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原则与统一性_时代精神论文

当代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原则与统一性_时代精神论文

当代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原则与统一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原则论文,民族精神论文,当代论文,统一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族精神教育问题,是民族精神研究的一块阵地。本文仅就这方面的问题略陈管见,以求教于同行和引起教育理论界的关注。

一、民族精神教育的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融贯几千年,源远流长,其内容丰富,意义深远,作用巨大。井岗山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亚运精神……它们作为中华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的表现形式,其本质内容表现为: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统一发展的精神凝集力量;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力量;陶冶民族美德、增强自信心、提高民族素质的精神教育力量;激发民族斗志,培养民族进取意识,促进民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促进力量。这些就是当代民族精神教育的内涵。

二、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原则

民族精神教育既离不开优秀传统精神教育的土壤,又要使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感。为使二者有机结合,民族精神教育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科学地吸收与改造的原则

科学辩证地认识传统精神有它历史上积极的一面,也有它现实中消极的一面。因而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精神进行合理地吸收与改造。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吸收,又要重视改造、因为没有吸收,改造就无从谈起,但仅有吸收,而没有改造,就会使继承变成简单的因袭。

传统精神中的爱国主义、自强不息、为民族作奉献等内容,这些在今天固然可以直接或间接为社会主义时代服务,但传统精神要真正与社会主义时代特征相融合,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传统精神进行吸收与改造,创造出既充满社会主义思想,又保留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特色的新精神。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一经定型,在包含着积极、进步因素的同时,也总是搀和着消极的因素。每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都是在更新和继承自己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取得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先秦定型后,在“唯变所适”的原则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曾经不断地更新丰富。在当代,传统精神也必须继续更新与时代特点相融合。“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只有通过对传统精神的吸收和改造,才能确立时代精神的基点,让民族成员认识时代精神,并自觉地接受民族精神教育,使民族精神教育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当代民族精神教育的导向凝聚作用,激励和教育作用。

(二)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变迁原则

人类社会历史告诉我们,传统价值取向结构模式内部包含着深刻的矛盾。这就是追求群体价值与追求个体价值的矛盾,其中取义与求利便是此矛盾的核心。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迁,取义与求利就会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如春秋时期对义利关系的百家争鸣。又如汉代的“明道”与“计功”关系的确立,则是这一时期封建经济、政治制度大一统条件下确立的价值意识整合。再如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也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变迁价值取向的反映,尤其是在这一时期,把传统价值取向模式推向了顶峰。历史给了我们启示,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的变化、传统价值取向结构模式的内部矛盾运动也在不断地展示着自己的运动,它每一步发展都将引起思想领域里的义利关系的辩论,尤其是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发展根本性变化时就会表现得更加突出。正是由于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变迁,推动着价值取向结构模式内部的矛盾运动,使传统精神得与时代精神相统一。

在当代,传统价值模式受到了巨大冲击,可以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出现了新的“义利之辩”,也就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大论战。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制度与经济体制从根本上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统一起来了,因此,传统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对立的价值观已不再适应这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当代的价值取向,主张功利原则与道义原则,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这既是社会主义时期时代精神的要求,也是传统价值取向模式向现代转型的历史的逻辑要求。这种统一应当成为我们时代的价值导向,即把社会、人民的价值与个人的价值科学地统一起来,这也是民族精神教育突出的时代内容。

(三)民族主体的实践与创造性原则

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统一,还必须有民族主体的能动文化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动,要通过民族主体才能实现和完成。所谓民族主体,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民族主体必须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具有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而不是传统重负下的奴隶,只有这样才能继承和发展民族精神,创造民族的时代精神;第二,具有高度的民族自我意识,能够在世界各民族关系中反观本民族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确立民族精神的本体,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自然、社会、历史所构建的三维文化背景中,找到民族精神的时代基点,并吸收借鉴古今中外民族的精华,才可能实现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第三,有自觉的文化参与意识。实现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归根到底是民族主体的文化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动,因此,真正的文化主体必须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参与文化实践的创造活动,才能使民族成员能动地接受民族精神教育。

