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至北京、上海、香港、重庆“十大”发展轴心的构建及其对中部发展的意义_城市经济论文

武汉至北京、上海、香港、重庆“十大”发展轴心的构建及其对中部发展的意义_城市经济论文

论构筑武汉至京沪港渝“十”字型发展轴及其对华中开发的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华中论文,武汉论文,字型论文,其对论文,京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从中国区域发展角度来看,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设立重庆中央直辖市;二是香港回归祖国。中国将形成以北京、上海、香港、重庆四大发展极为核心,带动全国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鉴于我国东西、南北之间存在较大的经济梯度差,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必须在京、沪、港、渝四大发展极之间构筑以现代化综合交通走廊为基础的“十”字型经济发展轴,以推动区域间经济互补与互动。华中地区特别是其核心城市武汉处于“十”字型经济发展轴的交会处,在“十”字型发展轴建成后,“九省通衢”、维系四方的居中优势必将高度凸显。这一优势是华中地区最为突出的优势,是国内其它地区难与之相比的。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实现“中部崛起”,无论对华中地区,对长江流域和中部地带,以至对全国各地的共同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一、京沪港渝:中国四大区域发展极

1.四大发展极正在形成。

在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北京不仅是全国政治中心,也是经济运行中枢。 随着我国以市场为主要取向的经济改革逐步深入,1990年国家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浦东开发的基本目标,是要让上海成为长江流域、全国以至太平洋西岸的经济中心。这既标志着我国经济运行体制的转变,也表明全国区域发展格局的重大变化:上海作为长江流域和华东区域发展极的地位已开始确立。

自70年代末以来,香港一直是中国的对外开放重地。中国内地吸收外资的3/5来自香港。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已形成“前店后厂”的分工格局。在香港回归祖国后,更有条件与内地在互利的基础上强化经济合作,成为广大华南地区的“增长发动机”。

继浦东开发后,设立重庆直辖市和兴建三峡工程,意味着我国经济建设重心将沿长江轴线向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倾斜。在国家有关政策扶持下,重庆有望成长为中国西部的区域经济发展极。

至此,我国已从传统计划体制的高度集权模式转为新体制下由京、沪、港、渝四大发展极带动全国各地区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2.实力雄厚的四大发展极。

在中国新的区域经济格局中,京、沪、港、渝四大发展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北京1995年有1071万人,国内生产总值1395亿元。北京不仅是全国政治中心,也是北方最大城市,科技、教育、文化发达。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体,拥有8 个特大城市和数十个大中城市,工业、交通、科技实力雄厚,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1/5左右,辐射范围包括华北、东北广大地区,人口2.5亿。

上海人口1301万,国内生产总值2463亿元,是长江流域“龙头”、我国最发达的工业城市。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其城市化、工业化程度居全国前列,仅直接腹地华东地区,人口就达2 亿人左右。

香港有630万人,1995年生产总值11113亿港元。香港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也是中国对外开放重地。在港澳回归后,以香港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拥有两个特别行政区和两个经济特区,对外经济联系广泛,对内影响范围覆盖整个华南,人口近2亿。

重庆在设直辖市后,人口达3002万,规模居国内城市之首。国内生产总值为1175亿元。重庆是我国西部工业重镇和交通枢纽,以重庆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城市群是西部最大的城市群,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占整个西部地带40%左右,其经济辐射面在西南地区就约有2亿人口。

3.四大发展极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引擎”。

中国是一个资源禀赋很不均衡、区域发展差异很大的国家,必须把有限的稀缺资源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益显著的产业和地区。发展极(或称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是均衡分布的。在集聚着富有创新能力和经济主导性质产业、经济技术发达的大城市,通常具有最大的增长势能和潜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极,并凭借大城市市场机制和经济网络的传导能力,对周围广大地区产生强大集聚效应,引导和带动区域发展。

