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生产总值到国民生产总值的飞跃--中国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长远目标_贸易顺差论文

从GDP再到GNP的跨越——我国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长远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开放论文,经济建设论文,再到论文,长远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02(2007)05-0003-08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GNP与GDP大体相当,但从1993年以来,由于国内外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差异性以及跨国流动的不均衡性,外商对华投资迅猛增加但我国对外投资规模扩张有限,GNP与GDP的差额由正转负,并呈逐步扩大态势,① 导致我国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的发展失衡。另外,从2005年外资进入的行业看,高资源消耗的制造业份额超过70%,加工贸易占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的2/3;从外资企业进出口占贸易总额比重来看,也接近60%,贸易顺差超过全国顺差总额的50%。可以说,倘若只考虑GDP的核算而忽视GNP的核算,就不能全面反映且容易高估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贸易利益,遭致外部不必要的猜疑和压力。

另一方面,资源束缚严重威胁我国的经济安全,仅靠国内生产难以满足资源保障的要求,需要我们从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适度扩大进口、开发海外资源等多方面着手,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开放经济持续增长和资源有效保障的空间。

一、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严重的资源瓶颈

2000年以来,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重工业的比重明显提升,逐步进入了资源消费的上升期;而以住宅、汽车、家电等消费需求为主的消费升级,对资源消耗增大,依赖性强,也带动了资源消费的增长。无论是消费升级的驱动,还是工业化进程的拉动,我国对资源的需求都已进入持续上升阶段,由于国内资源供给不足,资源瓶颈的束缚日益突出和显露。

(一)资源消费需求迅猛增加,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2004年,我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在50亿吨左右,业已成为煤炭、钢材、铜、铁矿石、镍和水泥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如表1所示,2004年能源消费总量20.32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6.11%。其中,石油消费量3.17亿吨,增长16.97%,净进口量达到1.505亿吨;消费钢材3.1亿吨,增长15.1%;水泥9.6亿吨,增长12.4%;铁矿石5.4亿吨,增长19%;镍消费14.37万吨,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

注:对外依存度=净进口量(即进口-出口)/当年消费总量;能源消费、石油、铁矿石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2004年世界石油消费量来源于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管理局(EIA);钢材、氧化铝、煤炭、水泥数据来自2004年《中国统计公报》。

另外应该清醒地看到,GDP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低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基础上,资源浪费严重,利用效率明显偏低。例如,2004年我国石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等主要资源的消耗量,分别约占世界消耗量的8.92%、32.1%、30.7%、28%、20%和5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

“十五”期间,受需求扩张的影响,能源和电力消费增长迅猛,其增速已经超过了当年GDP的速度。如图1所示,电力弹性系数从1990—1998年期间持续下降,1998年降到最低点0.36,而从1999年开始快速反弹回升,2000年电力消费增速快于GDP1.1个百分点,弹性系数10年以来首次超过1,并于2003年达到最高峰1.56,2005年有所下降,但仍高达1.32,特别是2004年,中国创造了世界历史上一国在一年内发电装机投产最大的纪录,一年投产了5000多万千瓦。⑤ 从能源弹性系数看,整个90年代都低于1,1998年曾创纪录地降至-0.53,但从2001年的0.41开始快速反弹,猛增至2004年的1.59,增幅高达288%,2005年有所回落,但仍接近1。

图1 我国能源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

(二)国内资源有效供给不足

1.总量丰富,人均较少。截至2004年底,全国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58种,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三位。但是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多数资源都处于短缺状态。⑦ 如表2所示,中国人均占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5.86%、11.14%和4.24%。

2.资源日趋紧缺,供需缺口很大。目前我国矿产资源产业开采强度前所未有,与此同时资源枯竭程度也是空前的,如铁矿产能年均消失300万吨,有色金属矿山中有60多座矿山已到开采末期。而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的“未来20年中国矿产资源的需求与安全供应问题”报告,未来20年中国要实现工业化,石油缺口将超过60亿吨、铜缺口将超过5000万吨、精炼铝缺口1亿吨,连目前供应较丰富的煤炭也将出现短缺,其他有色金属储备同样不能够满足国内经济增长的需要。⑧

3.资源综合利用率“四低”现象严重。据2002年完成的“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研究”⑨ 我国矿产资源有效利用还是存在“四低”:一是开展综合利用矿山的比例低,只占矿山总数的1.4%;二是矿产勘查投资效益低,总体上近一半的查明资源储量未被利用,说明我国有近4000亿元(2004年价)的矿产勘查投资还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应;三是综合回收率低,共、伴生组分综合回收率只有40%—70%,有色金属矿山综合回收率为35%;四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低,矿山企业没有能力或不愿对难选矿物处理方法进行研究开发。

