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史研究的新趋势&对1993~2005年3种国际科学史综合性期刊内容的定量分析_科学论文

英美科学史研究的新趋向——三份国际科学史权威综合期刊1993—2005年内容计量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论文,英美论文,年内论文,史研究论文,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N0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0224(2007)02-0202-20

20世纪90年代,笔者曾对国际科学史权威刊物ISIS 1913—1992年的内容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出科学史研究走向的结论为:“研究热点从古希腊、中世纪转向了近现代;从数学特别是物理学逐渐转向生物学;从古希腊地区转向欧洲地区,近几十年开始转向美国;从科学界大人物研究转向普通人物研究;从内史转向外史,并且出现二者统一综合的迹象;80年代后,科学史研究出现了多方向发展趋势,不管这种趋势能否成为研究热点,倾向性已十分明显。”[1] 还有人对1981—1990年的ISIS和History of Science杂志的论文进行了比较计量分析,结论为:“80年代国外科学史研究侧重于科学与社会的外史研究;倾向于当代、近现代问题的研究。”[2]

十多年过去了,这些结论是否已经改变?实际变化状况如何?有新的发展趋向吗?为了弄清这些问题,以便更加全面揭示近十多年来科学史发展的趋向,我们运用科学计量学和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ISIS、History of Science(以下简称HOS)和T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以下简称BJHS)这3份国际科学史权威综合刊物1993—2005年内容进行计量分析,并在三者内容计量结果相互比较印证的基础上,展示近十多年科学史研究的微观发展过程,揭示科学史研究热点和发展脉络,为科学史研究重点的调整提供依据。

之所以选择这3份杂志是出于综合性、权威性和代表性考虑①。1912年由萨顿(George Sarton,1884—1956)创刊的ISIS是“关于科学史及其文化影响的国际评论”的综合性杂志,见证了科学史的整个发展历程;1962年创刊的HOS是“关于智力和社会语境中的科学史、技术史和医学史的文献及研究评论”的综合刊物,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史发展的又一个缩影;1967年由英国科学史学会创办的BJHS是关于医学史、技术史和科学的社会学研究的综合刊物(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反映了近40年来科学史研究的许多方面。ISIS、HOS、BJHS已经成为公认的国际科学史权威综合期刊。正如美国佩恩(Penn)大学的有机化学家及科学史教授柯勒(Robert E.Kohler)在讨论科学史研究时指出的那样:“像ISIS、Osiris、BJHS、HOS这样的世界性杂志正在增加发行量以维护其研究的领导地位”[3]。可以说,这3种杂志无疑是国际科学史的权威综合期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1 ISIS内容计量分析

ISIS是“哲学与科学的哲学杂志,历史与科学的历史杂志,社会学与科学的社会学杂志”[4],设有栏目:社论(Editorial)、研究论文(Main Articles)、学术焦点(Focus)②、批评与争鸣(Critiques and Contentions)、注解与文献(Notes and Documents)、专业新闻(News of the Profession)、致编辑的信(Letters to the Editor)、短评(Essay Review)、书评(Book Review),其中研究论文和书评是ISIS的主要内容(70%以上),也是它的特色。研究论文反映了ISIS的科学史研究兴趣领域;书评是ISIS最主要部分,提供了科学史研究的大量信息,基本反映了科学史研究的实际状况。

