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与产业改革的一体化与发展趋势及其对形势绘制工作的启示_图书馆论文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的融合发展趋势及对图情工作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启示论文,产业论文,科技革命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50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正在展开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大潮一浪接着一浪,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向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广泛渗透,智能元素更为密集地来到人们的身边,一个全联接的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的世界正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万物互联意味着价值的创造已经转向联接能力,即转向从各类数据联接中创造智能的能力。这种互联将通过人、流程、数据以及事物的汇聚融合——万物互联而实现。万物互联的时代,为人们提供了更宽广的网络,更高效的连接,更及时的交互,更深度的计算,更便捷的操作,更智慧的管理,更个性的服务,并力图建立更绿色化和可持续的发展环境。“互联网+”向全领域、全行业和全时空的渗透、延伸、拓展,这一过程所形成的互联的数据,使基于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海量、动态和多样的大数据正在建构起一个崭新的数据互联的世界新形态;这种新形态具有“四无”特点:即“无时不联网、无处不上网、无物不在线、无人不数据”。这一发展的进程深刻持续地改变着全球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其所体现出来的融合发展趋势,对图情工作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融合发展的国内外趋势与特征

      1.1 无线连接的特殊世纪正在到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新要素加速流动,创新资源全球配置,创新合作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需求。信息流、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物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加速流动,使世界范围内的创新活动互相交叉融合,形成了合作性与整体性特征。2016年3月1日,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发表了专栏作家约翰·凯《准备迎接第二个特殊世纪的黎明》的文章:认为1870—1970年人类实现了“有线连接”的“特殊世纪”,而如今人类即将迎来“无线连接”的“特殊世纪”,即全球正在从连线世界趋向无线世界[1]。科技革命所呈现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人们带来了连接为基、数据为魂、智能为王的发展新环境。一个大规模产生、挖掘、应用和共享数据的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

      1.2 超融合理念与架构

      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催生了计算存储融合的理念,并形成了相应的超融合架构。这种超融合解决方案将传统的计算、存储、网络等融为了一体,将云计算应用所需的硬件与软件打包封装在一个系统中,形成了更为快捷、更低成本、更为包容等方面的优势,用户只需开箱就可获得整套解决方案。有数据统计显示,与传统IT架构相比,超融合架构的部署时间缩减了75%。其运维成本也比传统IT架构降低了60%之多。在系统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方面,超融合架构的资源池可通过节点的增加,实现无限的横向扩展,因而在业务上线、业务扩展、系统迁移等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2016年1月,众多超融合产业链领衔企业、机构共同发起的超融合产业联盟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成为当代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2]。中国工程院院士、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恩东在2016年5月18日召开的第八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上发表了《融合架构引领云计算数据中心》的主题演讲,认为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科学计算与商业计算再次走到一起,催生了智慧计算这种新的计算类型,这实际上是计算技术发展分而后合的一种选择。对于融合架构的发展,王恩东认为应该大力发展高速互联技术、新型存储与内存计算、可重构技术和软件定义四个方面的关键技术,最终实现硬件重构与软件定义的完全融合[3]。

      1.3 融合发展成为全球聚焦的重点

      2014年以来的全球重大经济政治活动中,融合发展成为聚焦的主题,如表1所示。

      

      1.4 融合发展成为中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新理念与新战略

      2015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其中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都体现了融合发展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并专门提出了“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的新要求[4]。

      融合发展也成为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的重要议题。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旨在通过互联网带动传统产业发展。2016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加快“中国制造”转型升级。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国务院密集出台了诸多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如表2所示。

      

      2016年4月底在德国举办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其主题即为“融合的工业——发现解决方案”。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博览会开幕式上表示,工业成为德国经济的引擎,世界正处于将“数字议程”融入工业生产的特殊时期。机械、汽车等行业产生大量数据,数据经过处理产生附加值,并催生智能系统,给工业发展带来了全新机遇[5]。2016年4月8日,由中国电子学会承办的2016亚洲智能机器人论坛暨亚洲智能机器人联盟成立大会的主题为“创新融合,智能未来”;同一天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的主题为“创新、融合、智能”。融合已成为当代中国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6]。

