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纪云的“读魏考唐笔记”_阅微草堂笔记论文

论纪云的“读魏考唐笔记”_阅微草堂笔记论文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断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草堂论文,笔记论文,纪昀论文,断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纪昀及其小说,历来以为多封建说教,因而备受指责,其实他的小说往往揭示了封建节孝观的不尽合理;今人又多称赞他反对道学,其产他只是批判鄙陋迂执的讲学家,本质上与正统思想并无二致。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问世二百年来,生前身后,天上人间,饱尝世态炎凉。其间或褒或贬,各取所需,片言立论,常悖其实。本文试就其中两个方面,略加讨论,希望有助于读者对《阅微草堂笔记》及其作者作些真切了解。

节·孝

现在的论者,对纪昀抨击最严厉的便是他的节孝观。孝本不错,但需有个度,而纪昀心目中的标准与我们的确有着较大的距离。

雍正壬子,有宦家子妇,素无勃谿状。突狂电穿牖牖,如火光激射,雷楔贯心而入,洞左胁而出。其夫亦为雷焰燔烧,背至尻皆焦黑,气息仅属。久之乃苏,顾妇尸泣曰:“我性刚劲,与母争论或有之。尔不过私诉抑郁,背灯掩泪而已,何雷之误中尔耶?”是未知律重主谋,幽明一也。①

与母争论几句便该遭雷击,而其妇不过“私诉抑郁”,不仅被击死,还得背上“主谋”罪名。在作者看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所以,《滦阳消夏录》卷四记一妇不堪忍受其姑虐待而自缢,作鬼后与父兄欲讼其姑,作者借一人之口义正词严地斥责道:“君臣无狱,父子无狱。人怜汝枉死,责汝姑之暴戾则可。汝以妇而欲讼姑,此一念已干名犯义矣。任汝诉诸明神,亦决不直汝也。”

纪昀对节的宣扬更为用力,所遭抨击也更为猛烈。是否从一而终是他衡量女子的一条最基本的准则。再醮之妇,不仅大都遭到作者的指斥,甚至不为畜类所容。如《滦阳消夏录》卷五记一女夫死再嫁,“所蓄犬忽人立怒号,两爪抱持啮妇面,裂其鼻准,并盲其一目。”如能从一而终,则毫无例外会受到作者的褒扬。有则故事记一少妇即将被屠户肢解作食物卖出,有个客人心中不忍,“倍价赎之,释其缚,助之著衣,手触其乳。少妇艴然曰:‘荷君再生,终身贱役无所悔。然为婢媪则可,为妾媵则必不可。吾惟不肯事二夫,故鬻诸此也。君何遽相轻薄耶?’解衣掷地,仍裸体伏俎上,瞑目受屠。”②这一则故事很能体现作者的节烈观。程颐提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③在他不过是随口说说,因为自唐至五代,节烈观并不曾受到社会的巨大关注。此程颐稍迟而比朱熹略早的李清照便曾改嫁,几位宋人如王灼、胡仔、洪适、晁公武等,并未就此对李加以讥讽攻击。但宋代理学家提倡的这种节烈观,历经数朝,通过统治者的认可,士大夫的鼓吹,到清代达到极致。应该说,节烈观是世人尤其是士大夫的共识而非纪昀特别反动,这只是社会的责任而不是纪昀一人的责任。