4.矿产资源贸易逆差逐年扩大。如表3所示,2000年我国矿产品对外贸易总额968.7亿美元,2004年大幅提升至2411.2亿美元,增长1.49倍,到2005年则突破3000亿美元。5年间我国矿产品对外贸易的逆差快速增加,从2000年的245.1亿美元达到2004年的624亿美元;矿产品贸易逆差主要体现在石油、铁矿石(钢铁)、铜、铝等四种主要产品上,2000年它们的逆差总额为237.51亿美元,而2004年为629.35亿美元。2004年,中国的镍、原铝、石油、铁矿石和铜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50.49%、45.71%、47.47%、38.53%和87%(见表1),这种依赖现象短期内不会改变,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还会继续扩大,能源资源不足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突出制约因素。

(三)利用海外资源的投资规模还小

如表4所示,虽然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发展迅猛,对外投资存量累计到2005年已超过570亿美元,但是采矿业投资水平并不高,且比重逐年递减。2003年采矿业投资占对外总投资的48.3%,2004年下降为32.74%,2005年更是直落到13.66%,比2003年下降近35个百分点,而截至2005年,采矿业累计海外投资净额也只占总数的15.12%。另外,由于缺乏运作经验、人员素质较差、不熟悉投资国法律环境、不懂得国际竞争规则、缺乏明确的激励机制等原因,中国的国有企业在海外投资资源项目成功概率并不高。

二、GDP、GNP两种视角下的贸易顺差比较分析

(一)GDP核算体制下巨额贸易顺差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4219.1亿美元,增幅为69倍,贸易顺差也从1978年的-11.4亿美元猛增至2005年的1020亿美元。(13) 外贸顺差的持续扩大,对于提高我国的对外清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在近几年内需不足的不利条件下,对于保持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持续的顺差局面对我国经济也造成了潜在的负面影响,表明我国外部经济的失衡。

1.贸易摩擦频繁发生。从数量上看,2005年国外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91起,连续第11年位居全球之首;从涉案产品来看,位于前三位的是纺织品、轻工业品和化工产品,占涉案产品的83%;从涉案金额来看,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遭遇各类贸易摩擦涉案已达89亿美元,约400亿~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响;从发起国来看,从美国、欧盟等规则制定主导国向其他国家扩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目前占我国此类调查总数的60%。(14) 频繁发生的贸易摩擦对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产生了不利影响。

2.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较大。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以及由此带来的巨额国际收支顺差,已经造成了外汇市场上供求关系的明显失衡,国际市场对人民币需求的增加,外汇供给的不断增加使人民币处于不断增大的升值压力之下。升值预期的存在又导致投机性的换汇行为,尤其是热钱的流入,不利于外汇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3.外汇储备的成本与风险不断增加。一方面,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正在显著上升。过度积累外汇储备首先意味着原本可用于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稀缺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造成资金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容易蒙受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变动风险的损失。特别是2002年以来,美元的持续贬值降低了我国外汇储备的支付能力,也增加了外汇储备汇率变动的风险。

(二)GNP视角下的贸易顺差比较分析

90年代以来中国出口的大幅度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快速增长。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从1991年的120.47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4441.82亿美元,增长了约37倍,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91年的16.75%上升到2005年的58.3%;其中,2000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份额首次超过国有企业,成为出口贸易的第一主导力量。

根据西方经济学定义,GDP和GNP具有如下关系: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据上所述,GNP核算体制下的贸易顺差应该等于GDP下的贸易顺差减去外资企业的顺差,即:

贸易顺差(GNP)=贸易顺差(GDP)-A×外资贸易顺差(1)

但是这里引出了一个如何计算外资贸易顺差系数A的问题。因为中国实际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可分为三种方式: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目前所能查到的统计资料都没有把外资企业的进出口按上面三种方式分开,而且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都包括中方的股份,它们的出口不能全部扣除。因此,这里根据既有的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统计资料,计算一个近似的外资贸易顺差系数。

如表5所示,2000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中采取独资企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从47.31%飙升至2005年71.22%,上升了24个百分点。2000—2005期间,如果假定除独资企业外,外商直接投资其他类型的企业中外资股份占30%(考虑到外资企业偏爱股权控制,这个比例不算高),那么我们就可以计算出每年的外资贸易顺差系数,然后根据公式(1)计算GNP核算体制下的贸易顺差。

