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迎接新一轮就业高峰_失业率论文

怎样迎接新一轮就业高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一轮论文,高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就业,出现新高峰

在西方国家的经济景气研究中,失业率被当作一个重要的景气指标,而中国一直未将此指标纳入景气指标体系。去年5月中旬,国际著名景气分析专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克莱茵博士在访问卡斯特经济评价中心时,曾对此提出疑问。

事实上,伴随着中国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步伐,就业状况与经济景气的关联越来越明显。1987—1991年及1992年以来的两次周期波动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前两次周期相比,经济增长速度与失业率已呈现出趋于同步显现的反周期关系,在这一轮经济周期转入低谷的同时,新一轮就业高峰已经相伴而至。

前几次就业高峰主要由于新增劳动力高峰所致,而这次就业高峰则源于三个方面: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300—400万人的就业压力;国有企业中的1500—2000万富余职工的就业压力;现有的1.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不断增长的压力。三大压力同期作用,使城镇和农村将同时面临就业的课题。

就业,形成新格局

1991年,我国城镇失业率只有2.3%,而1995年底则达到2.9%,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达520万人,今年6月底,失业人数进一步升至525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9.4%。与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1994年的6.3%及欧盟国家平均12.1%的失业率相比,我国在近十多年来一直保持了不到3%的失业率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但发达国家的高失业率主要是由于经济不景气造成了劳动力需求有限,而且主要是城镇人员失业率高。而我国则面临了劳动力超量供给和需求不足的双重压力,并且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更大。这就是我国就业状况有别于发达国家之处,在这种双重压力下便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就业格局。

一、城乡均面临供需双重压力。一方面,由于城镇许多企业吸纳就业能力降低,企业下岗人员增多,而城镇新增劳动力规模不断加大,再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形成城镇“打工族”,使城镇面临劳动力供需双重压力。另一方面农村直接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比例减少,剩余劳动力基数也在增加,使得农村同样承受着供需双重压力。

二、劳动力供需区域性失衡。东中西部劳动力基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导致就业水平大相径庭。1995年,东部12个地区有8个地区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只有3个地区的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9个地区失业率全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地区就业供求差异使东部的广东、北京、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已成为劳动力净流入地区,西部大部分地区均为劳动力净输出地区,形成了从西向东的劳动力流动格局。

三、非国有经济吸纳就业的作用增强。“八五”五年间,城镇国有经济从业人员总数仅增长11.7%,集体经济职工则减少了近200万人。相反,非国有经济从业人数净增了2190万人,相当于同期城镇新安置就业人员的63.2%。非国有经济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增强。

四、就业正随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正向第二尤其是第三产业转化。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构成比例直线上升。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由1990年的60∶21.4∶18.6转变为1995年的52.2∶23.0∶24.8。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功能正在增强。

产业构成与就业结构比较

就业,面临新课题

就业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首要因素,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样是反映经济景气与否的重要指标。其一,从宏观上,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对提高就业水平有直接的促进,但经济增长速度过高,就会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程度拉大;其二,从微观上,精简企业富余人员对企业自身加快改革步伐,实现两个转变有利,但若社会就业压力过大,就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反过来抑制了企业健康发展;其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从农业化向工业化和城市化过渡,而这个过渡过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首要问题;其四,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到2000年时,城镇就业压力会更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任务也更艰巨。过多的失业及就业不充分群体,必然会成为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因此,为了保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保证社会稳定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解决好就业高峰的问题。

第一,适当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水平是国情所需。过去,乡镇企业曾在劳动力就地消化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由于资金短缺、布局分散等原因,这些企业就业能力有所下降。据有关方面调查,1994年全国乡镇企业平均每企业人数不过5人,如果平均人数达到10人,全国就会增加1亿多个就业岗位。同时,实行出口导向战略,注意发展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也有利于保持就业水平。

第二,利用地区结构差别,促进劳动力由西向东的跨地区流动,同时适当扶持西部地区基础产业,以保证就业水平的地区平衡。

第三,注重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加强其吸纳就业人员的功能。这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第四,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鼓励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国际上,下中等收入国家的GDP产业构成1990年已接近1∶2∶3,发达国家的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一般为1∶2—3,而我国城市中的比例仅为1∶1,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强大功能还远远未发挥出来。

除此之外,更新就业观念、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就业立法、发展社会就业服务体系也是保障就业水平的基本措施。就企业而言,在企业内部进行就业人员结构调整,增强企业市场营销、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的人员实力,使之成为企业内部的第三产业人员,也是解决企业富余人员的一条捷径。

如此,我国城镇失业率到2000年可望控制在5%以内,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将能被控制在1.3亿人左右,使这次就业高峰带来的矛盾能得到缓解。

(鲁士海 周树华 执笔 刘悦 制图)

经济周期与失业率比较

标签:;  ;  ;  

如何迎接新一轮就业高峰_失业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