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速度、分类定位、办学特色: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_大学专业论文

规模速度、分类定位、办学特色: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_大学专业论文

规模速度、分类定位、办学特色——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中国论文,若干问题论文,办学特色论文,速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629(2006)02-0001-04

跨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形势大好,我们欣喜地看到:

(1)学生数量的增长。大学生数从1998年的643万到2004年的2134万,6年间增长了两倍多,先后超过了前苏联、印度和美国。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大学生数最多的高等教育大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9%。2005年,非正式公布的大学生数为2300万以上,那么毛入学率已达21%,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达到142人,这标志着中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并且超过了世界平均数(世界平均数是18%)。

(2)办学形式多样化。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有大学、学院、高职高专;有全日制普通高校与各种形式成人高校;有自学考试与网络学院;特别是还有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地市办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以及各种形式的非学历证书教育,发展迅速,生机勃勃。在中国,学习型社会正在形成之中。如果我们回过头去,与七八十年代比较一下,会发现很不相同。过去,大家感觉大学就是破破烂烂的地方,而现在则是一座座高楼,绿树成荫,花香鸟语。八十年代我到深圳大学、汕头大学觉得她们很漂亮,现在来到龙岩学院觉得她也很漂亮,朝气蓬勃,生机盎然。而这些正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兴旺发达。

(3)教育质量在某些方面有所提高。例如外语水平与计算机技术水平,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外语从ABC学起,那时我请外国专家做报告,找翻译都很难,而现在随便找个研究生都能流利的翻译。外语报告有三分之二的研究生都能听懂,而且还有三分之一的研究生能用外语当场提问。人文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实践能力,经过兴办实训基地,加强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许多示范性高职院校培养了大批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4)学科建设、重点学科、“211工程”、“985工程”、精品课程、名师工程等已初见成效。

(5)高等教育经费快速增加。从2000年的913亿元到2003年的1754亿元,4年间增长92%;其中财政预算内拨款投资增长60%,仅占高教总经费的46%;非财政预算内投资增长132%,已达总经费的54%,多渠道集资的投资体制已经开始形成.

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一派大好,但也出现了诸多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例如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问题、分类定位与发展方向问题、教育质量及其保障问题、高招高考改革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等等。有一些人就此认为高等教育形势严峻,问题成堆,甚至为此而担心不已。实际上这些问题都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带来的,如果是一潭死水,当然也就没有问题了。问题多正是形势好的反映,我们应当以满腔热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审时度势,客观冷静地分析这些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下面我就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分类定位和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等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问题

1、高等教育的资源赶不上扩招的需求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在校大学生迅猛增长的情况(见表1)。

表1 历年全国高等学校在学生增长表单位:万人

学年在学生总数 增长率% 研究生 增长率% 本专科生 增长率% 成人高教 增长率%

1998 642.99 19.89 340.88 282.22

1999 742.27 15.4423.3617.45 413.4221.28 305.49 8.25

2000 939.85 26.6230.1228.94 556.0934.50 353.6415.76

2001 1214.47 29.2239.3230.94 719.0729.31 455.9828.93

2002 1512.52 24.5450.1027.42 903.3625.63 559.1622.63

2003 1847.27 22.1365.1330.001108.5622.72

2004 2133.56 15.5081.9925.891333.5020.29 419.80

1998→2004 331.82412.22 391.19 148.75

如果以1998年为基数,到2004年增长331.8%。其中研究生的增长率最高,达到了412%,本专科391%,成人教育是148.75%。2005年非正式公布的大学生数是2300多万,增长率达到358%。可见这几年增长的速度,是世界上所没有的。印度这几年发展也很快,但其增长速度还是低于我们,很可能居世界第二位。

虽然大规模的发展是好事,但正是由于近几年增长的速度急剧加快,出现了高等教育资源赶不上扩招需求的状况,从而导致教育资源全面紧张。这里的教育资源包括:人、财、物。人即师资,财即经费,物则是仪器设备和校园校舍。相对来说,这几年校园面积和校舍不是那么紧张。因为地方政府热心的是拨土地、盖房子,但是办学所必需的仪器设备却很紧张,所以可以说人、财、物全面紧张。从经费来说,高等教育经费总量增长很快,经费比例增长也很快。过去高等教育占教育经费比例是18%,现在增长到28%左右。虽然高等教育经费逐年上升、比例也在增长,但是大学生生均经费却在逐年下降(见表2)。

表2 全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与生均预算内公共经费支出情况单位:万元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全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 7309.586816.236177.965772.585552.50

全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2921.232613.562453.472352.362298.41