      2 融合发展的多形态特征

      2.1 融合发展多形态特征的多维度观察

      国内外融合发展的趋势呈现出多种形态的发展特征,为人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融合生态群落。从融合发展的方式和形态分析,有复合交叉式融合、连接嵌入式融合、渗透交互式融合、水乳交融式融合、一体整合式融合等。从融合发展的性质和内容分析,有技术主导性融合,如大数据战略、智能+、硬件和软件的融合等;有文化主导性融合,如文化+;有经济主导性融合,如工业4.0、旅游+;有多项功能的融合,如上海浦东金领之都园区新近设置了几十盏LED路灯,这些路灯杆可搭载智能安防、移动基站、充电桩等系统,集灯控管理、显示屏管理、充电桩管理、广播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被认为是一盏灯,也是一张网,同时也是一朵云[7]。此外也有综合性融合,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网络强国战略等……融合发展已从粗放叠加趋向精深交互。如中国浙江省运用信息技术着力推动“文化+互联网”,利用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浙江的契机,建设起了乌镇、仓前、云栖等互联网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化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推动浙江成为互联网文化企业的集聚高地,成为文化创新发展新引擎。

      2.2 融合发展主体对象的多形态特征

      从融合发展的主体和对象分析,有行业融合、领域融合、学科融合、人机融合、跨域融合、城市融合、五大空间融合、政产学研用融合等。

      2.2.1 行业融合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成为中国当代行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即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形成了产品、服务、企业、产业等不同主体的多层次融合。随着物联网和服务网渗透到所有关键领域,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过程中,将形成“网络物理融合式生产系统”。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实现交叉与互动的媒体融合是行业融合的一个侧面。媒体融合通过不同形态的新旧媒体相互汇聚、交融,使多种媒体日益趋向一体化。这一进程既包括多种媒体形态在实体和技术层面的融合,也包括不同形态内容的融合、媒体市场的融合、媒体价值的融合,以及媒体与通信、文化、出版等相关行业的融合,从而形成了开放、合作、多元的媒体工作流程新格局[8]。2015年12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强调指出:要研究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9],为媒体全方位的深度融合提明了方向。

      2.2.2 领域融合 军民融合是领域融合的重要方面。2016年初发布的《中央军委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见》中专门设置了军民融合发展的条文,意见要求着眼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分类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健全军民融合发展法规制度和创新发展机制[10]。

      2.2.3 学科融合 多学科交叉和多领域突破成为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以来新一轮科技创新发展的特征之一,其中信息技术正在对人类社会发生全领域、全行业、全方位的渗透与影响,形成了对方方面面的叠加,使原本相对独立的学科和领域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现象,跨学科、多领域、边缘创新成为信息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如中国考古学会成立有13个专业委员会,除旧石器、新石器、夏商、两周等7个考古专业委员会外,近两年新成立了动物、植物、人类骨骼、新兴技术、文化遗产保护和公共考古6个专业委员会,体现出考古学多学科融合的发展新趋势。科技部长万钢在论述中国“十三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曾对现阶段全球学科融合的发展特点进行了论述: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学科多点突破、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明显,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科学领域正在或有望取得重大突破,信息网络、人工智能、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展现出群体跃进态势[11]。

      2.2.4 人机融合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随着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正在实现深度融合,有学者认为人类社会正在进入“智人时代”[12]。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作品,就是描写了未来智人的进化,即人、半机器人、机器人的三体人的融合。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负责人罗德尼·布鲁克斯预测:“到2100年前,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将充满智能机器人,而且人类无法将自己同它们区分开来,我们也将是机器人,同机器人互相联系”[13]。在2016年5月举行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首次出现了人形机器人手机,该机器人定位为“可以通过对话回应使用者想法的新型电话”,成为人机融合的趣味型全新形态。

      2.2.5 跨域融合 德国的“工业4.0”的灵魂就是“融合”与“集成”,瑞士ABB集团将“工业4.0”名之为“物、人和服务的互联网”,正是体现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在2016年4月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开幕式当天,中德工业城市联盟正式宣布成立,将联合以中国佛山、株洲与德国乌珀塔尔、亚琛等为代表的两国工业城市,促进彼此有效对接,充分发挥“德国制造”与“中国制造”的优势[14]。清华大学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出的慕课远程教育,形成了跨域合作的新模式,使不同国籍的数十万人成为同学,他们不仅可以在家选修清华大学学分课程,也可同时接受欧美一流大学的课堂授课。以上这些正是跨域融合的例子。