纪昀的著作多说教,并不奇怪。早年的正统教育,中年的际会风云,晚年的富贵有加。一介书生能爬到他那样的位置谈何容易。加之清朝的文字狱及株连案可谓空前,王公大臣,动辄得咎。即以乾隆五十一年曹锡宝奏和珅家奴全儿一案而言,因乾隆百般庇护和珅,怀疑曹是受纪昀指使,差点祸及纪昀。再如乾隆五十五年尹壮图参奏案,更令纪昀心惊不已。尹父与纪为同年,尹亦师事纪昀,两人交往颇密,尹奏督扶贪赃枉法,百姓怨声载道,惹得乾隆大怒,差点送了命。纪为人正派,为官正直,但却极善明哲保身。他自号观奕道人,向往“春风蝴蝶睡乡深”④,显是谨小慎微、抽身局外的保身之道。不论纪的诗文或是友朋诗文以至各种传说(坊间关于纪的传说不少),均不见其有抗疏力谏之举。到此时罚去校书,年又老大,作起书来,自是加倍小心,不敢出格。再者,纪书所记不像《聊斋》往往来自下里巴人,而常常来自诸如程晋芳、裘曰修、彭元瑞、刘墉、董邦达、董诰、钱大昕、蒋士铨、邵晋涵等,这类人或为著名学者,或系国家重臣,传教宣化,在他们看来自是天职,故而《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封建因素便会多些。

在一般论者心目中,蒲松龄的《聊斋》并非如此,所以蒲的节孝观便较纪昀进步;和纪同时的袁枚在《子不语》中也不是这样,何况他曾自称“袁子好味好色”,⑤便猜想他大约是很新派的。其实,薄松龄、袁枚和纪昀在节孝观上不过半斤八两。如《聊斋》中的《金生色》写一妇于夫死后与邻子通,被亡夫之鬼射了一箭:“使人拔脑矢,不可出,足踏顶而后出之,女嘤然一声,血暴注,气亦遂绝。”肆意凌辱,就连纪昀笔下也见不到此类刻毒文字。《金姑父》、《牛十八》、《甄后》等也流露了这种思想。如果打开《聊斋文集》,便会发现蒲松龄的节孝观比起纪昀来毫不逊色。他有一篇文章记婆媳两代守节,婆婆自二十四岁丧夫,“若守八十四年”,媳妇二十八岁开始守节,“今年七十有二”。在作者看来,均可作妇女楷模,只是长期得不到朝廷的旌表,所以作者要“恳祈羽翼名教,牒报公堂,转申宪院,题表旌扬。庶几千秋闺阁,遥闻烈女之风;一字褒扬,永志熙朝之瑞。”⑥他如卷三的《贺文学宋公德佩彩堂孝妇序》、卷六的《请表一门三烈呈》、《又投县呈》、《公举孝子呈》及《聊斋诗集》卷五的《孝妇行》等,亦属此类。在袁枚的《子不语》中,这方面的小说确比纪作少得多,但翻开他的《小仓山房文集》,也够热闹的。如卷二十八的《吴烈妇诗》、《补遗》卷一的《烈女祥符诗为宝观察作》、《文集》卷五的《杨节妇墓志铭》、卷六的《常孝子传》、卷二十七的《李孝子传》、卷三十一的《陈烈妇传》等。便是那位猛烈抨击程、朱以理杀人的戴震,在他为数不多的文章中,也还有《戴节妇家传》、《查氏七烈女墓志铭》(《文集》卷十二)。所以说,就节孝观而言,蒲、袁、戴、纪不过五十步与百步而已。因各人作书旨趣不同,《聊斋》、《子不语》、《阅微》各有侧重,世人多就这几部小说来论作者的思想,自然就会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来。

尽管纪昀的节孝观从总的方面说是比较落后的,但作为一位正直、通达而又深思的人,纪昀在不少地方又深刻地揭示了封建节孝观的弊端,隐约显示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从根本上动摇封建节孝观的倾向。

天下事,情理而已,然情、理有时而互妨。里有姑虐其养媳者,惨酷无人理,遁归母家。母怜而匿别所,诡云未见,因涉讼。姑以朱老与比邻,当见其来往,引为证。朱私念:言女已归,则驱人就死;言女未归,则助人离婚。疑不能决,乞签于神。举筒屡摇,签不出。奋力再摇,签乃全出。是神亦不能决也。辛彤甫先生闻之曰:“神殊愦愦!十岁幼女,而日日加炮烙,恩义绝矣,听其逃死不为过。”⑦

