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能否超越常规发展?_江宁论文

开发区能否超越常规发展?_江宁论文

开发区能否超常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超常规论文,开发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嘉宾 董辅礽 常修泽

董辅礽观点展示

开发区在起步阶段,利用本地土地资源搞房地产开发,再以优惠的价格出售房地产项目,以此迅速完成初始积累,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主持人:我国自80年代开始兴办各类经济开发区,如今已走过十几年发展之路,这其中的成败得失是否应该有一个总体评价?

董辅礽(以下简称董):创办不同类型的经济开发区,是在借鉴模仿国外经验基础上的一项重大决策。从总体上看,制定这一政策是必要的,因为它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有利于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极大地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当然,这一决策实行过程中在不同地区,或者说不同的开发区中表现出不同的结果,其中的经验完全有必要进行反思和总结。

常修泽(以下简称常):1984年我国批准建立了第一批开发区,现在已走过了十几年。总的看,开发区的成就是主要的,但必须承认在大量开发区中也有失败的例子。

董:江宁开发区上马时全国有一千多个开发区,可以说形成了“开发区热”。但现在那些开发区办得出色的并不多。相比之下,江宁开发区的经验更引人注目。我曾去过这个开发区,所见所闻使我感到,总结江宁的经验对研究经济开发区的模式,推动全国各种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主持人:每个开发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成功之处,能否归纳一下江宁开发区的典型经验是什么?

董:江宁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它的高起点。这个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起步算是晚的,但它一开始就选中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创办开发区基础。调查表明,在这个开发区内,以电子、汽车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企业37家,包括排名世界500强企业中的十余家企业,高技术企业去年创造的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开发区总产值和利税的58%、76%。这些企业进驻,为开发区奠定了经济增长点。此外,他们与国内名牌院校合作,吸引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落户开发区,在办企业同时创办了20多家研发中心,这保证了开发区持续稳定的发展。魏杰教授认为,江宁开发区“用知识孵化了技术,用技术孵化了产业”,这个孵化器作用不可低估。

开发区的“人气”很重要

主持人:寻找高起点,发展高新技术可能是任何一个开发区都会想到的。那么,为什么有的人能成功而有的人却功败垂成呢?

常:的确,一个理想目标的最终实现有赖于对具体问题如何具体解决。比如,江宁开发区就妥善地处理了老城与新区之间、自主开发与国家扶持政策之间,建设工业园区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之间、投资环境建设与项目建设之间、引进与孵化之间等五个方面的关系。正是由于这些复杂的关系一步步地理顺了,各种矛盾也就较顺利地解决了。

董:投资环境是人们常常提到的问题。在许多开发区,规划建设的类型是纯粹的工业园区,区内只有厂房,一到下班冷冷清清,“人气”很差。但江宁开发区是综合模式,集科研、工业、贸易、服务、教育、居住甚至休闲为一体。这种投资环境,凝聚力和吸引力大不一样。

主持人:这是不是说明,开发区不能仅仅招来“打工仔”,而是要真正引来一批人才?

常:这个比喻不错,但不完全如此。事实上这涉及开发理念。比如老城与新区的关系,以往,城市外围的开发区呈“孤岛”状态,与城市是割裂的,到开发区上班,回城里居住,看似正常,实际上使人对开发区没有一种亲近感和“扎根”的意识。如果像江宁那样,开发区内有山有湖有风景区,搞整体开发,开发区成为城市整体规划的一部分,发展的方式不一样,对人的影响也是深刻的。

常修泽观点展示

开发区的自费开发只要符合国家政策、符合法律,那么重要的不在于用何种方式“自费上学”,而要看你最后“高考”的成绩如何。

开发区也可“自费”搞

主持人:据说江宁开发区是从房地产开发搞起来的?这种发展方式有特殊性吗?

董:江宁开发区可能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一分钱国家拨款或优惠贷款,也没有享受过国家对开发区应给予的优惠政策的开发区,完全靠自费搞起来的。在起步阶段,利用本地土地资源搞房地产开发,再以优惠的价格出售房地产项目,以此迅速完成初始积累,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常:从某种角度上说,这就像自费上学,然后参加高考一样。你的费用怎么来,完全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强调的是,自费开发只要符合国家政策、符合法律,那么重要的不在于用何种方式“自费上学”,而要看你最后“高考”的成绩如何。事实证明,江宁开发区考试成绩很出色,国家也就“接受”其为高新技术开发区了。

主持人:说到自费开发,据江宁开发区管委会王建华主任介绍,当初他们投资建一个水厂,包括环保投资花了4亿多元。这样做是否太“超前”了?

董:恰恰相反,这说明该开发区有远见,是真正考虑到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也是我所讲的高起点的内容之一。如果简单算经济帐,一开始不舍得花钱,今天可能要付出多得多的代价。

常:在我提到的五个关系中,一个关系是自费开发与国家扶持的关系。一般来说,地方上筹集资金很不容易,干部群众掏腰包,政府从商业银行跑贷款,这都要还,不能不把帐算细一些。但好钢要用在刀刃上,钱该花的一点儿都不能心疼。这又涉及到投资环境与项目建设的关系。通常人们以为,开发区无非是划出一块地,搞搞几通一平,就等着招商引资了。其实,投资环境是个全方位的概念。你投下巨资建了水厂,提前把污染治理的事情都解决了,那些投资者,比如搞食品的、搞饮料的,当然争先恐后地来了,省了他们的事了嘛。江宁人有一句话:人人事事都是投资环境,我很赞赏这句话,因为这体现了现代投资理念。

开发区要敢于超常规发展

主持人:今后开发区的发展建设要考虑哪些问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矛盾?

董:我有四个看法:第一,无论哪个地方的经济开发区都要强调科技开发,要努力创新,走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路子;第二,要强化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对接,不能停留在单纯工业开发的小天地里,开发区要有融资的本领;第三,开发区内要大中小企业配套,大企业虽然可以“造势”,但中小企业落户开发区将为开发工作增添活力;最后一点,也是我很关心的一点即开发区的政企脱钩问题,我建议,开发区的管委会可以改制成为股份制公司,用企业化行为取代政府行政管理的方式,从长远发展看,这可能是开发区管理模式的必然变化。

常:我完全同意董老的意见。但想补充两点:其一,从当前来看,开发区特别需要与出口加工“双线推进”,经济开发区应承担更多的出口任务,努力走出去。其二,在理顺开发区体制的时候,思想要再解放一些,可以考虑搞私营开发的试验。比如在类似江宁这样自费开发的区域中,可以放宽政策,将私营资本引进来,这有助于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启动民间资本市场。总之,开发区要敢于超常规的发展。

背景资料

江宁开发区自1992年6月创办,1993年11月跨入省级重点开发区,1997年跃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994年至1999年连续6年被评为“建设新南京有功单位”,1999年被江苏省政府授予“开放型经济先进集体”称号。8年来,开发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5亿元,启动了25平方公里的开发框架,实现了全区水、电、气、道路和通讯的大循环;现已有美国、日本、德国、瑞典等21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世界500强中14家在内的500多个项目来区落户,投资总额近20亿美元,实现利税4亿多美元。开发区强力推进招才引智,尤其注重提高开发区科技含量和发展后劲,现在以电子、汽车、新材料为支柱的产业框架已初具规模。开发区日渐成熟的同时喜进产出期,GDP、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40%以上。据悉,今年全区的技工贸总收入可望突破200亿元,利税20亿元。

标签:;  

开发区能否超越常规发展?_江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