      2.2.6 城市融合 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环境下,许多区域的城市正在以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形态实现更紧密型的城市融合。2016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的第九篇就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求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15]。这些要求正是城市融合发展的新理念。2016年5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会议提出培育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极,要创造联动发展新模式,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推进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为主通道的综合交通体系,促进信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16],为中国当代城市融合发展描绘了新愿景。

      2.2.7 五大空间融合 如果说陆海空三大空间是人类活动相对传统的三大疆域,太空成为继之而起的第四疆域的话,那么网络空间正在成为人类活动的第五疆域。全球陆海空天网五大空间融合竞争新格局正在形成。如在海军的发展战略上,美国提出了“全域进入”的新理念和新战略,2015年3月13日,美国海军联合发布了名为《前沿、接触、准备: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的新版海上战略。这是美军时隔近8年后首次对其2007年版海上战略进行修订。新版海上战略首次提出了“全域进入”新概念,明确将其列为美国海上力量必备的新的5项基本能力之首。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就是要确保美军在海、陆、空、天、网络空间和电磁频谱等6个领域空间的行动自由[17]。这一军事上的融合案例折射出五大空间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特点。

      五大空间中的网络空间的信息化已超越了其单一空间的边界,正在以“网络空间+”的全覆盖路径向多领域、多空间、多范围渗透拓展,全球正在形成网络空间与陆海空天四大空间渗透融合发展的新形态,正在形成网络空间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外交以及非传统安全的反恐等渗透融合发展的新形态。自20世纪下半期以来,网络空间的信息化与空间科技领域不断加深融合,从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端,这种融合的趋势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人类运用网络空间的信息化技术,通过登月行动,开始从地球走向月球等其他行星,开始通过卫星等太空载体为人类的交通出行、新闻传递、气象预报等为人类社会提供服务,开始将传统的政治、军外和外交等传统安全的博弈延伸至网络空间和太空等非传统安全领域。

      2.2.8 政产学研用融合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全球转型发展中特别注重实施的政策路径,从而推动了政产学研用的进一步融合发展。2016年4月中国广东省的两个案例就是这一发展的反映:一是广州市人民政府与思科系统国际有限公司在穗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宣布思科中国创新中心总部落户广州。项目将搭建万物互联云平台,建设高标准智慧产业体系,打造国内首个以智能制造云产业为核心、集“产、学、研、商、居”于一体、年产值超1 000亿元人民币的思科(广州)智慧城[18]。二是腾讯公司与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人才、社保、医保等政务民生领域进行深入合作,共同探索“互联网+城市服务”的创新业务模式[19]。

      2.2.9 融合文化 中国古代传统价值观中的融合文化为我们认识当代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我们推进融合发展提供了文化智慧。信息的融合在中国古代已经产生,汉字“册”的字形就是古代信息融合的形象反映。中国古代的文献信息传递初始状态是呈碎片化的形态,一块块甲骨、一片片木牍、一根根竹简,后来人们发明了将碎片化的文献融合串联起来的新形式,将一根根竹简用丝绳上下编连在一起,于是“册”字应运而生。融合发展也体现出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合”文化。“合”,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五“合”篆下释为“合口也”,上为三合之形,下为口,与“古”字的“十口相传为古”的造字结构相类,古文字学家解释“合”为“三口相同为合”,也有解释“合”为器物相合、以口对答、岁时会合、共同祭祀等含义,但不管“合”具体解释为何种字义,其共同、会合、联系、对应的含义则是确定的。无论是会合互联还是融合升华,都与“合”文化契合相应,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古代融合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暨美方校长杰弗里·雷蒙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呢?几十年来,心理学家、神经学家、企业管理学者等的大量研究,把创新和创造力解释为发散思维、大脑可塑性和高度专注等。有趣的是,这些研究结果和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如勤奋、融和、谦虚以及忠诚互惠等十分吻合[20]。这从另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融合文化的智慧力量。“融合文化”一词,最初由美国学者詹金斯在其2006年所著《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一书中提出[21]。詹金斯认为,媒介融合就是一个新旧媒介碰撞、草根媒介和公司媒介交流、媒介生产者的权力与媒介消费者的权力互动[22]。这里所提出的碰撞、交流和互动的理念对下面讨论的融合图书馆有着诸多启示的价值。