北京、上海、香港、重庆是分别位于我国北、东、南、西四方的首位大都市。以京、沪、港渝、为中心的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四大城市群体,都拥有若干个全国性以至国际性大都市和数十个大中城市、数千万城市人口、数百万各类专门人才、数千亿元的经济规模,集中了全国最先进和最庞大的创新力、生产力,辐射范围涵盖全国大半地区,并是其所在区域数亿人口的经济活动枢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建立深圳特区、开发开放浦东和设立重庆直辖市,实际上是创设发展极以推动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随着今后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发展的重心已由农村转向城市,北京、上海、香港和重庆四大发展极,均有可能成为国际级以至世界级大都市,作为中国和世界经济的交汇点,极大带动我国的现代化和对外交流。

二、以武汉为中心,构筑联系京沪港渝的“十”字型发展轴

1.构筑“十”字型发展轴势在必然

发展极的对外经济辐射,并不是全方位均衡展开的。通常在相邻的两个主要发展极之间联系强度可达到最大值。而它们的相互联系,必须以发达的交通、通讯系统为基本载体。在主要发展极间构筑多方式、多通道的交通通讯干线以形成发达的交通通讯走廊,有利强化发展极间物质能量交流。在联系主要发展极的交通通讯走廊上,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良好的经济基础,并接受发展极的强大辐射,相应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轴。发展极的经济技术辐射通过发展轴可向更广大的腹地延伸,实现点、轴、面的共同发展。因此,在我国四大发展极基本形成后,当务之急是要构建联系四大发展极的经济发展轴。

从我国区域发展的现状来看,京、沪、港、渝四极间存在较大的经济技术梯度差。以199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衡量,北京为1.3万元, 上海为1.9万元,香港达18.9万元,重庆仅0.5万元。如以北京的人均值为1,则四大发展极的人均产值比为1∶1.5∶14.5∶0.4。这明显反映了我国东西部、南北方之间的传统区域差异。如果四大发展极及其所在区域相互分割、联系薄弱,这种差距将会继续拉大。考虑到我国区域发展梯度由沿海向内地递降的现实,在北京和香港、上海和重庆间构筑“十”字型的现代化交通走廊,可形成四大发展极相互联系的捷径,促进四大发展极间人力、商品、资金、技术、信息的东西交往、南北对流,在全国范围内优化经济资源的区域配置,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推动各地协调发展。

2.以武汉为中心,建设联系四大发展极的现代化交通走廊。

经济发展轴以现代交通走廊为基础。在四大发展极之间,应尽早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走廊。

(1)建设京港南北向现代化交通走廊。在北京和香港之间, 已有京广—广九铁路直接相通,这是我国铁路网运量最大的中轴线。为迎接香港回归,近年又新建了京九铁路,再加上太焦—焦枝—枝柳铁路,从北京到香港,已建有三条南北铁路大通道纵贯我国中部地带。三大铁路连同航空线和普通公路,初步形成了京港之间南北向综合交通走廊。这一走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现代化程度低,缺少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通过能力也不足。日本、欧洲的经验表明,现代化高速交通线是经济发达地带的主动脉。构建现代化的京港南北走廊,关键是修筑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在广九准高速铁路建成后,可进一步向北延伸到武汉。并尽早建设京港高速铁路,北京和香港实现夕发朝至,武汉与京港间可当天往返。同时加快建设北京至珠海高速公路以及规划洛阳至湛江大能力铁路。开挖南水北调中线运河及湘桂、赣粤运河,形成沟通南北水系的水运通道。这样北京与香港之间将建成总通过能力达2 亿吨以上的现代化综合运输走廊和南北交通大动脉。

(2)建设沪渝东西向现代化交通走廊。上海与重庆之间, 现有长江黄金水道相通,并有航空线和普通公路相连。主要问题是运输方式单一依赖水运,速度缓慢,从上海到武汉逆水行舟要三天两夜,到重庆更需耗时一周以上,南京以上江段因大桥限制又不能通航万吨海轮。陆路通道薄弱,沿江没有铁路,从上海乘火车到武汉和重庆要绕道陇海、浙赣、湘黔线等,多次中转,严重阻碍了沿江城市间的联系。因陆路交通落后,不利现代大企业沿江布点和长江港口集疏运输,也影响了长江水运潜力的发挥和沿江经济带的建设。国外一些经济发达、交通先进的大江大河,如密西西比河、伏尔加河、多瑙河等,均建有沿河铁路、公路。莱因河两岸都有铁路,并建成沿河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在现代化综合交通走廊基础上形成发达的沿河经济带。构建上海至重庆沿江现代化走廊,应进一步开发长江航运,发展高速客运、滚装运输、集装箱多式联运等现代水上运输方式。同时,在上海至铜陵、九江至武汉在既有铁路基础上,新建铜陵至九江、武汉经宜昌至重庆新线,贯通沿江大铁路。将沪宁准高速铁路向上游延伸至武汉,并尽早建设上海至重庆高速铁路、上海至成都高速公路。在长江以北,按规划修建南通至南京、南京至合肥铁路,并利用现有合肥至九江、麻城至武汉及襄渝铁路等,贯通江北沿江铁路。这样,上海和重庆之间的长江干流,将形成可与莱因河走廊相比、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多方式多通道、现代立体化、高速度综合性交通走廊。

