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教”理念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思考-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精准扶教”理念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思考-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精准扶教”理念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思考
——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王春兰,代礼忠

(重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摘 要: “精准扶教”理念下思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体现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文关怀,有利于解决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是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坚强保障。“精准扶教”具体要做到扶教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源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课程监测精准和成效考核精准。为此需要倡导新发展理念,营造大学校园和谐教学环境;加强目标管理,提高“精准扶教”参与主体客体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载体作为提高实效性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 精准扶教;教学能力;不平衡不充分;教学短板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切实地改进了课程教学的质量。毋庸讳言,当前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是较普遍的现象,抬头率不高、重视度不强是其主要表现,主要症结在于学生对思政课获得感的需要与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不平衡不充分之间存在着矛盾,尽快改变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上的“短板”,使其教学能力尽快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尽可能地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成才发展的教育需求,就成为解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的迫切需要。

一 “精准扶教”理念的提出

提高思政课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是一场攻坚战,战场在课堂,战斗员是教师。要培养好学生,必先培养好教师;要培养好人才,必先进行人才培养。“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即使那些名师身上同样具有这样那样的教学“缺陷”。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位老师均需被“扶教”。“打铁”如何“自身硬”,就成为思政课教师必须思考的实践课题。

近年来有关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研究总体上围绕以下两方面展开:一是从“面”的方面提出了对思政课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探索的研究思路:一方面,面对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杨志超(2016年)提出要着力打造有机互动的"在线课堂";姬立玲(2016)提出使用微博,QQ,微信等动态互动平台,加强师生沟通交流;付秀荣、刘蕊萱提出在“互联网 +”背景下用“素质教育翻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使用智能手机和Wi-Fi访问资料、识别信息,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交流。这是利用新媒体在“形式”上的教学创新研究;另一方面,朱浩(2012)提出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老师的马克思理论素养与科研水平,深入解读和透彻讲解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到“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感染性与启发性”[1],则是研究者对课堂教学“内容”如何抓住学生进行的思考。二是从“线”的方面(即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途径。顾钰民(2016)提出“三种思路”,即“从分析现实问题出发来讲理论的研究思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的研究思路”;“注重问题设计的研究思路”[2]。“三种思路”是从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出发,从教师如何“教”的视角,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年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对教师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很好的“路子”。

第一级PP棉滤芯,采用韩国进口S&S Filtech Co.,Ltd生产,过滤精度达到3μm,主要过滤泥沙、铁锈、胶体、虫卵细菌等杂质,过滤精度提高200%。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所使用的手段,教学虽有法,但教师在其他环境中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位老师,目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大多基于文献研究和对教学经验的归纳总结,这些教学经验理论化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我们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对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有益的探索。但这种“大水漫灌”式教学经验背后却缺乏与每个老师的教学实际相结合,这是教师在学习教学经验时仍不“得法”的重要原因。迫切需要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不单从“面”、“线”上予以指导,更需要从“点” 上加以解决,“精准扶教”这一理念正切合了这一需要。

二 “精准扶教” 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意旨和重要性

(一)“精准扶教”体现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文关怀

具体做法可以教研室的每个教师作为扶教对象,以教师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课堂上进行课堂观察,并与师生进行面谈以获取信息,分析数据以找出主题并得出结论,并通过合作获得师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在分析每位教师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对几位教师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建议。其具体路线为:选择恰当的场所和老师→参与听课和课堂录像→学生和教师的反馈→采用单个教师和多个教师分析→形成初步结论→提出改进的教学建议并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跟踪教师的改进过程→对扶教成效进行评估→不断提供新的教学建议和供给新的教学资源。

(二)“精准扶教”有利于解决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

良好的校风和教学环境对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整合作用。习近平指出:“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4]要营造成就教师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需要倡导先进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既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要实现的既定目标,也是培育高校发展优势的理论指南,对于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 “精准扶教”是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充分保障

教学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按照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艺,成功完成教学任务,顺利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品质。具体包括掌握教材的能力,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表达教学语言的能力以及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的能力等。世界在变,时代在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代大学生深受互联网影响且思维和行为具有网络特性,如何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低头族”现象,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尤其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期望,教师只有不断地接受专业的培训、深入研究教学资料;厚实自己的知识储备,采纳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与传统的在职培训方式相比,“精准扶教”直接瞄准扶教对象的需求和满意度,以科学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信息与操作技术和现代化的组织管理方式,按照“查缺补漏”方式,以达到扶教资源配置过程的技术效率和组织效率的最大化实现,尽可能地提高培训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而今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兴起,为教师弥补自己的教学缺陷提供了广阔的教学资源和无限的可能。北京工业大学开发的中成智慧课堂教学互动软件平台,该软件平台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全员互动教学和精准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较好地解决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低、互动性差的瓶颈问题,成为精准扶教提升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已成为许多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一个新媒体工具。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精准扶教”的几个着力点

