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重点实例_语言表达论文

语文教学重点实例_语言表达论文

语文教学重心例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心论文,语文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5、6年级的学生会写2500个常用字;7~9年级的学生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①可见,一个合格的小学毕业生就不该出现上述的错别字、汉字笔顺错误等问题。

令人深思的是:出现上述语文错误的学生数量还不少。

显然,近些年语文教学质量不容乐观。

其实语文教育界的许多有识之士从来就不缺乏对语文教学效率的关注。例如:先辈张志公先生曾发表多篇文章谈论语文教学方法与效率问题,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王尚文先生写于2004年的《紧紧抓住语言的缰绳》《语文教学要走在“语文”的路上》等文章对认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而言是一副清醒剂;朱作仁先生的《语文教改:我的二十二条建议》、汪潮先生的《小学语文教学断想》等对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非凡的理论指导价值;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吉春亚发表了多篇非常有见地的文章,其中既包含对语文教学本质的理性认识,又为第一线语文教师提供实践操作范例。

但是以上这些有识之士的观点似乎只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笔者每年都有两次下小学带实习的机会,每次都能听几节实习指导老师的课或实习生的课,听课后最感到遗憾的是语文课堂的许多时间在师生之间围绕课文内容而进行的问答中溜走,用于认字、写字、品味与运用新词、句式练习、观察表达训练、作文取材与结构安排的方法探讨等环节上的时间特别少。2008年,笔者还参与了浙江省农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从中发现很多学员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的认识不到位,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也因以往所接受的教育存在缺陷而捉襟见肘,亟待提高。近几年,笔者还有机会听到地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观摩课,大体说来,这些课的执教者拥有良好的从教素质,但因其持有的语文教学观念有所偏差,加之评教舆论的牵绊,往往“表演成分”过多,耗在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上的时间过多,语文教学的重心发生偏移,造成语文课“肥他田,荒己园”的现象过于普遍,像于永正老师那样扎实、简朴教小学语文的教师,太少,像吉春亚老师那样让小学语文课充满醇正语文味的教师,太少。

通过近几年的语文学科性质的讨论,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语文教学必须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何在,很多语文工作者没有清醒的认识。事实上,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通过教材内容的合理选编、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的自主感悟即可得以体现,语文带给学生人文关怀的理想方式该是“润物细无声”,而不是教师一味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从课文中挖出一大堆道理,把教师自己的感悟强加给学生。笔者曾听过一堂公开课,课题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从上课情况看,执教者的确具备良好的语文素质。令人遗憾的是,整堂课的时间几乎都用在“动嘴皮子”上——或用于师生之间围绕四个诗句的理解问题而进行的讨论,或用于朗读指导与练习,或用于回顾或延展李白的其他诗词,或介绍李白的生平,或用于传达教师自我对人的孤独感的深刻体验。人文性的过度开掘、课外知识的过度延展对小学生并无太大的益处,执教者完全可以省出一些时间让学生默写《独坐敬亭山》,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使学生通过书面文字加深对诗歌语言的感悟与理解;还可以安排写话练习,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在义务教育语文学科的总目标中,“能正确工整的书写汉字”“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等目标的达成无疑需要借力于大量的练习。②

