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并行劳动行为研究&以南京市为例_农业论文

农民并行劳动行为研究&以南京市为例_农业论文

农户兼业行为研究——以南京市为例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京市论文,为例论文,农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0)07-0087-07

1978年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使农户成了现阶段我国农村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运行的行为主体,农户既是农业生产活动基本生产资料的主要掌握者,又是农副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在我国农户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现阶段,农户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使得农户经营行为具有了明显的双重性:一方面,追求效用最大,尽量满足家庭生存所需;另一方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尽量多赚钱,发家致富。农户经营行为的这种特性从农户的兼业行为中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本文拟就南京市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对农户的兼业行为作一简要分析。

一、兼业化的原因分析

兼业化成为现阶段我国农户经营行为的主要特征,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有:

第一,农户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使得农户在投资和择业方面有了多种选择的余地。改革开放前,农户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涉足非农产业被视作“走资本主义道路”而被全面禁止,而农普资料表明,现阶段农户从业人员从事的行业已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农业服务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零贸易餐饮业和其他许多行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正在加快;

第二,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及农业季节性的生产特点,使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农普资料表明,南京市农户从业人员一年里从事农业劳动的时间少于六个月占25.4%,其中不足两个月的又占了近30%,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是产业兼业化的基础;

第三,产业间比较利益差距悬殊导致农户投资和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农业边际效益递减的作用,使得大量投资于农业十分不经济;

第四,农户对收入稳定增长的追求是兼业化的内在动因。农户希望通过从事农业生产来保持“收入稳定”,通过从事非农产业来保持“收入增长”,虽然农产业生产会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而非农产业主要面临的是市场风险,但相比而言,从事农业所面临的自然风险远远小于非农产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这样,以满足农户家庭生活需要为主要目的“收入稳定”主要依赖于农业产业,因此,让农户放弃有限的土地专门从事非农业的可能性是极有限的。南京市目前仅有20.6%的农户为非农业户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第五,对市场依赖程度的提高是农户兼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外部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户投资和消费品的获得愈来愈依赖于市场,而这种依赖程度的提高又是以收入的不断增长为前提的,因此,这就迫使农户在做好农业生产的同时,更多地从事非农业,以满足家庭对收入增长的要求;

第六,农户中从业人员年龄、文化程度、性别等的差异导致了家庭内部从业人员在从业产业上的多样性,使得农户兼业成为必然。农普资料表明,年龄较大的从业人员偏向于从事农业,而年龄较轻的从业人员偏向于从事非农产业;文化水平较低的偏向于从事农业,而文化程度较高的从业人员偏向于从事非农产业;男性从事农业的时间明显少于女性从事农业的时间。

此外,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如祖传某项技能等)使某些农户形成对某些行业的行为惯性,使农户中有人从事农业,有人从事非农业,形成了兼业性。

二、兼业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农业兼业化的最直接原因是由于土地的相对稀缺性而导致的农业部门的劳动力的过剩。因此,分析农户人口规模及经营规模(户均耕地)与农业兼业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解释各地农业兼业化程度的差异。

表1 南京市各县区农户兼业化化及程度

兼业化程度(%)户均耕(亩)户均人(口)

玄武78.18 1.73.82

白下79.23 1.53.9

秦淮70.17 1 3.67

建邺77.39 1.59

3.69

鼓楼74.59 1.11

3.79

下关82.14 1.59

3.72

浦口79 3.96

3.92

大厂85.02 3.83

4.04

栖霞77.75 4.73.91

雨花台 75.59 3.18

3.83

江宁74.91 5.62

3.8

江浦60.93 5.98

3.9

六合72.06 5.41

4.12

溧水55.6

5.16

3.66

高淳54.55 4.63.62

全市66.94 5.12

3.84

从表1可看出,农户兼业化是一种普遍现象,如计算各区县兼业化程度(Y)与户均耕地(X1)、户均人口(X2)的相关系数,可得出兼业化程度与户均耕地有较明显的负相关(相关系数-0.47),而与户均人口有较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5)。如进一步拟合户均耕地与户均人口对兼业化程度的回归方程,即可得:

