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胁迫和变温处理对李子生理特性及组织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

低温胁迫和变温处理对李子生理特性及组织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

孙秀兰[1]2001年在《低温胁迫和变温处理对李子生理特性及组织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黑琥珀李和串红李为试材,研究了低温胁迫和变温处理对李子生理代谢和组织结构的影响机制,揭示了李子冷害的生理特性和组织结构变化,分析比较了间歇升温、0~10℃双温循环、0~6.6℃双温循环和逐步降温四种变温模式对控制李子冷害的效果,并以-0.5~0℃恒低温贮藏为对照,确定了延缓和减轻李子冷害发生的最佳变温模式,探讨了各变温模式的作用机制,为李子商业化贮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研究结果表明,-0.5~0℃恒低温贮藏对李子具有低温胁迫作用,黑琥珀李和串红李在贮藏40d时,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冷害症状,随贮藏期的延长,冷害加重。冷害引起黑琥珀李和串红李细胞膜透性增大和膜脂过氧化程度提高。细胞膜透性增大先于冷害症状的外在表现,故细胞膜透性的变化可以作为预测黑琥珀李和串红李冷害发生及其严重程度的指标。-0.5~0℃恒低温贮藏45d和30d,分别是黑琥珀李和串红李发生不可逆冷害的临界期。 低温胁迫促使黑琥珀李和串红李PPO、POD活性升高,多酚物质含量降低,促进果肉褐变;打破PG、PE酶平衡系统引起果胶质代谢紊乱;导致还原糖和可滴定酸含量快速下降,影响风味和货架期。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伴随冷害症状的出现,黑琥珀李和串红李细胞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贮藏中期,表皮细胞下陷,细胞壁不均匀加厚,细胞拉长,细胞间隙增大,并有部分细胞破损;贮藏后期,角质层断裂,表皮细胞发生层迭,细胞严重扁平化,细胞内容物外泄,细胞之间互相贯通,大部分细胞已崩溃,细胞间隙中存在大量絮状物质。 采用间歇升温处理可以有效地缓解低温胁迫,减轻和推迟冷害症状的发生,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获得较好的贮藏品质和较长的货架寿命。间歇升温为黑琥珀李和串红李最佳的变温模式,具体操作为:-0.5~0℃贮藏15d,移至18~20℃保持1d,然后转回-0.5~0℃贮藏,如此重复。 间歇升温的作用机制表现为:通过多次短期升温处理,不断修复细胞膜损伤,抑制细胞膜透性增大和膜脂过氧化程度的提高;抑制与细胞内膜结合的PPO、POD活性升高和多酚物质含量降低;维持PG、PE酶平衡系统,恢复正常果胶代谢,保持较高硬度;抑制还原糖含量和可滴定@含量的下降,获得良好的贮藏品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果实细胞结构较为完整,可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 采用0~10C和0~6.6C双温循环可以控制低温伤害,但因高温持续时间较长,促进果实后熟衰老,使得膜脂过氧佃跟提高,PPO、POD活性增强,加速果肉褐变,使PG、PE活性高峰提前出现,庄进果胶代谢,从而影响贮藏品质和货架期。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贮藏后期纫出出现波纹状皱稻,表明失水严重。 贮前采用从10’C开始逐步降温处理,不能缓解低温胁迫,贮后果实褐变率较高。逐步降温处理促进细胞膜透性增大,n、POD活性增强,打破PG、陀平衡,导致果胶代谢紊乱。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大部分细胞崩溃死亡。该处理冷害严重程度与-0.5~0℃恒低温贮藏相当。

张银志, 孙秀兰, 刘兴华, 张华云[2]2003年在《低温胁迫和变温处理对李子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了低温胁迫和变温处理对李子生理代谢的影响,揭示了李子冷害的生理特性和变温处理的影响机制,分析比较了间歇升温和逐步降温两种变温模式对控制李子冷害的效果。结果表明,-0.5~0℃对李子具有低温胁迫作用,冷害引起细胞膜透性快速增大,MDA含量的急剧上升,打破PGPE酶平衡系统,引起果胶质代谢紊乱。间歇升温即-0.5~0℃贮藏15d,升温至18~20℃保持1d,然后转回-0.5~0℃,如此重复,可抑制细胞膜透性的增大和膜脂过氧化程度的提高,维持PGPE酶代谢平衡,为最佳变温模式。