      3 融合发展大势对图情工作的启示

      3.1 融合发展理念与图书馆事业的创新发展

      融合发展的趋势体现了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一体性、共同性、合作性、服务性和共享性,这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国图书馆事业应当顺应融合发展的趋势,积极拥抱新一代信息技术,秉持融合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战略来带动图情事业实践的新飞跃,实现图情事业的整体跃升,把握融合发展的主动权。诚如前面所述,图情服务的形态机理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服务力的重心也在悄然发生位移。图情工作应当从以往的个人电脑、移动互联进一步提升至智能互联,这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三个不同的时期。图情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做出适应融合发展大势的技术调整、流程再造和服务创新。

      融合发展为图情事业带来了无比宽广的想象力,为汇聚世界先进的技术潮流提供了机会,发展的康庄大道会越走越宽。在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融合的巨大发展空间,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化图情事业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共享性;在基于中国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全球多样性的文化,在更开放的交流互鉴中实现更广泛和更多样的文化共享。如在图情教育领域,可以利用网络的巨大发展空间,形成国内外图情教育的联盟,创建互联网图书情报学院。在资源共享方面,可以在原来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县域、省域、国域的文化资源在智能互联的新技术环境下实现跨域的开放与分享。同时,中国图书馆事业在跨域融合的进程中,在密切跟踪对手的同时,也应当结合中国的实际,以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来实现从跟随引进到超越引领的新发展。

      中国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融合发展应当结合中国的实际。融合发展并不意味图情事业中原有的低科技的完全退出,可以实施高中低技术相结合的发展路径。中国广大农村的县和乡镇图书馆是中国图情事业的发展短板。实践证明,普通农村也可以享受很高的带宽,这样就为图情工作的科技扶贫创造了机遇,提供了文化精准扶贫的切入口,应当成为中国图情事业融合发展的着力点所在。

      3.2 从数字图书馆趋向融合图书馆

      3.2.1 德国康斯坦丁大学的创新实践 2015年5月,笔者在参加于瑞士苏黎世举行的国际图联大都市图书馆年中会议期间,有机会首次实地体验了“融合图书馆”(Blended Library),这是位于德国南部与瑞士接壤的德国康斯坦丁大学图书馆(Library of the University of Konstanz Germany),该馆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探索向人们展示出未来万物互联时代高度智能化通体转型的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和新形态。融合互动被认为将成为图书馆明天的互动范式。在融合图书馆的设计领域中,用户个体间会相互作用,不同的用户可以通过智能信息令牌的触摸和移动进行混合交互。融合互动的视觉协同将成为融合图书馆的重要路径。笔者在《融合图书馆初探》一文中认为,康斯坦丁大学的融合图书馆具有融合化、互动化、可视化、泛在化和智能化五大特点[23]。

      3.2.2 中国数字图书馆现阶段存在的三大差距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启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为新技术的融合应用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新空间,图书馆数十年的系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不断演进为新技术的融合应用奠定了协调共享发展的新基础,图书馆长期以来所进行的综合与专题数据库网的建设为新技术的融合服务汇聚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图书馆长期以来所进行的数字图书馆创新实践为运用新技术加强融合管理和服务的图书馆员的能力提升提供了新平台。

      笔者在《融合图书馆初探》一文中认为,中国现阶段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德国康斯坦丁大学的融合图书馆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尚停留在局部变革的层面,如文献的数字化、手机图书馆、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两微一端)服务等;而德国康斯坦丁大学的融合图书馆是通体革命,是人机互动对全服务链的全时空域的渗透,已迈入了万物皆入口的新模式和新形态的新高度,从而全面重塑了数字时代图书馆的服务流。二是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不少尚停留在复合叠加的状态;而德国康斯坦丁大学的融合图书馆建设实现了虚拟现实的水乳交融般的真正融合。三是中国数字图书馆在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泛在化方面着力较多,在智能化和可视化方面尚有较大距离;在文献方面着力较多,在建筑和家具设施和物流的智能化方面着力较少。据统计,人类大脑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占总信息量的80%以上。而大脑中有接近1 000亿个神经元,它们绝大多数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处理我们的视觉信息[24]。这充分证明了可视化应成为图情融合发展的着力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创新发展应当借鉴融合图书馆发展的创新理念和实践并结合中国图书馆的实际与时俱进,让科技文明的智慧之火点燃图情事业创新转型的曙光。

