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收益递增视角下的国际贸易理论述评_规模报酬论文

规模收益递增视角下的国际贸易理论述评_规模报酬论文

规模报酬递增视角下的国际贸易理论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报酬论文,视角论文,国际贸易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以亚当·斯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和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为代表的古典贸易理论,以及以H-0-S模型为代表的新古典贸易理论都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规模报酬递减的假设之上。这一假设不符合现实世界存在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因而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要素跨国流动、要素价格不均等、国际贸易内生形成、贸易方式的演进等现象,从报酬递增视角出发,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其他一些文献在报酬递增假设下做了有益的探索,对报酬递增视角下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梳理有利于我们理解复杂的贸易现象。本文第二部分论述规模报酬递增与国际贸易,其中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第三部分论述从分工引起的报酬递增与国际贸易,包括对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生产国际化、中间产品贸易模式的论述;第四部分论述正反馈理论与国际贸易;第五部分是对涉及地理因素的规模报酬递增与国际贸易关系相关文献的评述;第六部分是结束语。

二、规模报酬递增与国际贸易

1.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在新贸易理论以前,体现报酬递增的外部经济一直被视为是分析规模经济下国际贸易的基本方法。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建立在报酬递减假设条件下的完全竞争理论基础上,马歇尔(1920)在其《经济学原理》中为了说明报酬递增现象首先提出了外部经济的概念,并认为外部经济往往是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而获得的,(注:[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第280页。)使得单个企业水平上是不变规模报酬,而在产业水平上是规模报酬递增的。他用产业区位的例子来说明外部经济这一概念,说明了企业集聚的技术外部性。Young(1928)虽然认为马歇尔对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的区分很有意义,但从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区分中来考察产业进步过程的性质必然带有片面性,并指出报酬递增不是由工厂或产业部门的规模产生,而是有专业化和分工产生。杨小凯(2001)认为新古典分析框架将纯消费者与企业绝对分开,使得专业化经济概念变得没有意义,而用规模经济的概念进行替代。

Helpman and Krugman(1985)对外部经济概念的内涵作了深入的探讨,一是提出如何证明产业的产出进入企业的生产函数是合理的,因为Marshall(1920)、Either(1979)都认为较大产业能以较低价格支持较多种类的中间投入品的生产,但是处理规模经济对市场结构影响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二是外部经济的使用单位是“国家水平”还是“国际水平”值得探讨,如果中间产品是可贸易的,那么规模经济应该是国际性的,反之是全国性的;第三,外部经济来自于知识的不完全利用,关键看创新是如何传播的详细情况,如果信息仅仅是口头传播,那么相关单位是一国,甚至是更小范围,如果是拆开来看个究竟,那么外部经济效应应当是国际性的;四是外部经济来自于企业没有能力排他使用的知识,但知识的生产需要有一个动态的而不是纯粹是静态的模型。他们指出在实际中,规模经济的最重要来源之一可能是厂商和产业改进它们技术的动态过程,关于外部经济的最合理的解释涉及知识传播,因而它根本上是一个动态的问题。(注:[以]埃而尔赫南·赫尔普曼、[美]保罗·R·克鲁格曼:《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三联书店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第46页。)罗默(1990)发展的模型说明了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指出在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各国因贸易而受益,而市场规模的扩大不仅促进了收入增长和福利的提高,而且提高了经济增长的速度。波特(1990)认为外部经济是在创新和竞争优势的升级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外部经济不是只对某个产业有影响,它会延伸到这个产业的关联产业中。认为绝大多数外部经济效益是无法跨越国界的,这又使得外国企业想要获取这种外部经济更是困难重重。(注:[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35页。)波特的钻石理论实际上说明了一国有地理环境决定的最初资源禀赋和已有的产业结构能够通过累积因果的作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大量的经验研究证实了外部经济的存在,Hall(1990)明确了由集聚引起的规模效应是解释索罗残值(Solow residual)的潜在原因。Caballero & Lyons(1992)以及Batlesman et.al(1994)对集聚效应作了更加细致的研究,并区分了长期和短期的外部性,他们用其他产业的活动对集聚效应进行测量。此外Glaeser et.al(1992),Kuncoro and Turner(1995),Oulton(1996),Henderson(1999)的实证研究工作表明产业外部经济的存在。