从表6可以看出,2000—2005年贸易顺差(GNP)分别为227.3、177.0、234.1、192.5、212.8和567.0亿美元,比对应的贸易顺差(GDP)降低不少。其中,虽然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GDP)达到了创纪录的1020亿美元,但对应的贸易顺差(GNP)只有567亿美元,仅为前者的55.59%,这显然对国际上盛传的中国经济威胁论是一个有利的还击;同时,它也只比1997年高32%,但2005年进出口总额(GDP)却是1997年的4.37倍。

三、GNP核算体制下的开放经济战略

综上所述,为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进而真正不断提升居民的收入和福利总水平,我们需要在明确GNP核算体制的必要性的基础上,从建立国内外统筹的资源开发储备体制、实施进出口贸易平衡策略以及鼓励资源型企业“走出去”三个方面来探讨GNP核算体制下的开放经济战略。

(一)充分认识采用GNP核算指标的必要性

在中央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人们普遍对GDP指标提出质疑,认为以GDP作为地方政府政绩指标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GNP比GDP能更好地体现国民性和以人为本的精神,可以直接地反映经济增长给本国居民带来的实际收益,特别是在净外资流入较大的现阶段,加强GNP的核算、强调GNP总量和增长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民族经济做大做强。地方政府激励常住居民增加投资,可以从源头和市场基础上扩大有效内需,增强民族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同时,鼓励企业加强对外投资,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并通过对外投资收益的回流增加本地的GNP。二是有针对性地吸引外资,既可以缩小国际收支顺差,也有利于优化引进外资的产业结构。三是有利于理顺中央宏观调控与地方经济管理的关系。通过统计GDP,中央政府可以准确掌握固定资产投资、最终消费、通货膨胀等经济总量的变动趋势,进行全局性的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则追求GNP以提升本地居民生活水平。双方各司其责,避免在调控政策上的对抗性博弈。四是有利于真实反映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水平。用GNP核算,能够去除大额贸易顺差的水分,便于缓解外国的疑虑和中国承受的外部压力。

(二)建立国内外统筹的资源开发储备体制

我国应从全球的高度出发,根据自身资源储量和全球资源的分布情况,综合考虑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以及我国加入WTO之后的有利条件,在权衡国家经济安全和维护国内矿业生产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合理统筹两个市场且充分利用国外资源,选择最佳的投资地点,以弥补我国的资源缺口。这不仅符合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数量的需要,更是能源资源储备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将统筹全球资源战略纳入国家外交发展战略体系。目前,我国对世界上100多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资源丰富的非洲国家实施多种形式的援助,每年的援助总金额达数十亿元人民币。因此,应充分利用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适当调整国家对外经济援助政策,努力开展资源外交战略,与周边国家和其他资源大国加强双边、多边磋商,签订有关政府协议,包括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司法协助协定、经济合作协定等,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在征得受援国政府同意的条件下,利用经援费用,争取优先安排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矿产勘查项目,并促使对方提供优惠政策和工作便利,及时妥善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2.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定价机制。市场机制以价格作为资源配置的信息,它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因此,稀缺资源的开发利用决策应以价格信息为指导,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此外,合理的资源价格是沟通国内、国际资源市场的桥梁。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特点是政府放松了对价格及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和分配的管制,部分资源产品基本实现了市场定价。为了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政府在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中应发挥对资源市场价格调控作用,其目的是抑制资源市场的垄断性,在保证全社会福利得到改善的条件下,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合理的资源价格结构还必须正确理顺资源、原料和产品之间的价格关系。

3.建立资源战略储备制度。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石油、铜、铁等战略性资源一旦发生进口供应中断危机,将会引发经济不稳定和国家资源安全受到威胁。因此,我国应及早建立战略性资源储备制度,以保障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资源市场的良性循环。

根据国外的经验,制定涉及资源储备的相关法律制度,资源储备的对象应以我国长期依赖进口的短缺资源为主,如铁矿、石油、铜、钾盐等。首先,设立国家储备经营管理公司,具体负责战略储备管理工作,如确定储备种类和指标、经济政策和动用规则,安排专项预算和年度储备计划,等等。其次,设立国家资源储备和企业资源储备并举制度。国家储备是中央政府直接投资、生产和控制的后备资源,以封存为主,不轻易动用;而企业储备是资源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履行法定义务的储备量,即保有的最低库存量,是从属于国家资源储备体系之下的商业储备。第三,建立资源储备统计报告制度。通过对资源生产、销售、进出口、库存等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政府可及时跟踪、监测资源供需形势和市场变化,对资源储备规模、应急情况下的储备投放等进行决策。第四,建立资源储备建设专项资金。国家储备应由中央财政直接投资完成,企业储备费用则由企业承担,国家采用部分资助、贴息以及贷款等方式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

