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学研究进展_生态旅游论文

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学研究进展_生态旅游论文

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学的研究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学论文,研究进展论文,生态旅游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是人类开阔视野、陶冶性情的一种有益的活动,历史源远。这里的“旅”是指到达目的地的行动、方法、手段及其过程;“游”是指游客在目的地的游览、欣赏等娱乐活动。最初,这只是小范围、小规模的活动。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经济水平的提高,各种交通、通讯设施的完善,人们对旅游的质量和数量要求越来越高,游客的规模越来越大。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并没有同时认识到对旅游资源的科学管理、利用的重要性,这一情况愈演愈烈,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利用事件层出不穷。同时,由于可持续发展思潮的兴起,人类保护自然、渴望回归自然的愿望日益强烈。生态旅游和旅游生态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1 生态旅游和旅游生态学的提出

1980年,加拿大学者克劳德·莫林(Claude Moulin)提出了第一个与旅游直接有关的生态学概念——“生态性旅游”(Ecological Tourism);1983年,墨西哥学者谢贝洛斯·拉斯克瑞(H.Ceballos Lascurain)首先使用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并在1986年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上得到确认。1988年,谢贝洛斯给出的生态旅游定义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常规的旅游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究和享乐——你的风光和野生动物。”

很早就有人注意到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相关生态学问题,但作为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旅游生态学(Recreation Ecology)却是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旅游带来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生态学问题,在近20多年逐渐获得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从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为了合理、科学地规划、管理旅游资源,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断改善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应逐渐建立一门处于生态科学和旅游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旅游生态学。它主要研究由各种旅游活动及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种经营开发性活动对旅游环境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破坏性分析、旅游地的格局对旅游者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旅游生态负荷、旅游区划与规划和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的旅游管理。

2 生态旅游和旅游生态学的内涵及其争议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为各界所普遍接受的旅游生态学和生态旅游的定义。由于不同学者所关心的领域和研究的重点不同,必然导致他们对生态旅游和旅游生态学产生不同的理解。

2.1 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其争议

2.1.1 生态旅游的内涵

作为旅游活动的一种,生态旅游除了具有常规旅游活动的功能外,还有其独特的内涵。

最初,莫林提出的“生态性旅游”主要强调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当地居民(或社团)的参与;谢贝洛斯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做了两个定位:(1)生态旅游是一种“常规旅游活动”,(2)旅游对象由“古今文化遗产”扩展到“自然区域”的“风光和野生动植物”,旅游对象从传统的大众性旅游的文化景观过度到自然景观。1992年,国际资源组织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做了进一步界定,明确提出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即生态旅游是“以欣赏自然美学为初衷,同时表现出对环境的关注”。这一定义强调了对“环境的关注”。在人类的物质文明日益丰富而环境却日益恶化的今天,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这一思想顺应时代的潮流,一经提出即引起了全球的响应,人们纷纷走向自然,享受自然的绿色生命之美。因此,生态旅游又被称作“自然旅游”、“绿色旅游”和“回归大自然旅游”。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he Ecotourism Society)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与前面的定义相比,这一定义既强调了对旅游对象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又提出了“维系当地人民生活”的功能,对莫林的定义中“当地居民与社团的参与”进行了进一步的定位。

应当指出,生态旅游的这一功能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自然的原生状态保持较好的地区,大多数也是经济相对落后的欠发展地区,在有的地区甚至明确提出生态旅游就是:“通过旅游为保护区积累资金,为当地人民提供就业机会,给旅游者以环境教育从而有利于自然保护的自然旅游”。1993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域会议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为:倡导爱护环境的旅游,或者提供相应的设施及环境教育,以便旅游者在不损害生态系统或地域文化的情况下访问、了解、鉴赏,享受自然及文化地域。明确提出文化地域也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提出生态旅游不应当对生态系统造成损害。卢云亭(1991)从旅游对环境的影响角度给出的生态旅游定义为:“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刘家明(1998)等认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风光及具地方特色的风土民情为主要吸引物的专项自然旅游形式”,并按照接近自然的程度其进一步细分为人工自然的亲近自然、次生自然的返回自然和天然“自然”的回归自然3个级别。这个定义及其分级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市场化操作。1995年4月,世界可持续旅游发展会议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召开,大会强调旅游对环境的依赖性,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持续发展,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应与经济、文化等其他领域的发展相协调,会议还通过了《可持续旅游的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这次大会是生态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除了上面这些论述外,从商业开发和政府部门发展地方经济的角度,他们更愿意把生态旅游看作是一类新兴的专项旅游服务产品向市场推出。澳大利亚国家公共财产部(1994)的国家生态旅游战略就将生态旅游看作是一种“生态上和文化上可持续的产业”。