1.1 ISIS研究论文内容计量分析

我们“参考ISIS编者们的‘系统分类法’将研究论文的内容按学科、主题和断代进行分类”([4],94页)。按学科分为数学(含逻辑学和统计学)、物理科学(含天文学和化学)、生物科学(含动物学、植物学、农学)、地球科学(含生态学和气象学)、医学(含生理学和药理学)、技术(含计算机科学和机械制造学)和其他(不能归入上述类,如科学总论、科学方法论等)。按主题分为科学与社会、科学哲学、人物、科学思想史、科学组织史、学科史、专题史(含科学方法史与国别史)和其他(科学史普及和教育等),其中人物思想史研究归入人物类;按断代分为古希腊(含古埃及、古印度)、中世纪(5—15世纪,含文艺复兴)、16世纪、17世纪、18世纪、19世纪、20世纪和其他(跨世纪太多无法断代的部分),其中内容处于世纪之交或两个世纪按年份多的世纪计入。在分类的基础上,以年为时间单位,以每篇研究论文为计量指标进行分类统计(表1-1、1-2、1-3),其中显示数据为绝对数字。为了客观地展示规律性,我们将绝对数字转化为百分数作纵坐标,年代作横坐标,绘制出学科、主题、断代分类的曲线图(图1-1a、1-2a、1-3a)。比较合计数据能更加清晰地反映出科学史的研究重点,具体做法是:以1993—2005年总数据的百分数为依据制作柱形图(图1-1b、1-2b、1-3b),并“将研究论文某一分类占给定年份内研究论文数的20%作为判断研究热点的标准”([4],95页),所占比例低于5%的类别在曲线图和柱形图中不予显示。

在ISIS研究论文内容学科分类中(表1-1,图1-1a、1-1b),物理科学在1993—2005年间超过20%,是科学生研究的重点,而且这种发展趋势仍将持续。医学总体上超过20%,是突出的一个热点。生物科学研究在10%以上,且有上升的趋势。数学、技术的研究持平稳状态,而地球科学研究呈明显的上升态势。其他类远远超过20%,说明科学总论、科学方法论、科学哲学、学科交叉等受到更多的关注。

在ISIS研究论文内容主题分类中(表1-2,图1-2a、1-2b),科学与社会研究在1993—2005年中占20%,是研究热点之一,但总体发展呈下降趋势。专题史包括方法史和地方史的研究超过25%,且还在上升,无疑是研究热点。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组织的研究开始下降,而人物和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呈上升趋势。

在ISIS研究论文内容断代分类中(表1-3,图1-3a、1-3b),20世纪科学史研究占29%,是绝对的研究热点。19世纪为15%,是次重点,对19、20世纪的研究整体上稳步上升。对古希腊、17世纪、18世纪科学史的研究呈现下降态势,中世纪研究开始淡化,且研究越来越少。其他类超过30%,是由于科学与社会、科学思想史、专题史及学科史等横跨年代多,综合趋势增大而使内容无断代之分的缘故。

1.2 ISIS书评内容计量分析

ISIS书评内容编排上有明显的主题顺序和明确的断代分类,基本按照编者的分类将书评内容分为学科(含主题)和断代两类。按学科分为数学、物理科学(含化学和天文学)、生物科学、地球科学、文献学、科学通史(含科学思想史、科学方法史、科学组织史、科学编史学、地方史)、交叉科学(含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总论(含科学与社会、科学与妇女、科学与经济、科学与政策、科学与教育)、医学、技术、非科学(含宗教、迷信、占星术)和其他(不能归入上述类,如修辞学、语义学、美学、人类学、考古学等)。按断代又分为古代、中世纪与文艺复兴、17世纪、18世纪、19世纪、20世纪和其他(ISIS编者没有给出断代的部分)。ISIS在2002年断代分类发生了变化,我们又按前面的分类作了粗略的断代划分。统计结果见表1-4、表1-5,其中的数据为绝对数字。采用与研究论文内容计量分析相同的指标与制图方法,绘制出曲线图(图1-4a、1-5a)及柱形图(图1-4b、1-5b)。

从ISIS书评内容学科(主题)分类看(表1-4,图1-4a、1-4b),物理科学和医学研究整体保持在15%上下,逼近科学史研究热点,但有下降的趋势。生物科学与地球科学研究呈上升趋势。文献学与技术研究开始下降,数学史研究非常平稳,三者比例稳定。科学通史是总体研究最多的主题,但发展呈下降趋势。科学总论与交叉科学研究在稳步上升,有望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从ISIS书评内容断代分类看(表1-5,图1-5a、1-5b),20世纪研究超过30%,19世纪保持在25%,是科学史研究的热点,且对19、20世纪的研究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古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17世纪、18世纪研究趋势下降,让位于近、现代的科学史研究。其他类占23%,表明科学史综合研究在增强。