(3)构建武汉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 北京至香港交通走廊和上海至重庆交通走廊在武汉构成南北、东西“十”字型大交叉,武汉将成为京沪港渝四大发展极及相关地区之间相互联系的交通中枢,成为全国商品、人员、资金、技术、信息南北互通、东西对流和水陆空中转的大规模集散地。应利用京广、京九和沿江铁路交汇武汉的优势强化铁路枢纽建设;配合京广、沿江高速客运专线铁路,新建铁路、公路两用长江大桥;根据京珠、沪蓉高速公路的需要建设武汉长江三桥、四桥及外环路;兴建武汉长江高速客运港和水陆集装箱转运港;并加快建设武汉国际航空港等,把武汉建成我国内陆最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

3.依托现代化交通走廊构筑“十”字型经济发展轴

北京至香港交通走廊从北到南纵贯中部地带,上海至重庆交通走廊自东向西横穿长江流域。两大走廊一纵一横,联系四大发展极辐射范围覆盖20多个省市、约10亿人口的大部分国土,对我国南北、东西各主要区域的协调发展起着提纲挈领、举足轻重的巨大作用,应建成国土开发的主要经济发展轴。

发展轴建设的核心在京、沪、港、渝四大发展极。发展极首先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心。在四大发展极,依托现有科技基础和高新技术开发区,进一步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集中力量开发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核能、航天航空、海洋工程等尖端技术,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产业关联度、高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并运用先进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全面推进财政、金融、外汇、外贸、投资、价格、流通等经济体制及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改革,率先建立发达完善的商品、资金、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等市场体系和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排名世界前列的跨国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大力扩展能增强发展极集聚与辐射功能的第三产业,建成商品集散中心、资金融通中心、科技教育中心、信息传播中心、产业管理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扩张对外经济联系,更好地与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对接,早日建成国际性以至世界级大都市。

加强发展极所在城市群建设。在环渤海城市群,重点建设天津、大连副中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重点建设南京、宁波副中心;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重点建设广州、深圳副中心;四川盆地城市群重点建设成都副中心,并结合三峡库区移民安置,构建新的库区中心大城市。逐步形成规模结构和布局合理、大中小城市相结合的发达城市群,增强发展极的梯度辐射与等级扩散能力。

沿交通走廊构建发达的产业带。在北京至香港南北走廊,要以香港回归、京九铁路及京珠高速公路建设、京广铁路提速为契机,以沿线大中城市和资源富集区为基地配置生产力,形成北京、武汉、香港三大综合性产业基地。其中北京至武汉沿线地带,根据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煤炭、火电、化工、纺织、家电、食品、农用工业等;武汉至香港沿线地带,发展机械、有色金属、建材、农产品加工及外向型机电、轻纺工业等。在上海至重庆沿江走廊,利用浦东开发开放、建设三峡工程和设立重庆直辖市等机遇,发挥黄金水道大运量优势,逐步建成沿江发达产业走廊。主要沿江中心城市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形成四大综合性工业基地。其中上海至武汉的长江中下游地带,重点发展钢铁、石化、造船、建材等大运量、高耗水工业,以及汽车、机械、电子、通讯、精细化工等资金技术密集产业;武汉至重庆的长江中上游地带,配置水电、冶金、机械、有色金属、建材、天然气化工等工业,并发挥三线军工企业优势,发展电子、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在京港、沪渝两大产业带,按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界限,通过联合投资、联合生产及专业化分工协作,组建企业集团,实现存量资产优化组合、投资结构调整及规模经营,沿整个产业带形成相关互补的链式产业群和发达经济走廊。