付婷婷[3]2011年在《“大五星”枇杷采后低温冷害及变温处理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四川特产的“大五星”枇杷为试材,比较了采后枇杷果实在冷害温度[(3±0.5)℃]和非冷害温度[(8±0.5)℃]两个温度(其中以(8±0.5)℃为对照)下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揭示了“大五星”枇杷采后冷害生理特性;针对枇杷采后冷害木质化严重的情况,研究了程序降温、间歇升温对冷害控制的作用效果,并揭示其可能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如下:试验证实(3±0.5)℃恒低温贮藏对“大五星”枇杷具有低温胁迫作用。在贮藏10d时,冷害症状显现,并随着贮藏期的延长冷害逐渐加剧,到贮藏结束时,冷害指数达到39.25%。冷害导致呼吸代谢异常,引起“大五星”枇杷细胞膜透性增大和膜脂过氧化程度增加;促使果实活性氧代谢酶(SOD、CAT)及木质化相关酶(PAL、PPO、POD、CAD)活性升高,硬度和木质素含量增加,促进果肉木质化程度增大;促使可溶性固形物、Vc含量、可滴定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下降,使糖酸比失调,水分减少,营养物质严重降低,影响枇杷风味。采用间歇升温Ⅰ处理,可以有效地减轻和推迟冷害症状的发生,减轻木质化败坏程度,保持较好的贮藏期和货架期品质,维持正常生理代谢,贮藏至48天时,间歇升温Ⅰ处理的果实腐烂率为15.83%,其次为程序降温20.83%,间歇升温Ⅱ21.67%和对照28.33%。间歇升温Ⅰ为“大五星”枇杷采后最佳变温模式。间歇升温Ⅰ可能的作用机制为:通过多次短期升温处理,抑制细胞膜透性增大和膜脂过氧化程度增加;抑制PAL、POD、PPO、CAD活性升高和木质素含量增加,保持较高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获得较好的贮藏品质。冰冻切片显微结构观察发现,间歇升温Ⅰ处理的果实细胞组织结构破坏较对照轻,也有利于维持细胞结构的完整。对香气成分的研究表明:间歇升温Ⅰ处理的香气成分种类和含量均优于对照处理的果实。

