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地区农村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通领域论文,调查研究论文,食品安全论文,状况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后,食品质量安全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近年来,城市食品安全体系已日趋完善,而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食品安全事故却相对突出,如阜阳劣质奶粉、假杏花村酒、云南毒蘑菇、山东毒粉丝等。因此,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问题。
食品流通环节是“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品链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由于食品本身的特性、食品链前端(例如生产、加工环节)的影响等因素,导致食品在流通领域产生质量安全隐患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与管理此环节食品的安全性,才能确保整个食品链的安全。
皖西地区是典型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85%,农村居民日常生活消费支出中,一半以上是用于食品支出,因此研究和关注皖西地区农村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就皖西地区农村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分别对农村居民、农村食品经销单位和个人及政府有关部门三个层面做了专项调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其解决办法,以期为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研究与决策提供借鉴。
二、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1.调查区域
六安市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是大别山区域的中心城市。该市东连合肥、巢湖,南接安庆,北至淮河与淮南,与阜阳相邻,西与河南信阳、湖北黄冈接壤。六安市管辖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5县,金安、裕安两个区和六安开发区、叶集试验区。全市188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 3423个行政村。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67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5.4万人;总面积1797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652.8万公顷。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117.00元,全市农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1390.20元,其中食品支出698.50元,恩格尔系数为50.2%[1]。
2.调查对象
在皖西地区的金安、裕安两个区的农村,随机抽取105个农村家庭,其中有效返回问卷83份;随机抽取31个食品经销单位和个人,其中有效返回问卷22份。在被调查农村的居民中,男性48人,占57.8%,女性35人,占42.2%;20-30岁的占 28.9%,31-40岁的占18.1%,41- 50岁的占21.7%,51-60岁的占 26.5%,60岁以上的只有4.8%: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1.3%,初中的占 45.8%,高中以及高中以上的占 22.9%;人均年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8.4%,1000-1500元的占 12.0%,1500-2000元的占25.4%, 2000-2500元的占43.4%,2500- 3000元的占6.0%,3000元以上的占 4.8%。这与六安统计年鉴上报道的 2004年六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2117元的情况基本一致,可以认为所调查对象能够代表皖西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3.调查方法
在调查方法上,我们把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观察和访谈结合起来。其中对农村居民和食品经营者的调查采用自填式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对政府相关部门的调查采用访谈和查阅有关文件的方式,对于皖西地区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的调查主要采用查阅统计年鉴的方式。
