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新闻奖与媒介整合时代的变迁_普利策奖论文

普利策新闻奖与媒介整合时代的变迁_普利策奖论文

普利策新闻奖及其媒体融合时代之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变论文,新闻奖论文,媒体论文,时代论文,普利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利策新闻奖自1917年首次颁奖至今已达96届。作为世界上最知名的新闻奖之一,其奖项由少到多,不急不慢地因时而变,但是其授奖媒体几无变化,即固定在报纸媒体和两三家与报纸有不解之缘的通讯社,而与同为纸媒的杂志和在20世纪20年代和40年代崛起的广播电视媒体绝缘。然而,到20世纪末,普利策新闻奖的管理者和授奖者意识到,在媒体融合时代再也不能故步自封,因此毅然决定向互联网开放。经过10年光阴,被认为继承纸媒衣钵的新闻网站终于站在了普利策新闻奖的领奖台上。本文所追踪的,就是这一段历经近百年的演化史,尤其是近十多年来普利策新闻奖顺应媒体融合时代的多项改革。

19世纪末,新闻界在欧美国家已经成为一种号称“第四等级”的“文明社会中崛起的一股最为强大的力量”①。所谓前者,在政治上主要是因为独立报刊能够合法监督政府、让政客丑闻频频见光。然而无可否认,独立报业的另一端是商业化导致报界的煽情主义和黄色新闻盛行,包括对大众和名流私人生活的放肆侵犯。而另一个吊诡的现象是,一些有着“无冕之王”光环的新闻工作者却没有受过高等教育,除了受制于知识水准而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之外,其本身的道德操守和专业理念也大受质疑。因此,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就成为当务之急。

可是,直到20世纪初,世界上还没有如今遍地开花的新闻和传媒学院,更谈不上依托知名高等学府的新闻奖。1901年,根据瑞典化学家诺贝尔遗嘱设立、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诺贝尔奖问世,这给普利策以很大启发。因为他早就意识到当时的新闻界面临的问题,并产生了奖掖健康的新闻事业和资助新闻教育的想法。

1902年8月末,普利策口授了一份备忘录,述及在历史悠久的常春藤大学之一哥伦比亚大学捐资设立新闻学院的构想。在这份个人文件的结尾,他说:“顺便提一句,我强烈希望该学院②从我提供的大笔款项中拿出一笔,用来向各类多才多艺、事业有成和出类拔萃的新闻记者和著作家支付每年颁发的奖金。”③

这就是普利策奖的起源。当然,普利策首先考虑的是办新闻学院,其次才是设奖。可是,在大学通识教育方面颇有建树的哥大年轻校长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Nicholas Murray Butler,1862-1947年)与学校董事们在经过谨慎考虑后谢绝了普利策的建议。校方担心,大学培养新闻记者就如同大学培养商人或船长那样,会遭人耻笑。

然而普利策矢志不渝,他在致一名校董的信中写道:“对于我非常钟情的设奖计划来说,我有这样的信心:它在将来最有可能给大学带来益处和声誉,可能要大于新闻学院本身。”④他又撰文论述新闻教育的意义和前景,他预言:“在本世纪结束以前,新闻学院作为专业高等教育的一个特色,将被普遍接受,正像法学院和医学院一样。”⑤

普利策的观点终于说服了哥大校董们,双方于1903年4月10日即普利策56岁生日这天签订协议,规定由普利策出资200万美元,帮助建立新闻学院,其中50万美元“用于奖金或奖学金,以鼓励公益服务、公共道德、美国文学和教育的发展”⑥。普利策要求,在新闻学院成功开办3年之后才能颁发奖金。他于1911年10月29日辞世,哥大新闻学院于1912年9月30日成立,第一届普利策奖则是在1917年6月4日颁发的。

对普利策设奖的构想与诺贝尔奖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异同。其共同点是,都是跨专业的奖,都规定在设奖人去世后颁发。其不同之处包括:普利策奖的获奖人限定为服务于美国报纸和通讯社⑦的新闻从业者(可以是外国人),而诺贝尔奖无国界限制;普利策奖金基金为50万美元,而诺贝尔奖为900万美元的利息;普利策主要对新闻、文学、历史感兴趣,而诺贝尔在历史上则侧重于自然科学;普利策希望及时表彰年内发表的作品,而诺贝尔奖励的对象则往往以其多年的成果获奖。