合计10230.819429.798671.438124.947850.91

部属高校生均14727.92

15803.42

15639.84

15458.58

厦门大学生均17268.35

16155.11

14398.59

16993.57

2000年全国大学生生均经费是10230,到2001年剩下9429,2002年剩下8671,2003年剩下8124,2004年剩下7850。2004年是2000年的77%,下降了23%,而且还没计算通货膨胀,如果计算进去估计是60%左右。其中部属高等学校比较好,厦门大学基本都在部属高校平均线上多一点,当然与清华北大有很大差距。今后,财政拨款的教育经费在总量的绝对值上可能逐年仍有所增加,但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西部地区的扶贫,一般高等学校很难希望财政经费大量增加。同时,学生收费目前已经达到“天花板”,政府会严格控制,不允许再加大收费。重点大学、“211工程”大学、985工程大学,在科研经费拨款与科研事业收入上,可能有所增加,但比例不高(全国约1/5,厦大约1/7),而且不可能以科研经费补教育经费的不足。

其次,我们看一看高校的师资状况。高校教师总量,也逐年有所增加,但教师的增长率远低于大学生的增长率,生师比不断增高(见表3)。

表3 全国普通高校历年教师增长数单位:万人

年份1998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专任教师 40.73

42.57 46.28 53.19 61.85 72.47 85.84

生师比

9.73∶117.41∶1

高校中许多教师还担任成人高等教育和各种非学历教育的教学工作以及行政工作,实际负担还更重。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新增教师在总人数上占到了三分之二,而新增的教师大多缺乏育人的意识、理念与教学的经验。由此可知高校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问题都比较突出。通过这样冷静地审视和客观地分析,看得出当前高等教育人、财、物三方面都很紧张。教育资源不足,必然影响教育质量!

2、高等教育“十一·五”发展战略的思考

作为高等教育的决策者和各高校的领导者、管理者,应该是清醒的、敏锐的观察家,应该能够准确地洞察社会的需要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进行全局性地思考。高等教育“十一·五”发展战略应该思考的是: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十·五”期间的快速增长为“适度超前发展”,力求教育资源与学生增量均衡发展。合理配置与优化教育资源,着重提高教育质量。

“十一·五”发展战略和“十五”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不同,“十五”着重考虑量的增长,“十一·五”则要着重质的提高。我们都知道经济发展不能只看GDP,而应该看能耗消费与环境情况如何,不能用大能耗的消费和环境的破坏换取高速增长;同样,教育“十五”规划重视的是扩招再扩招,数量增加了而质量却有所下降了。2003年,国家考虑招生数增长5%,但是增长了20%多;2004年考虑增长8%,但是增长了百分之十几;2005年三令五申不能再增长,但最终还是增长了12.77%。这反映出一种失控状态,其中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在作怪。现在一定要着重提高质量,要下决心把快速增长变为适度超前增长。这里面其实存在着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以前的扩招,可谓是普及,为现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现在应该在普及的基础上强调提高,再过几年又应在提高的指导下进一步普及。我在思考我们的龙岩学院要怎样呢?学院学生数目前已经7000多,现在有个口号叫“做大、做强”,全国所有2000所院校的平均学生数为8000多,龙岩学院低于平均线,如果是专科学校那还差不多,但现在是本科学校了,全国本科院校的平均数是14000左右,这么看来龙岩学院还比较小。如果按照习惯性的思维就是要“做大、做强”,先做大后做强,我先发展到14000再说,这是一种思路。但是,另外一种思路是我根据现有的条件和实力考虑我自身的发展,现在文件中提到的是“做强、做大”,先“做强”再“做大”,“做大”是可能的,但是大不一定强,“做大”可能做强,但也可能“做弱”。我们现在有些本科院校就是因为贪大求全,言必称大规模、大课题、大成果,盲目争上硕士、博士点,头脑不够冷静,心态浮躁,顾此失彼,以致做得太大了,教育质量下降了。因此,要把快速增长改变为适度超前增长。什么叫适度超前增长?关键在于适度这个“度”,“度”的确是很复杂的,要考虑经济、政治、高校布局、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等等因素,所以我们要审时度势,细致缜密地分析考虑。教育与经济关系最密切,经济用GDP来衡量,假如我们也用GDP作为参考的话,GDP增长是8%,那么我们教育的增长也应该是8%。但是要考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因为培养人才有个过程,有个时间量,可能是两年、三年、四年也可能是六年,所以要适度超前,就是要比经济等方面的发展适当超前一些。