      3.3 以融合发展的理念创新图书馆服务

      3.3.1 融合发展与图书馆服务 日新月异的新一代的智能终端在具备了以往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上,正在形成互联化、泛在化、可视化、互动化、服务化、轻型化、个性化等新特点,给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和各类服务提供了创造与拓展的空间。从光盘数据库到电子阅读器,从平板电脑到智能手机,新技术在不断改变着阅读方式和信息获取路径,其结果是在全联接的环境下,可能带来更高的知识获取效率、更低的信息搜索成本、更精准的个性化图书馆服务、更融合便捷的互动模式,把智能思维拓展至图书馆服务和管理原来没有计算的方方面面,以推动形成智慧图书馆的高级形态。

      3.3.2 书本阅读与数字阅读的融合 与书本阅读相比较,数字阅读正在成为更为流行的阅读方式。2016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发布的《中国网民数字阅读状况调查报告》(2016)显示,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正在发生深刻改变,七成以上网民每天手机阅读1~3小时,其中“微信公众号推送和朋友圈分享”占比过半,高达51.8%;有62.7%的受访网民认为数字阅读迟早会取代纸质阅读;37.3%的受访网民认为数字阅读永远不可能取代纸质阅读。此外,年龄越小越倾向于认为数字阅读会取代纸质阅读。20岁以下的受访网民认为数字阅读迟早会取代纸质阅读的高达82.9%[24]。在2016年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世界读书日)之际,《光明日报》刊登了耿银平的文章《“开机有益”也可成为阅读时尚》,使书本阅读的开卷有益与数字阅读的开机有益融合在一起,反映出原本受到较多批评的数字阅读已越来越得到更多的肯定[25]。这正是书本阅读与数字阅读相互融合包容的体现。在阅读推广中,中国图书馆界积极实践新旧媒体阅读的融合。如广东中山图书馆和各级公共图书馆举办“指尖e阅读”和微读经典在线诗文朗读大赛等数字阅读推广活动,推广“互联网+图书馆”新形态阅读方式,通过宣传引导使用移动图书馆客户端、微信公众服务号、官方微博等全媒体阅读平台,进行图书馆云系列的指尖阅读新体验。广东还在省内每个留守儿童基地设置“数字阅读角”,提供数字化阅读的硬件设备,定制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内容包,为志愿者和支教老师免费提供数字化的儿童分级阅读辅导教材,帮助留守儿童提高数字化阅读能力[26]。

      3.3.3 动态弹性服务 工业4.0对生产企业提出的要求之一是动态弹性生产,要求在生产线不停产的情况下,根据各个订单的不同要求随时调整参数,生产出具有差异性的产品。这一生产新模式的意义在于告诉人们如何将工业4.0的具体要求与自己的产品结合起来。图书馆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也可以应用动态弹性服务的理念,在图书馆一线与二线相协同的基础上,将前台与后端融为一体,为读者用户度身定制“我的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如果说以前读者是到图书馆阅读咨询,而融合图书馆的环境下读者希望能随时随地实现阅读和咨询。只要读者需要知识信息的获取,图书馆就将出现在读者身边。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打通了线上与线下的分隔,实现图书馆业务流程全服务链的融合,在可视化全屏浏览的环境下快速实现信息咨询与知识获取,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服务模式的闭环,这将激发出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新驱动力并体现出融合发展的服务力。同时,社交网络使图书馆服务平台或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从一次借阅向多次互动转变,融合图书馆服务将在高效、高频的实时互动中进行。

