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一致性的历史发展及启示_通识教育论文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一致性的历史发展及启示_通识教育论文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一致性问题的历史发展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问题论文,启示论文,美国大学论文,教育课程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15)06~0032~06

       DOI:10.14138/j.1001~4519.2015.06.003206

       通识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中最具特色的教育传统之一,是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理念。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演进史就是大学发展史的主轴或缩影。通识教育在大学里受到重视程度的起起伏伏,正好说明了大学每一阶段的蜕变。”①课程一致性是指课程的连通性,既包括逻辑上的连通,也指课程的基本连续性和顺序性,也指课程之间的互相整合。②通识教育课程的一致性问题是美国通识教育改革中反复出现的问题,课程一致性观念是关注美国本科生教育的一个重要来源,建立一致性的课程或增强课程的一致性长期以来一直是通识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③本文通过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一致性问题的发展过程的论述,分析不同时期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一致性问题所呈现的不同形态,目的在于揭示通识教育课程一致性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与美国社会和大学的日益复杂化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一致性问题的出现

       从1636年哈佛学院建立到19世纪中期之前,美国高校中通识教育的一致性问题并不突出。因为这一时期美国学院的大多数学生是来自有特权背景的年轻人,这些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成为未来的宗教、法律或医学方面的领导人。这一时期各个学院的课程基本上是统一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还没有出现分化。希腊语、拉丁语、数学和道德哲学等课程是一种真正核心一致的课程。④

       19世纪20至30年代虽然有少数高校出现过课程多样化的尝试,如由托马斯·杰弗逊1824年创办的弗吉尼亚大学实行选课制度,这一做法比哈佛大学要早半个多世纪。虽然美国高校中出现了尝试设置更加实用和个性化课程的努力,但实际上由于无法吸引到足够的学生来学习这些课程,这些尝试很快就失败了。1828年耶鲁学院是最早尝试界定什么是通识教育的机构之一。著名的《耶鲁报告》认为古典语言是训练心智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心智还不成熟,不能给他们选课的自由,因而对学院提供忽视古典课程而支持更加实用和个性化课程的努力进行了谴责。⑤

       19世纪中期美国社会的许多变革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工业革命引起的对职业培训与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得美国高校更加重视开设实用性或应用性课程,同时通过开设选修课给学生以选课的自由,从而使得课程个性化的趋势也更加明显。其中,19世纪60年代发生的两个事件加速了高校课程从古典课程向更加实用化和个性化方向转变。一是1862年《莫雷尔法案》的颁布开启了由州立学院和大学提供负担得起的实用高等教育的开端。⑥《莫雷尔法案》规定为每个州提供资金以帮助各州至少建立一所学院,该学院的主要目标是教授诸如与农业和机械工艺相关的学科知识,从而促进工人阶级的自由教育和实用教育。二是1869年查尔斯·艾略特就任哈佛大学校长和他随后进行的选修制改革。选修制在许多方面影响了高等教育:学生获得了适合自己需要的学习;选修制连同《莫雷尔法案》促进了美国人的社会流动;选修制还使得学术研究活动走向了繁荣,因为教师获得了从事他们自己感兴趣研究的自由。结果,专业化变得引人注目,学系在校园里变得更有影响力,学术研究作为一种专业活动得到了认可。⑦

       19世纪末,随着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兴起,美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已经从培养未来的领导人转变为促进知识的进步。随着大学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业化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对研究和专业化的重视直接导致了大学对通识教育的兴趣减弱,必修课的数量在大多数院校都减少了。与此同时,随着选修制被美国高校广泛采用,不仅大学中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选修制所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对学生而言选修制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他们获取学位过程中选择想要学习的任何课程的一个手段,学生完全可以不管他们所学习的知识是多么分裂和不连贯。有时候学生选修的课程是如此不同,以至于他们在同一所院校获得相同的学位却可能没有选修任何相同的课程。甚至那些没有做好学术准备的学生也和其他学生一样拥有相同的选课自由。为了获得学位,学校也没有要求那些缺乏学术准备的学生选修弥补他们缺陷的课程,以至于人们对学士学位的价值都产生了质疑。⑧至此,美国大学课程数量急剧增加,课程范围和种类明显扩大,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一致性已经不复存在,课程的一致性问题开始引起人们关注。