外部经济在国际贸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会导致国家锁定(lock in)于不理想的专业化形式,甚至会导致贸易的受损。当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时,一国如在某些产业有较大的生产规模便会倾向于更低的生产成本,通过明显的因果累积,能更低成本生产某一产品的国家会倾向于生产更多的这种产品。外部经济在历史事件决定各国生产何种产品时起了强有力的作用,外部经济还会使有违于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形式得以存在。(注:Paul R.Krugman,Maurice Obstfeld,International Economics:Theory and Policy,5th ed,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49页。)与比较利益和企业层次规模经济下的国际贸易所具有的明确的福利含义相比,外部经济下的国际贸易能否使一国受益是不确定的,全球经济可能会因为在某些产业集中生产以实现外部经济而受益。

2.内部规模经济与新贸易理论

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兴起的新贸易理论以张伯伦(1950)不完全竞争理论为出发点,以Dixit-Stigliz(1977)模型提供的分析工具为基础,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重要而有益的补充(Krugman 1980,1981)。新贸易理论实际上描述了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两难冲突的故事,它假设两国的消费者效用函数是一样的,多样化的产品有利于消费者效用水平的提高,正是消费者多样化选择的偏好推动了国际贸易,另外它也假设企业生产存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即生产的边际成本不变,这样企业为了追求规模经济,必然将每一种差异产品在同一企业内生产,这样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要满足世界市场对该差异产品的需求,即使两国的要素禀赋没有差异,产业内国际贸易还是会发生,即两国可以选择不同的专业,从而产生内生的绝对优势(杨小凯,张永生2000,P65),因为该理论弥补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产业内贸易模式缺乏解释力的状况,从而很好地解释了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这一现象,大大提高了贸易理论的现实解释力。但是同样地该理论也没有改动要素跨国不流动的假设,同样用该模型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个国家专业化生产这些产品而另一国家专业化生产另外产品。此外我们还会发现新贸易理论的假设存在与现实不符的地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产品并不通常是由一个企业完成的,企业间中间产品的贸易近年来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复杂产品的生产环节在不同区位进行分布,它由一个垂直联系的企业网络完成。

至此,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以及新贸易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国与国之间为什么会形成贸易以及国际贸易是以什么样的模式展开的这两个贸易理论的核心问题。但是上述还不能回答为何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结构存在差异,不能解释中间投入品贸易现象,也没有解释经济地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这也反映了“规模经济”在解释报酬递增的局限性。

三、分工引起的报酬递增与国际贸易理论

1.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与古典和新古典理论中国际贸易给定相对应,新兴贸易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内生形成的原因。杨小凯(1994,1996,2000)等经济学家从分工和专业化角度对此做出了很好的解释,他沿着斯密市场范围限制分工的观点和Young(1928)分工—市场—分工的互动关系,与传统贸易理论中将消费者和生产者分开相反,他将两者合而为一,并用数学将这些思想加以形式化,形成了国际贸易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得出了国际贸易内生于国内贸易的结论。该理论认为随着市场交易效率的提高,分工和专业化水平会不断提高,较高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必须和较大的市场容量相适应,而国际贸易可以使得市场的容量有效扩大,因此随着国际间交易的交易效率的提高,国际贸易就会自发形成;认为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原理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折衷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之间两难冲突的结果。因此一个国家卷入国际贸易的程度,也可以用分工水平和交易效率来解释。发达国家因为交易效率高,均衡分工水平也比发展中国家高得多,因此也就更需要国际贸易来充分利用高分工水平的好处;而落后国家因为交易效率低,均衡分工水平也低,国内贸易就能适应低分工水平,并不需要很多国际贸易。

2.分工和生产国际化

斯蒂格勒(1951)对“市场范围限制分工”的斯密定理做了深入的阐述,对分工与企业规模问题作了研究,他将分工问题和厂商理论结合起来加以论述,假设厂商生产工序是相互独立的,并且把生产工序分为报酬递增和报酬递减两类,认为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这种使报酬递增的生产工序可能会增加,当规模足够大时,专门的厂商就会从事这类工序的生产。由此可见,只有当产业的规模达到足够大的时候,产业内进一步的分工才会出现。如果我们将这一观点进行引申,那么不断拓宽的世界市场规模为分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可能(这也正是亚当·斯密的观点),国际贸易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除了那些天然连续性的工序无法空间分割外,任何存在报酬递增的工序都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被重新分布,这就出现了生产的国际化现象,即产品的中间投入品的生产实际上是在许多国家分工生产完成的。因此从分工理论可以解释为何会出现生产国际化、分散化、贸易垂直化的趋势。