Y=-82.12-3.48X1+43.67X2

(-3.70)(3.64)

R^2=0.63 F=10.13

上述计算结果表明:(1)在户均人口不变的情况下户均耕地每增加一亩,将使兼业化程度降低3.48%,即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是影响兼业化的一个显著因素;(2)在户均耕地不变的条件下(即维持目前的经营规模),户均人口每增加1口,可使兼业化程度提高43.67%。但事实上,由于土地资料的稀缺性及其他一些条件的约束,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在现阶段是难于实现的;而家庭人口增长与兼业化程度的提高有着最现实的相关关系:一是家庭人口的增加对家庭收入的增长提出了更快的要求,迫使农户在稳定传统农产品生产以稳定收入的同时,通过兼业程度的提高来实现收入的增长;二是家庭人口的增长通常伴随着家庭劳动力的增加,这样,在经营有限的土地的同时由于农业季节性生产而导致的劳动力剩余也会相应增加,这是兼业化程度提高的前提。

农户的兼业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户的投资行为和消费行为,这种影响是通过以下的传导机制实现的:1.兼业化扩大了农户的投资领域,但同时也导致了劳动力投入和资金投入的分散化,难以形成适度的规模经济;2.由于兼业化,农户经常涉足新的行业,而这些新行业往往是农户陌生的,这样农户投资的风险加大,有可能导致农户收入差异的不断扩大;3.兼业化程度的提高,可能会改变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甚至导致农户在农业生产上掠夺性的短期经营行为;4.由于兼业化程度的提高,改变了过去农户单一从事农业而导致的季节性生产的特点,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消费的季节性,并使消费结构和消费内容得以较大改变;5.由于兼业化而引起的收入增长,使农户的消费需求从主要满足家庭人员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向更高层次的需要迈进。

三、农业兼业行为的特征

农普调查资料显示出农户兼业行为的特征如下:

1.兼业领域的广泛性和兼业行业的相对集中性。现阶段农户从业人员涉足的领域相当广泛,不仅有传统的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还有农业服务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零贸易餐饮业和其它业等新领域。但普查资料表明,农业兼业又相对集中于工业和建筑业,农户从业人员中从事工业的占24.24%,建筑业占8.28%,而从事农业服务业的仅占0.67%;

2.接近高度兼业化。按兼业化程度,国际上把农户分为三种类型:兼业化程度在70%以上为高度兼业化,兼业化程度占50-70%为中度兼业化,兼业化程度低于50%为低度兼业化。南京市农业兼业化程度已达66.94%,已接近高度兼业化。从全省看,南京农户兼业化程度高于全省平均54.8%的水平,但仍低于苏南的78.8%及苏中的68.6%。从图中资料也可看出,主要从事农业的农户(纯农业户和农业兼业户)占农户的47.35%,已不到一半。

表2 南京农户结构

农户类型纯农业户农业兼业化户非农兼业户非农业户

比重(%)26.2521.10 32.0520.60

3.兼业人员的年轻化现象显著。普查资料显示,各类农户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有明显差异,从纯农业户、农业兼业户、非农兼业户到非农业户,其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依次为39.77岁、37.41岁、36.22岁和35.05岁,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年龄最轻,而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年龄最高,从事兼业人员的年轻化现象比较显著。

4.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决定了兼业化的类型。普查资料显示,兼业化类型与从业的文化水平有显著相关,从事非农产业人员的文化水平明显比从事农业人员的文化水平高,兼业人员的文化水平比从事纯农业人员的文化水平高。从业人员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的比重,纯农户为64.84%,农业兼业户为54.23%,非农兼业户为44.44%,非农户为31.93%;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员的比重,纯农户为5.36%,农业兼业户为6.67%,非农兼业户为9.89%,非农业户为16.66%。从总体而言,农村从业人员中小学及以下(包括文盲)文化程度的人员比重占了49.22%,说明农村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5.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已发生较大变化。对从事种植业人员进行的性别分组显示,各种类型的农户中,女性从事种植业人员比重均明显高于男性,从事6个月以上农业劳动的人员中,除了纯农业户男性劳动人员比例略高于女性劳动人员外,其余类型农户女性劳动者比例均明显高于男性劳动者比例(见表3),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已发生了较大变化,男性劳动者是从事兼业活动的主要力量。