普利策1904年立下的遗嘱列举了9种奖,其中新闻奖4种,小说、传记、美国史、戏剧奖各1种,新闻学院优等生奖金或奖学金1种。最初拟议的4项新闻奖的内容是:“(1)当年任何一家美国报纸所作出的最无私和最有功绩的公共服务,一枚价值500美元的金质奖章⑧;(2)上一年美国报界对公众的最佳服务史,1000美元;(3)当年撰写的最佳社论,其测评标准是:条理清晰、道德高尚、推理无误和在正确的方向上对舆论具有影响力,500美元;(4)当年某个记者工作的最佳范例,其测评标准是:高度准确、文笔洗练、对公共福祉有所增进、获得公众的关注和尊敬”⑨。后来在1917年首次颁发新闻奖时,将(1)、(3)、(4)分别简化为“为公众利益服务有功奖”(Meritorious Public Service,通常简称为“为公众利益服务奖”)、“社论奖”(Editorials)和“报道奖”(Reporting)。第(2)项奖被简称为“报史奖”(Newspaper History Award),只在1918年颁发过一次。实际上,最初的奖金为每项1000美元。

普利策新闻奖的授奖对象是“每日、星期日出版或者每周至少出版一次的美国报纸”⑩。这里的“美国”,除了首都和50个州以外,还包括从1898年被美国占领起到1946年独立前的菲律宾、位于加勒比海大安的列斯群岛东部的“美国自由联邦”波多黎各和“美国海外属地”美属维尔京群岛,报纸则只限于英文报纸。例如,菲律宾著名外交家卡洛斯·罗慕洛以英文《菲律宾先驱报》记者身份获得1942年普利策通信奖;定居波多黎各的美国报人威廉·多维利尔以英文《圣胡安明星报》主编身份获得1961年普利策社论奖;《维尔京群岛每日新闻》(The Virgin Islands Daily News)1995年获得普利策为公众利益服务奖。

由于1900年重组的美联社、1907年成立的合众社和1909年创办的国际新闻社(合众社与国际新闻社1958年合并为合众国际社)等通讯社在传统上是报界的合作组织,所供应的新闻稿又主要通过报纸发表,因此也有资格参评普利策新闻奖。其中美联社是获奖大户,合众国际社获奖次数要少得多,其他通讯社则几乎无缘(一个例外是无业青年西摩·赫什通过自己成立的小通讯社“电讯新闻社”所发出的关于揭露美军在越南美莱村屠杀事件的报道而获得1970年国际报道奖)。除了报纸和通讯社,像《时代》周刊这样的知名新闻杂志以及广播电视媒体则不能参评普利策奖。

根据1903年协议和1904年普利策遗嘱,普利策要求由哥大校董们颁奖,并设立一个名叫咨询委员会的班底,由该委员会向校董推荐的获奖人具有高度的权威性。普利策还授予该委员会调换作品奖项、更换和撤销获奖人的权力。1912年,由报纸发行人、哥大校长、哥大学者和社会名流组成的委员会正式成立,起初名为“新闻学院咨询委员会”(Advisory Board of the School of Journalism),1954年易名为“普利策奖咨询委员会”,1975年又改为“普利策奖委员会”。

这个不拿报酬的委员会最初由13人组成,从1933年起增为14人,新增者为委员会秘书,由新闻学院教师担任,无投票权。后来其人选扩大到主要报纸主编、新闻经理人和新闻学院院长。1953年,约翰·霍恩伯格(John Hohenberg,1906-2000年)成为普利策奖行政官(administrator)兼咨询委员会秘书,他在其中的22年工作期成为一个传奇。到1990年,普利策奖委员会有18名成员。过去,普利策的子孙中始终有一人入选。哥大校长是委员会当然成员,其中最著名的是在任43年(1902-1945年)的巴特勒和后来的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1890-1969,1948-1953年在任)。起初,委员会成员的任期没有限制;1954年限为3届,每届4年;1979年又将每届任期减至3年。据认为,“在美国新闻界最高的地位莫过于担任普利策奖委员会委员了”(11)。

普利策奖历史上曾实行三级评审制:独立评审组初评和委员会批准,委员会再提交哥大20多人组成的董事会最后通过并公布,因此一度在普利策奖委员会和校董事会之间形成了紧张关系。1975年起董事们将终审权移交给了校长,由于委员会大权在握,它最后向校长“推荐”只是一种客套,因此校长变成了英国国王一般的“虚君”。今天实际上实行的是两级评审制:独立评审组初评和委员会终审。普利策奖的评选程序如下:

