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实验内容突出实验教学价值_地理论文

精选实验内容,彰显实验教学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验教学论文,价值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地理实验教学得到了广大地理教师的重视,这必将为高中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如何使实验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彰显其应有的价值,是目前地理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课例研究的形式探讨地理实验内容的选择。

一、课例呈现与评析

【课例】洋流的分布规律

1.实验导入

师:讲述小鸭舰队的故事,同时在黑板上的世界轮廓图上描绘大致路线。(故事:1992年,一艘从中国出发的货船在太平洋上遭遇强烈风暴,船上一个装满近3万只黄色塑料玩具鸭的集装箱坠入大海。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玩具鸭兵分两路,其中1万多只玩具鸭组成的“小鸭舰队”在海洋上漂流了15年之后抵达英国海岸。另外近2万只玩具鸭经过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美洲等海域,继续漂流。)

设问:小鸭舰队是怎样实现全球航行的?

生:是风吹驶、是海水流动所致……

学生带着疑惑,好奇地猜测着,意犹未尽。

师:请学生说出全球盛行风带的同时,在世界轮廓图的大洋中标出主要盛行风向。并追问:大洋中的海水流动有什么规律?请各小组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评析:通过趣味盎然的故事导入,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了洋流的影响。画轮廓图则为后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实验探究

(1)实验准备(课前)

①分组:8个小组,每小组6人,教师确定小组长名单,实验时组长需做好组内分工。

②实验器材:每小组1个敞口的脸盆,1个风力较强劲的电吹风机,1个多用插座和若干碎纸屑。

(2)实验步骤

①往脸盆里装水,离盆沿2厘米—3厘米左右,不要太浅。

②将准备好的纸屑散在脸盆里。

③插上并打开电吹风机,保持一个水平方向横着吹向脸盆中间的水面。

④观察纸屑水平运动方向和垂直运动方向,并将其画在纸上。

(3)实验结论分析

脸盆表层的水在稳定风的吹拂下,向前方运动。遇到盆沿后,在水平方向向两侧分成两股水流,分别沿着盆沿折回;在垂直方向,水流遇到盆沿后,一部分水流下沉,沿盆底折回补偿。(见图1)

图1

师:观察和督促小组实验,并评价各小组实验结果。

评析:分组开展实验,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发生在全球大洋的地理现象,并将其用地理简图表示出来,提高学生的用图能力。

(4)实验迁移

师:结合我们实验的结果,哪位同学能在黑板上的世界简图中画出海水的流动方向?(教师进行引导、点评)

教师讲授洋流的概念和性质,并让学生用红粉笔和蓝粉笔分别表示暖流和寒流。教师解释西风漂流的性质。

评析:用微观的“实验现象”诠释宏观的世界洋流分布,能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和培养思维能力。让学生标注洋流性质,学以致用,及时巩固知识。

3.图说地理

(1)各小组根据黑板上的洋流分布图,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南半球)呈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西两侧洋流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②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西两侧洋流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2)师生共同总结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并构建洋流分布模式图。

评析:利用分布图总结洋流分布规律,以及用模式图表示洋流分布规律,能够提高学生的图文转化能力,并突出地理的学科特点。

(3)深化应用

“小鸭舰队”漂流了15年抵达英国海岸,主要得益于哪些洋流?让学生在世界洋流分布图上按照“小鸭舰队”的漂流线路指出主要洋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北冰洋极地环流→拉布拉多寒流→北大西洋暖流。

“小鸭舰队”的另外2万只将飘向何方?这个问题留给学生课外去推测。

评析:“深化应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前后呼应。

4.实验小结

教师作简要评价。

【评析】

本课利用有趣的小故事引入,以模拟地理实验为教学突破口,再通过图示探究来学习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实验教学”环节的进程为:①小组合作实验演示;②分析实验现象,用图示法归纳结论;③从点到面,放大思维,用微观的实验现象诠释世界洋流分布;④图说地理,并用模式图表示洋流分布规律。这样的设计有新意,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效果也较好。但根据高一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是否有必要通过该实验的演示来理解洋流的成因呢?

解释水平方向上洋流的成因主要涉及三个原理:①风的吹拂会使海水向前运动(盛行风的驱动);②海水受水位差的影响,会从水位高处流向水位低处(洋流受大陆阻挡向南北两侧分流);③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洋流的流向会发生偏向。这三个原理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而且新课标中对洋流的成因并不作要求,因此该实验的必要性值得我们去思考。笔者在课堂上观察到,本课例“实验探究”环节所用的时间为9分钟左右。设想:教学中如果省略“实验探究”环节,直接让学生思考海水运动的原因,然后复习全球风带分布规律,并在全球海陆分布图上推测海水运动规律(即主要洋流的分布),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把“图说地理”环节中的问题“小鸭舰队的另外2万只将飘向何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或许会使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合作能力得到增强,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二、课例反思

地理实验教学是一种将抽象的地理过程或现象变为形象具体的直观教学方法,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置身于客观真实的“地理环境”中观测地理事象的变化、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中内容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应用地理实验教学的效率和实验教学应有的价值。该课例对地理实验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做了有益尝试,从中我们得到了一些启发,但也值得进一步思考。

笔者认为,实验内容的选择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内容应具备实验特质

实验教学只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不能过分夸大实验的功能,为了实验而实验。有许多地理原理和规律并不能通过实验的手段得以再现,因此,在地理实验内容的选择中要有针对性。不具备实验特质的实验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可能成为“魔术表演”,只见现象,得不出科学的实验结论,或只是“讲”实验,华而不实,最终不能彰显实验的应有价值,也无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对容易理解的内容也应减少实验或不做实验,避免为追求实验形式,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影响教学效率。

2.实验内容应符合学生实际

实验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实验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知识之间的关系,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例如,教学“风力作用”时,有些教师利用电动吹风机和大小不一的砂粒进行模拟演示,通过观察得出:“风力越大,搬运作用越强”“颗粒大的在下层,颗粒小的在上层”的实验结论。就高中生的生活经验而言,这个结论是一个已知的常识,教学中没有必要进行实验演示,否则会使教学过程变得累赘,既浪费时间,又缺失实验价值。

3.实验内容应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例如,在“大气受热过程”这部分内容中,“大气的保温作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的内容标准对于地理实验提出的“活动建议”之一是:“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如果根据新课标的“活动建议”设置一个实验应用到教学中,将有利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美国加州:圣克鲁斯天然桥州立海滩

标签:;  ;  

选择实验内容突出实验教学价值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