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河流_文化论文

文化与河流_文化论文

文化与河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流论文,文化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44(2002)01-0055-04

水是生命之源,人的生命来源于海洋,这已是被许多科学家证明的事实。文化是针对 人而言的,所谓文化,其实就是生存方式,人与人怎么相处,人与自然怎么相处,怎样 组织社会。有一种文化因水而产生,又由水而发展,因此也就称之为水文化。林一山同 志(中国水利事业家,原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曾精辟地阐述过水与文化的关系:古代文 化源于河流,现代文化改造河流。古代文化在这里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古代文化源于 河流”主要是强调文化与河流源和流的关系,但并没有排斥古代文化中也有改造河流的 成份。当我们探索文化与水如何由源到改造,再如何由被动改造到主动改造这几方面关 系时,也就是完成了从一种水文化现象到另一种水文化现象的认识过程。

人与水的关系不是永恒不变的,由此产生了不同时代水文化的差异性。古代,源于水 的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水而生存,其水文化主要表现为趋利避害,当然并不排斥简单的 改造河流的行动;近、现代,成为自然主人的人类开始改造河流,他们兴建大量的、各 种类型的水利工程,发展水利,这时的水文化主要表现为兴利除害,充分利用因水而存 在的一切物质材料,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当代,由于以前盲目的改造, 人类已遭受以水为代表的自然界的报复,由此自觉地调整与水的关系,开始创造一个崭 新的水文化。

一、文化源于河流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发祥与兴衰无不与水有关,文化的起源与兴衰也无不与水有关。

尼罗河被称为“埃及之母”,它不但孕育了古埃及,更是世界著名文化发祥地之一, 这一切首先得益于尼罗河的泛滥。每年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不仅给尼罗河三角洲灌一次透 水,而且河水还会把从上游带来的大量矿物质和有机物留在尼罗河两岸的田野里,由此 构成了“地球上最肥沃的土壤”。古埃及人早就掌握了尼罗河的规律,早在公元前6000 年前,埃及的祖先就在尼罗河两岸繁衍生息,他们不仅从事渔猎,而且从事农耕。到了 公元前5000年左右,他们不仅学会了用亚麻和兽皮做衣服,用石头做锄板,用木头做小 船,用称为“瑟德”的纸莎草编筐,而且已经创建了围堰造地、筑堤防洪和引水灌溉等 水利工程。古埃及人就在这个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诞生的古 文化比巴比伦和印度的古文化还要古老。埃及人发展了天文、数学、医学、建筑学等, 他们保存木乃伊,建造巨大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阿波罗巨像、亚历山大灯塔及各式 各样的庙宇等,有的建筑早就被列入世界七大建筑之一。因此,早在法老时期,埃及就 流传着“埃及就是尼罗河”、“尼罗河就是埃及的母亲”等谚语。尼罗河的确是埃及人 民生命的源泉,它为两岸人民积累财富、创造文化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古印度文明来源于被称为“恒妈”的恒河。恒河在瓜伦多卡德与布拉马普特拉会合后 ,形成了世界最大的三角洲——恒河三角洲,那里繁衍生息着一代又一代印度人。恒河 不仅是印度人生命的源泉,更为古印度文化的诞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古印度人修 建的泰姬陵是印度古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颗明珠,是古代恒河子孙在建筑艺术方面巧夺天 工的杰作,更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

巴比伦位于美索米达平原,有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穿过,公元前1800—600年,巴 比伦在此建都。当时这里不仅有两河纵横,而且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青水秀,生态环 境良好。古巴比伦人在这里进行平原灌溉,发展农业,并创造了两河文化(巴比伦文化) 。巴比伦人在这里修建了空中花园、玛克笃克神像等。

过去,中国的第二大河黄河一直被认为是中华古文明的摇篮,这无需赘述。可近半个 世纪以来,从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证明,长江和黄河一样是中华民族和古文明 的摇篮,也就是说中华民族起源不只是一源,而是二源。当云南省禄丰县的禄丰腊玛古 猿头化石被发现后,更证明了二源说的正确性。除此之外,半个世纪以来在长江流域发 现的古人类化石异常丰富,从170万年前到1万年前早、中、晚期整个旧石器时代均有分 布。长江流域发现的新石器遗址已多达2200多处,其代表遗址为上游的三星堆文化遗址 、大溪文化遗址,中游的屈家岭文化遗址,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遗址、马家浜文化遗址、 良渚文化和青莲岗文化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不仅有石器、骨器、角器、蚌器、陶器、玉 器等,还有居址、陶窑、墓葬等文化遗物,已充分显示了远古先民的智慧,他们与黄河 流域的先民们一起创造了最初的中华文化。