谭兴和[4]2004年在《冷热处理降低柰李冷害的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柰李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由于柰李上市季节集中在夏季高温时期,所以采用常温贮运的方法很难延长其货架期以满足广大群众的长期需要。低温贮运可以提高贮藏效果,但在低温条件下长时间贮藏,果实会出现冷害现象,影响产品的品质、贮藏期和销售。为了提高贮运效果,延长柰李的货架期,有必要进行冷藏冷运,但要有配套的技术来控制冷害的发生,才能顺利地推广冷藏冷运技术。本试验以柰李为原料,研究不同贮藏温度、变温贮藏、冷冲击、热激等物理措施,对控制柰李冷害的效果和机理的影响,探讨各处理对热激蛋白、果实内源激素产生和消长的影响,各处理对细胞结构和贮藏品质的影响,试图为控制柰李冷藏冷运中的冷害提供可靠和安全的措施及其理论依据。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不同温度(3℃;5℃)、变温贮藏(处理1为3℃贮藏30d后用常温处理1d,再用3℃贮藏;处理2为3℃贮藏40d后用常温处理1d,再用3℃贮藏)、冷冲击处理(用0℃的冰水分别处理1h、2h、3h和4h)、热激处理(36℃处理4h;36℃处理8h;40℃处理4h;40℃处理8h;44℃处理4h;44℃处理8h;44℃处理0.5h;44℃处理1h)对在3℃下贮藏的柰李热激蛋白产生和变化的影响;对果实中赤霉素GA_3、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和玉米素核苷ZR的产生和变化的影响;对细胞结构和贮藏效果包括贮藏期、腐烂率、冷害发生率和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探讨以上各处理与柰李冷害发生情况及其机理之间的关系。 试验用果为新鲜柰李,贮藏温度为3℃,果实用0.04mm厚的聚乙烯薄膜袋包装,每袋30个果,3次重复。热激蛋白的分析采用SDS-PAGE(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激素测定采用HPLC法;细胞结构观察采用石蜡切片、FAA固定、爱氏苏木精整体染色、梯度酒精脱水、Olympus BH—2型显微镜摄影观察。数据采用Excel,SPSS进行统计分析。 1 不同贮藏温度的试验结果表明,(1)柰李用3℃贮藏30d,冷害果百分率达到5.57%;用5℃贮藏70d时,冷害果为0。贮藏期间,在5℃下贮藏的柰李共有14个条带的蛋白质降解速度比在3℃贮藏的慢。表明适合的贮藏温度之所以可以抑制冷害的发生,是由于其热激蛋白降解速度慢的缘故。(2)在3℃或者5℃的冷藏过程中,奈李果实内源GA3存在一个累积的过程,3℃贮藏的奈李果实的GA。高峰出现得比5℃贮藏的奈李早。IAA和GA3含量在贮藏期的变化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GA3可能抑制IAA的分解。ABA在奈李冷藏过程中也有一个累积的过程。5℃贮藏的奈李果实内源ABA一直比3℃贮藏的高,冷害发生较轻。贮藏过程中,奈李果实内源ZR含量在3℃下有起伏变化的趋势,形成了一个明显的高峰,而在5℃下贮藏则变化平稳。(3)与3℃相比,用5℃贮藏奈李,能够抑制细胞膜透性的提高,减轻冷害发生率,避免果实冷害损失。但其果实硬度、可滴定酸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进程加快。综合果实的各项贮藏指标,我们认为,采用5℃贮藏奈李比3℃更好,贮藏时间以65d左右为宜。 2变温贮藏试验结果表明,(l)奈李在3℃下贮藏70d,CK的冷害率为6.67%,处理1为2.22%,而处理2达到了11.H%。表明处理1可以减轻果实的冷害,而处理2则会加重果实的冷害。处理2诱导了9种热激蛋白的增加,同时还诱导了3种新的热激蛋白的产生,但这些热激蛋白主要是SHSPS,而SHSPS主要起调节作用,mHSPS才起结构作用,增强细胞对逆境的耐受能力。处理2诱导了热激蛋白的增加或产生,但并未使果实的抗冷性增加。所以,尽管(2)2和CK的奈李在贮藏期间工从的含量都呈下降趋势。处理l的常温处理处理1、1d后,IAA含量急剧下降,但在以后的冷藏过程中,工从含量有一个回升的过程,而CK和处理2的IAA含量却都在持续下降。奈李在冷藏过程中的GA3水平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G凡的诱导效果与变温处理的时期有关,处理1和处理2的奈李果实经过升温处理ld后,内源GA3上升,处理1比处理2更加明显。冷藏期间,ABA含量总的变化趋势是前期上升、后期下降。奈李冷藏过程中ABA的含量与果实抗冷性有关,ABA含量越高,果实冷害发生率愈低。CK的奈李果实在贮藏期间,ZR的含量呈现出一个先急剧升高,后急剧下降的趋势。处理1和处理2的果实经过变温处理后,其ZR含量均急剧减少,但贮藏后期却都保持了比CK较高的水平。从降低冷害的效果而言,处理1比处理2好。变温处理方式与奈李果实内源激素IAA、GA3、ABA、ZR含量和果实的冷害发生率有关。(3)奈李贮藏在3℃下发生冷害的临界期是30d一4例,在30d时进行升温处理,对于改善果实贮藏品质、维护果实结构的完整性、克服果实的冷害,均有一定效果。但在贮藏40d时进行升温处理,则对于保持果实的贮藏品质和克服冷害,会有负面影响。 3冷冲击处理试验结果表明,(l)CK果实用3℃贮藏30d,冷害发生率达到了5.5.7%,以后还在逐步增加,70d时达到6.67%;而采用0℃冷冲击lh、2h、3h、4h处理的奈李果实,贮藏7Od都未见冷害发生,冷冲击lh为最佳处理时间。各处理均未诱导热激蛋白的产生,但第6、9、13、15、16、一7、25、33号条带浓度降低的速度比较慢,且第6、9、13、15、16、17号条带均在mHSPS范围