二、高等教育的分类定位与发展方向问题

分类不清、定位不明是当前中国整个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精英大学拼命搞大众化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机构拼命往综合性、研究型的路上挤,所以变成千军万马过一条综合性、研究型的独木桥,这与社会、国家的需要是不一致的。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相当数量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各级各类、各行各业的生产、管理、服务的职业性、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是两个必然的发展方向。有人望文生义地说:“我们中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是不是还存在精英教育?”这种疑问反映了认识上的模糊。大众化是指整个阶段,大众化阶段里面包含了精英教育也包含了大众化教育。最早提出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的马丁·特罗说过,大众化教育阶段,精英教育仍然存在,而且要发展繁荣。可见大众化教育要发展,精英教育也要发展。十六大的报告中提到:“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结构应该与人才培养结构相符合。如果我们进行深入一步地探讨就会找出其中的规律来:

精英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科技拔尖创新人才,作用是提高科技水平,提高生产力水平(包括管理水平),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而大众化高等教育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作用是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包括管理能力、服务能力),目的是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所以,他们各具功能,殊途同归,应当协调发展,但不能合二而一或相互替代。

根据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高等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社会的人才结构。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的,而目前高等学校都想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这条道上挤,致使人才的培养单一化,甚至盲目无序。单一化的发展方向与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的矛盾,精英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方向混淆不清,其结果必将是:

一方面,精英教育受大众化教育的冲击,办学力量,教育资源分散,导致教育质量下降。例如这几年许多大学大办高职、成人教育、网络学院、自考班、独立学院。特别是独立学院发展超常之快,全国批准的独立学院有295所,学生一百多万,这些独立学院大都附设于大学里面。就以教育部所属的72所大学为例,他们拿出三分之一的力量用于举办专科、成人教育、独立学院、短期培训班,而只用三分之二的力量承担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的培养,很显然精英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可是,继续教育还是在办,独立学院也继续在办,因为它好赚钱,它的学费大大高于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但是,即使学员家庭承担得了,办多了也不行,这会对精英教育带来很大的冲击。2006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四次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高等教育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这是从国家发展前途的高度对高等教育特别是精英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另一方面,大众化高等教育培养目标错位,导致毕业生大量结构性失业。为什么近几年大专生就业情况不好?原因就在于大专生按照本科生培养,所以不符合人才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现在,工科方面的中专生就业情况很好,因为他能干,比本科生好用。可见培养目标错位,不符合人才市场需求,必然导致毕业生大量结构性失业。有鉴于此,当务之急要使高等学校定位明确,确定各自的发展方向,然后各就各位。

要定位就要先分类,分类是定位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然而分类问题在世界上也是个难题。我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该分为三类:

第一大类,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以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为主,研究高深学问,培养拔尖人才;

第二大类,多科性或单科性专业性应用型大学或学院,以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培养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包括管理能力、服务能力);

第三大类,多科性或单科性的职业性技能型院校(高职高专),以各行各业实用性职业技术为主,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

作为处于不同条件、不同水平和办学能力的各个高校,必须找到自己所属类型,并在自己的类型范围内心情坦然地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三、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与办学特色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情况复杂,类型多样:有多科性的,有单科性的,大多数为多科性的;有地市办的,有非地市办的,大多数为地市办的;有公立的,有民办的,大多数为公立的,民办占相当比例;有历史长的,有历史短的,但都是21世纪才专升本的;升本之前,大多数是师专、财专、工专,升本之后,不论是否以原来科类命名,大多数成为多科性院校,很多更名为理工学院、科技学院、城市学院。这里我针对新建院校谈谈办学定位与特色问题。

每所高校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实事求是地研究客观环境——经济、文化、高校布局、生源等诸多方面的情况。就拿文化方面的情况来说,我到湖南吉首大学,他们向我介绍情况,他们说朱镕基总理曾给他们题词为“吉首大学是湖南的骄傲”。我听了之后觉得这个评价太高了,我想吉首大学怎么能成为湖南的骄傲呢?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乃至国防科技大学都在湖南,他们这些学校才称得起是湖南的骄傲,我听了纳闷。后来我到湘西转了一下,回来后我理解了。吉首大学的专业设置有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文艺、少数民族文学等专业,而且都办得很有特色,还有以湘西动植物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生命科学专业也有自己的特点。我看到湘西自治州和比邻的贵州省、湖北省很多学生都在吉首大学读书。湘西自治州的干部有50%是吉首大学毕业的,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部分也是那里毕业的,很多艺术团的中坚、骨干也多数来自那所大学。所以,当地人都不叫她吉首大学,而叫“我们的大学”,所以我由衷地钦佩、服膺,她的确是湖南的骄傲。这正合乎那句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参观考察之后,我跟他们说:“你要发展化学、数学也必要,但是,如果把少数民族学科、湘西的动植物生命科学研究搞好,就不单是湖南的第一,而且是全国第一,甚至会有世界影响。”所以,新建高校在考虑定位和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从现有的条件和实力开始,要和客观环境、当地的文化相适应,这是一所高校生存发展不可逾越的规律。

