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时间观文化差异

中美时间观文化差异

杨庆[1]2013年在《论中美时间观差异及在语言词汇方面的体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上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关注中国文化。作为东西方代表的中美两国,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与美国热情开放的文化相比,中国文化显得内敛而神秘。在这样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美两国人民的时间观也有巨大的差异,但时间观作为非语言交际的要素之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时间意识、时间观念和时间价值取向叁方面的对比研究,并用具体事例揭示了中美两国时间观念的差异。这些差异带来了两国的文化冲突,给跨文化交际活动带来了很多问题,尤其表现在语言方面。本文选择了称谓语、谚语和时间语等叁类较有代表性的语言词汇进行研究,指出了中美在词汇方面的差异及交际中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总结了两国时间观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有助于减少或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本文主要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论证笔者的观点,并从不同的类别、不同的角度对两国的语言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有助于减少或避免跨文化交际行为的失败。

周春芳[2]2005年在《中美时间文化差异及交际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间语言在中美两种不同文化中的差异,从时间观、组织方式、时间与社会发展程度、时间与礼貌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

刘雯祺[3]2009年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时间观之对比分析》文中认为时间观是非语言交际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人们不同的时间取向。基于不同的哲学基础的中国文化及美国文化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文章主要对中美时间观的差异进行了对比。了解中美文化不同的时间价值观,懂得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同美国人进行跨文化交流,避免失误,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李康[4]2012年在《文化与时间—中美时间观对照与分析》文中提出时间是大多数人类社会共同享有的认知概念,会对人们的言行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人们并不都是从同一角度看待时间。文化传统不同,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和利用时间的行为也就不可能没有差异。自改革开放以来,中美两国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往来日益增长,而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时间观不同而引发的误解与冲突不容忽视。通过对中美时间观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两国人时间观念的不同,理解导致差异的文化根源,明确应如何克服因时间观差异而引发的交际冲突和烦恼,从而促进两国人民更好地交流。本研究以跨文化交际学、社会语言学、哲学等为理论基础,以跨文化交际学为统一的理论框架对中美文化中的时间观念进行分析研究。在探讨了诸多学者对时间观的研究之后,本文从文化语境出发,对中美不同的时间观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从文化理论上探究了导致中美时间观差异的文化根源。为了避免研究陷入文化定势的境地,本文还结合情景语境理论,进行了中国人时间观的动态分析。揭示了中美时间观在时间取向、时间形态和时间体系叁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同时指出,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人们应该重视时间观带来的交际影响,从而避免由其产生的误解和冲突,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牛健强[5]2015年在《从中美穿越剧折射出的时间取向差异看中美文化差异》文中认为时间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不尽相同,各民族对时间理解和看法也因此相异,即时间取向不同。中国崇尚过去,而美国注重未来,这种时间取向差异在中美影视剧中都有所体现。本文着重通过比较中美穿越剧折射出的时间取向差异来对比中美文化差异,并探讨造成中美时间取向差异的深层原因。

陈春卿[6]2008年在《让时间说话——从时间维度解读中美文化差异》文中认为时间观是非语言交际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同的文化对于时间有着不同的态度。本文在介绍时间分类的同时,对中美时间行为差异进行对比研究:中国是典型过去时间取向为主的、圆式的、多向时制社会,而美国则是未来取向的线式的、单向记时制社会。而后从制定时间表、最后期限、守时、预约、等候和排队等方面比较两国的时间差异。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挖掘出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以促进两国人们之间更好的交流。

阳佳珍[7]2017年在《中法时间观及时间使用的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南特大学企业管理学院(IAE)一个中法硕士联合培养项目下学生合作互评的资料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中法跨文化交际中因为时间观而出现的问题。虽然跨文化行为古来就有之,但跨文化传播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还是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中叶。二战后,美国的一批人类学家和其他学科背景的学者纷纷开始研究跨文化现象,其中以爱德华·霍尔(Edward.T.Hall)的研究最为突出。霍尔的着作《无声的语言》的出版,标志着跨文化传播学这一学科正式诞生。霍尔在书中提出,文化即为交流,而交流本身可分为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不同于语言交流中的明确的句子、词组和语法,非语言交流比较模糊,难以概括,但又无所不在,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他在交流中发挥的作用,有时候甚至能超过语言交流。时间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潜移默化习得的一种观念,是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并直接作用于非语言交流。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因为时间观的不同而产生矛盾,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常难以察觉时间观对自己的影响有多深,而一旦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因此产生矛盾,就无法找到原因,文化冲突就此产生。作为分处欧亚大陆两端的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中法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源远流长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如法国传教士来华、近代两国合作办学等等。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两国在经济、政治上日益密切,中法之间的文化和教育交流也在不断增多。本文意在通过构建理论框架和具体资料分析,找出中法交流合作中因时间观不同而产生的矛盾的成因。比较不同文化的行为模式,研究文化深层次结构。进一步促进中法之间教育的深层次合作,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

杨伶俐[8]2013年在《论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和冲突解决方式》文中研究指明中美商务谈判是一种跨文化的商务谈判,谈判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成功的谈判需要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从而解决在谈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冲突。本文首先介绍商务谈判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特点,然后归纳出中美商务谈判中各自体现出的一些文化差异,并结合案例对比中美双方谈判冲突解决方式。最后就解决谈判冲突给中美谈判者提出一些建议。

卢玺媛[9]2014年在《中美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文化商务谈判就是跨文化商务沟通,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方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在谈判过程中双方为了达到意见统一而进行协调、沟通。因此,为了在中美跨文化商务谈判中占据主动地位,取得成功,就必须了解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减少或者避免在跨文化商务谈判过程中出现误解和摩擦,避免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失败。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介绍中美文化差异,并且用实际案例来辅助说明。第叁部分运用实际案例来说明中美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商务谈判造成的影响。第四部分为针对中美文化差异,提出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应该采取的措施。第五部分为全文总结。

李长华, 徐辉[10]2017年在《中美文化差异下商务礼仪行为中时间观念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美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中美商务合作项目涉及的领域和范围日益扩展,商务礼仪作为商务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承载着中美两国特定的文化内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比较中美两国文化差异下的商务礼仪在时间上的差异和规律,分析由此带来的对商务活动的影响,以期找到有效的交流沟通渠道,促进中美商务合作。

参考文献:

[1]. 论中美时间观差异及在语言词汇方面的体现[D]. 杨庆. 重庆师范大学. 2013

[2]. 中美时间文化差异及交际对策[C]. 周春芳. 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5

[3].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时间观之对比分析[J]. 刘雯祺. 成才之路. 2009

[4]. 文化与时间—中美时间观对照与分析[D]. 李康. 南京师范大学. 2012

[5]. 从中美穿越剧折射出的时间取向差异看中美文化差异[J]. 牛健强. 青年文学家. 2015

[6]. 让时间说话——从时间维度解读中美文化差异[J]. 陈春卿.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8

[7]. 中法时间观及时间使用的差异研究[D]. 阳佳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7

[8]. 论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和冲突解决方式[J]. 杨伶俐.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3

[9]. 中美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 卢玺媛. 河南大学. 2014

[10]. 中美文化差异下商务礼仪行为中时间观念的比较[J]. 李长华, 徐辉. 对外经贸. 2017

标签:;  ;  ;  ;  ;  ;  ;  

中美时间观文化差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