(三)增加进口,实施贸易平衡战略

根据“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进出口基本平衡的思想,需要我们从转变观念、完善政策、理顺机制等处入手,为企业扩大进口提供更好的条件,促进资源进口多元化,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1.明确适度扩大进口的战略思路。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争创外汇的出口导向型外贸政策,对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储备,增强了抗击金融风险的能力。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它带来的较大负面影响,如导致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外汇储备飙升、贸易摩擦逐年递增、人民币升值压力巨大等等。因此,现阶段需要我们以新视角、全方位重新认识进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功能和作用,即引擎式拉动经济增长、统筹解决资源瓶颈、加速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有效缓和贸易摩擦、不断提高国内竞争活力、直接带动出口,从而实现出口向进出口并重的战略思想转变,适度扩大进口规模,努力保持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平衡,实现三个确保:即确保我国急需的重要资源和关键技术装备的稳定供应,确保经济平稳增长,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2.设立进口贸易发展专项基金,进口金融信贷支持。建议设立进口贸易发展专项基金,用于鼓励进口贸易企业的进口和进口贸易重点领域的发展。扩大进口贸易规模,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行为,更重要的是需要政府的参与,特别是重点进口领域,需要政府的直接干预和统筹安排。设立专项基金,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扩大进口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助于规范引导。这种鼓励做法在WTO协定的范围内也是允许的。另外,贸易发展基金应更多地倾向于扩大进口,中国进出口专业银行等应通过设立进口信贷,对国家鼓励进口的产品,提供中长期的贷款或者担保。

3.调整关税结构、扩大进口额度。(1)要调整进出口关税结构,通过关税的增减,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鼓励企业更多地进口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资源和商品,如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和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等。(2)扩大进口额度,减少进口商品限制种类。可以考虑对进口商品进行分类指导,划分成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实行分类管理。(3)要简化进口手续。根据世界银行《2005年世界发展指标》统计资料,中国清关需要7.9天,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6.7天)。这表明中国在扩大进口,实施贸易便利化方面,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4.扩大加工贸易进口规模。当前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创造的贸易顺差数倍于外贸顺差总量。应鼓励加工贸易原料进口,利用国外的矿产资源制造成品后再销往国外,既节省了国内资源、保护了国内环境,又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制造业熟练的劳动力、低廉的制造成本为加工贸易的发展提供要素支持,同时还有助于解决贸易平衡问题,可谓“一举数得”。另外,引导加工贸易与当地产业的配套,并加强加工贸易企业的产业根植性。

5.建立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应充分调动各部门的主动性,构建商务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进出口银行、海关总署之间的协作机制,形成进口调控的整体合力。一方面要加强进口贸易宏观监测与管理,及时发布各类商品进口数量、价格统计及其发展的趋势分析,完善进口行政许可制度、制定进口技术法规与标准等措施;另一方面,制定重点商品的进口参考价格,加强对外资企业进口的监控,阻止其通过“高进低出”方式向境外转移利润,并实施严厉的惩罚措施。

(四)鼓励资源型企业“走出去”,保持资本流入和流出的平衡

由于长期以来资本输出受到严格的审批限制,加上企业在国际投资、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强,导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的发展起步较晚,严重滞后于利用外资的发展水平。

但是从人均GDP来看,我国已全面进入邓宁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的第三阶段,即对外直接投资加速起飞阶段。2005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4040元(按官定汇率约合1750美元),而且有一半的省市人均GDP超过1500美元,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些大城市已接近和达到5000美元。另外,高达8188.72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也意味着我国具有很强的对外投资能力。

1.明确企业境外资源开发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中国海外矿产资源开发的目标任务是:充分发挥地缘政治外交优势,构建周边矿产资源合作开发圈,建立一批紧缺资源的稳定海外生产供应基地和资源储备基地,为国家长期、稳定、经济合理地利用国外矿产资源提供保障;打造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的跨国矿业集团,培养一批既懂专业又精通国际化经营、国际资本运营和矿产品贸易的企业管理人才,使我国勘查开发世界矿产资源的竞争能力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加快优化我国矿业结构和建立现代矿业经济体系。

