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哈尔滨国际湿地城市目的和意义论文_潘洁

创建哈尔滨国际湿地城市目的和意义论文_潘洁

哈尔滨市湿地和林业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生态保护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在新时代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更是把生态保护提到了新的高度。

关键词:湿地,保护,规划

一,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决不可缺的重要基础资源。“山水林田湖草又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湿地的保护管理与修复是哈尔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哈尔滨市依托丰富的湿地资源在发展生态旅游,传承和发扬湿地文化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经济效益,湿地成为哈尔滨市新的城市名片,湿地旅游更是哈尔滨绿色发展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哈尔滨城市湿地的保护管理与修复应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树立“持之以恒、长期作战”的思想。要以提高湿地质量和数量为中心,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展科学合理的利用,才是绿色成为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理念和新时代重要体现。

二,哈尔滨市市辖区共有湿地总面积13.8万公顷,占哈尔滨市辖区国土总面积的13.53%,湿地类型以河流湿地为主,占总面积的80%,其他类型有沼泽湿地,湖泊湿地和人工湿地。沼泽湿地包括了草本沼泽湿地,灌丛沼泽湿地和森林沼泽湿地,河流湿地包括洪范平原湿地和永久性河流湿地,人工湿地包括了库塘湿地,湖泊湿地包括了永久性湿地。

哈尔滨9区现建有国家湿地公园6处,其中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白鱼泡国家湿地公园分别于2011年、2015年通过试点验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建有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水源保护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3处,饮用水源保护地1处和其它湿地多用途管理区。湿地保护列入了哈尔滨市在“十三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同时出台了“哈尔滨湿地保护十三五规划”“哈尔滨湿地保护修复方案”和“万顷松江湿地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对哈尔滨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利用和修复做了明确要求。湿地城市与一般自然湿地有所不同,城市湿地是指分布在城市内或周边地区与城市建设,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湿地。它与自然湿地有着明显的区别,城市湿地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更多,与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的关联性更大,是城市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载体。

国际湿地城市是2017年初,在国际《湿地公约》缔约国大会上首次提出,它强调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充分考虑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强调城市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密切关系。同时,通过国际湿地城市的认证,引起城市对湿地保护的重视,实现湿地的合理永续利用。

中国作为《湿地公约》履约国,与2017年7月正式启动了国际湿地城市的遴选工作。共有15个城市向中国的《湿地公约》履约办递交了申请,其中有10个城市进入了现场评审阶段,最终有6个城市获得了国际湿地城市的认证提名,10月24日正式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办公室的名义向湿地公约秘书处提交了申报材料,10月25日湿地公约秘书处回复确认材料收到,至此国内提名工作全面完成。由于这项工作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开展,国际国内均无经验可寻,很多工作是在摸索中前进,甚至有些决策和要求是在工作过程中碰撞出来的,我国向湿地公约秘书处报告了遴选工作的全过程,我们的经验和模式有望引领该项工作在国际层面的推动和开展,待终评后将于2018年十月赴迪拜参加联合国的授牌仪式。

哈尔滨能够在全国15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世界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入围殊荣。首先,证明了我们的湿地资源在中国乃至世界湿地资源保护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对我们过去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的高度肯定。自今年7月我国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工作启动以来,我市先后组织成立了哈尔滨市湿地保护协调领导小组,建立了哈尔滨国际湿地城市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积极组织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的申报工作。

哈尔滨国际湿地城市的成功申报,使哈尔滨这座东北亚的国际大都市,通过与湿地建立积极紧密的关系,获得了城市品牌的宣传机会,为城市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三,哈尔滨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中心城市,作为东北亚经济的枢纽,国际湿地城市的成功申报,不仅对加快推动我市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我们的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与国际化。

总结,在未来的湿地保护与管理过程中,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力度,提升我们的湿地保护与管理水平,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效率,通过科学合理利用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价值,为国际湿地城市的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起到更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魁义. 地球之肾——湿地[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刘红玉, 赵志春, 吕宪国, 等. 中国湿地资源及其保护研究[J].资源科学,1999,21(6):34-37

[3]燕艳. 中国湿地简述[J].生物学杂志,2002,19(6):59-60

论文作者:潘洁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6

标签:;  ;  ;  ;  ;  ;  ;  ;  

创建哈尔滨国际湿地城市目的和意义论文_潘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