养媳对姑嫜的言行,本不该有任何不满,前引故事之媳不过背下诉诉苦便遭雷击。这儿的养媳如果不逃,必被虐死,自然又大悖人情。作者对此很觉为难,说万能的神也无法判别,但辛彤甫的一番话,显然代表着纪昀内心看法,有味的人情最终战胜了无道的天理。

即令在受责最多的“节烈”观上,纪昀也表现了他的独特之处。

(一)节与情的矛盾:

沧州医者张作霖言:其乡有少妇,夫死未周岁辄嫁。越两岁,后夫又死,乃誓不再适,竟守志终身。尝问一邻妇病,邻妇忽瞋目作其前夫语曰:“尔甘为某守,不为我守何也?”少妇毅然对曰:“尔不以结发视我,三年曾无一肝鬲语,我安得为尔守!彼不以再醮轻我,两载之中,恩深义重,我安得不为彼守!尔不自反,乃敢咎人耶?”鬼竟语塞而退。⑧

(二)节与孝的矛盾:

郭六,淮镇农家妇,不知其夫氏郭父氏郭也,相传呼为郭六云尔。雍正甲辰、己巳间,岁大饥。其夫度不得活,出而乞食于四方,濒行,对之稽颡曰:“父母皆老病,吾以累汝矣。”妇故有姿,里少年瞰其乏食,以金钱挑之,皆不应,惟以女工养翁姑。既而必不能赡,则集邻里叩首曰:“我夫以父母托我,今力竭矣,不别作计,当俱死。邻里能助我,则乞助我;不能助我,则我且卖花,毋笑我。”(里语以妇女倚门为卖花。)邻里趑趄嗫嚅,徐散去。乃恸哭白翁姑,公然与诸荡子游。阴蓄夜合之资,又置一女子,然防闲甚严,不使外人觌其面。或曰:是将邀重价。亦不辩也。越三载余,其夫妇,寒温甫毕,即与见翁姑,曰:“父母并在,今还汝。”又引所置女见其夫曰:“我身已污,不能忍耻再对汝。已为汝别娶一妇,今亦付汝。”夫骇愕未答,则曰:“且为汝办餐。”已往厨下自刭矣。县令来验,目炯炯不暝。县令判葬于祖茔而不祔夫墓,曰:“不祔墓,宜绝于夫也;葬于祖茔,明其未绝于翁姑也。”目仍不瞑,其翁姑哀号曰:“是本贞妇,以我二人故至此也。子不能养父母,反绝代养父母者耶?况身为男子不能养,避而委一少妇,途人知其心矣,是谁之过而绝之耶?此我家事,官不必与闻也。”语讫而目瞑。⑨

(三)节与事理的矛盾:

断天下之是非,据礼据律而已矣。然有于礼不合,于律必禁,而介然孤行其志者。亲党家有婢名柳青,七八岁时,主人即指与小奴益寿为妇。迨年十六七,合婚有日,益寿忽以博负逃,久而无耗。主人将以配他奴,誓死不肯。婢颇有姿,主人乘间挑之,许以侧室,亦誓死不肯。乃使一媪说之曰:“汝既不肯负益寿,且暂从主人,当多方觅益寿,仍以配汝。如不从,即鬻诸远方,无见益寿之期矣。”婢暗泣数日,竟俯首荐枕席,惟时时促觅益寿。越三四载,益寿自投归。主人如约为合卺。合卺之后,执役如故,然不复与主人交一语。稍近之,辄避去。加以鞭笞,并赂益寿,使逼胁,讫不肯从。无可如何,乃善遣之。临行以小箧置主母前,叩拜而去。发之,皆主人数年所私给,纤毫不缺。……异哉,此婢不贞不淫,亦贞亦淫,竟无可位置,录以待君子论定之。⑩