林婕[5]2016年在《甘薯贮藏保鲜及抗冷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甘薯作为传统的粮食作物,因其丰富的营养保健价值,受到消费者广泛青睐。甘薯食用品质的提高是甘薯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甘薯的优质贮藏是提高甘薯商品品质的首要前提。然而甘薯是冷敏性食物,冷害抑制了甘薯低温贮藏技术的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了甘薯的低温贮藏技术、冷激处理抑制甘薯冷害的效果及其生理生化机制,为甘薯贮藏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内容及结果分述如下:1、甘薯贮藏温度的筛选试验:将甘薯分别置于(7±0.5)℃、(10+0.5)℃、(13±0.5)℃、(16±0.5)℃冷库中贮藏,研究不同贮藏温度对甘薯呼吸强度、失重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淀粉、纤维素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7℃、10℃的低温贮藏能有效抑制甘薯呼吸,较好地维持甘薯质地,减少可溶性糖、淀粉、抗坏血酸等营养物质的消耗和降解。然而,7℃条件下长期贮藏会造成甘薯冷害,呼吸异常、品质下降。10℃以上的贮藏温度虽无冷害现象的发生,但贮藏后期甘薯呼吸旺盛,营养物质消耗过快,失重率高,容易造成软腐,失去食用价值。故而,在所实验的温度范围内,可以认为10℃是甘薯的最适贮藏温度。2、冷激处理抑制甘薯冷害效果研究:甘薯分别置于0℃和5℃冷库中处理3h、6h、9h、12h,对照组不做处理,随后置于7℃冷库中贮藏。结果表明,在0℃3h和5℃9h的处理条件能有效降低甘薯的冷害发生率和冷害指数,刺激甘薯游离脯氨酸含量累积,显着抑制了甘薯呼吸强度的波动和细胞膜透性的增大,有效减少了可溶性固形物的损失。同时,通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提高了甘薯对低温的适应性。3、冷激处理对甘薯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0℃冷激3h、5℃冷激9h和对照组的甘薯为试材,研究了甘薯低温冷害期间甘薯体内抗氧化活性成分和总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冷激处理使甘薯抗氧化物质得到有效保持,延缓了抗坏血酸的降解、以及总酚和类黄酮在后期的丧失。同时,冷激处理有效提高了甘薯的总抗氧化活性,冷激处理对甘薯低温冷藏期间抗氧化能力的保持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冷激处理抑制甘薯冷害生理机制探究:以0℃冷激3h、5℃冷激9h和对照组的甘薯为试材,研究了冷激处理对甘薯活性氧代谢及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0℃C3h及5℃9h冷激处理有效抑制了甘薯低温胁迫中02--和H202含量的上升,提高了SOD、CAT、POD、APX酶的活性,使甘薯清除自由基能力增强。冷激处理抑制了内源GA3含量的升高,提高了ABA和IAA的含量,从而达到有效减缓甘薯冷害的目的。由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可知,诱发甘薯冷害的主要指标是02-。影响甘薯细胞膜透性的关键因素是H202和Oz-。活性氧清除酶SOD、CAT以及非酶抗氧化物质总酚、抗坏血酸共同作用从而抑制了甘薯冷害。

史辉[6]2005年在《李贮藏保鲜技术与褐变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我国栽培的李(Pronouns Salicina Lindl)的两个品种,澳李14和美国紫李为试材,采用气调、保鲜剂和变温等方式贮藏采后李果实,并定期测定果实生理生化和品质指标,对腐烂和褐变进行统计,以找到李适宜的贮藏条件。通过对贮藏期间各处理果实的褐变度、抗氧化酶活性、抗氧化剂含量、膜质过氧化水平、总酚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进行动态分析,研究它们与褐变的关系,试图阐明李酶促褐变的机理。同时还对引起果实褐变的关键酶-多酚氧化酶的酶学特性进行研究,以找到控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办法。为解决李采后贮藏问题,控制其贮藏和加工过程中的酶促褐变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 1.李适宜的气调贮藏条件为低O_2和低CO_2:研究发现6%-8%O_2+0%-1%CO_2的气调贮藏条件显着抑制了采后澳李14果实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呼吸速率和固酸比的上升,果肉褐变,延长贮藏时间,贮藏50天果肉不褐变。但澳李14果实对CO_2十分敏感,当O_2的浓度不变,CO_2的浓度升为4%-6%时,澳李14果实出现无氧呼吸,呼吸速率加快,褐变严重。当CO_2的浓度继续升高时(浓度为6%-8%),无氧呼吸加快,褐变更严重。 2.室温下,保鲜剂对李果实品质的保持和贮藏寿命的延长均不起作用:1-甲基环丙烯和壳聚糖两种保鲜剂不能显着抑制室温下澳李14和美国紫李果实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及固酸比和呼吸速率的上升,对减轻李果实的腐烂不起作用,不能延长贮藏寿命。 3.低温下,保鲜剂对贮藏的李果实品质的保持有作用,但对抑制果实褐变没有作用:1-甲基环丙烯和壳聚糖对降低采后李果实的呼吸速率,维持果实硬度和糖酸等品质的稳定有很好的效果,但对于低温胁迫下,果实生理紊乱而产生果肉褐变的抑制效果不佳。腐烂不是李低温贮藏的主要的问题,果肉褐变才是影响李贮藏期的关键。 4.变温贮藏具有减轻冷害的作用:间歇升温和热处理,可以适当恢复因冷害而降低的细胞抗氧化活性,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减少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积累,修复冷害所破坏的细胞膜结构,抑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强化抗低温防御系统,维持细胞分室结构,阻止多酚逆境代谢发生,使冷害和褐变症状得以延缓和减轻。同时,还可抑制可滴定酸含量的减少和固酸比的上升,延缓后熟衰老,间歇升温贮藏两个月果实品质良好。初步认为,-0.5-0℃贮藏,每15d加温至18-20℃并保持1d,是美国紫李获得综合优良品质的适宜变温模式。 5.李低温酶促褐变机理的研究:李低温褐变是冷害损伤的表现,褐变是由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其机理可能是由于低温胁迫下,果实抗氧化酶(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活性和抗氧化剂(包括抗坏血酸、谷胱甘肽等)含量下降,