       二、美国大学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一致性的努力

       20世纪初美国大学针对通识教育出现的课程一致性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争论和改革。对艾略特选修制所带来的教育结果的不满成为20世纪早期通识教育改革的最初动力。⑨许多教育家对选修制的弊端进行了猛烈的批判,甚至有人主张废除选修制。芝加哥大学校长威廉·雷尼·哈珀为学校设计了一种在大学的前两年限制选修课数量的课程。在增加课程一致性的努力中,耶鲁大学把其本科生课程调整为一种包括专业课程和分配必修课程的结构。其他院校慢慢开始接受这一做法。艾伯特·劳伦斯·洛威尔校长在哈佛大学为学生增加一致性的思想也以一种分配必修课结构的形式出现。这种课程由四个学科领域组成,分别是生物科学、物理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为了产生具有关联性的知识和由此给一个“知识混乱”的时期带来秩序,其他一些院校同样压缩了它们的选修课程。

       在20世纪20和30年代通识教育改革中,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和罗伯特·赫钦斯所领导的课程改革影响最大。⑩他们都对艾略特倡导的选修制持批评态度,他们领导的课程改革走向与艾略特相反的方向。米克尔约翰是阿姆赫斯特学院校长,1922年他批评艾略特的化学专业背景阻碍了他实现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尤其是人文学科之间存在的联系。米克尔约翰反对把通识教育看作是为专业学习做好准备,支持对通识教育采取一种整合的方法,即依赖于传统观念和主题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而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拥有另一种关于如何最好整合通识教育的观点。他不但批评高等教育中的职业主义,而且也批评以牺牲本科生教育为代价所从事的研究活动。针对本科教育中存在的杂乱无章、良莠不齐的问题,赫钦斯将“伟大著作”课程作为本科生学习经验的核心。他认为关注共同的、一致的“伟大著作”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不管他们是否继续从事专业学习。(11)20世纪30年代在通识教育中对同一性的要求,使得人们关注那些把不同课程结合在一起以形成一个整体的各种关系。大多数院校把它们的分配必修课程组织为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和艺术四个领域,而这些努力也导致了在高等教育中采用更多严格组织的分配必修课程制度。

       二战结束后,随着1945年《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俗称哈佛《红皮书》)的发表,对通识教育改革的兴趣重新兴起。《红皮书》强调发展对每个学生而言都是共同的、一致的和有目的的通识教育,认为这种通识教育将能够帮助保护美国自由社会免遭像那些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极权政治制度的影响。《红皮书》还强调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在自由社会中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识教育应该占到本科生学位课程的三分之一。此外,《红皮书》谈到了需要一个“统一的目的和思想”,因为当前的教育状况加剧了对共同的教育基础和以此为基础的前景的破坏。该报告提出建议通过为哈佛大学建立一个核心课程以增加一致性和减少知识的分裂。(12)虽然这一建议没有得到哈佛大学的支持,但是这一报告在其后几年中却大大影响了许多其他院校的本科生学位计划。这些院校努力建立一种更有目的性和一致性的通识教育。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一致性成为战后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众多高校的努力,通识教育课程逐渐成为战后美国大学本科生课程的核心。高校为主要的必修课程如“英语文学作品和写作”、“外语”、“科学和数学”、“社会科学与历史”规定了必须达到的标准;对主修和辅修课程的课程门数和学时作了明确要求;规定任何学科领域的课程安排顺序都不许违反。美国大学本科生课程以文理学科等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的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13)

       三、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一致性问题的加剧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社会和高等教育的环境经历了剧烈的变化。学生人口的异质化,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导致知识的分裂加剧等,引发了包括通识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改革。其间多数与学生有关的改革影响了通识教育及其一致性。伴随着民权运动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学生对自身的权利更加关注。一些学生认为把更多的结构课程纳入通识教育限制了他们的个人权利。一些学生开始质疑在分配必修课程中的某些课程的合理性,认为许多课程与当代社会和学生生活不相适应。许多来自较低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往往反对传统的通识教育,认为它没有包含妇女和少数民族的观点。而对于大多数只希望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而言,传统的通识教育是无用的或者不适当的。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在1967年至1974年间美国有近四分之三的学院和大学减少了它们的通识教育课程,同时增加了学生在选择课程方面的自由。学生可以选择的选修课数量占整个学位课程的数量从27%上升到52%,增加了近一倍。研究型大学开设了许多只有特定专业可以选修的课程,而其他一些院校也尝试使它们的培养计划适应“非传统学生”或成人学生。这些变化使得本科生教育又回到了某种程度的不连贯和缺少共同性,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一致性问题进一步加剧了。(14)

       这一时期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计划的发展较典型地反映了上述现象。1949年哈佛大学为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开设了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三个广泛领域的12门通识教育课程,其中学生必须从每个知识领域选修一门课程。到1955年,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开设的概论性选修课略微增加,有12门到17门。但是到20世纪60年代初,通过审核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数量急剧增加,到1963年得到批准的课程有55门,到1969年被批准的课程有101门。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在20世纪70年代初评价这种现象说,文理学院在允许充分的自由选课和最大限度地限制选课两个极端之间很难取得妥协。这种趋向自由选课制度的做法逐渐地损害了“通识教育的合法性”。(15)1977年由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发表的《学院课程的使命》报告认为美国通识教育处于一个“灾难的时代”,并批评通识教育缺少共同的学生经验,导致了学士学位的贬值。(16)