表3 从事种植业和农业劳动人员性别状况

农户类型纯农业记 农业兼业户 非农兼业户

从事种植业比重%(男)

92.96 40.40 11.40

从事种植业比重%(女)

96.66 79.65 66.57

从事6个月以上农业劳动力性别比(男:女) 1:0.841:1.66 1:5.09

6.兼业“离土不离乡”的特征明显。农业兼业户和非农兼业户中,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从业人员工作地点在农村的分别占67.65%和70.12%,在城市的分别占32.35%和29.88%,农业兼业户从业人员的从业地区在本乡的占81.45%,非农兼业户从业员的从业地区在本乡的占74.82%。由此可见,兼业的“离土不离乡”是农户兼业行为的一大显著特征。

四、兼业化的地区分析

由于各地农业生产条件及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在兼业化程度上各地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见表4)。

表4 南京市各种农户类型构成(%)

纯农业户 农业兼业化 非农兼业化 非农业户

玄武 13.3820.67 27.28 38.67

白下 14.0222.74 30.73 32.51

秦淮 17.1320.68 19.62 42.57

建邺 14.6322.9

28.18 34.29

鼓楼 15.0720.35 23.88 40.7

下关

9.2816.47 26.22 48.03

浦口 13.2511.58 38.28 36.89

大厂

9.58 7.81 46.61 36

栖霞 15.2716.3

37.07 31.36

雨花台14.9113.48 32.68 38.93

江宁 18.5117.8

37.36 26.33

江浦 32.7824.73 26.38 16.11

六合 23.6824.08 36.99 15.25

溧水 38.3222.99 25 13.69

高淳 39.9625.15 22.81 12.08

全市 26.2521.10 32.05 20.6

为了进一步分析兼业化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区之间差异,根据表4资料(纯农业户比重、农业兼业户比重、非农兼业户比重、非农业户比重4个指标),使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南京市15个县区划分为三个类型,即:玄武、鼓楼、秦淮、下关为第一类;白下、建邺、栖霞、江宁、浦口、雨花台、大厂为第二类;江浦、溧水、高淳、六合为第三类。

在聚类的基础上,分别计算各大类农户的有关指标平均数如表5所示:

表5 三大类农户基本情况

兼业化程度

户均人口 户均耕地 占农户的比重

(%) (口) (亩)

纯农户 农业兼业户 非农兼业户

第一类

76.273.75 1.35 13.72 19.54 24.25

第二类

78.413.87 3.48 14.31 15.94 35.84

第三类

60.793.83 5.29 33.69 24.24 27.80

全市 66.943.84 5.12 26.25 21.10 32.05

从表5可以看出,第一类虽然户均耕地较第二类少得多,但由于户均人口较少加上非农业户占的比重较大,因此,兼业化程度没能超过第二类,我们把这一类定义为“非农业为主的兼业型”;第二类非农兼业户的比重很大,可定义为“非农兼业为主的兼业型”;第三类户均耕地最多,纯农业户占的比重较大,兼业化程度是最低的,可定义为“纯农业为主的兼业型”。

五、农户兼业行为的合理性分析

现阶段农户兼业行为的作用主要有:

1.农户的兼业行为使农村的资源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对农村资源起到了保护作用,具体表现在:(1)兼业行为使原来束缚在土地上的剩余劳动力得到转移;(2)使农村各种资源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得到优化配置成为可能;(3)使荒山、荒坡、湖泊等农村闲置资源得到了更有效利用,并使这些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得以有效保护。

2.农户兼业行为使农村产出结构得以调整,促进了农村非农产业和多种经济的发展。兼业化改变了农村过去的以种植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格局;同时,随着兼业化程度的提高,兼业化向非农产业渗透的速度加快,并由此导致了农村多种经济的发展。

3.兼业化促进了农户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使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兼业化使农户除了继续掌握和改进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水平的同时,不断努力探索和掌握从事工业生产和其他产业的生产管理技术的经验,由于农户专业生产和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引起劳动生产率提高,并最终使农户收入及生活水平得到相应提高。