在语文教学中,要完成让学生读懂课文写了什么的任务,其实不需要花太大的力气,只要让学生借助工具书通读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整体语境琢磨意蕴特别丰富的词句就能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但是,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很少有教师明确要求学生把字典、词典放在书桌上以备随时查检,学生们遇到不会念的字、不理解的词往往糊里糊涂地“放行”,上了大学,部分学生还要为通过“普通话等级考试”而花许多时间,个别学生甚至是三考三败,不得不请老师个别“恶补”才得以勉强过关。小学阶段必须完成的任务居然留到大学阶段艰难完成,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悲哀!语文课堂的大块时间通常被用于解读课文的内容上。学生们能自主完成的事,教师们往往大费周章;学生们需要花大力气的环节,教师们往往蜻蜓点水。难怪很多学生觉得上不上语文课关系不大。语文课须有大作为,才可能有重要地位。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作为?汪潮老师说:“小学语文教学要念好‘十字经’,学会‘十指弹钢琴’: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③具体说,语文课要让学生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学会遣词造句,学会如何取材、如何安排段落结构形成文章,学会听懂别人说的话语的含义,学会读懂别人写的话语的意义,学会用恰当的言语表达自己的心声,学会用书面语言说明事理,表达观点,呈现人、事、景、情。对照语文教学的现状,在诸多任务中,完成得比较好的大概只是听的能力与读的能力,其他各项尤其是说与写的能力都较为薄弱。语文课上,必须划拨一些时间来学习说话与写作,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教材中的言语表达范例,掌握言语表达的基本要求(如鲜明、简洁、得体、通畅等)与技巧(如词语与句式的合理选用、表达顺序与详略的安排等)。教材虽是确定了的,但如何使用教材,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设计。举个例子——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课文是《慈母情深》,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的亲情小说《母亲》。课文的语言朴素却饱含深情,结构自然而严谨,材料真切典型,人物情怀高洁,不愧是大家手笔。尤其值得学习的是语言的组织方式:开头直扣事件,统领全文;结尾照应开头,结构完整;中间部分沿着“我”没钱——却想买书——向正做工挣钱的母亲要钱——给母亲买水果罐头——遭母亲数落——母亲第二次给买书钱——终于买了“我”想要的书。中间部分叙写母亲的外貌、举止、话语的语言尤其精彩:破折号、省略号、感叹号的合理使用,大大利于简明真实地再现生活场景及人物的个性与心态;两次运用排比句式细致描写母亲的举止,层次清楚,呈现出动态感、画面感;“瘦弱”“弯曲”“直”“转”“吃惊”“龟裂”“立刻”“俯在”“瘦小”等词语的恰当使用,勾勒了母亲的辛劳与勤恳;母亲的不多的言辞则表现了母亲对她自己的苛待,对“我”的关爱、信任、理解与期待;人物对话采用一句一行的方式呈现,语脉清晰。

总之,《慈母情深》这篇课文的语言知识点非常值得学生深切理解并在语言实践中加以效仿,从而逐步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读文”是为了吸收,“写文”是为了表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读文”中吸收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借鉴运用到“写文”中去,从而实现读写知识技能的转化和迁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④语文的魅力来自丰富的词语、精妙的表达以及我们民族母语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将文中精妙的语言文字、合理的表达方式、丰富的情感内涵通过迁移运用,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材中,《慈母情深》是略读课文。因此,许多教师以安排该课文的课时少为由而把教学重点锁定为“感受慈母情”。这可以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王尚文老师曾批评这种现象是:“缺乏自觉的语文意识,语文教学不是走在语文的路上,或是没有着力于语文……”⑤他指出:“以读为例,应当自始至终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而不是它的表达内容。当然,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但关注的重点却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而有不同的侧重。语文之外的其他课程诚然不能越过形式而把握内容,但它们往往把形式当作掌握内容的跳板,可以得鱼而忘筌,即便关注它的形式,目的也仅仅在于更好地理解它的内容;语文就不同了,虽然在品味形式的同时也在理解内容,但它的目的不在把握内容,而是学习特定的形式如何表达特定的内容。”⑥汪潮老师也认为:“小学语文的教学本质在于言语性,由此引领它的其他特征,知识性、人文性、情感性、思维性、综合性等”。

因此,语文教学的重心应该是言语的表达形式,要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的言语形式准确传达所见、所感、所思、所愿。学习过程可压缩为:理解范例(即弄懂别人怎么说、怎么写,其实也就包含了听与读的练习)——掌握方法(由个例悟出一般规律)——言语积累与实践(即螺旋上升的听、读说、写练习)。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指点者,学生是承载着;学生出些“洋相”,受些挫折,吃些苦头,皆属正常。

惟愿早日广收语文课之“正果”!

注释:

①②《语文课程标准》p8~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③⑦汪潮.《小学语文教学断想》.《小学教学》,2007年第23期.

④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1963年1月书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26页.

⑤王尚文.《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8日.

⑥王尚文.《语文教学要走在“语文”的路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10期.

标签:;  

语文教学重点实例_语言表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