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改革_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教育技术论文,汉语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信息社会的要求与教育信息化趋势

正当时间老人从20世纪迈向21世纪的时候,人类社会也将面临又一次大飞跃——第三次大飞跃,即向信息社会的飞跃。近几十年来,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在世界新技术革命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而且广泛渗透、支持、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成为它们发展的基本依据和重要手段。现在信息已经逐渐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信息技术正在改变原有社会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改变社会生产组织和管理体制,改变人们的劳动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经济竞争力高低的关键。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革命因素,必将促使经济、科技、教育和社会其他各个领域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必将促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解放,为人类带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极大丰富与发展。

信息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信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及时获得与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不仅流量越来越大,而且变化速度越来越快,可说是“瞬息万变”。面对信息知识如此快速的变换更新,如何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就成为每一个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谁能用最有效的方法最快最好地获得并利用信息,谁就能在竞争中占领优势,取得胜利,反之就失败。所以,信息社会是竞争更为激烈的社会。这种竞争可以表现为经济的竞争,军事实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其实质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高层次优秀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教育是基础。信息社会的发展呼唤教育信息化。所谓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全面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未来信息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要求,培养造就大批具有正确选择、收集信息,分析、综合、判断信息,加工、处理、创造信息的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亦即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当前各发达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对社会、对教育的巨大影响和作用,纷纷调整教育目标,制定教育改革方案,采取得力措施,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新的教改方案,普遍把获取、分析、加工、创造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列入培养目标;开设信息教育课程;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培训;并且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例如,美国克林顿总统上任伊始就宣告:“为了将信息时代的威力带进我们的全部学校,要求到2000年使每间教室和图书馆连通因特网(internet),确保每个儿童能够用上现代多媒体计算机;给所有教师以培训,要求他们能够像使用黑板那样自如地使用计算机;并且增加高质量教育内容的享用。”据1996年统计,美国中学微机配置已达到平均9人一台,小学平均11人一台。约65%的中小学校实现了联网,连通因特网的教室占14%。美国还宣布,到2000年教室和图书馆连通因特网的比率要达到100%。欧盟国家,据1996年资料,中学微机平均12人一台,程度最高的是苏格兰,平均6人一台。英国政府确定1998年是英国的“网络年”,计划在4年内让每一所学校都拥有上网的设备,并且训练教师使用因特网。德国教育科技部和电信部计划,到2000年将有10000所学校实现联网。法国教育部1998年初提出“将法国社会带入21世纪”计划,目标是使法国所有学校(包括幼儿园、中小学、大学)全部实现计算机化。丹麦提出,到2000年将实现全部中小学联网。芬兰教育部1995年就提出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到2000年全部学校和教育机构实现联网。亚洲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也显示出强劲势头。日本文部省1998年3月统计,校平均拥有计算机台数为:小学10.4台,初中28.1台,高中71.1台。校平均拥有教育软件种类为:小学29种,初中57种,高中31种。文部省计划,到2002年所有初中、高中全部入网,到2003年,所有小学都入网。新加坡政府制定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规划》提出,到2002年学生应有30%的课程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学校所有学习领域都将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利用信息技术的机会,学生与计算机的比率应达到2:1,教师与所提供的笔记本计算机的比率应达到1:1。香港从1997年起就拨款为所有官立和津贴学校提供计算机,1998年起特区政府又拨款26亿元,为全港每所小学配齐100台计算机,并更新中学现有的计算机和有关器材。香港大学要求98级新生每人有一台笔记本计算机,学生个人出资三分之一。台湾拟从1997年7月到2002年6月投*

入60亿新台币用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上列举的材料大都是1996、1997年的不完全统计,最近两三年里必定又有新的发展。材料反映的主要是中小学的情况,大学教育信息化程度肯定要大大高于中小学。由此可见,当前信息化不仅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在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中也开始把教育信息化程度作为衡量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教育信息化起步虽然较发达国家迟一些,起点低一些,但是发展速度比较快。中国教育部根据《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已把教育信息化列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加速实施。1994年10所高等学校只用了一年时间就独立自主地建成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含国家级网络中心1个,地区网络中心8个,并实现了国际联网。27个省(市)网节点正在建设。现在入网单位达500个,入网主机30万台,用户达70万户。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具规模。据统计,现在已经建有计算机房的中小学校达7万所,约占中小学总数的10%,装备各类计算机近100万台。按照《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五年发展纲要》规定,预计到2002年,计算机设备达到最低配备台数(高中25台以上,初中20台以上,小学15台以上)的中小学总数将达到15万所左右,其中大中城市、县(市)、农村的高中、初中、小学的达标学校数将分别达到如下比例:

现在师范院校绝大多数都开设了计算机公共必修课,76%左右的高等师范院校建立了计算机系或专业。

上面我不厌其烦地列举了许多看起来很琐碎、很枯燥的数字,目的在于提出一个问题:在21世纪的前夜,面对世界教育信息化大趋势,我们这些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该怎样规划、怎样设计21世纪的汉语教学?是继续按照传统教育模式,靠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巴,或者最多再加上一些图表、画片什么的,周而复始地在课堂上进行枯燥乏味的传授知识的表演呢,还是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信息化的步伐,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向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冲击,踏出一条汉语教学的新路子?

二 现代教育技术在汉语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技术是科学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在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它具有不同的内涵。自从上个世纪末幻灯运用到教育活动中以来,许多媒体技术相继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例如电影、录音、广播、电视、投影仪等,后来又出现了声音同步幻灯机、录象电视系统、视听型语言实验室、计算机教学系统、卫星传播教学系统等多种媒体系统,近些年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又快速崛起。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指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而产生并逐渐形成的一门独立的教育技术学科,有人称之为“现代教育技术学”。它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科学(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它的运用和发展既要遵循技术发展的规律,又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运用,以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等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对教育教学过程和教育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以达到优化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可见,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决不只是一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问题,它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至教学模式和教育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现代教育技术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中国教育部长也著文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既然现代教育技术是整个教育改革和发展(包括所有学科教学改革和发展在内)的制高点和突破口,那么语言学科教学改革当然也不能例外。如何在世界汉语教学中进一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这是我们所面临的战略任务,在此世纪之交研究下个世纪世界汉语教学的时候,应该把它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提出来加以讨论。

现代教育技术之所以在教学改革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是由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现代科技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因为它自身的理论和技术的特点、功能比其他任何媒体技术更适应各学科,特别是语言学科教学改革的需要。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设计理论能够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指导原则。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Multimedia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MCAI")的教学设计理论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它为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为解决“怎样教”“怎样学”提出具体的指导原则。它是连接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从60年代以来,教学设计理论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几种设计理论和方法。一种是以“教”为中心的设计。它的设计程序相当系统严谨,从教学目标的分析,知识点的确定,到分析学生特点,确定教学起点。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的选择、设计。接着是形成性评价、反馈,根据反馈,再调整、修改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普及和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传播,一种新的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逐渐形成。这种设计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设计、创造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二是设计自主学习的策略,目的是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激励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设计理论,关键是它们对教学中教材、教学媒体,特别是教师、学生这四个要素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不同,并作了不同的处理。前者认为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被灌输的对象,学生围着教师转。教材是教师传授的不容学生置疑的内容,媒体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这种模式在中国、在语言教学领域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多少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都未能从总体上改变它。后者则认为,学生是认知主体,是中心,教师围着学生转,教材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则是学生认知的工具。实际上这两种设计理论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前者显然是直接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服务的。按照这种设计,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和控制都由教师掌握,好处是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学生成了接受灌输的被动者,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后者正好相反,优点是确认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认知主体,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良好条件。这种设计理论和实践是对传统模式的强有力的冲击,对于新的教学模式的创建,无疑是极为有利的。不过有时也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索,有可能导致偏离、甚至完全达不到规定的教学目标。所以,对这两种设计理论都不能绝对化,它们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互补的一面。因此,近年来有人提出把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构建一种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所谓*

“双主教学模式”(吕必松,1999;何克抗,1999)。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以“教”为中心的设计理论的缺点不在于它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而在于它夸大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在教与学二者之间主要方面应该是学。学习是一个认知心理活动过程。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教师的教学活动只是一种旨在影响学生内部心理过程的外部因素,当然这种因素也是永远不可少的,再先进的技术也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作用。所以,理想的模式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认知活动的主体和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鸭子”;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包括传授知识),而不是学生的“主宰”;教材内容应该灵活多样,重视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训练,重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这种设计思想,MCAI比其他任何教学媒体都更能适应它的需求。

其次,MCAI系统和网络系统(教室网、校园网、因特网)可以为语言教学创建理想的教学环境。

作为一种教学系统,MCAI在教学中能够充当多种角色。它既是一位知识渊博、反映敏捷、诲人不倦的老师,又是一个友好合作、相互启发、共同探索的学习伙伴,还是教师学生的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忠实服务的助手。

