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与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_科学发展观论文

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与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_科学发展观论文

“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与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路线论文,改革开放论文,求真务实论文,历史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E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46X(2008)03-0079-03

解放思想、求真务实这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真谛,通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拨乱反正和重新确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飞跃,已经融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宏伟事业,化作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宣言。30年来,靠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书写了让世界惊叹的辉煌篇章。

一个历史性贡献:把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概括为伟大旗帜的“精髓”

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毛泽东在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就严肃提及;延安整风运动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得以重新恢复;党的十五大鲜明概括为伟大旗帜的“精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胡锦涛同志又强调,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他还精辟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

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揭示旗帜的“精髓”,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性贡献。这一点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其特殊性的结论带有相对的意义,在实践发展中是可能被“扬弃”的,而其普遍性的意义,即内含其中的精髓,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则是燃烧的火炬,永不熄灭,具有长久的指导价值。

把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作为伟大旗帜的精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精神实质。马克思的表述是,我的辩证法不过是重新用脚立地,它在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恩格斯的表述是,决意按照客观事物本来呈现的面目来认识客观事物,决意不怜惜地抛弃一切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除此之外,唯物主义没有别的意义。列宁的表述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则对实事求是从哲学高度作了系统阐发。邓小平的一系列讲话,中心词是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为血脉融为一体。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哲学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博大体系中的内在实质、指导原则和常青之本。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把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作为伟大旗帜的精髓,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求实创新的蓬勃生机。历史的发展雄辩地表明,正是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马克思才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列宁才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科学变为现实;毛泽东才实现了马列主义普遍原则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也正是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自觉破、大胆试、善于立,才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和社会主义的新阶段,才实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飞跃。可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态度、创造精神和革命风格的生动体现和永葆蓬勃生机的内在源泉。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反复证明,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始终立足于客观实际,始终坚持实践标准,始终以革命的、批判的辩证本性对待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才会在新陈代谢中充满生机。

把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作为伟大旗帜的精髓,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能不能把理论和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是理论上和政治上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志。高举旗帜,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否则,脱离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抽象、空洞地背诵词句,孤立、静止地死啃书本,一切从主观愿望出发,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出发,既没有意义,也没有出路,只能带来混乱和灾难,甚至会亡党亡国。正因为如此,理论是否联系实际,不仅是一个学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关系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一方面体现了理论学习的实质性要求,因为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另一方面又体现了理论武装的深广性要求,因为只有把科学理论的精髓灌输给广大干部和群众,转化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真正实现理论武装的战略任务。

一个时代性课题:靠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为我们提供了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主义出发,而不能从“头脑中”、“天国里”、普遍原则演绎出的社会主义出发。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离开了现实生活中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论勾画得如何美妙,都不过是空想而已,除了导致急于求成中的“左”的狂热和泡沫破灭后的右的悲观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要从变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出发,而不能从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出发。社会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那种“一成不变的集合体”的观念从来就是典型的形而上学,从来不符合活生生的辩证法。社会主义不应当建立起一种模式就使之永恒化、神圣化,而必须根据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自我扬弃。

要从多样性统一的广阔视野中把握社会主义,而不能把社会主义限制在狭窄的死胡同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当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具有广阔前途的社会主义。在对外关系上,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既要保持自身优势不随波逐流,又要善于同多样性的世界协调互补,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对内关系上,要有广阔的包容性,改变清一色的思维模式。允许一个国家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公有制是主体,是主导,它不是对其他经济成分的简单排斥,而是多样性统一的共同发展。

要从什么“不是”入手,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在解开迷雾困扰的过程中,邓小

平运用辩证智慧,从“不是”入手开导全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从而得出了一个求真务实的“是”,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活生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法!

一个创造性工程:在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指引下,“试”字当头,开拓新道路

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只有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勇于实践,“试”字当头,坚持实践论,反对先验论,才能开辟出正确发展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来。

“试”字当头、开拓新道路,既要做到解放思想,又要做到求真务实。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是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也是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的生动体现。因为,要成功地走出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冲破越“左”越革命,越教条越正统的怪圈,就要不怕被“揪辫子”、“打棍子”、“戴帽子”,就要摆脱抽象争论,误国清谈,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摸索中总结经验,在开拓中不断前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也才能真正走出一条新路子。

“试”字当头、开拓新道路,就要利用一切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曾经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方法论原则,即在形式和内容、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上,形式必须反映内容,手段必须服从目的,不管什么形式、方法、手段、措施,只要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有利于人民的需要,有利于我们的发展目标,就应当是好形式、好方法,就应当鼓励和提倡,就应当允许大胆地试,要敢于解放思想,求真务实。

一个方向性引领:将解放思想、求真务实转化为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

从30年前的实践标准到“三个有利于”,再到今天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检验尺度由认识路线转化到唯物史观。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澄清“困惑”的判断标准。如何看待功过得失,如何分析形势发展,把握发展大局,分清主流支流,只有用“科学发展观”这一把尺子衡量。哪些是可以利用的,哪些是应当舍弃的,哪些是需大力倡导的,哪些是应坚决杜绝的,也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来判定。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转变职能,政企分开,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也只能用“科学发展观”加以权衡。如何看待利益调整中的长远和眼前、全局和局部、国家和个人、效益和公平,也只能用“科学发展观”才能得到说明。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破解“难题”的发展取向。“科学发展观”不仅是评判尺度,更是发展取向。“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完全符合这一“硬道理”。要以人为本,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发展”、“增强”、“提高”了,才能为解决众多矛盾和难题、化解各类风险和忧患找到根本出路。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统筹协调的综合要求。科学发展,“好”字优先。要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但生产力的发展应当是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当是内涵式、结构性发展或循环式、清洁式发展,应当是改革、发展、稳定三位一体的稳中求进;要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力,又包括政治力,还包括文化软实力,既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又是政治文明、制度文明,还是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才是社会主义的整体文明和综合国力。要有利于提高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宗旨,是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要从战略上处理好发展与生态、效益与公平、生产的手段与目的等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同人民群众所能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说到底是一个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尺度和发展大局。

收稿日期:2008-04-12

标签:;  ;  ;  ;  ;  ;  ;  ;  

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与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