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初探论文_杨刚健

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初探论文_杨刚健

(四川省南部县升钟职业中学 南部 637300)

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所以,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任何发明创造都源于问题。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而且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呢?

一、构建和谐民主师生关系,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就必须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每日的接触中,教师应注意自身角色的调整,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和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实现教学的民主化。教学民主是现代民主意识在教师身上的美丽折射。在教师眼中,学生不应只是教育对象,而更应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生主体,是未来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和诗人,是新世纪的开拓者和创造者。他们在向教师学习新知,又在调动自己的潜能思考、质疑、解难、创造。所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始终处于活跃的发展状态。他们需要一定的指导,是教师服务的主体,又是教师最理想的合作伙伴。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特殊环境。我设法在课堂内创造一种平等的民主氛围,这样的氛围,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教室环境和教学气氛的改善,使学生逐渐消除对课堂教学的紧张感,能够放松地自然而然地参与教学,改变过去被动听课的状态。教师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故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神秘感,拉近距离,使学生充满自信。还可以离开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或者让学生讲,坐到学生位子上,进行角色互换,给学生一种宽松的环境。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解答其他学生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教给学生提问方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古语云:“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一旦掌握了发问的方法和技巧,知道如何发问,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春》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列举已经学过的关于写“草”、“花”、“风”、“雨”的诗歌。“比”就是比较,即就两项或多项比较其异同及优劣。另外,课文后面的问题,不仅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路,也是启发学生发问的范例。初学阶段或学生提不出问题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课后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学生有了范例和方向,就会大大降低自己发问的难度和高度,经常训练,也能培养出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创新品质。

三、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问题的发现,依赖问题情境提供的信息。没有问题情境,学生问题意识无法培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通过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社戏》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就文章的关键语句发问,甚至有些句子貌似矛盾,仔细体会才会恍然大悟。有的学生提出:“那夜返航时不是一直在骂老旦吗,为什么作者却说再也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对一些耐人寻味的语句,学生很容易提出质疑。再如,在学习鲁迅小说《祝福》一课中,对于“祥林嫂之死”我提出了“祥林嫂究竟是谁害死的”一问题,让学生展开热烈地讨论。“祥林嫂是道貌岸然的鲁四老爷害死的”、“是柳妈害死的”、“是恶狼的过错”、“是在庙里捐门槛不成的巨大打击下而死”……大家各抒己见,为彼此的观点找论据、提不足。最后,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得出了“是罪恶的封建制度残害人”的共识,水到渠成地实现了教学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不苛求成熟与完善。成功的机会多了,再加上教师适当的鼓励,学生自然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参与意识与问题意识也就增强了。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让学生警觉问题时时处处都存在,提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由“不知有疑”到“处处有疑”,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有疑可问、有疑要问。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成为真正的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四、指导学后自己发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中学语文教学即将结束之时,让学生提出一两个教师没有讲过的那方面的问题来自主探究,写出探究报告——可以是一点感悟体验,或者一点遐想,不在于字数的多寡,而在于学以致用。通过学后自己发问,与小组同学畅谈交流心得体会,力争有突破,力争站到老师的肩膀上去。这也叫课后的发问延伸,还延伸到课外阅读中,要求学生能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文学作品,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发现。例如,学生在《水浒》阅读中,有学生提出“宋江武功不高,地位不高、没有用兵韬略、没有大量钱财,他为什么能坐头把交椅”这样的问题,并写出了研究报告,很有见地;另有学生写出《潘金莲与阎婆惜,两个苦命女人》的阅读报告,也很有独到;也有写《童贯与高球》、《武松打虎与李逵打虎》的,等等。这样,学生学后发问为他们的阅读开拓了广阔的视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读书愉悦和收获,从而培养了问题意识。

五、采用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解答问题,我们教师要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首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要渗透给学生问就比不问强。多鼓励,少批判,杜绝嘲讽,这样做,能激发学生提问兴趣,巩固问题意识。第二、作业布置要体现问题意识,每篇新课文在上课前要求学生提一两个问题,课后再提一两个问题。第三、建立课堂提问记录册。在学生小组的评价中,组长专门有一项是记录组员的提问情况,每个学生记录自己提问的问题与次数,定期检查,与学期的评定挂钩,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需要。只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改为独立思考与学习,我们就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论文作者:杨刚健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8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8

标签:;  ;  ;  ;  ;  ;  ;  ;  

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初探论文_杨刚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