要注重适应社会需要来确定办学类型、层次和专业。比如,龙岩学院设在著名革命老区、侨区龙岩,这里山青水秀,自然资源极为丰富。龙岩学院是一所多科性的学院,学院要办得有特色,就要与地方经济需要相适应。龙岩学院就有很特别的专业——矿业(采矿工程,煤炭安全培训班)。大家知道,现在我国许多地方矿业事故不断,原因多种,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所以,龙岩学院这个专业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很有特色,大有前途。

还要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这要从文化积淀与社会声誉、师资力量与特长等方面来探讨。这个月初,我到广东顺德高职,他们一直想升本,可现在暂时升不上。我说:“你办得好自然有机会升,但是升本之后你的特点是什么?”他说:“我的特点就是坚持高职。”我说:“你升本之后还是高职,这是定位问题不是特色问题。定位问题之后有特色问题,你的特色有两个:一是非常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全国高职学校很多不重视人文素质培养,而这方面是你们的特色。但是你不能让人文教育冲垮了技能教育,因为学生职业技能水平要符合人才市场需求,你要在坚持技能培养的同时加深加厚人文素养,特别是职业道德、诚信教育。二是办好家电、家具专业。顺德有“两家”:家电、家具。四大家电企业在那里,工人数以万计。现在有个专业叫智能家电,如果你攻下这个专业,你学校将提高一个台阶。另外,顺德是中国最大、最有名的家具城,你把家具专业搞好,这也是你的特色。”所以,要抓住文化积淀,社会环境等特点。要下大气力在各自层次和类型中争创一流,切忌随大流与急功近利。

新建本科院校,不论从全国布局还是高校自身,一般地说,大多数应定位于:(1)立足地市,为地方服务,例如广西大学原来是地方性大学,她的信念是为广西服务,为地方服务。广西大学得到过两次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因为她面向地方办学,致力于组织培养师资。(2)职业本科或应用性专业本科;(3)有所侧重的多科性或单科性;(4)教学型或教学为主的教学研究型,搞研究也应是开发性研究。现在的大学排名榜,前10名都是理工和综合性大学;前20名除了人民大学都是理工和综合性大学;前30名才有三个非综合和理工大学。我的观点是,每一类型都应有重点学校,都可以成为国内(省内)知名、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名校。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就一定是清华、北大?也不一定。解放前,有许多专科学院不光是国内有名,而且有世界影响。例如杭州艺专培养了多少知名艺术家?还有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在全中国有名,全中国的高级会计人才以及会计制度都出自这个学校,因为是私立的解放后就不存在了。现在大家觉得立信是很有名的,把她恢复吧,她那么有名怎么说也应该是本科吧,因此现在成立了立信会计学院,办在松江。我认为不在于办在松江就出名,而关键问题是要名副其实——真正“立信”,学校才能有名。四川有个民办的“标榜”学院,在这个学院召开了一次世界性的学术会议,来了18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这个学校是做头饰和服装的,头饰有古典的、时尚的、少数民族的、各个时代的、各种各样的;服装有中国的、外国的、少数民族的等等。很多电影电视拍摄之前都要先到那里去做服装、头饰,因此世界各国来这里学习的人很多,现在已经有上万名学生。所以,问题在于你能否找准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发展战略。

我们还应认识到,一所新建本科高校的定位,是从学校的总体来说,并不排除个别学科专业面向全省、全国;学校在总体上是大众化高等教育,但不排除个别学科领域在全国领先,甚至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国家、省市对个别学科专业给予特殊的支持、扶植,其他学校或学科专业不应互相攀比,一哄而上。

总起来说,办学特色必须从学校内涵上生发出来,外在因素不能代替你确定特色。特色也不是主观想象出来的,如果没有历史的积淀、相宜的客观环境、主体自身的条件和实力,只是领导说要立这个特色,立那个特色,结果等于望风捕影。北大那种特色,那种兼容并包和相对的学术自由,是百年来文化积淀的结果。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如果没有这种深厚的积淀,那么只有依据自身条件、实力和客观环境,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去努力。高等学校绝不要追求不适合自身特点的类型,其结果必然是办学水平下降,而应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明确并牢记自己的使命,并为自己的类型、身份而自豪,将主要精力、资金集中到一、二个重点上,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百折不挠,那么这个重点很可能就是你校的特色,你也很可能因此特色而成为所属类型院校中的佼佼者。

(根据潘懋元教授2006年3月26日在龙岩学院“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与特色研讨会”上所作主题报告录音记录稿整理,已经潘教授亲自审阅批改。)

标签:;  ;  ;  ;  ;  ;  

规模速度、分类定位、办学特色: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_大学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