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_可持续发展论文

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_可持续发展论文

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因素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是指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的旅游系统的持续良性运行和发展,包括旅游资源经济效益的持续产出。它既要求在旅游行业内部各机构部门及员工的共同参与和协调努力,又需要横向各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并共同营造一种良好而积极向上的旅游发展环境,从而体现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的有机统一。一 我国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中国作为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旅游活动开展较早的国家,现代旅游业应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大产业。然而由于某些原因,我国旅游产业不论在旅游产业结构、旅游经济效益、旅游企业利润率、国际旅游市场占有率以及我国旅游业整体形象策划和行销等方面都明显落后于世界旅游发达国家。从国内现状来看,产品的单一性、许多旅游城市的“特色危机”和人造景观的泛滥、投入产出率低、产品间的恶性竞争、产品结构的时空分布不均以及旅游业的各种污染等问题使我国的旅游形象受损。诸如南京市某四星级酒店向日本团队报价$18的现象[1];以及继大连、广州、南京与北京的海底世界开业以后,又有不少海底世界将要开业和准备兴建,是否类似于几年前的“西游记宫”[2]?这些旅游粗放经营的现象已严重影响了我国旅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同时与国际旅游业发展水平间的差距日益加大。其结果是走向旅游业的时空分布与发展愈加不平衡、污染与资源耗竭日益严重、旅游业的综合效益低、经营管理粗放的恶性循环。

为了保持环境和生态质量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将旅游带入自然环境的研究中,而出现了“科学旅游”、“自然旅游”、“生态旅游”以及“绿色旅游”、“软旅游”等概念,C.C.Coopergip还提出“替代旅游”、“适宜旅游”,强调旅游行为者对环境的责任和旅游者的体验同等重要[3]。但这些概念只是强调了旅游业发展中的生态保护,而未涉及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可持续性。而可持续发展是相对于传统发展思想的动态概念,它是使部门乃至整个系统向稳定方向逼近的一系列步骤,其本质在于维持系统的恢复性,即系统受到恶劣条件影响下的恢复能力,而不是使系统免受侵害的能力[4]。所以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以旅游景点和旅游商品等资源吸引物为基础的综合旅游系统的持续良性运行与发展,包括旅游经济效益的持续产出。目前国内关于旅游发展的研究颇多,但大多集中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研究,但它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特定地区形式,是针对于环境较敏感或脆弱地区而言的。对这种频繁使用的生态旅游业还要做进一步的探索,但可看作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初级和过渡形式。

二 影响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孙尚志从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区际差异、增长的质量、人口压力、科技水平和管理、决策水平等方面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地区可持续战略在实施中的制约因素[5]。而对旅游业来说,除存在这些方面的影响因素外,主要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旅游流双向端点市场的错位分布 作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资源等产品存在着一定的时空特征。在我国占绝大比重的观光旅游主要流向是山水风光,而随着目前工业的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旅游愈加成为人们的偏好目的地。这些旅游地主要位于我国中西部的边远或民族地区,而来自东部沿海的城镇旅游消费者构成了这股旅游流的另一端点。与之相对应的是农村或乡镇居民向城市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流动。这两部分旅游流的端点布局都是不一致的,并形成了两端点接收压力大、旅游流动中交通拥挤的被动局面。同时,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条件纷纷集中于城市或东部沿海,使得一方面资源过度开发、宾馆等旅游设施过饱和,而山区等风景区因设施条件差引起旺季负载大、游客感知不佳。在各地区内部,由于游客的时空行为的季节性、区域性特点及偏好不同的心理动机,旅游设施的使用也存在着不平衡。旅游时空结构的不合理对区域旅游业乃至社会与经济的宏观发展、协调进步都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决策者和投资者的思想意识偏差 人们对旅游经济特点的错误认识与“无烟产业”或“无污染产业”的片面理解,已深深地影响到其决策的失误。为求得高利润、高回报,投资及经营人员不顾资源吸引力大小和容量、潜在客源市场规模及依托地的条件而盲目开发与建设,政府部门也极力把快速发展旅游业当作政绩或招商引资的手段,其结果是有投入、无产出。从而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游人只注重个人旅游经历的质量,而淡化了心理潜在的生态意识。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与发展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收入、高产出、高速度、高效益”的经济只能是“泡沫”经济,是一种缺乏长远眼光、建立在资源高耗基础上的粗放型产业,我国的旅游不仅要求集约型经营,而且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旅游业也不是单一产业,而是一种依托各相关部门及参与人员共同配合的综合服务型产业。

社会行为者的行为误差 人们对旅游业的认识不够对其误差行为的指向意义重大,主要是宏观社会行为(原则、政策、组织形式)、微观人工行为(策略和具体规划)、和心理行为(旅游者和当地人的形象、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它们分别表现为[6]。

——地区旅游发展求数量、最大经济利益;旅游发展求快,无规律、无控制;纯经济目的,价格取向;数量化人员管理;放肆的促销手段;基础设施过度使用。

——旅游经营者的经济行为趋同,无特色、无限制地满足旅游需求;单一化经营和竞争;无计划的市场空间拓展;经营目标只求增长。——对目的地知之甚少,只求表象的感受;标准化的食宿和线路安排;舒适的被动;讨厌异己;寻觅纪念品;旅游目的是非休闲的体面炫耀。