参与竞逐者将其作品提交单项奖评审组。

评审组将提名名单交给普利策奖委员会的秘密的小组委员会审议。

小组委员会向全体委员会提出获奖者名单。

全体委员会向哥大校长“推荐”最终获奖者。

校长公布获奖者名单。(12)

担任普利策奖初评工作的是各单项奖评审组。它们最初分别由2~5人组成。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各新闻奖评审组中均有美国报纸主编协会(ASNE)的代表。1935年起,评委均由清一色的新闻学院教师担任,但学院派的主宰同样遭到了一些批评。1940年起,《纽约时报》等报的一些主编以兼职教授身份进入各评审组,给评选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单项奖评委候选人由普利策奖委员会秘书提交给委员会成员考虑,通常上一届的评委在其中占半数,但评委很少有任职两年以上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普利策奖得主受聘担任评委。

如今,各新闻奖评委大多数是主编和发行人,少数是教育家和自由撰稿人。20个独立评审组共有102名评委,他们负责评审21个单项奖,每个类别的评审组由5~7名评委组成(1964-1999年间为5名)。其中14项新闻奖共有77名评委(两项摄影奖设一个评审组),他们是主编、作家或教育家,每年3月会聚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对参评的超过1300组新闻奖申报作品进行审评。3天后,他们就全部14个奖项分别提名3组作品,并向普利策奖委员会提交报告。

90多年来,普利策奖委员会的活动是秘密进行的。该委员会于每年4月初聚首,它拥有调换作品奖项、更换和撤销获奖人的权力,经过两天密集会议讨论和投票,决定各奖项最终得主。几十年来,各单项奖评审组的提名经常被委员会否决,有时排名靠后的最终入围者被改为获奖者,有时委员会可以四分之三的多数票决定另外遴选未获提名者获奖,委员会还有权将某个奖项空缺。如果委员会对评审组的提名不满意,它可以要求行政官通过电话与组长磋商,以确定是否有其他合适的申报。

早期对参加普利策新闻奖角逐的人不限作品数量,因此提交的往往是作者在某一年度的全部作品。随着普利策奖声望日隆,参评者也越来越多,1957年达到761组。从1963年起,对提交作品数量进行了限制,为公众利益服务奖限为20篇文章、漫画或照片,其他奖项不超过10篇文章和社论,而特稿写作奖不超过5篇。尽管如此,每年的评选工作任务仍然相当繁重。1990年和1997年分别为1770组和1470组,2012年为1113组。不过从2012年起告别使用了95年的样报剪贴本,各单项奖评委改用在线评判系统。(13)

普利策新闻奖奖金数目几乎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对于获奖者来说,它意味着其个人事业的飞黄腾达。我们通过对获奖者个人履历的跟踪不难发现,他们日后的发展通常有三个方向:(1)被更知名的媒体录用;(2)在原报社升至重要岗位;(3)成名后离开报界,成为作家或自由撰稿人。

数十年来,普利策新闻奖由最初的3项发展到今天的14项,它们包括:为公众利益服务奖(14)、社论写作奖、社论性漫画奖、现场新闻报道奖、地方报道奖、全国报道奖、国际报道奖、突发新闻摄影奖、特写摄影奖、评论奖、文艺批评奖、特稿写作奖、解释性报道奖、调查性报道奖。

普利策奖最初的资金来源是原始捐赠,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该项目每年都要亏损。1978年,咨询委员会创建一个基金会,以开辟新的财源。如今,财务状况随着两笔捐赠的到来和申报奖项者每组(件)申报作品缴纳50美元评审费而根本改善。然而,委员会依然坚持简朴、低调的行事作风,每年的颁奖仪式会在哥大洛氏图书馆的世界报大厅举行。从1984年起,获奖者从哥大校长手中接过奖品就算是完成了仪式,到场的只有普利策家族成员、职业同仁、委员会诸君和新闻学院教师。普利策奖委员会谢绝将此项活动搬上电视,这些都与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形成了对照。

进入21世纪,在欧美世界风光了400年的报纸垂垂老矣,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相对于广播电视媒体首先摇摇欲坠。美国报纸广告收益自2006年始连续出现下滑,2009年下滑幅度最大,达27.2%。2010年为258亿美元,创25年最低(1985年为252亿美元)。(15)2011年为207亿美元(加上网络版为239亿美元),不及1998年463.7亿美元的一半,跌至60年来新低,60年前的1951年为195亿美元。(16)加上订阅费等,2011年美国报纸产业总营收仅为340亿美元,被Google一个公司的379亿美元超出(17)。