以交通促流通。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沟通区域间横向经济联系提供了物质基础。依托交通走廊,构建北京至香港、上海至重庆商贸走廊。以商品流通带动资金融通、人才流动、技术辐射、信息传播,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与要素市场体系和内外沟通的跨区域经济网络。

随着现代化的交通通道、发达的城市体系、高度密集的产业带及跨地区人流、物流走廊的构建,在京沪港渝四大发展极之间,形成纵贯南北、横穿东西的“十”字型发展轴。京、沪、港、渝四大发展极的经济技术辐射势能和制度创新的示范效应可通过“十”字型发展轴纵深传递和延伸,并向轴线两侧扇面扩散,在全国范围内带动区域间经济技术的东西互通、南北对流,带动各地区携手前进、共同发展。

三、发挥“九省通衢”的居中优势,实现“中部崛起”的对策研究

1.华中最突出优势是居中优势

华中的湖北、湖南、江西、河南等省,1995年人口2.5亿, 占全国21%;国内生产总值8850亿元,占全国15%,是我国又一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华中地区有多项经济优势,如农业发达,“两湖熟、天下足”,是我国主要商品粮和农产品基地;自然资源丰富,煤、铁、有色金属、淡水、水能等储量在国内名列前茅;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武汉钢铁公司、二汽集团、葛洲坝电站等规模居国内前列。

然而,华中最突出的优势还是居中优势。华中是我国人口和经济空间分布的几何中心。全国东西交通的主通道长江和浙赣、陇海铁路等和南北大动脉京广、京九、焦枝铁路等,交汇于华中。尤其是华中首位城市武汉,水陆交通辐射全国,号称“九省通衢”。它与北京、上海、香港、重庆的空间距离几乎相等,均在1000公里左右,是四大发展极及全国南北、东西等各地区间相互联系与交流的主枢纽,这一重大区位优势决定它在我国经济发展与区域开发格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居中优势是华中最突出的优势,这一优势是国内其它地区都难与相比的。

2.构建“十”字型发展轴对华中崛起的重要意义

历史上,华中曾多次凭借居中优势实现经济繁荣。华中的居中优势之所以能发挥,必备的基础条件是要有发达的交通。30年代武汉能号称“东方芝加哥”,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象芝加哥一样,虽地处内陆,却可通江达海,利用通海水道走向世界。当时每年至少有8 个月万吨海轮可经长江上溯武汉。但目前武汉的交通优势已相对失落:世界水运正迈向船舶大型化时代,武汉却受长江下游大桥所限不能通航万吨海轮;国外交通已向多方式、高速化发展,武汉的对外交通仍滞留在30年代水准,依赖缓慢的水运和尚未现代化的铁路、公路。“九省通衢”的优越区位受制于交通“瓶颈”,难以再现万商云集、万物汇集的雄风。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和华中提出要以“两通起飞”,实现“中部崛起”,这一战略的正确之处在于它十分重视交通对华中发展的基础与先导作用。

构建“十”字型发展轴,将高度凸显华中的居中优势,对实现“中部崛起”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

首先,“十”字型发展轴的建设极大地推动华中对外交通的现代化,大大缩短华中与国内各地运输及出海运输的“时间距离”。尤其是联系四大发展极的京港南北走廊和沪渝东西走廊,作为覆盖全国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的中轴交汇于华中,武汉将成为我国水、陆、空运输网的现代化、立体化及一体化交通抠纽,华中的居中优势可凭借现代化交通条件得到极大发挥。

第二,由于“十”字型发展轴的构建,我国区域发展将呈现新的格局,四大发展极的经济技术势能以“十”字型发展轴为主通道向内地强力辐射。就产业转移而言,华中将成为北方大耗水产业南下、东部高耗能工业西进、南方外向型劳动密集产业北上、西部三线军工大企业出山东进的最佳地区。因发展轴上交通、区位诸条件优越,“十”字型轴线也将成为华中生产力布局的主轴,沿轴形成华中最发达的产业密集带。