邱佳容[7]2015年在《冷激处理减轻香蕉果实冷害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香蕉是芭蕉科(Musaceae)芭蕉属植物,是世界贸易量及消费量最大宗的水果之一,也是我国种植量很大的一种水果,在我国南方多个省份都有种植,而且一年四季都有结果。香蕉以其营养丰富、芳香味美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低温贮藏是我国使用最广泛且最有效的果蔬保藏方法,但香蕉对温度很敏感,低温容易使香蕉发生冷害,从而不能正常后熟;而在常温下香蕉的新陈代谢和呼吸作用旺盛,会加速成熟衰老,从而使香蕉很快失去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不利于香蕉产业的长远发展。冷激处理是对采后果蔬进行不致发生冷害和冻害的短时低温处理,以提高果蔬抗冷性和贮藏品质的物理保鲜方法。但目前我国对冷激处理减轻香蕉冷害机理的研究甚少。本文采用远低于香蕉冷害临界温度的低温进行冷激处理,筛选有效的处理时间和处理温度,研究冷激处理对香蕉果实低温贮藏期间后熟和抗冷性生理指标、活性氧代谢、脂氧合酶和膜脂脂肪酸、内源多胺和乙烯等的变化规律的影响,以初步探讨冷激处理减轻香蕉冷害的机理,为我国香蕉的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冷激处理对香蕉果实后熟及抗冷性的影响香蕉果实经0℃冷风分别处理2h、3h、4h、5h和3C冷风分别处理4h、6h、8h、10h后置于(8±0.5)℃冷库中贮藏,对照果实直接置于(8±0.5)℃冷库中贮藏,贮藏30d后置于(20±0.5)℃恒温箱中催熟,观察冷害症状和后熟情况,并定期取样测定3℃冷激处理6h的香蕉果实在(8±0.5)℃贮藏期间抗冷性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冷激处理能显着降低冷害指数、提高后熟品质以及延长货架期。此外,冷激处理还延缓了香蕉果皮细胞膜透性上升,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提高了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综上所述,3℃冷激处理6h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持香蕉果实的后熟品质、延长货架期,而且还能显着地提高香蕉果实在低温贮藏期间的抗冷性。2.冷激处理对香蕉果实活性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3℃冷激处理6h对香蕉果实在低温贮藏期间活性氧代谢的影响,以探讨冷激处理减轻冷害作用的机理。用3℃冷激处理香蕉果实6h后置于(8±0.5)℃贮藏,以不经过冷激处理的作为对照组,定期取样并测定相关生理指标。研究表明:冷激处理抑制了 O2-和H202含量的上升,延缓了 SOD活性的下降,提高了 POD、CAT和APX的活性。综上所述,3℃冷激处理6h通过延缓酶活力的降低,提高组织防御体系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从而减轻了香蕉果实冷害的发生。3.冷激处理对香蕉果实脂氧合酶和膜脂脂肪酸的影响研究3℃冷激处理6h对香蕉果实脂氧合酶活性和膜脂脂肪酸组分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香蕉果肉中含有8种脂肪酸,分别为十叁烷酸(C18:0)、十七烷酸(C17:0)、顺-10-十七碳烯酸(C17:1)、反亚油酸(C18:2)、亚油酸(C18:2)、花生酸(C20:0)、γ-亚麻酸(C18:3)和α-亚麻酸(C18:3);饱和脂肪酸以十叁烷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以亚麻酸为主。(2)与对照组相比,冷激处理明显地抑制了 LOX活性、十叁烷酸、十七烷酸、花生酸含量的上升;有效地延缓了顺-10-十七碳烯酸、反亚油酸、亚油酸、γ-亚麻酸、α-亚麻酸含量的下降,维持较高的膜脂不饱和脂肪酸指数和膜脂脂肪酸不饱和度,从而增强香蕉果实的抗冷性。4.冷激处理对香蕉果实内源多胺和乙烯的影响研究3℃冷激处理6h对香蕉果实内源多胺和乙烯的影响及其与冷害的关系。用3℃冷激处理香蕉果实6h后置于(8±0.5)℃下贮藏,以不经过冷激处理直接置于(8±0.5)℃的作为对照组,定期测定香蕉果实内源多胺和乙烯的含量。结果表明:Put与乙烯生成存在比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随着乙烯生成的增加,Spd和Spm含量会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3℃冷激处理6h可明显降低香蕉果实的乙烯释放量和Put含量,并延迟二者峰值的出现,同时延缓了 Spd和Spm含量的下降,从而减轻香蕉果实冷害的发生。