(1)问卷设计思想 问卷调查为随机抽样调查,从金安、裕安两个区行政村中随机抽取105个家庭及31个食品经销单位和个人,选取家庭的主要食物购买者回答问卷。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把问卷设计成三种,即农村居民问卷、农村食品经销单位问卷和农村食品经销个人问卷;内容围绕“如何加强农村地区食品市场监管”展开,共有 25个问题。问题答案由被调查对象根据自身情况决定单选和多选。
(2)问卷主要内容 农村居民问卷主要内容有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年龄、性别、文化层次及收入)、日常购买食品情况(如食品种类、渠道等)、对食品安全信息的认识情况(如是否认识相关的认证标志)、对假冒伪劣食品的认知情况、当自己利益受到侵害时采取的措施。
农村食品经销单位和个人问卷主要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经营情况、有关部门的检查情况(如工商部门执法人员对食品的检查方式)和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情况。
三、调查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1.被调查农村居民家庭的消费情况和消费心理
(1)被调查农村居民家庭的整体食品消费情况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日常食品也由过去的几乎完全依赖自给自足转向部分到市场购买,逐渐出现商品化的趋势。调查显示,选择经常购买米面等主食的农村居民占被调查总数的54.2%,经常购买肉鱼等副食和新鲜水果的各占43.4%,经常购买调味品的占32.5%,经常购买酒及饮料的占28.9%,经常购买各种糕点和糖果等零食的占14.4%,而经常购买奶粉及乳制品的占6.0%。
(2)农村居民购买食品的主要渠道及考虑的主要因素 调查显示,农村居民购买食品的主要渠道集中在村里小商店和小卖部,所占比例为51.8%;其次是集市,所占比例为38.5%,农村中各种类型集贸市场也是农民购买食品的重要场所,“逢集”时赶集仍是农民购买食品和获取市场信息的重要途径。这类市场的最大特点是晨聚午散、流动经营,市场的规范程度低[2];再次是在镇(乡)上商店或超市购买食品的居民数占调查总数的26.5%;而到市里超市或批发市场上购买食品的占12.0%。
农村居民购买食品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价格便宜、食品质量、实用性、购买方便、品牌、消费习惯及产品包装等。其中:考虑价格便宜的居民数占调查总数的 59.0%,考虑食品质量的占44.6%,考虑实用性的占43.4%,考虑购买方便的占31.3%,考虑是否名牌产品的占18.0%,考虑消费习惯的占 14.4%,考虑食品包装的占10.8%。可见,价格仍是农村居民购买食品时考虑的第一要素,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关注食品质量。
2.被调查农村居民家庭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情况和认识态度
(1)农村居民对食品质量安全知识的了解情况 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曝光和人们对自己饮食安全的更加关注,食品安全知识广泛见诸各类媒体,而农村居民对这类知识的关注度如何呢?
肉制品、乳制品、饮料、调味品、冷冻饮品、方便面、饼干、罐头、速冻米面食品、膨化食品等10类产品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已经完成,调查显示,了解肉制品、乳制品、饮料等10类产品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且认识QS (质量安全)认证标志的居民数占所调查总数的24.1%,不了解、不认识这一标志的农村居民竟占到了 75.9%;绿色食品是一种新的饮食健康概念,被调查者中知道绿色食品的人只占53.0%;了解辨认、识别假冒伪劣食品方法的居民数占所调查总数的7.2%,略懂一点的农村居民占63.9%,完全不知道如何防假识假的居民数占28.9%,但是有 91.6%的居民非常愿意获取假冒伪劣食品的辨认、识别方法。
定型包装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必须在包装标识或者产品说明书上根据不同产品分别按照规定标出品名、产地、厂名、生产日期、批号或者代号、规格、配方或者主要成分、保质期限、食用或者使用方法等[3]。这些信息反映产品的基本情况,应该是消费者辨别产品真伪、判定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查看这些信息,将有效地保证购买食品的安全性。然而,在被调查者中,只有21.7%的被调查者在购买包装食品时每次都看产地、厂名、生产日期等信息,48.2%的被调查居民偶尔会看看,30.1%的人从来不看标识上的这些信息。