       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的20年中,由于美国在经济领域面临来自日本等国的挑战,美国中学生和大学生在国际考试排名中不如人意等原因,美国社会特别是工商界对美国教育进行了广泛的批评。一些关于美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通识教育质量的报告相继出台。其中1984年至1993年间,美国就发表了12个批评本科生教育的全国性报告,另外还有8个建议直接增强通识教育效果的专门改革报告。(17)这些报告批评美国高校无效的通识教育计划导致了低劣的学术质量,证据就是美国大学生的考试分数不断下降。一个普遍的观点是美国大学生过于关注职业准备,对科学、数学、历史和文化了解太少,缺少有效思考和交流的能力。许多作者呼吁通过通识教育改革在学生经验中增加一致性和共同性,认为解决通识教育中的一致性问题将提高整个本科生经验的质量。还有一些改革者认为高等院校应该通过真正的核心计划为学生提供在不同学科之间具有更多整体性的知识,通过强调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例如,美国学院协会的报告《学术课程的完整性:给学术界的报告》认为,美国教育的失败正在成为80年代人们关心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大量的报告诊断和描述了美国的中学和大学情况,认为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美国的中学和大学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美国高等教育卓越状况研究小组的报告《参与学习:实现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认为,大学的课程变得过度职业化,学士学位失去了其促进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认识,从而把人们凝聚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社会的潜力。(18)总之,对美国高等教育的批评和对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关注,导致了本科生教育成为美国学院和大学这一时期更加优先考虑的事项。美国的一些教育家们努力尝试再次统一通识教育课程,但是通识教育课程已经无法回复到以前的状态了。

       四、关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一致性问题的思考

       如前所述,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一致性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课程的高度统一到课程的分裂、进而在通识教育改革中强调加强课程的一致性,再到通识教育课程一致性问题加剧的过程。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一致性问题与美国社会和高等教育日益复杂化和多样性高度相关。在19世纪中期之前美国大学主要以古典教育为主,在一个标准之内提供的内容是统一的和一致的,因而通识教育的一致性尚未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19世纪中期之后,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科学的兴起、研究型大学的出现,导致了专业化和各个学科的发展。大学的古典教育逐渐让位于现代科学教育,以学科为基础的通识教育模式形成。从学科的角度来看,通识教育常常被看作是一套由不同的学系传授的服务性课程或一套具有不同目的的课程。知识的分化导致教师从各自教授的课程角度去看待通识教育的改革,而不是整体地评价作为一套课程的通识教育。因为不同的学科有它们自己的探究过程、学科标准和学习模式,因此在这种通识教育模式下要达成课程的一致性往往是困难的。(19)

       二战之后,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美国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大学本身在类型、目标、功能、学生和课程等方面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异质化。曾经提供古典课程基础的同质性文化已经不复存在,通识教育的一致性问题不断加剧。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美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压力不断增大和国内劳动力市场的严重紧缩,美国大学中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张力不断上升,通识教育课程的一致性问题也随之加剧。正如美国高等教育家马丁·特罗所分析的,课程的不一致是在知识价值观方面缺少广泛共识的情况下课程日益复杂化和不断分化不可避免的结果。社会和上大学人口的高度异质性使得过去的通识教育观念几乎不可能实现。如果不考虑或不承认环境多样性的现实,仅仅反复劝说大学不要以职业为导向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实际上以职业为导向正是大学的重要使命和学生上大学的原因之一。这些院校的任务不是减少职业导向,而是找到合适的方法提供职业教育和实用教育,因为在最好的意义上,不断扩大的职业教育和实用教育也是人道的和自由的。(20)在马丁·特罗看来,环境的多样性使得改革的单位是高校而不是整个高校系统。人们应该记住课程改革必须深植于具体高校特定的历史、特性和结构。改革活动必须接受现有的专业课程、不同的学术部门和院校的目标。改革本科生课程的活动必须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能力与知识以及教学、科研和服务之间找到某种平衡。人们反复探求的对本科生教育的改进必须像美国的学院和大学一样多样化。(21)