总之,就ISIS而言科学史研究的发展趋势为:物理科学与医学是科学史研究的热点,生物科学与地球科学有上升趋势,数学与技术研究持平稳状态;专题史研究是热点,科学与社会次之,人物与科学思想史研究在显著上升;19世纪、20世纪是科学史研究的热点,且还将持续上升,18世纪之前的研究呈下降趋势,无法断代部分猛增,表明综合研究趋势在增强。

2 HOS内容计量分析

HOS主要刊登科学史、医学史、技术史以及对其中的专题进行分析、综述和评论的文章,特别是有关方法论、当代知识现状分析和未来研究的可能性等方面的论文③。栏目设置有论文(Articles)、短评(Essay Reviews)、书评(Book Reviews)、书讯(Notices of Books)等,我们选取HOS主要和核心部分的研究论文为计量指标。为了与ISIS、BJHS做比较分析,我们采用ISIS研究论文内容计量分析的指标与方法,对HOS的研究论文内容按学科、主题和断代进行分类统计(表2-1、2-2、2-3),绘制出曲线图(图2-1a、2-2a、2-3a)和柱形图(图2-1b、2-2b、2-3b)。

在HOS研究论文内容学科分类中(表2-1,图2-1a、2-1b),物理科学在1993—2005年间占22%,是科学史研究的热点,且呈上升趋势。医学研究逼近热点,与生物科学所占比例均超过10%,对二者的研究都在上升。而技术、数学、地球科学基本保持平稳,但整体上在下降。其他类占31%,是由于科学史方法论、知识现状分析等方面内容增多,无法严格区分学科的缘故。

在HOS研究论文内容主题分类中(表2-2,图2-2a、2-2b),人物占31%,专题史占28%,是研究的热点,且将继续作为科学史研究的重点。科学与社会、科学思想史研究呈上升趋势,人物思想史探究会成为研究热点,而学科史、科学史组织研究在下降。

在HOS研究论文内容断代分类中(表2-3,图2-3a、2-3b),研究热点依次是19世纪、18世纪、20世纪,比例分别是22%、20%、16%,即科学史研究已经以近、现代为主,17世纪以前的比例在减少,且仍在下降。其他类占25%说明综合史、方法论、编史学等的研究在上升。

概言之,就HOS而言科学史研究的趋势为:物理科学是研究热点,医学与生物科学有望成为热点,数学、地球科学与技术研究保持平稳,有关科学史方法论、现状分析等的研究在增加;人物与专题史研究是重点,科学思想史研究有望成为热点;18世纪、19世纪科学史研究是热点,20世纪研究逼近热点。

3 BJHS内容计量分析

BJHS在其创刊宗旨中声明,它发表包括医学史、技术史和科学的社会学研究等科学史各个领域的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BJHS的论文致力于学术研究,30多年来已经成为重要的文献资源,被历史学家和相关领域的学者广泛使用④。栏目设置有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s)、社论(Editorial Articles)、短评(Essay Reviews)、书评(Book Reviews)等。我们选取BJHS最主要部分的研究论文为计量指标,采用与ISIS研究论文内容计量分析相同的指标与方法,对BJHS的研究论文内容按学科、主题和断代进行分类统计(表3-1、3-2、3-3),绘制出曲线图(图3-1a、3-2a、3-3a)和柱形图(图3-1b、3-2b、3-3b)。

在BJHS研究论文内容学科分类中(表3-1,图3-1a、3-1b),物理科学占29%,是研究的热点。生物科学、地球科学和医学稳步上升,数学与技术研究保持平稳,是科学史研究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他类包括科学与社会、科学哲学和综合史占25%,预计未来将占有更大的比例。

在BJHS研究论文内容主题分类中(表3-2,图3-2a、3-2b),人物研究占44%,是热门主题,且还将上升。与人物思想史交叉的科学思想史研究在上升,它们的趋势相一致。专题史是次重点,学科史发展平稳,而科学组织史研究呈下降趋势。

在BJHS研究论文内容断代分类中(表3-3,图3-3a、3-3b),19世纪占42%,20世纪也超过了20%,均是科学史研究的热点,且将继续上升。17世纪前的研究已消失,17世纪和18世纪研究也在下降。