由于MCAI具有集成性特征,它能同步显示文本、声音、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而且还有录音功能。学生既看得到,又听得见,还可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学生获得的信息量远比传统的单一听讲要多得多,也巩固得多。更重要的是可以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把含有不同媒体信息的教学内容(如听、说、读、写,话题交际等)综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设计大量交际活动或模拟交际活动,为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创设图、文、声、像并茂、丰富多彩的目的语言语环境。此外,MCAI的网络特性、协作式学习策略,学生自主参与,都能够比较充分地调动学生参加学习和言语能力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传统教材和课堂教学做不到的。

MCAI的超文本、超媒体技术可以对多种教学媒体信息进行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有助于改革阅读教材,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传统的文字教材、录音录像教材的信息组织结构都是线性排列的,即按单一顺序编排的,我们只能按顺序从头往后看。然而人类的记忆是网状结构的,人类思维具有联想特征。人在阅读或思考过程中,联想检索必然导致不同的认知途径。所以,这种线性结构的教材客观上限制了人的联想能力的发挥。超文本、超媒体技术采用了一种类似于人类联想记忆结构的非线性网状结构的方式来组织信息,这样的教材没有固定的顺序,也不要求读者必须按一定顺序提取信息,因而更符合人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此外,学生阅读课文时MCAI还可利用图象、音频、视频、动画等功能显示课文所描绘的环境,烘托气氛。这时人的感觉与阅读纯文字材料是大不一样的。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不知道的人物、事件、成语典故等“拦路虎”,可以利用超文本链接技术,通过各种“热键”或“按钮”随时查阅图、文、声、像并茂的字典、词典和其他工具书、资料库,点到即查,唾手可得。然后循着导航路标安然返回原地。这样的阅读,省时、省事、省力,简捷、方便、明白,必然会增强学生的阅读信心和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的水平。

交互性是计算机区别于其他任何媒体的主要特征之一。多媒体计算机使人机交互的内容和方式更加丰富多彩。这种人机交互功能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而且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传统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讲授,还是使用电化教育手段,学生总是被动的,即使在言语技能训练课上,也由于学生人多或教不得法而使学生参与操练和练习的机会不多。在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和语言程度,选择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安排进度,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学习过程中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某些单元的内容进行放慢、重复,加速、跳过,或者放弃等调整。这样,过去班级教学中难以解决的由于学生个体特性和语言水平差异而产生的因材施教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不就是人们长久以来所期盼的“使学生获得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的境界吗?当然这一切都要取决于教学软件的设计制作水平。

看来,如果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些“老大难”问题的解决,有望逐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外国人,特别是欧美人学汉语,在语言形式方面遇到的最大困难有两个:一个是声调,一个是汉字。而这两者也正是我们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语音学向来叫做“口耳之学”。声调教学过去主要靠教师口耳相传,口干舌燥,效果不好。现在有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声调的兴趣和效率。据报道,澳大利亚纽卡素大学的同仁们研制了一个汉语声调教学软件。他们采用语音识别技术使通常看不到的四个声调图象化,把声调的标准频谱曲线显示到计算机屏幕上,学生可以跟读、录音、显示自己的声调曲线。通过曲线比较和重放录音,学生可以听到或看到自己所念声调是否正确。尽管这还只是“尝试”,但已见效果,学生很感兴趣。(陈申、傅敏跃,1996)至于汉字,一向被欧美学生视为“中国的难题”。我们的教学也确实有点乏味。近年来,国内外都有一些教师在研究、试验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汉字,取得较好效果。其中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研制出版的《多媒体汉字教学字典》较有特色。(郑艳群,1997)《字典》收录HSK甲级汉字800个。字音不仅注有汉语拼音、注音字母,而且可以听到它的标准读音,学习者还可以做跟读练习,把自己的读音录下来,与标准读音进行比较。字形方面不仅分别用不同颜色把独体字、合体字以及构成合体字的部件(按意符、声符、记号、指示符号)标志出来,而且可以看到该字笔画、笔顺的动态书写过程。每个部件与汉字之间建立了超级链接,从一个部件可以联想到含有此部件的一系列汉字,而且又可查到每个字的音、形、义及用法等信息。每个义项后有英文释义,其后列出该字组词等用法举例及其英译。《字典》虽然看似一本工具书,实际上已具有教材和教师的功能。如果适当加以调整、改编,可以成为一个较好的多媒体汉字教学软件。这样的软件,内容科学准确,形式直观形象,方法灵活简便,视、听、读、写、练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 大力研究、开发、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发展汉语教学,迎接21世纪的挑战

