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首例确诊输入性黑热病论文_江涛,彭权邦

江涛 彭权邦

(云南省腾冲市人民医院感染科 云南 腾冲 679100)

【摘要】目的:云南省既往有白蛉存在,但从未有过黑热病病例报告。方法:本病例是云南省第一例确诊黑热病,为外源性输入感染病例。结果:本病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较长,但未出现外源性输入,内源性感染的病例,病人经过葡萄糖酸锑钠治疗,最终也治愈。结论:黑热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通过雌性白蛉叮咬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在我国甘肃、陕西、山西、四川等长江以北地区有散发,云南省既往没有过黑热病报告,这是云南省首例黑热病病例报告。

【关键词】黑热病;云南省;首例

【中图分类号】R5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2-0395-02

1.资料与方法

患者男,46岁,农民工,云南省腾冲县人。因反复发热伴乏力、消瘦7月余,于2013年9月4日入院。患者自2013年1月中旬起,在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热型不规律,发热时最高体温40℃。发热前无明显寒战,发热后亦无明显出汗,间断在当地卫生院就诊,曾给抗感染和抗疟疾治疗(具体不详),但效果不明显,并出现乏力加重伴有消瘦,后患者至腾冲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就诊。实验室检查:血WBC1.44×109/L,中性粒细胞:0.73×109/L,嗜酸细胞:0,血红蛋白:82g/L,等色素性贫血,血小板:18×109/L,肝肾功能正常。查体:发热消瘦貌,精神稍差,营养差。颈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腹软,肝脏于肋下3cm处触及,边锐,质中,表面光滑,脾脏于乙丙线触及,肠鸣音4~6次/分。追问病史,患者于2012年5月上旬至甘肃省舟曲县打工,2012年9月下旬返回,一同前往的同乡共28人,无类似症状发作者。入院诊断:发热待查 黑热病?行骨髓涂片检查:利杜体可疑。骨髓涂片至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寄生虫防治所检查后确诊:黑热病,给葡萄糖酸锑钠1.9g(6ml)/日,静脉注射,连续6日治疗。患者发热于使用锑剂后第三日消失,第五日患者自觉精神症状好转好转,第八日给予患者出院。2013年10月15日,患者再次至我院行骨髓涂片复诊,未发现利杜体。疾病控制中心对和患者同行的27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未发现感染者。

图 患者骨髓涂片 HE染色 (×100)可见大量利杜小体

*

2.讨论

黑热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通过雌性白蛉叮咬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伴畏寒寒战,肝脾大,渐进性贫血,淋巴结肿大及消耗症状。潜伏期长短不一,平均3~6月(10日至9年)[1]。诊断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需要涂片发现利杜小体[2,3]。目前在我国甘肃、陕西、山西、四川等长江以北地区有散发,云南省既往没有过黑热病报告[3]。此例病人为云南省第一例输入性感染病例,既往没有报道。由于云南省内有白蛉存在[4],存在外源性输入,内源性传播的可能,应值得警惕。

【参考文献】

[1]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实用内科学(1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701-705.

[2]钟惠澜主编. 热带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版).683-687.

[3]于忠省,贵稀恩.黑热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97;24(4):152.

[4]李玉凤,仲维霞,赵桂华等,我国黑热病的流行概况和防治现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1,6(8):629-631.

[5]张玲敏,冷延家. 南方11省区白蛉亚科昆虫调查[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0,02:129-132.

论文作者:江涛,彭权邦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8

标签:;  ;  ;  ;  ;  ;  ;  ;  

云南省首例确诊输入性黑热病论文_江涛,彭权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