生产国际化和外国直接投资相关的要素跨国流动受边际报酬高低影响,它的本质是产业和产品在国际地理空间内的分工的深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特殊的区位优势(如地理优势、劳动力价格优势、投资环境优势、特定技术优势、人力资本优势等)与相关的生产环节和产品相适应。新贸易理论实际上讲述了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差异产品在不同国家分工生产的故事,这些有差异的产品和当地的特殊区位优势相结合。根据前面市场和分工关系的论述,除了差异产品的国际分工生产外,另一个层面的分工——产品生产工序的分工在不同区位展开。

生产国际化的实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垂直型FDI的一体化形式,另一种是国际外包(Outsourcing)的不完全合约形式,关于跨国企业如何在FDI和国际外包之间做出选择的问题,Grossman and Helpman(2002)发展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明确了决定这些不同选择的因素,模型显示一些产业只能采取垂直一体化的形式,而其他一些产业只能是用外包的形式。Antras & Helpman(2003)认为产品生产商要在一体化所带来的所有权优势和不完全合约对中间产品供应商的激励之间做出权衡,他们发展的模型均衡时的结论是,不同的生产率水平决定了不同的所有权结构的选择,另外所在产业的南北工资差异、所有权优势、谈判能力和母公司总部的技术密度也对这种选择产生影响。Markusen and Maskus(2001)用一般均衡的贸易理论对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行为进行了分析,他们的模型表明跨国公司在向海外投资时采用垂直型FDI是内生决定的,垂直型FDI意味着跨国公司将生产环节进行国际化的分割,将每一个生产环节放在成本最低国家。

跨国公司无论是采取垂直FDI的方式还是采取国际外包的方式来实现生产国际化的目的,本质上是由市场规模扩大引起分工和专业化水平提高的结果,不同的区位在不同的产品或不同的生产工序上进行专业化的生产。垂直型FDI相关的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定位于全球市场,这些海外分支机构从母公司或其他第三方进口中间投入品,生产的中间产品或产成品除了满足东道国消费需求外,还要出口到母国和其他第三国家或地区,因此这类投资有很强的贸易创造效应。而外包的贸易创造效应就更是显而易见,所以市场规模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最终决定了分工和贸易模式。

3.一种新的贸易模式——中间投入品贸易现象及其解释

现有理论对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现象作了解释,而对于产业内贸易中中间投入品贸易现象的研究正方兴未艾。Andersson &、Fredriksson(2000)的研究发现,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中间投入品的贸易比重增加迅速,他们对公司内贸易的中间产品贸易和成品贸易做了区分,并对瑞典的跨国公司贸易行为进行研究发现,瑞典的母公司在公司内贸易结构中倾向于中间产品的贸易,中间产品贸易在公司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由1970年的30%上升到1990年的70%。Hummels,et al.(1998,2001)用垂直专业化概念解释了这种现象,他们认为国家之间的垂直专业化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包括多个序列环节(multiple sequential stages),二是至少包含两个以上国家在产品的生产序列中提供价值增值;三是至少一个国家必须用进口的投入品从事生产,并且这些产出品(中间产品或成品)的一部分必须出口。国际化中当一个国家用进口的中间产品生产用于出口的产品时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就出现了。Krugman(1995)用产品价值增值链的分割(slicing up the value added chain)概念对国与国之间的垂直专业化现象进行了描述。在Krugman(1980,1981)模型基础上,Yi(2003)发展了关于垂直专业化的正式模型,说明了关税下降与贸易增加的非线性关系,垂直专业化概念很好地解释了关税下降对贸易的放大效应,解释贸易对关税变化的非线性效应的现象。垂直专业化这个概念很好地刻画了在生产国际化、产品价值链全球重新分布情况下的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和产业分工关系。各个国家从事产品的某一或某些环节的生产,即所谓的产业的垂直专业化现象,这种产业分布有两个效应,一是必然涉及到中间产品的贸易,而不再是如传统或新贸易理论所解释的那样国家仅仅是最终产品的贸易,并且中间品的贸易量随垂直专业化而增加;二是打破了我们对产业地理分布的分析框架,即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集中在发达国家,而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垂直专业化的概念使我们认识到现实世界中产品所涉及的相关产业由众多生产环节和程序组成,实际上是一个价值增值链条,这一链条的地理分布的广度由国际贸易的外生交易费用决定。

