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教本科生“三位一体”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模式实践研究论文_毛艳霞

小教本科生“三位一体”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模式实践研究论文_毛艳霞

毛艳霞 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471022

【摘要】 从当前基础教育实际需要出发,师范生心理教育能力是亟待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本文结合小教专业培养心理教育能力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模式,从知识体系的构建、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三个方面,为如何培养师范生心理教育能力提供了具体明确的实施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模式

【项目基金】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2014年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立项项目“师范生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模式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小学生是心理成长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近年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在不断下降,因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种问题已引起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担忧和重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迫切任务。小学教师无疑要承担起提高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重担,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具备教育教学能力,还需要具备心理教育能力。师范教育历史悠久,但是如何培养师范生的心理教育能力,至今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可供我们直接参考的培养模式。因此,本文将以我校小教专业本科生的心理教育能力培养为例,对这一问题作一蠡测。

一、心理教育能力的内涵

心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心理调适和寻求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的心理教育目标,寻求潜能发挥,得到更好发展是高级的心理教育目标。围绕这两个目标,我们认为,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必须包括:教给学生如何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对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教育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有评估和诊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实施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在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情况下学会心理调适,提高心理素质的能力。这既是心理教育能力的能力结构,也是心理教育能力的内涵。

二、培养师范生心理教育能力的意义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一代新人。”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来看,中小学教师要能了解学生心理特点,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掌握有效的方法,促进中小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由此看出,心理教育能力已成为教师教育能力结构的重要因素,是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拥有良好的心理教育能力,不仅能有效地影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还有利于教师自身心理健康和专业成长。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作为教师职后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中一项必备内容。但是仅仅靠这些零散而不系统、时间和次数少之又少的培训难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普遍不强、参差不齐等等,已成为制约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做为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如果能在在校学习期间接受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走上工作岗位后,就有能力主动配合心理专职教师开展工作,在班主任工作中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实施心理教育。还可以补充目前小学急需大量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空缺,直接成为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样就拓宽了师范类本科生的就业方向,壮大小学心理教育师资队伍,改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本研究将从理论构想到实践探索,从心理教育能力的内容构建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出发,尝试以小学教育专业为实验对象,尝试构建“三位一体”的师范生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模式。探索出一套适合高师院校实际的培养更多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模式。

三、小教本科生“三位一体”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模式

(一)构建知识体系

我校小教专业从建立之初,就致力于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师范应用性专业,借助于我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力量,积极探索既具有全科教学能力、又具备较高心理素质和心育能力的优秀小教本科生的人才培养理念。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我们认为心理教育知识体系中不仅包括小学生知、情、意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性知识,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还包括学生心理问题的测量和诊断,通过团体和个体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帮助学生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的知识。

1.建设课程群。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通过一系列课程来实现。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我们突出了心理学相关课程的开设。以课程群的形式突出心理教育能力所需的专业知识,我们实行多课程、小学分、少学时的课程群建设。目前开设的课程有: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小学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儿童团体心理活动设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校鼓励自行开发校本教材、教案讲义,因此,我们根据需要,任课教师之间互相沟通交流,精选每门课程的内容,只选取针对性强、有价值的知识内容作为课堂教授给学生的内容,避免内容上的重复。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大纲和讲义,录制教学视频,形成了一套围绕心理教育能力知识体系构建的教学资源。

2.多元知识体系构建。我们鼓励小教专业学生跨专业选修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进一步拓宽心理教育的知识面。学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开设有第二辅修专业,为小教学生选修心理学专业课程提供方便。学校教务处通过网络平台开设有多门心理学课程,作为为全校公共选修课供所有专业学生选修学习。每学期我们邀请国内外心理学行业专家和一线心理教育名师举办专题讲座,通过聆听专家讲座增强心理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二)搭建实践平台