综上所述,就BJHS而言科学史研究的趋势为:物理科学是研究热点,生物科学、地球科学研究在上升,而医学、数学和技术研究基本平稳;人物研究呈“红热”状态,专题史研究是又一热点,科学组织史研究在下降;19、20世纪成为科学史研究非常集中的领域。

4 三份杂志内容比较分析

前面对ISIS的研究论文和书评、HOS和BJHS的研究论文内容分别做了详细的计量分析,揭示了各自范围内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变化的趋势。现将三者的研究论文内容按学科、主题、断代分类的计量结果进行叠加,得到曲线图4-1a、4-2a、4-3a和柱形图4-1b、4-2b、4-3b(其中所占比例小于5%的忽略)。

从三者研究论文学科分类看(图4-1a、4-1b),在1993—2005年间对物理科学的研究近25%,是研究的热点且将继续保持这一态势。医学研究近15%,即将成为另一热点学科,它与生物科学交叉渗透促使二者的研究向更“红热”的状态发展。地球科学的研究在逐步上升,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对数学史与技术史的研究保持平稳。有关科学总论、科学史方法论、交叉学科及边缘学科的研究在增强。与ISIS的书评内容分析结果比较,物理科学和医学是热点,生物科学和地球科学的研究在上升,对数学与技术的研究占有稳定的份额,科学总论和科学交叉研究在稳步上升,这两个结果完全吻合。

从三者研究论文主题分类看(图4-2a、4-2b),人物研究占30%,是研究的热点,且整体呈上升趋势。专题史占25%,是另一热点,而且还将上升。学科史研究发展平稳,而科学与社会研究上升且将走向繁荣。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组织的研究呈下降趋势。人物思想史研究由于归入人物类,故而科学思想史的研究总体上会上升。与ISIS的书评内容主题分析结果比较,科学通史研究比例非常大,它包含了人物与专题史的研究,同这里得到的两大热点研究相一致。科学总论研究的上升趋势同科学与社会的上升走向是一致的。

从三者研究论文断代分类看(图4-3a、4-3b),19世纪不愧为“科学史的世纪”,比例高达29%,20世纪的研究占25%,这两个世纪无疑是科学史研究的热点。古希腊、中世纪、16世纪、17世纪、18世纪的研究比例不足10%且呈下降趋势。无法断代的科学综合史、方法论、编史学等研究呈上升趋势。很明显,科学史研究已经从古代转向近现代问题的研究,这与ISIS的书评内容断代计量分析结论相一致。

至此,通过对三份国际科学史权威综合期刊1993—2005年内容的计量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科学史研究的新趋势为(表4-1):物理科学和医学是研究的热点,并向边缘性、综合性学科拓展;人物与专题史是研究的重要领域,且研究主题趋于多样化;19和20世纪成为科学史集中研究的时期,而且无断代或跨多个年代的综合趋势将更加明显。与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结论相比,除19、20世纪科学史和物理科学及医学史仍然是研究的热点外,生物科学史的研究并没有超过物理科学史和医学史;人物研究和专题史研究是近十几年的研究热点;内史仍然是科学史的主流,外史研究并没有超过内史,虽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的论文增多,综合性增强。这是近十多年英美科学史研究出现的新趋向,基本代表了科学史发展的主流方向。

5 变化原因分析

近十多年科学史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呢?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5个方面。

5.1 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近现代以来,物理学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被誉为“科学的世纪”[5] 的19世纪,自然科学的全部成就是以物理学为先导与主导的,20世纪则被称为“物理学的世纪”([5],554页),因而物理科学始终是科学史研究的热点就不奇怪了。近现代医学伴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囊括探索生命奥秘、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及社会保障的庞大体系,由于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而得到科学史家越来越多的关注。除传统学科外,许多边缘学科如人类学、语义学、修辞学、编史学、计量学等引入了科学史,为科学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更加突出的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研究已经随着科学与社会的交融成为科学史研究不可遏止的趋势,比如社会建构论、语境论的科学编史学方法已经成为科学史的重要方法论。