精准扶教理念源于国家 “精准扶贫”战略的核心要义,借鉴“精准扶贫”在扶贫工作中精准定位,精准识别贫困目标,准确选择扶贫路径,最终达到有效脱贫减贫目标的思想精髓。学习和领会“精准扶贫”的理念,在“精准扶教”方面应在以下“六个精准”方面着力:

过程监测精准。改变过去传统的功能型扶教,逐步转化为过程型扶教。从教学效果的影响要素入手,帮助教师从教学导入、教学讲解、教学语言、教学教态、教学案例、教学提问、教学组织等行为标准方面进行规范,关注教学工作过程本身,以规范的教学行为来保证结果的正确,实现过程管理。

他在婚礼醉酒后的话语无时不在提醒着她,他并不喜欢她。但结婚后的许诺,作为一个丈夫,真的没话说。他的事业起步后,身边也出现不少好看的姑娘,但他从不跟人暧昧,除了必不可少的应酬,尽量赶回家陪她吃饭。

措施到户精准。就是坚持因教施策,一人一课一策,帮扶措施要符合教师的实际情况,真正到课到人,增强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精准发力,切实取得实效。这种扶教,既可以依据每位老师针对自己教学的薄弱环节,提出自己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汇总问题,由其他教师提供“订单式”教学帮扶;也可由教学组织发挥集体的智慧,提供各式教学“菜单”,让每位老师依据“口味”自主“下单”,最终实现教学的供需对接和供需平衡。

成效考核精准。就是要强化对扶教效果的科学考核与评估,真正让思政课教师和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认同感,防止扶教成果造假,确保真扶教,教学实效真实可靠。

项目安排精准。就是在找准每个教师教学缺陷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安排帮扶项目。这就需要研究帮扶的原则、帮扶的形式、帮扶的内容和帮扶的具体措施,分批分类确定“扶教”对象、“扶教”项目,按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和项目安排,使帮扶项目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伴随着我国“城中村”改造,兴起了大批的居住建筑。一方面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另一方面,人们居住环境在不断地改善,为了营造一个适合生活、生产及开展各类社会活动的环境,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会不断的消耗能源。建筑的能耗非常严重,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3,我国是人口大国,居住建筑规模巨大,其耗能的总量占总建筑能耗的57%左右。如果不注重居住建筑节能,房屋建得越多,能源耗费就越大,将会给社会和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由此引发的能源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社会及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因此,居住建筑节能十分迫切。

扶教对象精准。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精确识别每位教师真正的教学“短板”,这是精准扶教的前提。要求在识别方法、识别程序以及识别结果的备案方面进行探索,以做到对每位教师的教学状况清楚明白。一人一本台账、一人一个扶教计划、一人一套帮扶措施,不落一人。

资源使用精准。精准扶教作为一种理念和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改革模式的再设计,意在扭转过去教学资源投入仅从“面”、“线”上予以指导的思路,而直接瞄准扶教对象这个“点”,根据教师已有的实际经验和现存缺陷,以“量身打造”的方式提供符合教师个性特质的教学资源,使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发挥出最大使用效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殷切期望,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时代的要求,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受众对象的变化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切实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障碍和欠缺、如何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潜能,是高校管理者义无反顾的一种责任和担当。在当代中国,人文关怀是人的主体性的彰显和确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人文关怀的意义不仅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努力钻研教学的艺术,切实改进自己的业务水平;还应该努力尊重、依靠和服务教师,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一个宽松的空间,为教师发展搭建舞台,创造学习机会,尽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以往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考核,存在着重教师结果考核、轻教师过程考评;存在着重教师的制度约束,轻教师的人文关怀;存在着重教师的利益分配,轻教师的专业成长的现象。借助“精准扶教”的理念来思考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如何提升,有利于改变过去教师在教学能力提升上孤军奋战、独自摸索的低效率状况,实现“精准扶教”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四 “精准扶教”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有力保障

(一) 倡导新发展理念,营造大学校园和谐教学环境

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依据“木桶理论”,要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整体上的获得感,须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教学能力上的“短板”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课教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教学的原则要体现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功能,而不仅仅在于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于其教学艺术要能实现教学内容“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而不仅仅在于教学知识能够被“理解”和“接受”。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有些教师学富五车,理论精深,或是因为 ‘配方’比较陈旧,或是因为‘工艺’比较粗糙,或是因为‘包装’不那么时尚,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其教学有“瑕疵”是个重要原因。开展“精准扶教”,可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凹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从根本上克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各种不利因素和障碍,解决教师教学能力上的差异性和不充分性,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教学能力整体上得到提高,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3],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坚持创新发展,这是时代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要求,面对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受教对象的不断变化, 思政课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只有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不仅教学内容上要与时俱进,还要在教学模式上“探索新方法”,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按照持续健康发展、整体发展的要求,解决好学生对思政的获得感与思政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为此,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在竞争与合作中的关系,协调思政课教师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形成一个同心圆,让大家在民主和睦,同伴互助,团结协作,务实求真的氛围中提升教学能力; 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努力为教师创造积极向上的和谐工作环境。做到“人人专业发展,个个心情舒畅”,使教师在风清气正的清朗空间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坚持开放发展,就是在“精准扶教”过程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不仅在教师培训中促进校内外互联互通,在教学经验上促进交流互鉴,更在教学资源上配置有效,实现协作共赢的“精准扶教”目标。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动员各方面的教学力量,按照人人参与的基本原则,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每位教师在“精准扶教”参与中获得教学能力提升的成就感和职业上的幸福感。