Hanson,Mataloni & Slaughter(2003)运用美国跨国公司企业层面数据检验母公司和海外分公司之间中间投入品贸易状况,他们的结论是当海外分公司的贸易成本、非熟练工人的工资、公司所得税比较低的时候,母公司对于中间投入品的进口需求较大,与中间产品的贸易相应的是这些跨国公司内的国际垂直生产网络(Vertical Prodution Networks)。

由于垂直专业化的结果是使产业和产品的各个生产部门与环节在全球进行重新区位分布,各个生产环节纳入到跨国公司全球性的生产与销售战略中,与该战略相对应的是庞大的世界市场,正是庞大的市场规模使得高度的分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交易效率的提高是解决分工水平提高和交易成本上升两难矛盾的有效办法,企业之间网络的构建和运输、通讯成本、关税的下降充分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因此正是市场规模与分工相互推动的关系使得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国家之间的贸易和生产变得越来越相互依赖,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推动的贸易自由化和通讯运输技术的进步为市场规模与分工形成互动提供了动力。

分工和交易理论很好地给出了国际贸易内生产生、演化的理论,也很好地解释了生产国际化、世界外贸依存度快速上升、FDI规模不断扩大的现象,但是没有涉及到历史偶然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正反馈理论很好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四、正反馈机制与国际贸易

不同的国家会形成什么样的贸易结构是事先不确定的,对此,Arthur(1990)的正反馈理论说明由于一些偶然历史小事件(historical small events)的影响,这些事件的作用会通过消费者的选择行为而不断放大,从而出现路径依赖现象和市场锁定,锁定又形成竞争力优势。这一理论可以适用于相同要素禀赋和技术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历史事件正反馈作用产生的市场的锁定效应使得各国在不同的产业、以及产业内不同产品或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进行分工,并最终形成国际贸易。这一理论为政府产业政策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因为初始状态的人为干预可以通过正反馈机制使得一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得到较大的提高。瑞士手表制造业、美国好莱坞电影业等具有竞争力优势产业的形成来说明历史事件在正反馈机制作用下对贸易格局的影响。(注:Paul R.Krugman,Maurice Obstfeld,International Economics:Theory and Policy,5th ed,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49页。)

报酬递增经济有以下这些特征:市场不稳定(市场倾向于惠助那些已经领先的产品);多种可能的结局;不可预测性;锁定市场的能力;劣质产品有可能主导市场;以及获胜者的丰厚利润(Arthur,1996),可以解释新经济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的模式的变化,要素禀赋、规模经济和传统制造业的外部经济等因素虽然对于贸易模式的决定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但报酬递增经济的上述特性在改变和决定贸易模式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作用。因为在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中,竞争的性质是不同了,经济规律也不一样,例如在“赢家通吃”(winner-take-most)的情况下,基于市场垄断的国际贸易必然会出现,这一点和新贸易理论对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产业内贸易现象的解释是一致的。

Arthur(l996)对于报酬递减的传统经济和报酬递增的新经济作了精辟的分析,把它们想象成两个经济王国,—个是大批量制造世界,其产品基本上是资源密集型的,知识含量比较低,运作符合马歇尔的收益递减法则,这一世界是均衡从而有秩序的,可以预测因而是可以进行科学分析的,变化缓慢因而是连续的;另一个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世界,其产品基本上是知识密集型的,自然资源比重小,运转受收益递增法则支配。这两个世界又相互联系,大多数高科技公司都既有以知识为基础的业务,也有大批量加工业务。而制造业公司也有许多业务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知识世界,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产品如IBM个人电脑在收益递增的世界里成长,但是在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实际上却变成了属于马歇尔式加工世界的商品。

通过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和中间产品(要素)贸易而产生大量的国际间要素流动条件下,各国产业竞争力优势所依赖的那些新要素会在国际范围内重新得到分配,正反馈机制使得产业的集聚在国际层面重新进行地理分布,从而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发生变化。