人们公认,报纸这种最早的大众传媒创造了最多的优秀新闻文体: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特稿、社论、专栏文章、时事漫画、新闻摄影……。但是,正如一项针对国际上行业领袖的调查所显示的,报纸行业将在2020年之前消亡(18)。市场经济背景下报业赖以生存的基于广告的盈利模式快要被互联网摧毁了,再优秀的媒体,失去了盈利空间,除了哀叹往昔的荣耀,必须寻找能够接续其传统的新的样式。

如果说当年普利策认定报纸的近亲是通讯社而不是杂志,那么在经历了20世纪广播电视的兴起之后,普利策奖委员会理所当然地将报纸的接班人选定为互联网媒体,因为日报与广播电视虽然共同形成了每日新闻事业,但是电子媒体毕竟与印刷文化的传统迥然有异,加之互联网媒体能够继承报纸的各种文体和样式。

于是,一直密切关注互联网发展的普利策奖委员会在1997年11月宣布,从1999年度评奖开始,新闻奖中最有分量的为公众利益服务奖将向报纸所属网站开放,其理由是,该奖项意在奖掖在呈现新闻报道时用尽所有新闻资源的报纸。具体而言,申请1999年为公众利益服务奖的报纸可以提交存储自家网站内容的光盘,包括只发表于报纸网站、未见于报纸的数据库、互动式图表、视频等(19)。

这虽然看似一小步,仿佛只是报纸内部的“自产自销”,但是它在申报作品的呈现样式上已经是一大突破:向新媒体传播形式开放。此外,它的风向标和指挥棒作用十分明确:既然已经对“内”(报纸网站)搞活了,那么对“外”(非报纸隶属新闻网站)开放就为期不远了。

进入21世纪,普利策奖委员会继续扩大“对内搞活”范围。委员会于2005年12月宣布,从2006年度评奖开始,新闻奖的所有14个奖项将向报纸网站刊登的内容开放,但是限于既发表在报纸纸版上也见诸报纸网站的文字报道和静态图片,其中突发新闻报道奖和突发新闻摄影奖申请作品可以是仅仅发布在报纸网站上的上述两类作品,而为公众利益服务奖早在1999年就不受此限了(20)。

仅仅在一年之后,普利策奖委员会于2006年11月宣布,将在“对内搞活”中迈出一大步:从2007年度评奖开始,申请普利策奖的报社可以提交包括自己网站上发表的文字报道、专栏文章、社论、漫画、新闻图片以及数据库、互动式图表、博客、幻灯、视频等在线材料,但是两项摄影奖限于静态图片(21);而突发新闻报道奖和突发新闻摄影奖放得更宽,其申报作品则可以完全来自报纸网站。普利策奖委员会解释说,此举是普利策奖历史使命的逻辑性延伸(22)。如前所述,美国报业的衰退趋势此时正在加速。

然而,普利策新闻奖真正的“对外开放”,始于2008年12月普利策奖委员会宣布的一项新方针,它让我们在多年的演化过程中见证了一次突变:从2009年度评奖开始,普利策新闻奖的所有奖项将向非报纸隶属新闻网站,即所谓“更多只在互联网上发布的基于文字的报纸和新闻机构”开放,这样的“在线报纸和新闻机构”至少每周更新,并且“主要致力于原创性新闻报道和对时下事件的报道与评论”,而申报作品可以完全是在线内容(23)。

最近3年来,普利策奖向互联网时代的转型进入微调阶段。普利策奖委员会2009年12月宣布,从2010年度评奖开始,对基于文字的在线报纸和新闻网站进一步开放:取消2008年宣布的关于作品必须是“主要致力于原创性新闻报道和对时下事件的报道与评论”的限制,意在鼓励在线专栏作家、文艺批评家和博客申报参评,但是在各项报道奖中,“原创性新闻报道和对时下事件的报道”仍然是入选重要条件(24)。

2010年11月,普利策奖委员会宣布,有鉴于以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视觉呈现日益重要,从2011年度评奖开始,除了两项摄影奖,其他12个奖项申报作品形式不限,包括文字报道、视频、数据库、多媒体或互动呈现,或者是所有形式的综合运用一概有资格参评。另一个改革是:一个奖项的最多获奖者从3人增加到5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视频制作人、美工等不限,视其贡献而定。最后一项变化是,摄影作品不必再提交洗印版,改为电子版(25)。2011年11月,普利策奖委员会宣布,从2011年度评奖开始,所有14项作品申报均改为电子形式(26)。