       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显著特点之一表现为它是一个具有竞争性的流动系统。竞争迫使高等教育更多地关注社会需求并作出相应的反应。美国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培养学生进行有效的社会职位竞争。这意味着这一系统将通过为学生提供获得最广泛的职业机会的教育以使他们保持最大的灵活性。因而美国高等教育在本科阶段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往往超过了对专业教育的重视,这种情况甚至在最高级的教育和专业培训计划中也是如此。(22)不过,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与竞争性流动相关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分层。位于美国高等教育系统顶层的是研究型大学,这些院校是美国最有声望、招生最具选择性和在学术上最可靠的院校。这些院校的资金往往也最为充足,提供通识教育课程最多,而招收的大学生却最少。位于中间层次的是四年制州立大学和学院,它们招收了美国多数大学生。位于底层的是社区学院,它们的使命主要是进行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获得低于四年制院校毕业生的工作机会。美国的大学和学院在学术等级中的地位事实上影响了高校的目标、功能、招生和课程设置等几乎一切方面。大学之间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们对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不同强调。位于学术等级底层的社区学院,被认为主要是为各种职业岗位提供实用职业教育的场所。位于学术等级顶层的一流研究型大学,被认为主要是提供基本理论和通识教育的场所。在顶层与底层之间的是一系列比顶层院校更加强调实用,比底层院校更加强调理论的大学和学院。美国高等教育的分层意味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动态平衡一直随着院校在学术阶梯中的地位而变动。(23)由于不同层次高校的通识教育客观地存在着差别,因而没有一种最好的通识教育计划,一所大学既不应该也无法原封不动地移植另一所大学的通识教育计划。换句话说,增强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一致性,必须对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性这一影响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的通识教育作出应有的区分。

       注释:

       ①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7.

       ②James L Ratcliff,“Quality and Coherence in General Education,”in Handbook of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Purposes,Structures,Practices,and Change,ed.Jerry G.Gaff,James L.Ratcliff,and Associates(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6),146.

       ③Jonathan Parker,“Comparing the United Kingdom and United States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Analysing Depth versus Breadth,”(2014~12~25).http://www.srhe.ac.uk/conference2013/abstracts/0144.pdf.

       ④Kenneth Boning,“Coherence in General Education:A Historical Look,”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56,1(2007):1~16.

       ⑤Susan M.Awbrey.“General Education Reform as Organizational Change:Integrating Cultural and Structural Change,”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54,1(2005):1~21.

       ⑥约翰·塞林.美国高等教育史(第二版)[M].孙益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72.

       ⑦Kenneth Boning,“Coherence in General Education:A Historical Look,”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56,1(2007):1~16.

       ⑧Kenneth Boning,“Coherence in General Education:A Historical Look,”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56,1(2007):1~16.

       ⑨Richard M.Freeland,Academia's Golden Age:Universities in Massachusetts,1945~1970(New York an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110.

       ⑩Kenneth Boning,“Coherence in General Education:A Historical Look,”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56,1(2007):1~16.

       (11)约翰·塞林.美国高等教育史(第二版)[M].孙益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24.

       (12)Kenneth Boning,“Coherence in General Education:A Historical Look,”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56,1(2007):1~16.

       (13)John Hardin Best.“The Revolution of Markets and Management:Toward a History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since 1945,”History of Education Society 28,2(1988):177~189.

       (14)Boning,Kenneth,“Coherence in General Education:A Historical Look,”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56,1(2007):1~16.

       (15)Richard M.Freeland,Academia’s Golden Age:Universities in Massachusetts,1945~1970(New York an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109.

       (16)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Missions of the College Curriculum:A Contemporary Review with Suggestions(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77),11.

       (17)D.Kent Johnson,James L.Ratcliff,“Creating Coherence:The Unfinished Agenda,”in New Direc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ed.J.L.Ratcliff,D.K.Johnson,and J.G.Gaff(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4),86.

       (18)Martin Trow,“The National Reports on Higher Education:A Skeptical View,”SAGE Social Science Collections(1986):411~427.https://demo.deepdyve.com/lp/sage/the-national-reports-on-higher-education-a-skeptical-view-AT0KMP2Fpy.

       (19)Susan M.Awbrey.“General Education Reform as Organizational Change:Integrating Cultural and Structural Change,”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54,1(2005):1~21.

       (20)Martin Trow,“The National Reports on Higher Education:A Skeptical View,”SAGE Social Science Collections(1986):411~427.https://demo.deepdyve.com/lp/sage/the-national-reports-on-higher-education-a-skeptical-view-AT0KMP2Fpy.

       (21)Ibid.

       (22)Ralph Turner,“Modes of Social Ascent through Education:Sponsored and Contest Mobility,”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5(1960):855~867.

       (23)David F.Labaree,“Mutual Subversion:A Short History of the Liberal and the Professional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 46,1(2006):1~15.

标签:;  ;  ;  ;  ;  ;  ;  ;  ;  ;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一致性的历史发展及启示_通识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