首都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文明的中心。“几乎相同的是每座都城都是选择最佳的地 理和资源条件而被确立并充分运用这些条件创造出最高层次和最高水准的文化。”(《 首都中国》)根据以往的规律,首都往往是建立在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易 于战略防御的地点。古希腊、古印度、巴比伦都是这样。然而“华夏第一都”又是在哪 里?它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世本》认为:“夏禹都阳城。”《国语·周语上》:“昔夏 之兴也,融降于嵩山。”王先谦先生曾考证说:“《一统志》:阳城故城,今登封县东 南三十五里,俗名为告成镇。”有关部门经1977年夏考察证明,大禹治水的传说并非神 话,嵩山脚下的告成镇(阳城)便是我国的第一个国都。先民为什么最先选择阳城这个地 方作第一个国都?主要得益于这一地方当时的地理环境。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 农为本的国度,祖先们最向往的生活是农耕渔猎,而这一带在几千年前是先民们最中意 的地方。告成镇位于黄河流域的伊洛河地区,当时这一带森林茂密,气候宜人,水网密 布,河流纵横,土壤肥沃,物产富饶,又位于闻名的中岳嵩山脚下,这里是天然的农场 和牧场,建都于此,最适当不过。这里又是伊洛河汇入黄河之地,一清一浊两水在交汇 处回转盘旋,然后归于混沌,奔腾东去。相传这里也是伏羲氏“构演八卦”的地方。伏 羲氏在此“观文于天,察理于地。是以图书著其迹,河洛表其文。”于是便出现了河图 、洛书。河图、洛书的出现被认为是帝王、圣者、贤者受命于天的征兆。以致黄帝、尧 、舜、汤和周成王都到此筑坛祭祖,求河图洛书。八卦不仅对古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对现代科学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德国的莱布尼兹就是在这个八卦图的影响下,衍 生出了二进制。传说中的嵩山是大夏族的神山。禹的父亲鲧,便被封为嵩伯。这里也是 中国水利产生最早的地方。为什么说黄河流域水利的产生对我国古代第一个封建奴隶制 国家的形成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因为这一带河流众多,最容易洪水泛滥,所以先民们从 开始居住这里就从没有停止过与洪水的斗争,鲧就是因为治水不利被舜杀害。禹治水成 功被封为王,又在阳城建国都。夏邑当之无愧地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因为这里不光诞 生了国家,还有政权,有监狱,有礼制,它因此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中国第一国都。

二、文化改造河流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水,可水既有利于民,又有害于民。被后世称为“千古史家第一人 ”的司马迁在几千年前就曾感叹道:“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充分说明水本身有造福 人类和危害生灵两重性。所谓改造河流实际上是为了达到除害兴利的目的,人类对河流 所进行的主观人事活动。此时的水文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兴利避害。

没有哪个国家政权像中国一样,从建立最初开始就与水的关系那样密切。如上所述, 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确实与治水患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 诸子百家到二十四史,从《禹贡》到明清的方志,我们都可以寻找到水利对古代文化的 深刻影响。先民们为了达到兴利除害的目的,运用聪明才智修建水利工程、治理河流的 行动对中国历史都产生过一定影响。古代水利工程最杰出的当数都江堰,它至今还是世 界上最古老的到现在还在发挥效益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秦昭王(前306—前251)时蜀守 李冰父子修建,到现在已2253年,具有防洪、航运、灌溉三大效益,至今还在造福于人 民。灵渠不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同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它于 秦始皇26年至33年开凿,其作用是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沟通了中原与岭南的关 系。京杭大运河同样是世界航运史上开凿最早、最长、最伟大的古运河。它南起杭州, 北达北京,沟通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 大动脉。江浙的海塘同样是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壮举。早在东汉末年,我们的先民在极 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筑起了举世闻名的海塘,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海潮的袭击。

无论是都江堰还是灵渠、运河、海塘都是古代劳动人民靠着他们的聪明才智,运用他 们所掌握的知识改造河流的结果。比如都江堰,一般古代水利工程的寿命最多几十年, 可都江堰使用到现在还经久不衰,现在灌溉面积已扩大到近30个县0.53万平方公里。科 学家考察后发现,古代劳动人民早在2500多年前就知道巧妙地利用弯道原理、地球自转 原理和流体力学原理解决了清除泥沙和防御洪水水利工程上的这两大难题。

回顾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河流的历程令人感慨,纵观现代人改造河流的经历更令人 振奋,现以治理开发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为例。