在纪昀这一班士大夫心目中,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概念可谓根深蒂固,是不准触动的禁区。但在实际生活中,纪昀却发现了理学家所宣扬的且为一般士人平民认可的节烈观有着诸多的不合情理的一面。从这几则小说的倾向看,作者认为失节并非万劫不复,并非一概不可宽恕谅解;相反,作者倾向于在某种情况下,失节是可以补偿、原谅的。在特定情况下,天理更应该让位于人情,这就昭示了封建天理的弊端,天理终于被艰难地撕开了个缺口。

道学·格物

鲁迅先生论纪昀时曾说道:“其处事贵宽,论人欲恕,故于宋儒之苛察,特有违言,书中有触即发,与见于《四库总目提要》中者正等。”今天的论者更是认为反程朱理学便是《阅微草堂笔记》也是纪昀思想中最为进步的一面。

在纪昀眼中,理学家上者讲大道理,如关于三纲五常,末流则只能讲些空话、假话。在《阅微草堂笔记》一千余则中,提及讲学家的约有三四十篇,其中仅二、三篇将其作为正面人物,其余则是纪昀的下饭小菜,褒贬抑扬,嘻笑怒骂,恣意鞭挞。难怪有的论者说纪昀是反道学的,也难怪有的学者加以生发,说纪昀是戴震的同道。那么,纪昀对宋代理学的态度究竟如何呢?

盖汉儒重师传,渊源有自;宋儒尚心悟,研索易深。汉儒或执旧文,过于信传;宋儒或凭臆断,勇于改经。计其得失,亦复相当。惟汉儒之学,非读书稽古不能下一语,宋儒之学,则人人皆可以空谈。(11)

然则唐以前之儒,语语有实用;宋以后之儒,事事皆空谈。(12)

顾昀于文章,喜词赋,于学问,喜汉唐训诂而泛滥于史传百家之言。(13)

说得均较平实,可见其治学一向不喜宋儒的夸夸其谈,“颇恨其空言聚讼”。(14)对清代那些等而下之的凡俗陋儒,自然更是不满。

细读《阅微草堂笔记》,我们就会发现,作者貌似处处抨击宋儒,实则分寸感极严。他的抨击嘲讽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空疏无用。

武邑某公,与戚友赏花佛寺经阁前。地最豁厂,而阁上时有变怪,入夜即不敢坐阁下。某公以道学自任,夷然弗信也。酒酣耳热,盛谈《西铭》万物一体之理,满座拱听,不觉入夜。忽阁上厉声叱曰:“时方饥疫,百姓颇有死亡。汝为乡宦,既不思早倡义举,施粥舍药;即应趁此良夜,闭户安眠,尚不失为自了汉。乃虚谈高论,在此讲民胞物与。不知讲至天明,还可作饭餐,可作药服否?且击汝一砖,听汝再讲邪不胜正。”忽一城砖飞下,声若霹雳,杯盘几案俱碎。某公仓惶走出,曰:“不信程朱之学,此妖之所以为妖欤?”徐步太息而去。(15)

(二)苛责而不知通变。《滦阳续录》卷五记一寡妇,夫死后无以为活,与人通。其独子长大后,以为玷父名,手刃奸夫而后抵命。父仇虽不共戴天,但杀人偿命便断了祖宗香火。于是有一个道学家指责道:为什么不等生下一个儿子后再去报仇呢?

(三)龌龊卑劣。如《滦阳消夏录》卷二记一群程朱理学的师徒,准备私分一个和尚遗失掉的钱,塾师还特意强调“然须数明,庶不争”。卷四又有一则云:“有两塾师邻村居,皆以道学自任。一日,相邀会讲,生徒侍坐者十余人。方辩论性天,剖析理欲,严词正色,如对圣贤。忽微风飒然,吹片纸落阶下,旋舞不止。生徒拾视之,则二人谋夺一寡妇田,往来密商之札也。”

如果以为这些讲学者便是理学家,而这样的理学家就可以代表宋儒,纪昀讽刺了他们便是反对程朱理学,那就曲解纪氏的原意。不错,纪氏对讲学家是不满的,但出现在纪昀笔下的讲学者充其量只是下三滥的理学信徒,如何便能代表理学?更如何能代表程朱?