4.兼业化促成农村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完善。兼业化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的商品生产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兼业化导致农户对投资品需求量的增加,加之由于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引起的对工业品及其他生活用品需求量的更快增加,使农村市场体系不断发育和完善,并带动城乡市场一体化的形成。

5.兼业化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兼业化使农户投资分散化,按照投资组合理论,投资分散化有利于降低风险,使收入保持稳定。农村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农业的稳定和发展,而农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农业投入的稳定和发展,而兼业化又是农户农业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农户兼业化对保持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然,现阶段农村的兼业化也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兼业的非农业化倾向。农户中普遍存在的职业的自我否定心理,不仅农业剩余劳动力择业意向具有非农业倾向,就连在农业中已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劳动力,甚至在务农收入高于从事非农业收入的情况下,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择业倾向非农产业,特别是年轻者更是如此。普遍的非农化倾向必然会使农业劳动力弱化,导致农业自身发展的缓慢甚至衰退;

(2)兼业行为的过渡集中。与农户投资行为的创新、模仿和守成的并存现象一致,农户兼业过度集中在建筑业和工业的特点,影响了其它产业投资的增加和发展。

农户兼业行业的不合理性是某些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共同制约而产生的,因此,要消除兼业行为的不合理性,就应该从经济和非经济两个方面去考虑。

六、引导农户兼业行业合理性的政策建议

农户兼业行为合理化的标志主要有:(1)兼业化并不影响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发展;(2)兼业化将使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化,特别是农村服务化体系的进一步完善;(3)兼业化将有利于农户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稳定和提高;(4)兼业化将有助于农村现代化的早日实现,实现农村的全面繁荣。

为了实现农户兼业行为合理化的目标,首先要在宏观上完善各项农村政策;其次,从微观上推行农户企业化经营,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村微观经济基础建设;再次,加强农村教育和科技传播工作,促进科技兴农,同时加快农村集镇建设,特别是农村市场的建设,为农户的兼业化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1.继续稳定以土地承包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联产责任制,建立有偿的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建立新型的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土地是农户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收入稳定的保证,假如没有土地的承包经营制度,就不会有今天农户的兼业行为,也不会有今天农村的发展。因此,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农户兼业行为合理化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农户对土地进行长期投资,并使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成为可能,产生土地的规模效应,发展农业生产并使农村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得以提高,农户的兼业化程度才能向更深层发展并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2.培育和健全农村市场,理顺价格,尽量减少农户的兼业风险。农村市场的培育和健全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和产品的合理流动,使各种生产要素和产品的价格趋向合理化,从而使各种兼业活动的收益趋于合理化,有利于农村各种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农户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

3.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户投资机会和投资热情,影响到农户兼业的广度和深度。为此政府应积极扶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多层次、多成份、多形式的服务体系;借助现代先进科技及其他优势,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改变和充实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促进农村各业的发展,使农户的兼业行为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一致。

4.加快农村教育制度的改革。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制度,消灭儿童失学现象,加强农村扫盲活动,扩大职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的范围,努力使现有农民和未来农民有较强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以适应二十一世纪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5.加快农村信息产业发展进程。农户择业和兼业的盲目性来自市场信息的缺乏,种植业、养殖业中由于市场信息缺乏而导致的丰收不增收以及乡镇企业盲目建设和举棋不定等均来自市场信息的缺乏。因此,农村信息化产业的发展进程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农户择业和兼业等行为的合理性,并最终影响到农村市场化的进程。

6.建立以农业为主体的乡镇工业体系。乡镇企业目前的举步维艰,最根本的原因是结构和城市工业的雷同,没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因此,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必须紧紧抓住“农”字不放,建立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出发点,以农副产品生产、深加工及农业生产资料为主要内容,以环境保护为己任的乡镇工业体系,以扩大农户兼业的领域,增强农户兼业的稳定性和合理性。

标签:;  ;  ;  ;  ;  ;  ;  ;  ;  ;  ;  ;  

农民并行劳动行为研究&以南京市为例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