三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全过程量化指标管理

旅游决策部门要制定一系列具体的量化指标(可分为规划指标体系、执行指标体系、反馈指标体系)来约束旅游业中的不良行为,以谋求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性的统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使社会、经济和生态都能与地区旅游业同步可持续发展。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是多层次的、多部门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如旅游人数、收入、人均创收、旅游企业利润率、旅游消费结构、旅游乘数效应、国民收入中旅游业比重等;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如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劳动就业、人口素质、服务设施、贫富分化、公平分配、计划生育、卫生与健康等;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如森林覆盖率、水土保持率、自然保护、污染控制和灾害防治等。

项目实施前的评估与规划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统一而科学可行的旅游开发和旅游规划。旅游建设项目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在创意策划时被投资商和设计师不断评估和修正,立项之际进而被政府有关部门(旅游部门、城建规划部门、园林部门等)和贷款银行评估,加上建成后的游客感知和员工认知,共同组成旅游景区的完整旅游形象,进而影响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建设项目评估体制,使诸多相关部门的管理走向强化和联合,并借助项目的赢利能力评估与社会经济效果指标分析以减小其风险和不确定性。同时要经过资源评价和约束、市场需求与竞争分析(如SWOT分析即强项—弱项—机遇—威胁分析和M.Porter竞争对手分析模式,为旅游规划提供基本依据。

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由于硬件设施的固定性,除对旅游服务性设施进行正常维持和保护外,旅游行业的质量管理主要是针对软件服务而言。因为通过良好服务所表现出的行为形象能够增强游客心中原有的视觉形象,服务质量和水平是关系到塑造旅游形象、增强游客心理感知的重要因素。由于知觉误差的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游客对旅游业的窗口服务业形象的感知最为深刻。所以旅游行业的质量管理必须达到全方位和持久的程度,特别是导游服务人员和路程中的实际待遇和质量,更需有关部门加强管理和监督,从而提升游客心中的感知印象。

指标修订与调控 通过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特别是阶段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有助于了解其反馈,并作出调控措施,使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不断走向完善和成熟。地方管理部门要通过发动各舆论媒体的力量来进行监督旅游发展中的各方面状况,并通过召开定期举行的旅游可持续研讨会来实现对旅游业的动态控制,以及在不可预测情况下的指标调整的恢复引导。

四 实现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策略

我国的旅游可持续发展首先提出了必须考虑环境承载力、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变通旅游、社区参与等措施。而要全面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则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一系列的适于旅游竞争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自立更生和持续的基础上,有能力产生盈余和技术知识的经济体系;

——为了由于不协调发展而引起的紧张状态解决方法的社会体系;——不断探讨新方法的技术体系;

——有能力自我纠正、灵活的行政经济体系。

观念意识的转变 决策人员要破除“唯产值论”,稳步有规律地发展地区旅游业。同时要消除错误理解,走“大发展、大联合”的集约化规模经营。各新闻媒体和有关部门应全面报道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状况,大力提倡旅游业的集约化经营,从而在全社会中创造一种“关注自我和他人形象、团结合作、共同塑造全新中国旅游形象”的协和道德与精神,并使之观念化和持久化。

建立旅游管理体系和信息系统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性、时序性、约束性、区域性、反馈与调控的特点,旅游业必须加强环境容量研究,它作为一个概念体系,是旅游项目评价和旅游规划的重要依据。据承载力大小可进行潜力模型分级、区域持续发展潜力分级和环境影响评估,以及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制定。管理部门在完整的管理体制下,通过统一化管理,从宏观和长远、全面角度考虑项目,分析其国民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通过发挥行业管理职能推动旅游行业的有序、稳定、高效益、持续发展。同时要通过旅游信息系统,来加强区际间的协作和共同发展。

努力实现行为认同 社会公众的参与是实施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公众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参与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参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参与更深刻、广泛,它不仅包括公众积极参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关行动和项目,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思想,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在旅游风景区和旅游城市,更要加强社会公众的生态意识和行为意识,因为目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的观念愈加品牌化、形象化,而社会公众的形象往往比行销人员的视觉和服务形象更具有说服力。通过对当地居民和行业人员的形象引导和管理,共同营建健康向上的凝聚力和明确的旅游理念和精神,从而促使政府行为、市场行为与公众行为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统一。

旅游业的形象一体化管理 旅游形象是一个有效的组合,它是在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以明确的理念基础为精神依托,通过良好的视觉形象与行为形象才能以得以树立,它因能吸引人们前来旅游而在客源市场、旅游产品供应以及提供优美的欣赏意境和旅游经历等方面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良好的旅游形象的建立有利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又能促进旅游形象的确立与传播,并为之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旅游活动是一种娱乐性和享受性的精神文化消费,良好的旅游形象的基础在于旅游地为游客提供的优质旅游资源与出色的服务。高品位的旅游产品是硬件,而服务的技巧、质量、态度却构成行为形象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旅游地形象策划的成败。视觉形象只能对旅游地形象的建立起招呼与提醒作用,而行为形象尤其是服务质量水平通过行为表现得最为吸引人心。良好的服务能够吸引游客重游导致游客在客源地周围的广为传播,从而为客源市场的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结语

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列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如意识形态、法律、工业、农业、商业、科技、资源、环境、贸易、国际合作等。对于目前国内旅游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和某些地区的粗放经营,已严重影响了地区旅游乃至经济的良性发展,并对地区旅游形象构成了威胁。各地政府部门和各旅游企事业单位要通过发动社会公众力量以及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分别在宏观、微观上实施全方位的可持续化管理和形象一体化管理,从而促使我国旅游业在生态的持续性、经济持续性、社会持续性相协调进步的轨道上运行。

标签:;  ;  ;  

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