公谱[8]2010年在《采收成熟度和1-MCP处理对冷藏晚香蕉李果实品质和褐变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李子在冷藏期间,随着果实后熟和组织衰老,常常发生不同程度的果肉褐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李子的果实品质和商品价值。本研究以晚香蕉李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采收成熟度和不同浓度1-MCP(1-甲基环丙烯)处理对晚香蕉李贮藏品质和果肉褐变的影响,探讨了适于冷藏的采收成熟度和冷藏条件下1-MCP的适宜处理浓度,为晚香蕉李子的贮藏保鲜提供了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中成熟度(果实黄白色面积占2/3,香气明显,手感较软)果实品质远高于低成熟度果实,与成熟果实接近,果实呼吸强度、丙二醛含量和PPO酶活性较低,贮藏后期仍能维持较低膜透性,褐变程度比另外两种成熟度都低,为最适宜冷藏的采收成熟度;2.冷藏过程中,1-MCP处理并没有维持较高的果实硬度,反而使果实硬度有所下降,对总酸含量的影响也没有明显的规律性。1-MCP处理维持了较高的总糖含量,明显抑制了果实的呼吸速率、膜透性的改变、MDA(丙二醛)含量的升高、PPO活性、总酚含量的升高和褐变,并延迟了呼吸高峰的到来。3.冷藏条件下1-MCP处理的最佳浓度为500nL/L。该处理维持了较低的膜透性、MDA含量、PPO活性和总酚含量,其果实褐变程度也较低。4.1-MCP处理明显抑制了贮藏30天后货架期内晚香蕉李果实的呼吸作用、膜透性的改变、MDA的生成、总酚含量的生成和腐烂褐变,并能维持较高的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总酸含量,而对果实硬度和PPO活性的抑制效果并不明显。5.对贮藏60天后货架期晚香蕉李果实,1-MCP处理仍能抑制其呼吸作用、膜透性的改变、MDA的生成、PPO活性和腐烂褐变,并能维持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总酸含量,而总酚含量、果实硬度则和对照果实没有明显的区别。