长江的除害兴利历来是为政安邦之要举。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是一条富有的江,可供开 发的水能资源总装机容量就达19724万千瓦,占全国的53%。可解放前,这条蕴藏巨大能 量的江却千年空流。到了1949年,全流域仅在几条支流上建成31座小型水电站,总装机 容量不过1.34万千瓦。长江又是一条灾难之河,长江的洪水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解放后,在总结几千年劳动人民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在兴利除害、改造长江方面取得 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建国50多年来,全流域共修建水电站、水库四万余座 。截止1995年,全流域已建、在建水电站装机容量约为4726万千瓦,年发电量2120亿千 瓦时,与1949年相比,装机容量增长了3000多倍。大批水利水电工程仅是量的积累,由 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设计并兴建成功的葛洲坝水电站却是一次专业水平质的飞跃。它是 中国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文化改造河流最成功的杰作,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水电 勘测设计、施工、设备制造等众多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国的建坝技术接近和达到 国际先进水平,有些学科和专业已居世界前列。当前,中国几代人梦寐以求的三峡水电 站已正式开工。这是一座世界级的水电工程,它是人类现代文明集大成之产物。三峡工 程的重大科技问题,涉及水利水电科学、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等众多方面,有许多是位 于世界科技前沿的学科,它的兴建再次昭示中国建坝技术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三峡大 坝建成后,将代表中国人改造河流最成功的形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长江的洪水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新中国一成立,党中央、国务院就组建了长 江水利委员会,专门负责长江的治理、开发工作。长委成立后的第一项工作,就制定了 以防洪为重点的治江三阶段的战略规划。经过50多年的努力,长江防洪体系按照总体规 划有序地进行,初步建立了以堤防、蓄滞洪区、防洪水库为主体的防洪工程体系,长江 整体防洪能力大大提高,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三峡工程不仅是长江流域规划的 主体工程,更是控制长江洪水的关键工程。三峡工程建成后,按期175米运用,防洪库 容221.5亿立方米,在不使用荆江分洪区的情况下,将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10年一 遇,提高到百年一遇,类似1870年那样的特大洪水,配合分洪措施,可保证荆江河段的 行洪安全,解除荆江地区发生毁灭性洪灾的心腹之患,同时可使中下游分蓄洪区减少洪 灾损失。三峡工程的兴建,为尽早从根本上解除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带来了希望。

50多年来,长江人在改造长江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业绩,集中体现了东方人运用现 代文化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中国人运用文化改造河流的业绩更多的是在内陆取得的 ,是局部的;而西方人运用文化征服河流的业绩更多来自于海洋,是全局的。在东西方 文化激烈的碰撞和冲突中,东方四大内陆文明不是相继衰落,就是发展缓慢,而西方蓝 色文明却一路遥遥领先。东方民族经过比较、思考才发现西方之兴靠的是那片蔚蓝色的 海洋。像古希腊位于一个三面环海的半岛上,陆地贫瘠,农业不发达,连粮食都要进口 ,可它却成为欧洲文明的摇篮,西方文明的策源地,它靠的是什么?古希腊人在内陆寻 求不到发展,他们就去征服海洋,在海外寻求发展,靠掠夺和海外贸易,天时地利条件 使他们在世界上最早处于开放的局面。古希腊人通过航海很早便和东方各国有贸易往来 。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促进经济贸易的往来,更促进了与海外文化的联系。希腊文化在 继承前代爱琴文化的基础上,注意学习吸收先进的东方文化,特别是埃及和巴比伦历史 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化的营养,同时开放的国门,又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学者和人才云 集希腊。有内在的和外来文化的融合,有人才的注入,使得古希腊文化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猛,只用了几百年时间,就走完了古代亚非国家两千年才走完的路程,诞生了 西方文明源泉的古希腊文化。

古希腊文明的起步靠的是航海。当将航海不是作为一种手段,而是作为一种职业时, 又对船舶和航海知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数学和物理学,需要技术与科学, 于是1636年,伽利略在一家船厂发表了著名的《新科学对话》。不久,西方又迎来了对 他们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工业文明。而对具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东方古国来说,缓 慢的农耕技术进程对科学的要求不那样高,也不那样强烈,这也就是自然科学在近代落 后于西方的道理。西方人将改造河流的对象早早地扩大到海洋,他们依附于工业革命和 自由贸易这一对双翅翱翔于海洋这个广阔天际之中,将东方文明古国甩到了后面。在征 服海洋,这个地球上最大的河流的过程中,西方人成了暂时的成功者。给东方人带来无 限的思索:要寻求新的发展,一定要征服地球上最大的水域——海洋。

三、文化使人重新认识、改造以河流为代表的自然

过去,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在农业社会里,人类为了生 存,不惜一切手段与自然争夺空间;在工业社会里,人类为了发展自己,不惜以破坏自 然为代价,人类实际是在毁灭自己的生存空间。当人类对自然界无休无止地索取、不择 手段地摆布的时候,自然开始对人类进行报复了。进入20世纪以来,人们开始对此进行 认真的反思:人类到底应该怎样与大自然相处?