信息时代的钟声已经敲响,世界范围内教育信息化潮流正滚滚而来。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机遇和挑战。面对这种情势,要么抓住机遇,勇敢迎战,要么被浪涛卷走,别无其他选择。我想我们只能选择前者,摒弃后者。

1.统一认识,迎头赶上

要从21世纪战略任务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现代教育技术,我们希望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学校,能够把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作为一项跨世纪的任务加以落实。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小题大做,本末倒置,或者认为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经费紧张,不具备条件。有不同看法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确实,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改革,要做的事很多,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为什么要把既要化钱又很麻烦的技术问题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不必争论,只要张开眼睛看看世界信息化的发展,看看中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看看中国教育信息化的进展速度,看看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再闭上眼睛想一想,意见就容易统一了。至于后一种看法,我以为不完全符合实际。不错,中国经济技术是落后一点,经费永远都是紧张的,条件也不会自动具备。不过,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立即起步迎头赶上。

2.调查研究,制订规划

建议中国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人力或者委托某个适当的机构进行一次全国性调查,弄清情况,制订对外汉语教学信息化发展规划。

调查内容主要是:对外汉语教学和改革的基本状况,教育技术硬件软件配置情况,在教学中实际使用情况,机器设备维护保养状况,教师的信息意识和对MCAI技术的熟悉程度,存在问题及原因,等等。此外对海外汉语教学比较发达的国家、地区的情况也应有所了解。

规划的拟订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既要积极,又不要冒进。要充分参照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规划的要求、安排、步骤,有许多事情要在教育部领导下依靠大学来做。

3.筹建或合办教育技术产业,狠抓教学软件的研究、开发、经营

软件是MCAI的灵魂。没有各种软件,硬件再好也只是一堆废物。没有软件,网络通讯系统再发达,就像高速公路上没有汽车,汽车里面没有货物一样尴尬。因此,要使MCAI在教改中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拿出好的软件。软件少数可以引进,大部分靠自主研制,而且要成系列。要充分利用教育部将要在软件建设中采取基金制和后收购办法的机会,积极参与,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相结合,开发对外汉语教学的软件精品和其他语言教学软件。软件的设计、制作是跨学科的综合性事业,必须要有各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通力合作。因此,必须逐步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研究开发队伍,专职人员要精干,各种形式兼职的人员可多一些。这支队伍至少要有下面几种人参加:懂教育理论、学习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专家、教师,语言学家,信息技术专家,美工人员等。

软件的研究开发,还要发动并依托高等学校,他们不仅有信息化人才、技术和开发优势,而且还有教育教学的优势。可以合作开发,也可采取征集、评比的办法,好的推荐使用或者收购。

4.在开发软件的同时,要积极推进对外汉语远程教育建设,举办网上学校

随着卫星、光缆和电视以及各种双向交互式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全球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已是8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远程教育正从以广播电视为主体,以个人自学,集中辅导的学习方式向以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为主体,以自主的个别化学习与交互式协同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发展,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开展了远程教育。中国教育部按照《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决定,已制定了《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规划》。拟用三年左右时间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卫星电视教育网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CERNET主干网速率将由现在的2M提高到155M以上,部分地区网由256M提高到2M-34M,实现全国全部本科院校、229所教育学院、1000所中学、500所职业技术学校与CERNET联网,并争取计算机进入50000名教授家。到2010年,基本形成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构建开放的学习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届时所有高校师生都能上网学习和交流。

5.大力培训教师,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语言教学的重大作用是肯定的,但是,不管技术多么先进,都是人赋予它的,硬件也好,软件也好,都是人设计制造的。真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持续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关键还在教师自身的水平。因此,有计划、分层次地培训教师,是当前一项头等重要的大事。通过培训,使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明确职责,刻苦地、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大胆地、创造性地进行教改实验,不断总结,不断提高;通过培训,帮助广大教师了解MCAI的理论和操作技术,少部分骨干教师要达到能够独立设计教学软件的水平,普通教师至少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应用技术。

标签:;  ;  ;  ;  ;  ;  ;  

现代教育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改革_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