王利平[9]2009年在《两种线状病毒分子变异的研究及热处理对梨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对来源于中国的砂梨和加拿大温室与作物加工研究中心国家种质资源圃苹果和西洋梨的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 chlorotic leaf spot virus,ACLSV)分离物和核果类上的樱桃绿环斑驳病毒(Cherry green ring mottle virus,CGRMV)分子变异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明确了苹果褪绿叶斑病毒和樱桃绿环斑驳病毒的分子变异情况以及进化上的亲缘关系,为苹果、梨和核果类病毒的发生、防治奠定了基础。栽培无病毒种苗是减轻这些病毒危害的重要途径,热处理技术也广泛应用于无病毒果树种质培育中。为探索适合梨病毒的脱毒处理条件,建立更加有效的脱毒技术,本研究分析了热处理对病毒在离体植株中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降低茎尖病毒浓度,对基部无影响,这种作用的不均匀性是否触发了热处理的某些抗性机制仍不清楚,进而以热处理和正常培养砂梨离体植株为研究体系,构建cDNA差减文库,筛选热处理诱导下与病毒互作的相关基因,深入分析热处理对病毒生活史及植物基因表达解析热处理脱除机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采用生物学法和RT-PCR对加拿大温室与作物加工研究中心国家种质资源圃核果类110个样品检测,结果表明8个样品感染CGRMV,并首次发现了CGRMV侵染李寄主。对扩增的8个CGRMV分离物的CP基因编码的氨基酸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P基因变异很大,分离物之间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0~100%,在进化亲缘关系上CGRMV分离物可以分为两个组群。2.加拿大温室与农作物加工研究中心的国家种质资源圃梨和苹果四种主要病毒的检测结果,采用DAS-ELISA对采集的438份苹果和122份梨样品进行四种主要病毒ACLSV、苹果茎沟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ASGV)、苹果茎痘病毒(Aple stem pitting virus,ASPV)和苹果花叶病毒(Apple mottle virus,ApMV)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病毒复合感染现象普遍,其中ACLSV发生最普遍,其检出率达40%左右,梨样品严重感染了ASPV和ApMV,带毒率高于90%。以总RNA为模板,在检测体系中引入nad5基因作为内标的多重RT-PCR对17份苹果样品的四种主要病毒进行复检,均能扩增四种病毒的特异性目标片断,检测效果较ELISA好。3.ACLSV3′端基因的分子变异研究,以ACLSV-6860/ACLSV-7536为引物,采用改进的CTAB法提取总RNA为模板的RT-PCR对来源于加拿大22个ACLSV分离物和采用TC-RT-PCR法病毒粗提液为模板对来源于中国24个ACLSV分离物的3′端基因进行扩增、纯化、克隆和测序。序列测定表明,目标片断大小为680bp左右,该序列包含3′端CP基因(500nt,占CP核苷酸序列的85%)和3′端NCR序列。对加拿大22个ACLSV分离物的扩增片断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2个ACLSV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4~100%,其中11个分离物序列同源性为100%。参照报道来源于不同国家不同寄主的ACLSV分离物的序列进行进化树分析,加拿大ACLSV分离物分为2个组群,分离物Malus0422、Malus0908和Malus0422与来源日本P205位于同一组群,属于P205型,CP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具有Ala14-Va133-Phe49-Ser104-Met158的保守序列特点,其余19个分离物位于另一个组群的两个不同分支,属于B6型,CP氨基酸具有保守序列Ser14-Leu33-Tyr49-Thr104-Leu158的特点。对来源于中国砂梨的20个分离物和来源于苹果和桃子上的4个分离物与Genbank上登录的来源于不同国家和不同寄主的分离物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树分析,本研究的24个ACLSV分离物属于B6型,进化树分析分为两个组群,两组群之间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为86.3~87.5%和94.0~96.4%。扩增片断为686bp、来源于砂梨的的XSJ,SMJ,QX,PL,CL,QYS,GY和苹果C-AP之间同源性为95~99%的8个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近在进化树中归为为同一组群;扩增片断为680bp,来源于砂梨ZY,JS1,ZSZ,HL1,JQ,FS,SY BY 61-7-7,CX,CS和1个桃子C-P之间同源性为96~100%的12个分离物与来源于砂梨的XG、HL2和2个桃子(C-XA和C-HB)之间同源性为95~99%,位于另一个组群的两个不同进化分支。采用PCR-SSCP技术对中国砂梨的9个样品进行了ACLSV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同源性高于98%位于同一组群的的ZY、ZSZ、HL1、FS、JS1、JQ分离物的SSCP电泳为带型一致的两条弥散带型,位于另一组群同源性为99%的C—XA和HL2分离物的SSCP电泳为泳动带型一致的两条弥散带型。对分离物ZY、JQ和CL多个克隆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ACLSV每个分离物由不同分子变种组成,其中有一个优势变种;优势变种和非优势变种序列间仅几个碱基差异,相似性高达99~100%,说明分离物内部存在遗传变异,ZY和JQ两个分离物的克隆序列进行多重比对,结果表明两个分离物的优势变种的序列同源性为100%。4.热处理对梨离体植株中ACLSV和ASGV分布的影响,本研究对比组织印迹杂交的两种化学显色方法检测病毒核酸产生的杂交信号强度,CDP-Star底物化学发光检测产生的杂交信号强于NBT/BCIP底物化学显色,但信号相对较弱的NBT/BCIP底物化学显色,既具有常规杂交技术的特异性,又可以直接观察病毒在梨离体植株中的分布状况,进而采用组织印迹结合化学发光显色法对热处理过程中ACLSV和ASGV在砂梨离体植株自茎尖到基部每隔0.5mm横切面的动态分布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处理50d后病毒浓度开始降低,植株茎尖无病毒核酸分布,茎干中部病毒核酸也明显下降,而茎干基部仍产生强的杂交信号,根据杂交信号的有无判断,可以观察到在茎尖2mm无杂交信号,表明获得了茎尖2mm的无毒植株,对耐热性高的ASGV病毒,在茎尖0.5mm无杂交信号,得到了茎尖0.5mm无ASGV区域,因此采用组织印迹对热处理材料进行病毒分布分析,直接提供热处理50d后切0.5mm和2mm茎尖继代离体培养可以有效脱除ASGV和ACLSV的信息。5.热处理诱导寄主基因差异表达,以37℃恒温热处理和正常培养的带有ASGV和ACLSV的黄花梨离体培养植株为研究体系,利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SSH)构建了热处理诱导寄主上调和下调基因文库。通过反向Southern斑点杂交技术对两个差减文库进行筛选,经过DNA测序并在已知的核酸与蛋白质数据库中比对分析,发现两个文库中共有149个unigene差异表达,其中热处理诱导寄主上调表达的基因63个,下调表达的基因86个。在149个EST片段中,50%尚不能推断其功能,其余50%涉及抗病防御、转录、信号转导、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等信号途径,揭示了病毒与寄主互作是一个复杂的多基因参与的过程。本研究首次利用SSH杂交技术构建了热处理诱导下热处理正、反相调节梨离体植株差异表达基因文库,筛选得到了病毒与寄主互作相关的基因片段,为认识热处理脱除病毒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尹建华[10]2004年在《黑琥珀李采后生理与贮藏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以黑琥珀李果实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贮藏温度和不同保鲜剂结合不同包装对李果实采后硬度、TSS、TA、总糖、V_C、REC、MDA、POD、SOD、PG、PE、果胶和脯氨酸等品质和生理指标的影响,并探讨了李果实软化衰老的生理机制,为黑琥珀李果实的贮藏保鲜提供了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 采后黑琥珀李果实在20±1℃贮藏过程中,很快就呈现出品质劣变和衰老的生理特征。表现为果实硬度和TA、TSS、总糖和V_C含量的迅速下降,呈现典型跃变型果实的呼吸变化和乙烯生成规律,果实组织的REC和MDA含量持续升高,POD、SOD、PG、PE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在贮藏过程中均呈峰型变化;WSP含量迅速上升,而原果胶含量则不断下降。1±1℃低温贮藏,可较好地抑制果实硬度和TA、TSS、总糖和V_C含量的下降,降低果实的呼吸速率,抑制乙烯生成,推迟PG和PE活性高峰的出现,延缓SOD活性和脯氨酸、原果胶含量的降低,抑制WSP含量的增加,进而延缓了果实的成熟衰老。但低温会诱导POD活性的升高。与1±1℃的低温贮藏相比,3±1℃和5±1℃对果实成熟衰老进程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小。 不同保鲜剂结合不同包装在1±1℃的冷藏条件下,与对照相比,可较好地维持果实TA、总糖和V_C的含量;明显地降低果实的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量;抑制果实组织REC的升高和MDA的积累,保持了细胞膜的完整性;抑制POD活性的升高,保持较高的SOD活性,增强了果实的抗氧化能力;抑制原果胶的降解和WSP含量的上升,抑制PG和PE活性的升高,延缓了果实硬度的降低。另外还明显降低果实的褐变率和腐烂率,延缓果实衰老,从而延长了李果实的贮藏期。但对果实TSS和脯氨酸含量影响不大。 在生产性贮藏试验中,变温贮藏明显降低李果实的褐变率,但加速了果实硬度的降低。处理V(1号保鲜剂+专用保鲜袋+低温贮藏)的贮藏效果最好(?)贮藏60天后,好果率达98%,果实品质较好,是黑琥珀李采后较为理想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低温胁迫和变温处理对李子生理特性及组织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D]. 孙秀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