“没有,他认定了你,哪里肯结婚!他得了抑郁症,现在快疯颠了。”黄书记叹了一口气,头仰在沙发的靠座,双眼望着天花板。

虽然吸纳创新具有较高的应用度,已经在国际上受到了许多国家的肯定和推广使用。但这种方式需要在短时间内接受较多的信息,通过收集各个国家的贸易创新方式来进行进一步筛选。由于各个国家的贸易创新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包含的内容也较为广泛。所以在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时,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往往较大,而工作人员在开展相应的银行融资工作时,所以难以提高相应的融资工作效率,影响了吸纳创新工作的开展,而在实际的国际贸易融资市场应用时,还缺乏相应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二)加强目标管理,提高“精准扶教”参与主体客体的积极性

“精准扶教”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学组织和教师个人参与“扶教”和被“扶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过去的教学评估中,过分强调个人的工作能力、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等,由于缺乏合作,教师未能实现真正的成长。为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必要对教学组织和教师个人两个层面进行综合评价。按照目标管理的理论,所有的活动以目标实现为核心,将职责履行演变为目标实现,它要求体系内人员既是扶教主体同时也是扶教的对象,并进行责任与目标的整体划分,把目标作为衡量组织和个人教学活动的考核标准,并根据目标实现的程度确定报酬, 评估重点从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为同伴合作达标,改变过去教师保守、封闭的工作状态,并以开放、和谐、合作的教学和研究氛围取而代之。对教师个人而言,要在组织中实现自身价值,不单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业绩,还须依赖于其他教师的专业成长,每个人在组织内既是“扶教”主体也是“扶教”客体。对组织而言,要完成自己的职责目标,组织的带头人要率先垂范,发挥社会主义“协同”作战的优势,在组织内形成“万物并育”,达到后进赶先进,先进更上一层楼的教学改进目的,最终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的整体教学目标。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载体,提高“扶教”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当今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至生存方式,思政课教师必须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状况,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智能化的媒介和工具,发挥其在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及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的作用。首先,互联网+的新技术有利于实现“扶教”“诊断”的精准。精准扶教的前提是精准识别每位教师的教学所“长”和教学所“短”,以便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和教师本人以优避劣。如今大学的教学系统均建立了学生对教师的评教制度,经过多年实践已积累了大量的数字和文字资料,可利用大数据搜集整理与进行数据挖掘,通过资料数据的云计算得出结论,可以大大降低扶教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其次,互联网+的新技术使“扶教”资源更加丰富多彩。在网络日益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和关键抓手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以及互联网企业积极推动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所蕴含的丰富资源,创造出许多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教师在课堂中可巧妙运用图片、动画、漫画及图标图案、音频、视频等,不仅增加信息量,其表现形式也会更生动、活泼、直观,同时,网络课堂、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在线开放课以及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平台也日益广泛地运用于思政课教学中,大大拓展了教学资源的选择空间。再次,互联网+的新技术可促成“扶教”对象实现跨越式发展,跳出自己的“教学凹地”。互联网时代使我们的教学对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今大学生几乎是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处不网。教师只要善用“网言网语”“微言微语”,通过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教学工作活起来,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正能量”。使教学内容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既“抓眼球”又“触灵魂”。[6]就能突破自我的教学藩篱,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上的“弯道超车”。

参考文献

[1]朱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探讨——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02):69-71.

[2]顾钰民.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7(05):56-60.

[3]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z],教社科[2018]2号,教育部2018年4月12日.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6]李菊英,颜州.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生成要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1):85-89.

Consideration on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under the Concept of "Targeted Education Support"--Based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Universities

WANG Chun-lan,DAI Li-zhong
(Chongqing University,School of Marxism Theory,Chongqing)

Abstract: Research on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under the concept of ‘targeted education support’ reflects humanistic concern for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t help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nbalanced and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nd is the strong guarante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order to complete ‘targeted education support’, accurate teaching object, accurate project plan, accurate source usage, accurate practicable solution to household, accurate course monitoring and accurate effect assessment must be done. Therefore, we need to advocate new development ideas and create a harmonious university teaching environment, improve target management and improving the enthusiasm of participants of ‘targeted education support’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technology carrier of Internet +as a powerful guarantee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Participants of targeted; Education support; Teaching ability Insufficient balance; Teaching short board

本文引用格式: 王春兰,等.“精准扶教”理念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思考——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J].教育现代化,2019,6(62):115-118,128.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2.038

作者简介: 王春兰,女,四川省邻水县人,法学硕士,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代礼忠,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标签:;  ;  ;  ;  ;  

“精准扶教”理念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思考-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