2.1.2 生态旅游的特点

尽管人们对生态旅游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各家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的认识却是基本一致的。王跃华(1999)将生态旅游归结为两大要点,三大标准和四大功能。两个要点指:(1)旅游对象的自然性;(2)旅游对象不应受到损害。三大标准指:(1)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2)旅游对象应该受到保护;(3)社区的参与。四大功能指:(1)旅游功能;(2)保护功能;(3)扶贫功能;(4)环境教育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旅游的普及性、保护性、多样性、专业性和精品性等5个特点。

笔者认为,尽管生态旅游可能有许多区别于传统旅游的特点、特征和功能;但是,从生态旅游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积极意义来看,保护性和教育性是生态旅游的本质特征和规定。

保护性,即生态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保护性开发、利用。传统旅游由于在开发时没有充分地考虑旅游活动可能带来的生态冲击,无视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社会和生态价值,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这就使传统旅游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措施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而生态旅游将生态保护的思想融入旅游开发和管理的过程之中,不仅重视经济效益,同时强调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种“保护性旅游”。

教育性,即生态旅游不仅向人们提供游娱的场所,而且使游客在游娱的过程中接受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生态教育。通过生态旅游,使游客走向自然,在自然中学习和认识自然的价值,达到自觉地保护环境的目的。生态旅游所强调的主要是传统旅游所没有充分重视的生态环境教育功能。

生态旅游的其他功能和特点,如经济发展功能、旅游功能、强调社区或当地居民的参与等,不过是旅游活动本身的内在功能,或为了达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采取的手段,他们都不构成生态旅游的质的规定。

2.1.3 有关生态旅游的争议

尽管各种生态旅游的概念都强调了旅游对象的原生性、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社区的参与(即社会效益)这三个基本内涵;但是,作为一个新生的命题,争议仍是广泛存在的。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旅游到底是一种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开发的原则,一个旅游活动的生态学概念;还是一种商业性的专项旅游产品。持第二种观点的主要是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主管部门。他们认为,这种旅游产品向旅游者提供没有或很少受干扰破坏的自然和原生文化环境,并经过包装后向市场推销,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市场趋向。同时,这类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很小,可增加旅游者的环境意识。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生态旅游应首先满足保护和发展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将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事实上,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在当今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旅游资源的开发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积累更多的资金,达到发展和保护的目的。所谓环境保护和利用的可持续性,本身就包括人类需求的可持续性;如果因为旅游会产生不利的生态效应就禁止开发旅游资源,也不是真正的可持续方式;重要的是要让旅游者、旅游资源的开发者和经营者都能认识到保护良好的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在此前提下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开发和利用。这也是将环境教育功能作为生态旅游本质特征的原因之一。

(2)生态旅游资源的自然性和文化性。对生态旅游的最初界定,尤其是许多西方国家对生态旅游的界定,都明确提出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几个生态旅游发展较早的国家更是把生态旅游的对象限制在“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园”、“野生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等纯自然的区域。许多西方国家的国家公园实质上就是自然保护区,尤其是那些开发较晚的国家公园,其功能从一开始就确定为保护和休闲。但是,对许多历史悠久的东方国家(如中国、日本等)来说,这一定义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东方以儒家为主流的文化传统从一开始就十分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许多著名的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在悠远的文明长河中早已熏染了浓浓的文化韵味,文以景秀,景以文名,它们早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这些地区大多数也早已成为自然保护区,如泰山和黄山等。我国许多学者认为,这些地区处处闪烁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美”光芒,应属于生态旅游的对象。因此,中国的生态旅游资源不仅仅是具有“自然美”的自然景观,还应该包括与自然和谐的充满生态美的文化景观。