其实,在一系列根本问题上,纪昀和程朱理学并无根本矛盾。我们还从未见过纪昀对理学的根本信条有任何的指斥。他只是在一些枝节问题上反对理学。

至经义之中,又分二派。为汉儒之学者,沿溯六书,考求训诂,使古义复明于后世,是一家也;为宋儒之学者,辨别精微,折衷同异,使六经微旨,不淆乱于群言,是又一家也。国家功令,五经传注用宋学,而十三经注疏亦列学官。良以制艺主于明义理,固当以宋学为宗,而以汉学补苴其所遗,纠绳其太过耳。如竟以订正字画,研寻音义,务旁征远引以炫博,而义理不求其尽合,毋乃于圣朝造士之法稍未深思乎?(16)作者显然认为,宋学是方向,汉学只是起点“补苴”作用,如是而已。虽然这与作者平素治学喜好有悖。但我们却丝毫感觉不到这是作者的故作高论。在根本问题上,纪昀毫不含糊。他的学生汪德钺有一段话大概也道着了他的实质:

平生讲学,不空持心性之谈,人以为异于宋儒,不知其牖民于善,坊民于淫,拳拳救世之心,实导源于洙泗。即偶为笔记也,以为中人以下,不尽可与庄语,于是以卮言之出,代木铎之声。乍视之,若言奇言怪;细核之,无非寓惩劝以发人深省者。柳子厚云:“即末以操其本,可十七八。”此与濂洛关闽拯人心沉溺者,意旨不若合符节与?(17)

纪昀比较通达,但通达不等于无偏颇;他博览群书,但博览并不意味着正确。例如对于鬼的态度,纪本在信与不信之间,而有时为了达到攻击道学家的目的,便使用双重标准:

家奴宋遇病革时,忽张目曰:“汝兄弟辈来耶?限在何日?”既而自语曰:“十八日亦可。”时一讲学者馆余家,闻之哂曰:“谵语也。”届期果死。又哂曰:“偶然耳。”申铁蟾方与共食,投箸太息曰:“公可谓笃信程朱矣!”(18)

短短几十个字中,家奴的装神弄鬼,讲学者的迂执,申铁蟾的感喟,均极生动。作者的嘲讽虽极辛辣,但显然是错了。这一方面是因为纪昀的格物也同宋儒一样,只限于用书本去格,另一方面是作者有意捉弄,也就顾不得中庸。这往往使得纪昀的反道学一失之于浅,二失之于偏。这是纪昀所没有料到的,也是如今的论者所不愿看到的。

纪昀对理学的态度,似乎可以借用《姑妄听之》卷三中一则故事中的两句话作比:“信佛不信僧,信圣贤不信道学。”即是说:信大儒不信腐儒,信祖师不信徒孙。

注释:

①⑨(11)(15)《滦阳消夏录》卷一、卷三、卷一、卷四。

②(18)《如是我闻》卷二。

③《二程遗书》卷二十二。

④《有以八仙图求题者韩何对奕五仙旁观而李沉睡焉为赋二诗》之二。

⑤《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九《所好轩记》。

⑥《聊斋文集》卷六《请表一门双节烈》。

⑦(12)《姑妄听之》卷二、卷四。

⑧《槐西杂志》卷一。

⑩《滦阳续录》卷一。

(13)《怡轩老人传》。

(14)《逊斋易述序》。

(16)《丙辰会试录序》。

(17)汪德钺《四一居士文抄》卷四《纪晓岚师八十序》。

标签:;  ;  ;  ;  

论纪云的“读魏考唐笔记”_阅微草堂笔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