[2]. 低温胁迫和变温处理对李子生理特性的影响[J]. 张银志, 孙秀兰, 刘兴华, 张华云. 食品科学. 2003

[3]. “大五星”枇杷采后低温冷害及变温处理效果的研究[D]. 付婷婷. 四川农业大学. 2011

[4]. 冷热处理降低柰李冷害的机理研究[D]. 谭兴和. 湖南农业大学. 2004

[5]. 甘薯贮藏保鲜及抗冷性技术研究[D]. 林婕. 福建农林大学. 2016

[6]. 李贮藏保鲜技术与褐变机理的研究[D]. 史辉. 华中农业大学. 2005

[7]. 冷激处理减轻香蕉果实冷害机理的研究[D]. 邱佳容. 福建农林大学. 2015

[8]. 采收成熟度和1-MCP处理对冷藏晚香蕉李果实品质和褐变的影响[D]. 公谱. 沈阳农业大学. 2010

[9]. 两种线状病毒分子变异的研究及热处理对梨基因表达的影响[D]. 王利平. 华中农业大学. 2009

[10]. 黑琥珀李采后生理与贮藏技术的研究[D]. 尹建华. 浙江大学. 2004

标签:;  ;  ;  ;  

低温胁迫和变温处理对李子生理特性及组织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