此时的水文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人在探索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许多进入后工业 时期的西方国家,已先后走上了治理的道路,尽管这条道路要比破坏时走的漫长得多。

所谓的征服自然,最早来源于欧洲启蒙运动的价值取向。当时出于需要,反对任何无 法由理性来掌握的现象,甚至反对跟自然保持和谐,把人提到中心的地位。培根思想最 具有代表性:如果你要做一个科学家,那你对自然要进行了解,但是自然不可能把她的 秘密交给你。你一定要对自然进行试验,进行侵略,进行各种不同的挖掘,使得自然屈 服于你。自然屈服于你,你方能了解自然,所以,就有了“征服自然”的说法。这种观 念当时体现了现代精神的重要观念,也是一种有进步意义的观念。但是,这种观念也为 人类带来了灾害,造成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先遭受自然报复的西方人,倒是从 古老的东方文化中找到了答案。中国易学和道家哲学提出阴阳互补、天人合一以及人— 自然共生的原理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他们发现各种生物不断通过符号和能量交流,以共 生、共惠、互依、共栖、寄生、自养等方式相互关联,在这些关联中不断生发和突变出 新的和高级的生物。这就是说,新生物的生成“对话式”接触造成的偶然机遇占有很大 的比例。在对上述现象的思考中,科学家们注意到,世界各地的一些神话形象与地球的 这种“共生式”生态有若干相似之处。这种特殊的和谐关系,在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的身 上表现最为突出。龙的角为鹿角,象征温顺;其嘴却是狮嘴,象征凶猛。二者之间本是 征服与被征服关系,然而在龙身上却和谐共处,无不展示出对立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文 化中最动人之处,是人与自然的亲近,也就是原始时代的天人合一。新的人与自然的关 系应该是和谐相处,自然对人类来说既不是神灵,也不是奴隶,而是与人平等存在,自 然在强大起来的人类面前也不再那么凶残。人类已经知道如果人类爱自然,自然也会爱 人类;如果人类糟蹋自然,自然就会报复;如果人类保护自然,自然就会为人类造福。

林一山同志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北、东北考察时就多次说过:“我不赞成一些人 以所谓破坏生态环境为理由,一概反对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如果没有人类对大自然几千 年、上万年的改造和利用,不要说想达到今天的经济发达的程度,可能地球上的人早已 饿死一半了。我们应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出发,去研究、改造、利用大自然,使其 为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服务,同时创造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环境。”在改造草原的问题 上,林一山同志在考察内蒙古自治区时就认为草原的沙化并不是开垦农田造成的,农作 物的涵养和挡沙能力要比草强得多。草原的沙化主要是长期的羊吃草根造成的。合理地 调整农牧业结构,有助于治理草原的沙化。另外,在对待森林的问题上,他认为应该积 极发展人造森林,像人口密集的英国和西欧一些国家,森林覆盖率达到30—40%,就是 分布在田边、路旁、河畔、城市周围,形成大小城市周围的大片森林公园和绿化带,既 美化了环境,又改善了人的生存条件。

水是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我们已对它有所认识。 如在改造河流过程中,修建任何一座水利工程,环保规划通过不了,工程不得开工。前 不久《全国水利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规划》正式颁布了,我国改造河流的行动 更是有章可循。该《规划》在认真分析研究我国水利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时, 提出了21世纪初我国水利发展需实现的五个战略目标:“一是优先满足城乡人民生活用 水要求,二是基本满足国民经济生产用水要求,三是基本保障经济和社会安全对防洪的 要求,四是基本满足粮食安全对水的要求,五是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用水的要求。”《规 划》提出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建立八大保障体系:“一是建立较完善的防洪减灾保障 体系,二是建立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保障体系,三是逐步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水 利保障体系,四是建立健全水法规政策体系,五是建立水利投资保障体系,六是建立较 为完善的水管理保障体系,七是建立水利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八是建立水利人才保障体 系。”如果实现了“全国水利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规划”目标,我国改造河流 的形势将形成良性发展,也就能真正使江河对人民有利,而一个崭新的水文化现象也将 出现在人们面前。

收稿日期:2001-10-10;修回日期:2001-11-20

标签:;  ;  ;  ;  ;  ;  ;  ;  ;  

文化与河流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