以劳动密集型或重工业为主的城市,再者就是港口城市。
反中心化、反工业化和城市衰落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战后由于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长距离运输成本已大幅度下降,加上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私人汽车的普及化,以及城市自身存在的问题,城市已不可能继续保持原有的绝对区位优势,必然产生一部分经济活动和人口的向外迁移,这是自然的。在这过程中只要第三、四产业或其它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及时加以补充,整个城市还是在继续发展甚至更快,就不会产生城市衰落。故反工业化和反中心化本身并不一定就导致城市衰落,工业衰落不直接等同于城市衰落。“经济分析”一书中特意把反中心化分成二类,一类称健康的反中心化(healthdecentralization),即不伴随严重社会、经济、环境问题的反中心化。另一类为病态的反中心化(pathological decentralization), 即导致城市衰落的反中心化。在欧洲城市问题数值分类表上,德国的法兰克福和英国的利物浦二个城市虽然处于同一等级的人口反中心化过程,但前者城市问题指数是-28,为全欧洲发展最健康的城市, 而后者则为14.8,是城市问题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4 反工业化和工业衰落(industry decline)
工业衰落是西方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应该肯定反工业化是其直接原因,但同时也应看到制造业产量和就业人员在老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减少,实质上很大部分是被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制造业的增加上,属于国际间的工业重组,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工业衰落。这是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所致。另外现代发达国家先进的工业生产方式其单位产量的就业人数远远少于被淘汰的老工业部门,在制造业就业人数不断下降的同时,其产值却还是一直在增加。故可以认为反工业化过程所导致的只是工业的相对衰落,并不是绝对衰落,其直接导致的实际上只是就业人员绝对量的大幅度下降而已。所以“分析法”中把反工业化只定义在就业人员的变化上是很精确的。
5 城市人口与城市衰落
经典城市发展理论通常用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特别是中心区人口密度的变化来衡量某个城市处于哪个发展时期,老年期城市衰落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大量人口外迁所引起的城市中心区人口数量的不断下降,城市衰落一定伴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减少。但反过来,在当今90年代的西方国家,人口不断减少的城市却不一定都意味着人口的反中心化和城市衰落,有时甚至相反。因为在少数重新城市化的城市,虽然每年都有市中心区人口净迁入量,但无论是中心城市或郊区,整个城市的人口数量还是处于不断的减少状态。这是一方面迁入的主要是以独身、无孩子或少孩子家庭为主的低出生率社会群体,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日益增大的死亡率。这是由原先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自然演变到从现在开始,以后将在一段时期内逐步加剧的低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所决定的。如果要把人口不断减少作为城市衰落的直接原因的话,那么在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当今西方国家(特别是丹麦、德国和英国等),这样的城市问题也许就是社会本身的问题。
6 总体反城市化(counter-urbanlization)大潮中的重新城市化(re-urbalization)现象
现在西方国家大部分城市正处于人口、就业和经济活动不断从中心城市向农村迁移的过程。空间上反映在人流、物流向周围的不断扩散化趋势,进入了与城市化相反的反城市化阶段。这个过程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不会一直深化下去,因为城市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自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基本原因如下:第一,引起反城市化因素的强度正随着大规模的外迁运动而逐步减弱,比如高昂的地价因素,伦敦市中心地价在1965年是其60km远卫星城市中心的5倍,到1985年已降到2倍。另外城市污染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来讲都在下降,原先太过于拥挤的空间也随着人口的大量外迁而缓解甚至出现空心化等。第二,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逐步转向对重新城市化有利,战后50年代经济恢复时期,世界各国都进入一定程度的人口生育高峰期,在同时进行的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中心城市地价一直攀升,必然导致先是空间需求量大、经济能力又较差的多孩子单薪家庭迁到郊区,接着由于生活环境的恶化等因素,中产富裕家庭也随之外迁,从而形成美国60年代、欧洲70年代大规模的郊区化运动,又深化到当今的反城市化运动,又深化到当今的反城市化。在这过程中,独身、无孩子或少孩子家庭以及双薪家庭在社会中的比例在不断上升,这些都是倾向于城市生活的群体,而且其经济支付能力要大于其在人口中的比例。第三,在反城市化过程中,虽然城市的某些功能减弱甚至消失(如工业职能),但有些功能却可能得到加强。某些行业,比如商业、金融、保险、教育咨询、律师事务等服务性行业都具有强的城市倾向性。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反城市化运动到一定程度后将会逐渐变缓。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城市的“重活”,需要有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一些城市在对原空心化的市中心进行改造,增进第三、四产业,特别是建设新型住宅区后,增加了对生活工作的吸引力,市中心区已有净的人口迁入量,产生重新城市化的现象。然而正如保罗所指出的:“可惜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能这样顺利地过渡,特别是那些原来被少数大工业集团所垄断的老工业城市,由于自身巨大的惰性,这种转变是缓慢而痛苦的。
7 人口、就业和重新城市化
城市人口和就业情况历来是西方国家城市发展最主要的评价指标。人口变化通常超前于就业变化,城市就业变化一般在人口向外扩散后才发生。在60、70年代的郊区化过程中,人口迁移起核心作用,但在现代的反城市化过程中,就业迁移起决定作用。城市能否“重活”,关键在于是否能吸引人口回流和增加就业量。针对有人重振城市工业来使城市复活的意见,保罗认为恰当的政策不是企图保持或加强工业化的过去,这是行不通的。因为现代化工业单位面积的就业量要比现代化服务业少,即使工业真能被振兴,全部被“召回”城市,也增加不了就业量,所以他指出,政策应有二个基本目标,一是增加城市对生活、工作吸引力的转变。二是对这种调整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和社会代价进行补贴。
8 新型城市和老型城市
以第三、四产业为基础新型城市和以工业化为基础的老一代城市,其发展方式不一样。服务业首先需要广大的人口市场,故城市“复活”的途径应是:改善中心区生活、工作条件——居住人口增加——市场扩大——第三、四产业发展——人口进一步增加——城市发展的模式。而不是原来的建厂——招工——人口增加——城市扩大的旧模式。另外由于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不同,其区位条件也随改变。先进的通信信息网络系统、高速公路、机场等变得重要,不再是原先的一个好港口或铁路枢纽。当然,有些还是一样,比如新城市同样也存在日益加剧的社会多极化现象,市区照样有富人区(gentrification)和贫民区(ghetto)等。因为产生这些现象的社会根源并没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