2.设立国家境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探基金。为了实质性启动矿产资源“积极走出去”的战略,建议国家尽快决策设立境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探基金,主要用于海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开发,扶持企业进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境外矿产风险勘探基金,是一种以中央财政预算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并由政府管理的政府性基金。其中,财政预算部分,目前主要可以从中央财政增量投入、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资金、中央所得矿产资源补偿费、海外矿产品返销国内上缴的税收和探矿权使用费价款中各拿一块,滚雪球式发展,逐年递增。与此同时,国家要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鼓励企业到境外进行风险勘查和开发投资。在基金和管理与使用上,应有偿使用与风险投入并举。对风险勘查项目,实行自筹资金和基金投入相结合,项目如获成功,按项目各方出资比例享受权益;项目失败,经过基金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核销;对于境外开发项目、收购或参股项目,按低于同期国家投资银行利率有偿使用基金。通过滚动运作,达到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之目的。

3.构建完善的海外矿产开发的财税和金融支持体系。促进中国海外资源直接投资的发展,必须在财政税收、金融外汇、服务等方面形成配套和鼓励中国企业对外矿产资源直接投资的有效政策体系。(1)把外汇货币储备与矿产资源实物储备、期货储备紧密结合,将矿产期货仓单视作一种新型外汇组合品种,通过变换资产存在形式来提高金融资产的质量,规避金融风险和汇率风险,提高抵御国际价格大幅波动的能力,增强中国资源安全;(2)给予海外投资开发的矿产品与国产矿石同等待遇,适当减免进口增值税和关税,提高海外权益矿产的市场竞争力;(3)允许从事境外资源风险勘探开发业务的企业在境外注册全资子公司,以防止发生风险追索国内母公司法律责任,同时子公司有权对外融资并在国外上市;(4)银行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境外矿产开发项目的政策性贷款利率,原则上应优惠于国内同类项目;(5)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即允许跨国公司向海外投资保险机构申请投保,一旦发生承保范围内的风险事故,由海外投资保险机构根据保险合同向海外投资者赔偿损失;(6)建立国家海外投资损失准备金制度,参与海外投资的中资企业享受海外亏损提留、国内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

4.组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资源跨国集团。首先,打破各种制度约束,对矿产企业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联合、重组、兼并,将优质的国有资本打包,培育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矿业公司。其次,进一步理顺国内大型矿业企业的组织制度和管理结构,稳步推进公司产权结构多元化,规范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导向对公司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设计,加快主副业分离,真正实现从管理模式和营运机制上的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第三,鼓励大型矿业集团实施技术创新战略,不断增强科技研究和科技攻关能力,开拓找矿新领域和新地区,加强二次资源、非传统矿产资源如深海底矿的开发利用,扩大资源利用广度和深度,为资源安全提供技术支撑。最后,应进一步加强与世界资源供应国和消费国政府、国际资源组织和跨国资源公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和利益纽带。

注释:

①尽管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以来二者差距却不断缩小,2005年GNP甚至大于GDP,但考虑到这4年期间,我国共实际利用外资2390亿美元,远高于以前,而对外投资不足300亿美元,所以实际上GNP与GDP的差额在扩大。

②数据来源:邬沛民著:《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安全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第24页。

③消费量按精镍计算,资料来源:张苺:《1995—2004年世界和我国铜铝钼镍钴金属生产消费贸易综述》。

④http://info.pf.hc360.com/2005/10/28110539354.shtml。

⑤王大用:《产业结构重型化之辨》,《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36期。

⑥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世界矿产资源年评(2001—2002年)》,2003年。

⑦http://www.stcsm.gov.cn/news/detail.asp? pid=83323。

⑧资料来源:《科技日报》2002年12月28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

⑨对我国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指标的分析评价,《中国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http://www.clr.cn/front/chinaResource/read/news-info.asp? ID=86743。

⑩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6);《中国矿产资源年报》(1999~2005)。

(11)http://bbs.lrn.cn/biog.php? tid=614&starttime=1159632000&endtime=1162310400。

(1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2006)。

(1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

(14)《2006中国如何应对贸易摩擦》,http://www.chinaccm.com2006-1-5 10:13。

(15)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6)。

(16)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6)。

(17)1996年的系数按照合同利用外资金额的相应比例计算。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国民生产总值的飞跃--中国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长远目标_贸易顺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