2009年12月,哥伦比亚大学作出一项空前的决定,90多年来由报界主导的普利策奖委员会向非报纸隶属新闻网站业务主管开放:吸纳2007年1月问世的非营利性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共同创办人之一和执行主编、38岁的《华盛顿邮报》前政治记者吉姆·范德海(Jim VandeHei)为该委员会成员(27)。2012年3月,哥大又宣布给予1991年创办、擅长调查性报道的新闻网站ProPublica殊荣:吸纳曾供职于《纽约时报》18年之久的ProPublica编辑主任斯蒂芬·恩格尔伯格(Stephen Engelberg)进入普利策奖委员会(28)。非报纸隶属新闻网站的后来居上之势此时已彰显无遗。

非报纸隶属新闻网站在2009年获得了65项普利策新闻奖提名,但是未能获奖。从2010年起,非报纸隶属新闻网站异军突起,连续3年夺走普利策奖中涉及调查性报道的多个重要奖项。2010年,ProPublica一马当先,女记者谢丽·芬克(Sheri Fink)博士率先夺得普利策奖。她的单篇长报道《纪念医院的致命选择》揭露了新奥尔良这家医院在卡特丽娜飓风后对病人的不当处置,获得调查性报道奖(29)。作品刊登在《纽约时报杂志》和ProPublica网站(http://www.propublica.org/)上(30)。此外,《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首次以只在自己网站(SFGate.com)上刊发的辛迪加漫画家马克·菲奥尔(Mark Fiore)关于国际政治的15幅作品获得社论性漫画奖(31)。

2011年,ProPublica再获殊荣。它的记者杰西·艾辛格(Jesse Eisinger)和杰克·伯恩斯坦(Jake Bernstein)在其他媒体的配合下,历时一年调查了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是如何使金融危机恶化的。他们以9篇系列调查性报道《华尔街金钱机器》捧走全国报道奖,这是非报纸隶属新闻网站首次以自己发表的内容获奖,也是普利策奖首次授予不是由报纸发表的系列作品(32)。这个系列在一定程度上改观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报界的无所作为。

2012年,在普利策奖对网络媒体全面开放的第四年,第一次有两家新闻网站加入获奖者行列:2005年5月成立、2011年被美国在线公司以3.15亿美元天价收购的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获得全国报道奖,新闻工龄长达42年的高级军事记者戴维·伍德(David Wood)以10篇系列报道《战场之外》称雄,他扣人心弦地探究了十年来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受重伤的美国士兵面临的身体和精神挑战(33)。这是普利策奖首次授予商业性网站。Politico则以其网站(politico.com)上刊发的漫画家马特·沃克(Matt Wuerker)的20幅作品获得社论性漫画奖(34)。

至此,普利策奖的报网过渡和对接大体完成。普利策奖委员会特别说明:与历来侧重日报和周报的传统一脉相承,它将继续将印刷版杂志和广播电视媒体及其网站排除在该奖之外。正如普利策奖行政官西格·吉斯勒在2009年底评价那次突变时所言:“这是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反映出我们对美国报纸的持续义务以及适应在线新闻事业显著成长的意愿。新规定扩大了普利策奖的天棚,更充分地承认了网络的角色,同时强调了文字和严肃性报道的恒久价值(35)。”

普利策奖极有可能是世界上最知名的新闻奖,因此有“新闻界的诺贝尔奖”之谓。但是平心而论,这有过誉之嫌。首先,称之为新闻奖不够准确,而充其量只是报纸新闻奖,与其他媒介基本是绝缘的。因为它深深植根于报纸这一最古老的大众媒介之中。其次,它是美国国内奖,而不具有国际性。然而,普利策奖在20世纪初设立以后的百年之中,见证了从电子媒介到新媒体等所有大众媒介的兴起和发展,却至少在20世纪始终恪守报纸阵地,在商业化大潮滚滚而来、煽情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推崇最高的新闻品质,奖掖健康的新闻事业,这一点甚至得到了自恃秉持高雅文化传统的德国、法国等许许多多欧洲大陆国家的认可,也日益受到中国等西方世界以外的国家的关注。