五、经济地理、报酬递增与国际贸易

包括新贸易理论在内的国际贸易理论都假设要素在一国内部是完全流动的,但在国家之间是不流动的。这一假设的不合理之处在于否定了地理条件以及运输等交易条件的改善对贸易的影响,也与随FDI而产生的人员和技术的国际间流动这一普遍现象不符。对这一领域有直接投资理论、跨国公司理论和经济地理理论作了有益的补充和解释。Krugman(1991)对报酬递增和经济地理进行了研究,发展了一个用于说明各国如何内生演化为工业化“中心”与农业“外围”,为了减少运输成本并实现规模经济,制造企业趋向于靠近有较大需求的地区,但是需求的区位又决定于生产的分布。中心和外围模式的出现由运输成本(τ)、经济规模(θ)和国民收入中用于制造品消费的比例(μ)决定。此模型的思想和Krugman(1980,1981)发展的模型一脉相承,都是以规模经济为出发点。模型显示,当运输成本较高时,产业出现地区趋同(regional convergence),即没有出现明显的中心与外围现象,相反则出现地区分化特性(regional divergence),即出现了产业活动中心。他得出以下结论:是农业占主要比重状况决定了运输成本高、制造业产品消费比例低、规模经济弱的经济状态,而运输成本低或有很强的规模经济、以及累积因果的经济,制造业会逐步集中于一个区域。由此,运输成本的大小,以及与运输成本相关的产业集聚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两个重要原因,地理影响运输成本,进而影响产业集聚程度和贸易。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预计,由于技术的进步使得贸易成本大大下降,那么集聚形成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但现实世界也未必如此,经济活动的集聚往往只限于某一领域,而不是经济活动的大规模集聚,前面讨论的垂直专业化现象就是一例。

Ricci(1999)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地理和比较优势的关系和内生的经济集聚对于该地区报酬递增产业的专业化程度的影响。他将比较优势、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垄断竞争和贸易成本等因素纳入到两国三部门的模型中,他的结论是由于产业集聚效应的存在,更多的企业吸引到原来该国有优势产业,一国的专业化程度降低了;贸易成本的下降未必会必然增加集聚形成的可能,厂商很可能凭借绝对优势而在一个小地方做出区位选择,而不是在更大的但缺乏生产效率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甚至会使原来的集聚模式发生逆转;比较优势的增加未必会提高专业化程度,这些结论更加符合现实的贸易状况,并澄清了Krugman(1991)结论成立的条件。说明以贸易成本为代表的地理因素在现代国际贸易和分工体系中的重要性不断下降,但是特定的区位优势在产业链条全球垂直分工形式和它所决定的贸易模式形成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区位专业化于不同的产业和产品生产工序并不简单的是一个地理因素,它涉及的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国际分工模式。基于规模经济的经济地理理论的最新发展说明,传统的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在现实的分工和贸易模式上的解释能力比较欠缺。

六、小结

正如阿瑟所言,经济生活的很大一部分尤其是高科技领域,都服从递增收益法则,从报酬递增角度来理解国际贸易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比较全面的观察视野。新贸易理论所描述的企业内规模经济是指不变的边际成本和递减的平均成本,而如古典经济学所提出的外部经济概念,即使单个企业是报酬递减的(边际成本随产量增加而递增),只要存在外部经济,那么整个产业水平会出现报酬递增现象,而这种外部性已经为实证分析证明是存在的。外部经济的存在使得产业形成集聚现象,并由于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形成内生比较优势,从而对国际贸易模式产生影响。但外部经济下的国际贸易能否使一国受益是不确定的,全球经济可能会因为在某些产业集中生产以实现外部经济而受益。正反馈原理的存在,使得各国贸易结构是不确定的,也是可以改善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比较优势培植有竞争力的产业。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和中间产品(要素)贸易而产生大量的国际间要素流动,各国产业竞争力优势所依赖的那些新要素会在国际范围内重新得到分配,通过正反馈机制使得产业的集聚在国际层面重新进行地理分布,从而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发生变化。

市场规模的扩大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于是出现了垂直专业化过程,即产品的价值链进行全球区位分布,发展中国家有可以依靠自己特殊的区位优势发展某些新的产业,而不受本国市场容量狭小的影响,国际市场的规模使这种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同时,这种分工模式所带来的中间产品的贸易也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新兴力量。新的分工和贸易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卷入全球化经济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也表明分工和专业化概念比外部经济、规模经济等概念更能够解释现实的报酬递增下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状况。

标签:;  ;  ;  ;  ;  ;  ;  ;  ;  ;  ;  ;  ;  ;  ;  

规模收益递增视角下的国际贸易理论述评_规模报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