      3.3.4 使用“千人千面”技术 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和企业趋向信息对称,以用户为主导、个性定制为特点的智能生产新模式开始出现。所谓千人千面技术,指的是阿里巴巴正在实施的一项个性化技术,指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帮助生产商和经销商向不同地区、不同消费习惯的消费者生产和提供不同的产品,构建一个“赋能”生产者和销售者的生态圈。据预测,“千人千面”技术将使商品销售额提高30%,智能产品销售额提高80%[27]。这对图情服务工作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合平台,也可以尝试为读者和用户推广千人千面的内容服务,将以前单一服务功能的采访、外借、阅览、检索、咨询等,均转变为连接人与服务的智能节点。

      3.3.5 面向“全龄时代”的图情服务 在科技革命背景下的图书出版产业变革中,出现了面向“全龄时代”的发展特征,即有的图书出版物已不分年龄,将面对所有读者。“全龄时代”对图书馆如何进行细化分众服务、对图书馆服务创新中的融合服务和模糊服务提出了新要求。融入新科技的众多卡通读物、卡通电影,原来的受众是少年儿童,但现在成人受众不断增加。如美国迪斯尼影业出品的卡通电影《疯狂动物城》,观看者中成年人超过了少年儿童。图书馆中原有的成人服务、少儿服务的内容和模式,可以结合“全龄时代”和融合模糊发展的特点,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中的出版物新特点。

      3.3.6 图书馆建筑的智能融合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有一栋被称为“边缘”(The Edge)的15层高的智能办公大楼,租用大楼的公司专门设计了一款让员工与大楼“互联”的手机应用程序,实现了智能办公系统中人与建筑间的“互动”。如当员工驾车抵达大楼时,摄像机会快速识别员工的车牌号码,车库大门将自动打开,并能帮助找到一个合适的空停车位。当员工走进办公室时,手机上的应用程序会替你找到一张合适的办公桌,因为整栋楼宇中没有固定的座位,办公地点取决于员工本人的日程安排,并根据每个人的喜好提供个性化服务。如员工在午休时间去健身房锻炼,也可同时为这栋建筑贡献“电力”。如果某天某一部门全体员工外出,大楼内的某一区域会被关闭,从而减少供暖、制冷、灯光、清洁等方面的成本。灯管中的感应器将记录一天下来各区域的员工使用率,这样可以更高效地进行楼宇清洁打扫……[28]。智能楼宇中的追踪行为、采集数据、分析互动、个性化服务等智能办公景象同样可以为图书馆大楼所借鉴,从而实现图书馆建筑的智能转型和绿色发展。

      3.3.7 馆员与读者的融合 在融合图书馆中,图书馆的业务计划和活动策划可以形成全新模式,即图书馆的服务活动从一个创意开始,让读者从一开始就参与到图书馆的诸多活动中来,让更多的读者参与设计、互动、主导、体验,实现读者从目标服务对象到服务主体与客体的融合,形成图书馆服务的全新形态,在互动中不断丰富完善活动内容,在活动过程和结束后进一步采集读者的体验和改进意见。这种服务前、服务中和服务后的互动,将改变读者被服务的传统模式,形成图书馆服务的社会创新模式,更有效地利用社会创新资源,使图书馆可以通过智能互联与让读者用户从不同角度多样化地参与,从而并实现更多的创新的可能性,实现服务主体复合和服务效果叠加,以创建图书馆融合服务的品牌。

      3.3.8 图书馆中的机器人服务 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中,在有条件的环境下应当融入机器人服务。图书馆的总台咨询、读者培训、外借服务、预约送书、展览讲解、文献搬运、书库取书、清洁打扫等岗位均可考虑采用人形机器人或仿人机器人以及清洁机器人。儿童图书馆可以采用机器人陪伴小读者玩耍。机器人可以不知疲倦地工作,并且不会有抱怨,也不会为其他事情分心[29]。这将一定程度上克服原来图书馆中简单重复劳动所带来职业倦怠并规避以往一线的服务投诉。

      综而论之,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融合发展趋势为图情事业带来诸多启示。我们应当超越科技和产业的层面,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高度,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深刻认识当代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趋势和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开启图情服务的智能融合模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图情事业的创新、协调和共享的发展之路。

标签:;  ;  ;  ;  ;  ;  ;  ;  

科技革命与产业改革的一体化与发展趋势及其对形势绘制工作的启示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