普利策新闻奖的设立、演变和评奖机制,既体现了新闻专业主义在美国的深厚基础,也反映了美国人的实用主义传统。几十年来的奖项设立因时而变,特别是在奖项的数量和性质上毫不拘泥。从最初的四五项到今天的14项增量甚多,其奖项的性质也颇值得玩味:有的是按照文体和样式而设,如调查性报道奖、解释性报道奖、社论写作奖、社论性漫画奖、特稿写作奖、特写摄影奖,有的则根据作品产生的地域而设,如地方报道奖、全国报道奖、国际报道奖。可是在各种报道奖项中都可能囊括调查性报道这种最能体现美国新闻界“第四权力”的文体(普利策奖委员会甚至能临时将特稿写作奖申报作品调整为调查性报道奖)。然而,这种表面上违反逻辑的奖项恰恰格外适应评奖中的变数和特定需要。

临近20世纪末,互联网已然崛起,报纸的颓势同时彰显。普利策奖委员会始终高度关注这一此消彼长之势,并毅然做出将普利策奖进行报网对接的决定,在世纪之交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谨慎而大胆地推进这一进程。如果说报纸可能在未来20年中消亡,那么普利策奖委员会坚定地认为,新闻网站将成为报纸的接班人。最近三年的授奖即体现了这一因应时代之变。

①展江:《导言:作品鉴赏、历史探寻与新闻精神的把握》,载[美]沃尔特·李普曼等:《新闻与正义(一)》第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②哥伦比亚大学原名国王学院,成立于1754年。

③John Hohenberg,The Pulitzer Prize Stor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9,329.

④John Hohenberg,The Pulitzer Prize Stor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9,330.

⑤Heinz-Dietrich Fischer(ed.),Outstanding International Press Reporting,v.1; 1928-1945,Berlin:1984,xx.

⑥John Hohenberg,The Pulitzer Prize Stor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9,330.

⑦一个新发展是:2008年普利策突发新闻摄影奖被英国路透社摄影师阿德里斯·拉蒂夫夺走。

⑧普利策金质奖章极少授予个人,如今已成整个普利策奖的象征。该金质奖章1918年由后来为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创作林肯坐像的雕刻家丹尼尔·切斯特·弗伦奇(Daniel Chester French)和他的助手亨利·奥古斯塔斯·卢克曼(Henry Augustus Lukeman)设计。奖章一面为富兰克林头像,并刻有获奖报纸报名;另一面为一名赤膊操作印刷机的印刷工,并刻有获奖年份。

⑨Heinz-Dietrich Fischer(ed.),Outstanding International Press Reporting,v.1; 1928-1945,Berlin:W.de Gruyter,1984),xx.

⑩John Hohenberg,The Pulitzer Prize Stor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9,333.

(11)(12)[美]道格拉斯·贝茨:《美国普利策奖金内幕》第123、208、209页,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13)http://www.pulitzre.org/2012_juror_slideshow

(14)与其他奖项不同的是,为公众利益服务奖获奖作品不受作品样式限制,可以是报道,也可以包括社论、漫画和摄影。

(15)http://www.yznews.com.cn/news/kjxw/2011-03/16/content_3563913.htm

(16)http://www.ymcy.ibicn.com/news/d447247.html

(17)http://www.admaimai.com/news/ad201203192-ad79157.html

(18)http://news.sina.com.cn/m/2012-03-19/095224137293.shtml

(19)http://articles.latimes.com/1997/nov/18/business/fi-54944

(20)http://www.prnewswire.com/news-releases/pulitzer-boardallows-online-journalism-in-all-entries-55389082.html

(21)http://www.pulitzer.org/onlinepressrelease

(22)http://www.nytimes.com/2008/12/10/business/media/10pulitzer.html

(23)http://www.pulitzer.org/new_eligibility_rules

(24)http://www.pulitzer.org/online-eligibility-announcement

(25)http://www.pulitzer.org/2011_rules_changes

(26)http://www.pulitzer.org/digital_entries

(27)http://www.politico.com/news/stories/1209/30296.html

(28)http://www.pulitzer.org/engelberg_announcement

(29)http://www.pulitzer.org/citation/2010-Investigative-Reporting。ProPublica原来申报的是特稿写作奖,后被普利策奖委员会调整到全国报道奖奖项来。

(30)ProPublica还与杂志合作,因此同年还获得了全国杂志奖。

(31)http://www.pulitzer.org/biography/2010-Editorial-Cartooning

(32)http://www.thisamericanlife.org/blog/2011/04/pulitzer-for-propublicas-wall-street-coverage

(33)http://www.pulitzer.org/biography/2012-National-Reporting

(34)http://www.pulitzer.org/citation/2012-Editorial-Cartooning

(35)http://www.pulitzer.org/new_eligibility_rules

标签:;  ;  ;  

普利策新闻奖与媒介整合时代的变迁_普利策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