5.2 科学史本身发展的影响

科学史研究已经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由“内史”向“外史”转向的迹象,90年代出现了新的综合,这是科学史研究自身深入发展、科学史研究人员拓展研究领域的结果。近十多年来,有关科学史研究的方法论、科学观、科学史观及其现状分析的理论研究受到更多的关注,在HOS的内容中有大量关于科学编史学的研究彰显了这一趋势,为科学史研究拓展了新的学术空间,是科学史研究更深层次上的综合。科学史的向度分析也深刻地表明,虽然科学史研究可以有哲学的、历史的、社会学的和科学的向度,这只是说明了研究的旨趣不同[6],并不表明科学史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科学史仍将继续保持“科学”和“历史”的特质,仍然以“内史”为主,因为“内史是科学史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科学史最根本、最本质的东西,是科学史的灵魂与核心,科学史研究必须围绕它进行。外史是在内史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是内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的产物,是内史必不可少的补充。”([4],144页)综合史的出现也是基于内史的。

5.3 科学哲学发展的影响

众所周知,科学史与科学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史的发展受科学哲学各流派更替的深刻影响。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影响了科学史的内史传统,库恩的历史主义科学观诱发了科学史的外史研究,费耶阿本德“怎么都行”的多元主义及本格的系统主义方法论诱导了内外史的综合研究。如何实现新的综合,国内有学者指出:“科学史将走向以研究‘小写’(形形色色的人或群体)的科学,来反映‘大写’(合乎人性)的科学的新的综合。”[7] 因此,综合将成为一种新的趋向,但不一定成为研究主流。人物与事件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历史结构,上述对3份国际科学史权威综合期刊内容的计量研究证实了科学史研究就是以这两个基本结构,即人物与专题研究(事件)为综合点,它们是科学史研究永恒的主题。

5.4 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发展的影响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SSK,因其直接触及到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信念而深刻影响科学史的研究。当科学知识被界定为“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制造出来的局部知识,负载着科学家的认识和社会利益,受特定社会因素塑造”[8] 时,科学研究的客体被社会构建,科学研究的主体被负载了社会属性,导致了传统的“内史”与“外史”的消解,而形成一种统一的科学史[9]。而这种统一必然要求科学史研究找到统一点,即人物与科学专题(案例)研究,将二者置于广义的知识和社会语境下,进行微观上的研究,将是一种实在的综合。实际上,SSK的人类学方法已经对科学史的重构产生了重要影响[10]。

5.5 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发展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史的研究中引入了女性主义的科学观,其实质与后现代主义潮流相一致。它们通过揭示科学与社会、经济、政治、性别的关系,给科学以更加包容、更加宽广的意义[11]。在此意义之下,不同地域的科学知识,如国别科学史、地方科学史研究,甚至于民间信仰、迷信等研究也取得了合法地位,科学史研究更多地融入了历史情景,加入了社会因素的考虑[12]。这样就构成了科学史研究更加多样协调发展的新境界,意味着科学史研究发展到新的综合高度[13]。我们将这种新的综合称为“语境论的科学编史学综合”。

注释:

①这里以综合性杂志为研究对象并不意味着学科史杂志如Historia Mathematica,Historical studies in the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Historical Studies in Physical Science,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Allied Sciences,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History of Oceanography,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Historical Studies in the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Studies i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Modern Physics等没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由于学科史杂志的多样性,很难有统一的选择标准确定对哪些杂志进行研究,因此本文没有对学科史杂志进行内容分析,这是一个难点,也是我们今后要继续研究的课题。

②ISIS从2004年第3期开始增加学术焦点(Focus)栏目,每期刊载1—5篇不等,占总篇幅的15%左右,到2005年底6期有21篇,主要讨论当前科学史界普遍感兴趣的问题。此栏目的设置清楚地表明了科学史研究的一些新动向,6期讨论的6个焦点分别为:“科学的读者”;“费解的偶像:爱因斯坦1905—2005”;“殖民地科学”;“科学史中的通才观点”;“自然哲学与手段”;“博物馆与科学史”。为了保持计量指标的连续性,这里没有统计这一栏目的内容,但不表明它不重要。

③英国科学史学会网:http://www.bshs.org.uk/。

④科学史出版有限公司网:http://www.shpltd.co.uk/。

标签:;  ;  ;  

美国科学史研究的新趋势&对1993~2005年3种国际科学史综合性期刊内容的定量分析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