(2)农村居民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关注情况和态度 就居民所在乡镇有没有设立专门的食品质量监督机构进行调查,18.1%的农村居民认为有,26.5%的居民认为没有,55.4%的居民不知道有没有;调查居民及其家庭是否消费过有质量问题的食品时,12.1%的居民回答从来没有,77.1%的居民回答偶尔消费过,有10.8%的居民回答经常遇到;在消费过有质量问题食品的被调查者中,饮用过有质量问题的酒及饮料的人占59.0%,食用过有问题的各种糕点和糖果等零食的占34.9%,消费过有质量问题的奶粉及乳制品的占12.1%,消费过有质量问题的肉类及肉制品的占21.7%,可见酒、饮料和零食应是相关部门监管的重点。
在调查对于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态度时,96.4%的被调查者表示痛恨,只有3.6%的被调查者表示无所谓;调查中,被问及发现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现象会怎么做时,有26.5%的农村居民选择向有关部门举报,10.8%的人选择会亲自劝阻、制止,62.7%的人觉得与自己无关,不管不问;被调查居民在购买到有质量问题食品时的态度方面,仅有4.8%的居民会选择向有关部门投诉,68.7%的居民会选择找商家理论,要求更换或退钱,而26.5%的居民会自认倒霉;在调查当前农村食品市场上最严重的问题时,有 46.3%的人认为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有32.5%的人认为是缺斤少两,有12.9%的人认为是价格上涨,还有8.3%的人认为是品种不够丰富;调查“您认为您所在地区的食品安全现状如何”时,有6.0%的居民认为很好,有12.0%的居民认为很糟糕,有82.0%的居民觉得一般。
3.被调查农村食品经销单位和个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和了解情况
调查商家和商贩是否知道肉制品、乳制品、饮料等10类产品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且认识 QS标志时,54.5%的商家回答知道,近半数的商家竟不知道也不认识;调查商家所经销的食品中实施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食品,是否都贴(印)有QS标志时,只有 36.4%的商家回答其经销的食品全部有,其余63.6%的经营户回答其所经销的食品中部分有;调查经营户是否知道怎样识别假冒伪劣食品时,31.8%的商家回答基本上懂,40.9%的商家回答懂一点, 27.3%的商家回答根本不懂。如果他们回答知道或知道一些,则调查其是如何得知的,41.4%的商家回答是通过电视、广播和报纸学习的,34.5%的商家回答是工商部门宣传的,24.1%的商家选择是别人传授的,没有商家选择是质监部门宣传的。
4.被调查农村食品经销单位和个人的食品经营状况
在调查商家经销的食品是否都有合格证时,31.8%的商家或商贩回答其经销的食品都有合格证, 59.1%的商家回答其经销的食品部分有合格证,9.1%的商家回答其经销的食品基本上没有合格证;调查商家在进货时是否碰到过假冒伪劣等有质量问题的食品,18.2%的商家回答经常碰到,68.2%的商家回答有时碰到,13.6%的商家回答从来没有碰到;调查商家在其销售的食品中是否有假冒伪劣等质量问题的食品(如过期变质食品)时, 9.1%的商家回答有很大一部分, 50.0%的商家回答有一小部分, 40.9%的商家回答没有。对于销售过假冒伪劣食品的商家,则进一步调查他们销售的是哪种食品,选择酒及饮料的占52.6%,选择各种糕点、糖果等零食的占31.6%,选择奶粉及乳制品的占15.8%;在调查商家对于假冒伪劣食品的态度时, 90.9%的商家表示痛恨,9.1%的商家表示无所谓;调查商家在发现购进了假冒伪劣食品会选择怎么做时,77.3%的商家选择与供货商协调解决,13.6%的商家愿意通过法律途径投诉,9.1%的商家选择不理会,继续销售。
调查发现,农村居民购买食品主要是在村里小商店和小卖部,村里小店分布得比较密集。如裕安区石婆店镇青龙村有人口2200多人,就分布了二十几家小店,平均每百人就有一家小商店。这些小商店和小卖部大部分规模小、投资少,经营场所多以自家住房或在乡村公路边搭建临时经营点,经营区和生活区没有明确区分,店内混乱不堪,食品随意摆放,与其他物品混放的现象比比皆是,卫生状况很差。小店进货渠道不多,多数从乡镇上大一点的批发商处购进,也有的是送货上门,极少有索要票据的情况。在小店,笔者看到大多数商品的质量较差,包装大都很粗糙,印刷不精美,所售的食品问题较多。问题食品主要集中在儿童食品上,零食的质量状况很令人担忧,有些零食的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标注不清,有的干脆就是“三无”产品,有的是过期、变质产品;散装食品简单地摆放在路边;仿冒的饮料较多,如在一个小店内的“统一”鲜橙多的仿冒产品就有三种,价格在 1-1.50元,比正宗的“统一”鲜橙多每瓶2.50元的价格低了不少。这些产品大都在手工作坊内加工,整个饮料加工的过程,从灌装、压盖到贴标签、装箱,也都未经过任何消毒工序,仅仅是简单地将香精与色素、水和甜味素勾兑而成,平均每瓶成本仅在0.20元多。
5.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检查情况