心理学中把能力定义为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一定是通过实践活动反复锻炼获得的。师范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各种实践活动为平台,打造过硬的“心育”本领。我们注重对小教专业学生的心理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校内,锻炼小教专业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实践平台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搭建校内“心育”实践平台。从学校到院系再到班级形成了培养师范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实践网络。学校团委成立了心理拓展部,院系建立“心灵之约”社团,班级由心理委员,每个宿舍楼内均建立有“心理辅导站”,全网络覆盖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不仅增强大学生的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深化了大学生将来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在暑期支教中,小教专业和心理学专业学生组成的“无限沟通”义务支教团队,设计了系列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深入农村小学,为留守儿童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受到我校多个支教点的欢迎和好评。与其他支教文化类课程相比,心理健康教育更受欢迎,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更显珍贵;“心灵之约”社团还创办了社团报纸——“心灵之约”报,由小教专业本科生负责编辑,每半月一期,通过鼓励小教专业学生投稿、搜集材料、参与编辑,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对于心理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教育能力;我校还举办了一系列心理学相关的品牌活动,提高师范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教育能力。其中“心灵大使”、“校园心理剧场”、大学生“心理健康周”、“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咨询”专业技能大赛等校园品牌活动已持续举办数十年,提高了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与中国教师报签约成立了“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并承担了多项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课题,这些研究项目和课题均有小教专业学生参与,提高了小教专业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2.努力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建立合作育人新平台。在校外,通过在中小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实习实践,要求小教专业的学生必须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教学和实践工作,如对实习学校的学生进行中小学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承担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教学,担任兼职班主任,进行个体心理咨询等活动。这些实习实践活动不仅夯实了小教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心理理论基础,还把理论付诸实践,心理教育能力得到训练,个人心理素质也得到提升。同时,我们和多个心理咨询机构形成协作育人联盟,聘请这些机构的专家名师对学生授课、开展专题讲座和专业技能训练。带领学生到机构进行课程见习实习,学生的个体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升。

(三)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小教专业学生的心理教育能力高低,能否胜任未来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任务,能否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责,这是评价小教专业学生心理教育能力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需要从多个方面全面评估小教专业本科生的心理教育能力,客观衡量人才培养的质量。

1.确定评价的内容和范围。

心理教育能力是一种独立于小教专业能力之外的特殊能力,因此,需要由独立的评价体系和指标,我们结合心理教育能力所需的相关知识和素质,确定了评价内容和范围。包括心理学相关的必修、选修课程的成绩,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成绩,参加各种心理学相关竞赛和活动的次数和成绩,参加和小学生心理教育有关的实习实践的时间和效果,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量、诊断和咨询的技能考核成绩。

2.确定评价过程和方式。建立“心灵成长档案册”。小教专业学生一入学就人手一册。要求每位学生记录自己四年内与心理教育能力相关的课程成绩、比赛成绩、参与的实践实训活动等。设立“未来心育师”荣誉称号。院系成立“未来心育师”考评小组,由系主任和专业教师组成。第八学期由学生个人向考评小组提出申请,提交“心灵成长档案册”和相关支撑材料。

3.确定评价等级。考评小组从课程成绩、比赛获奖情况及实践实习活动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评,按照优、良、中、及格四个等级给出考评结果。对优、良两个等级的学生颁发院系设立的“未来心育师”称号的荣誉证书。以此鼓励和激发更多小教专业或其他专业师范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强烈意识和兴趣,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基础教育师资。

参考文献:

[1]信忠义、 郑家莹、刘衍玲.心理教育能力研究综述,江苏教育研究.2011(11).

[2]陈新文.心理教育知识空间与心理教育教师知识结构.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1).

[3]王进才.论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1(9).

作者:毛艳霞(1979.2——),女, 洛阳师范学院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主任,讲师,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发展与教育心理

论文作者:毛艳霞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6

标签:;  ;  ;  ;  ;  ;  ;  ;  

小教本科生“三位一体”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模式实践研究论文_毛艳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