第三,“十”字型发展轴交汇于武汉,因而武汉成为“十”字型发展轴的中心和枢纽。由于四大发展极的辐射能量随距离的延伸而递减,在“十”字型发展轴的交汇处需有一个强大的支撑点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作为我国中部地带的最大城市,武汉的综合实力与四大发展极相近,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城市群也已达到较大规模,其腹地范围内拥有2.5亿人口,各方面条件不亚于其它发展极。因此, 随着发展轴的构建,武汉能够提升为“十”字型发展轴上的第五个发展极,与京沪港渝一起,带动华中与我国中西部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3.发挥居中优势;实现“中部崛起”的具体对策

——构筑以现代化综合出海通道为主轴的对外交通体系。华中地处内陆,对外交通的首要问题是打通出海通道。为弥补万吨海轮不能通航武汉的缺陷,须早日建设武汉至上海沿江铁路。考虑到今后沿江地带人流、货流的快速增长,以及旅客、集装箱、外贸商品等运输的时效要求,武汉至南京段沿江铁路应建成复线准高速铁路与提速后的沪宁铁路相衔接。长江流域人口、城市和经济密集度不亚于京沪铁路沿线,因此要尽早建设沿江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并以此为主轴,以武汉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构筑现代化的华中对外交通体系。

——建设联通国内外市场的武汉国际商贸枢纽。以武汉为中心,以1200公里为半径划一圆圈,圈内居住人口高达10亿。武汉得中独厚的市场区位可谓举世罕见,关键是要让国内外客商充分认识这一优势。一条捷径是举办商品博览会,把武汉建成著名国际博览会城市。举办博览会是市场经济中促进商品流通的传统重要手段,一些国际贸易枢纽如来比锡、米兰、巴黎、芝加哥等都是著名博览会城市,香港这座商业大都会中心区的标志建筑就是现代化展览中心。武汉应下决心建设大规模、高规格的展览场所,通过举办各种商品展销会、出口交易会等发展现代展览业。在条件具备时定期举办大型国际博览会,并象争办奥运会那样申办世界博览会,吸引万商云集、万物汇集,建成联通国内外市场的国际商贸枢纽。

——开放、开发华中的“浦东”。长江流域人口和经济总量占全国40%,并是联系东、中、西三大地带的主通道,我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重心正向长江流域倾斜,重庆已实行类似上海浦东的开放政策。但从上海到重庆相距2000多公里,空间跨度过大。武汉作为中部地带最大都市和沿江主要中心城市,是介于上海和重庆之间承东启西的战略支撑点,具有较大国际知名度和吸引力,应考虑实行类似上海浦东的开放开发政策,与上海、重庆共同托起长江流域,建成通向国际市场的金桥,带动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开放与开发。

——确立与“十”字型发展轴相呼应的华中区域开发主框架。“十”字型发展轴交会于华中,也成为华中的区域开发主轴。根据城市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华中“龙头”武汉将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支柱。武汉的一些传统大工业可向外围地区扩散,同时结合四大发展极对内地的产业转移,在武汉与十堰间建设汽车工业走廊,武汉至黄石间建设钢铁工业走廊,武汉与长沙间建设高技术产业走廊,武汉至宜昌间建设高耗能产业走廊,沿“十”字型发展轴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各具特色的产业密集带。

——培育武汉区域发展极和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城市群。华中城市群是我国中部最大的城市群。除武汉外,还有长沙、南昌两座特大城市。因京九铁路及规划三峡工程、洛湛铁路的兴建,九江、宜昌也有可能发展成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成长为华中城市群新的副中心。武汉是华中城市群的核心,不仅在华中而且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都有重要地位。随着京沪港渝四大发展极的确立,武汉已成为四大发展极之间必须做活的“棋眼”;在联系京、沪、港、渝的“十”字型发展轴建成后,武汉又将成为维系四方、必不可少的战略支撑点。就武汉自身而言,应加强城市改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完善中心城市功能;从国家而言,应实行高度倾斜的开放开发政策,让武汉早日成为我国第五个国家级经济发展极。

标签:;  ;  ;  ;  ;  ;  ;  ;  ;  ;  ;  ;  ;  ;  

武汉至北京、上海、香港、重庆“十大”发展轴心的构建及其对中部发展的意义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