在调查访谈中发现,许多农村经营户不了解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已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担负,40.9%的商家选择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选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镇(乡)政府的各占到 9.1%,4.5%的经营户认为是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只有36.4%的商家选择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调查工商执法人员是否经常到商店或摊点来检查食品安全质量时,有 22.7%的商家选择经常来,有31.8%的商家选择从来没来过,有45.5%的商家选择偶尔来;调查工商执法人员对食品的日常检查方式时,选择通过看、闻、尝等直观方式的商家占72.7%,选择用仪器检测的占 9.1%,有18.2%的商家不清楚;调查工商执法人员来检查时,是否依法按章办事,有59.1%的商家选择能够依法按章办事,有40.9%的商家认为没能依法按章办事。
市、区工商部门下乡检查为不定期检查,一年仅一两次。平时主要依靠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所进行巡查。由于六安农村地广人多,食品日常检查部门(工商行政管理所)经费不足、人员有限,监管区域大 (大部分农村工商所管理三四个乡镇)等原因,检查人员较少深入到偏远农村地区。
四、结论
1.农民文化素质影响了他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程度
一是普遍的文化素质不高影响了他们接收食品安全信息的能力。在被调查者中,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的占了77%,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容易形成对假冒伪劣等食品存在认知缺陷,直接影响着他们接收商品的基本信息,从而影响对商品的识别,部分调查者不看包装标识是因为不认识字。
二是文化素质不高影响了农民正确的消费观念的形成。许多农民对科学饮食抱着一种无所谓甚至是藐视的态度,在购买食品时注重口味,不注重营养,对于卫生状况,抱着“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态度。
三是文化素质不高影响了农民的辨假识假水平。他们对法律法规不了解,购买食品只讲价钱,不管质量,很少关注产品是否合格,标识是否齐全,是否过期,是否正规厂家的产品,更谈不上索要票证。
四是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决定了其维权意识不强。经营者多是本村的乡亲,邻里意识严重,农民往往会选择协商解决方式,而不愿惹事的心理也使一部分人自认倒霉。在遇到食品质量问题时.他们不愿去投诉,去索赔,更谈不上追究生产者、经营者的责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制假售假者以可乘之机。
2.农民的经济状况使他们在购买食品时更多考虑价格因素
皖西地区经济欠发达,2004年农民的消费水平仍然十分低下,农民在消费过程中属于弱势群体。农村消费者受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在消费时首先考虑的是价格因素,忽视产品的内在品质。许多农民都知道名牌食品、包装精美的食品好,但因经济状况,他们还是愿意选择价格便宜很多的食品。
3.农村食品市场流通环节监管相对薄弱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规定,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但农村食品市场监管相对薄弱。皖西不少农村地处偏远,工商部门监管体系不健全,导致执法力量相对薄弱,由于执法经费不足,装备简陋,力量薄弱,无法经常深入农村实施有效的日常监管,存在着监管盲区。有些村头小店短则月余检查一次,长则半年检查一次。不少“三无产品”、过期变质食品就在这种监管空档中销到了农民手中。即使执行监管,基层工商部门的设备也相当落后,绝大部分工商所连检测设备都没有,不少监管人员仅凭肉眼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检查,遇上食品标志不清、不齐,未标注食品名称、厂名、厂址,没有生产日期或保质期的还看得出来,但对于食品添加剂是否符合规定,食品的成分含量是否符合要求,食品的卫生指标是否合格却没有办法检测。
4.儿童群体的购买行为更加缺乏理性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儿童并不是家庭中食品的主要购买者,但是儿童群体辨别能力弱,因而应该引起格外的关注。儿童是各种饮料和零食的主要消费者,因为年幼无知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在购买中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价格低廉但包装好看、口味独特的食品,全然不顾食品的质量。这些食品大多粗制滥造,质量低劣,村中的小店及学校附近的临时性摊点是销售这类食品的主要地方。其中虽然存在各种问题,但始终没有引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