三、民族精神教育的传统性与时代感

(一)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

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继承了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它并没有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而是丰富和发展了中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内容,使之更全面深刻。具体表现在:一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坚持批判地吸收,把祖国民族精神中的优秀成份作为凝聚我们民族的力量,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柱而加以继承和发扬,同时又对其糟粕加以剔除,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又反对国粹主义,既反对照搬外国,又反对闭关锁国;二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民族利益与祖国亿万人民大众利益的高度统一,使广大人民认识到个人的存在与发展同祖国的命运和前途紧密相连,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自觉地担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奋斗;三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与国际主义相统一,不仅不压迫和奴役别国人民,而且要努力支持其它国家民族的革命和解放,互相支持,实现世界和平,解放全人类。因此,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区别于历史上一切旧的爱国主义和狭隘层次的爱国主义,它是新型的爱国主义,最高类型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历史一再表明,社会主义即是中国人民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升华的胜利果实,也是中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现实集中表现。在当代,爱祖国、爱中华民族就要爱社会主义,而爱社会主义就要热爱中国共产党。这说明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时代精神内容不仅是爱中华民族、爱祖国,还应包括热爱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

(二)传统的“革新”精神与改革时代精神相统一

中华民族历史上,有许多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发展、祖国的昌盛表现出了中华的革新精神,当年的王安石、魏源、洪秀全、康有为等人提出的革新思想,表现出的革新行动,就是当时的中华民族革新精神的历史写照。可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而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一次高度理性的思想方向的变革。当代的中华改革,是我们民族及其文化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团结全国人民以及海外华人共同前进的重要精神力量。这样就需要我们努力把改革的思想和行动变成为改革时代的民族精神。

环顾世界,改革早已成为滚滚大潮。想在日后的全球民族之林争一席之地,中华民族非得从被动的、追赶他人的改革转变为主动的富有创造精神的积极奋进的改革不可。要使改革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成份,就是要争取整个民族都具有改革的意识,并使这种意识渗透到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中去,造成一个改革意识浓烈的社会氛围,要让改革变为一种更自觉的民族行动,把改革的思想变成为凝聚我们民族力量的一种精神,这不仅是社会现实改革的需要,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丰富发展的历史必然。我们不仅现在需要改革,将来也永远需要改革。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不可能十分完善,何况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更需要在改革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在完善和发展中不断改革。只有把中华传统的自强不息的革新精神与改革时代的开拓进取精神相融合,把改革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精神,把改革作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时代内容,才能使民族精神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三)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精神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相统一

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生产劳动以及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在中华历史上是有价值的思想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它愈益放射出其灿烂的光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培育下形成的延安精神,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与中华优秀传统风范相结合而产生的中华民族精神。延安精神的根本特征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可以说这就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它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在今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仍然是改革时代的时代精神。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极其复杂和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时代课题,我们既没有书本可抄,也没有现成的外国经验可搬,这就需要我们党和政府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依靠广大人民,大力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去努力探寻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经济与文化还比较落后,要实现现代化这个宏伟目标,绝非轻而易举的一朝一夕之功。因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仍然是改革时代的主体精神,仍然是当代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群体主义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统一

中国文化素以重视整体利益,鄙弃个人利益而著称于世。以中正与和谐为理想境界的社会秩序观,视天地为统一整体,认为二者有着客观的统一秩序,不得违背,凡此种种,构成了我们民族整体至上的思想观念与共同心理。这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对于中华一体的文化观念,对于增强我们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而说传统的群体主义思想观念是构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根源之一。那么在今天,传统的群体主义能否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呢?我们认为是可以的。不可否认,传统群体主义否定个人的存在,泯灭人的个性和创造精神,片面强调整体至上的观念是不可取的。但是,群体主义中合理积极的因素完全有可能成为我们改造传统群体主义精神而构建成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时代精神的基点。当代的集体主义精神,也就是以社会主义国家整体的利益和发展为重,强调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全局;同时也强调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一致性,注重个人创造性和人的尊严,注意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在改革时代所形成的集体主义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振兴中华,富国裕民”。这种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起到极其重要作用。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还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外的敌对势力对我国发动“和平演变”的攻势,向中国推行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黄色文化”,推销他们已经失败了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国内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宣扬他们所谓的人权自由,片面强调个人的价值而否定社会集体的价值。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瓦解我们民族的凝聚力,使我们民族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达到“全盘西化”我们国家的目的,进而来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为了抵御“和平演变”的攻势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我们必须大力坚持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坚决反对那些自私自利、个人至上、损公肥私、等级特权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同时不断继承和发扬传统群体主义精神的优秀成份,吸取改革开放赋予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新内容,从而来增强民族精神教育的时代感。

标签:;  ;  ;  ;  ;  ;  ;  ;  ;  

当代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原则与统一性_时代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