(3)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争论。旅游者到各种生态环境中接触自然、认识自然、理解自然,最终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理性地利用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旅游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消费。生态旅游的物质资源是生态旅游资源,那么“精神”的产物是不是生态旅游资源?如前所述,我国的许多著名的景物早已形成文以景秀,景以文名的格局,附着于物质景观上的文化内涵不仅是许多著名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精髓,如曲阜。据此,杨桂花(1999)将生态旅游资源划分为“有形生态旅游资源”和“无形生态旅游资源”。

(4)生态旅游资源的原生性与人造性。原生性的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资源,这似乎无可多辩。但是,对于许多依据生态学原理建造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不是生态旅游的对象,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是随着设施园艺的发展和城郊型观光生态农业的兴起,这一争论更加激烈。事实上,发展到今天,在地球上已经很难找到不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干扰的生态系统了。笔者认为,只要这些人造生态系统符合生态学原理,具有教育游客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功能,都应该算作生态旅游的资源范畴。这也符合旅游活动和市场资源多样性的原则。

生态旅游是在全球面临生态危机、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的共识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是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而出现的。因此,生态旅游资源必须强调其教育功能,使之唤醒人类珍惜自然、爱护环境的家园意识。这应该是甄别生态旅游资源的先决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旅游资源不仅应包括保护完好、环境优美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一些退化的生态系统,作为反面的典型,也应该算作生态旅游资源的范畴,例如我国的黄土高原、沙漠戈壁等。这种退化的景观给我们的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粗犷之美,更应该挖掘反面典型的教育意义,让旅游者在更深、更高的层次上去思索和理解自然,达到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

2.2 旅游生态学的内涵及其研究内容

尽管目前对旅游生态学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大多数学者对旅游生态学内涵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旅游生态学是随着区域和全球生态破坏的加剧和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而发展起来的生态学分支,属于应用生态学的范畴;从研究内容上讲包括旅游生态规划与区划、旅游生态负荷(或旅游容量)、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生态破坏分析、旅游环境的美学评价、旅游资源的生态管理和景观格局对旅游者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等几个方面;从生态旅游的功能上讲,包括旅游活动的休闲保健功能、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和社区经济发展功能等几个方面。

综合生态旅游的这些特点,笔者认为,旅游生态学就是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人类的旅游活动、各种与旅游有关的经营开发活动、旅游资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其研究目的是使人类更加科学合理地利用和管理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同时,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能充分地享受游娱之乐,更重要的能使旅游者在天人和谐的良好气氛中接受教育,提高旅游者的生态环境意识。

旅游生态学研究的生态系统中,人(包括旅游者和各种从事旅游服务的人)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其他的组分(主是是指各种旅游资源)仅仅是人的环境,这是旅游生态学与一般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区别之一。

3 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目前,为了适应人类回归大自然的需求,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出各种生态旅游项目。据估计,在未来的10年内,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旅游的增长速度每年将高达20%,成为整个旅游行业增长最快的一部分。

为了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者们从各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和生态设计原则。这也是旅游生态学中应用性最强,因而发展最快的分支。总的来说,这些对策可分为三种类型:(1)源头控制型:就是确定生态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将旅游可能带来的生态冲击控制在旅游资源的环境容量以内,从根源上控制旅游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压力,这种类型比较适合于以自然保护区为主的旅游区,如我国的神农架自然保护区;(2)治理控制型:治理控制型就是以旅游所获得的经济收入来补偿和改善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所带来的环境压力,以较高的经济投入来维持旅游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种类型比较适宜人文景观旅游区;(3)多目标多用途综合规划型;就是在旅游区内对旅游资源进行综合的统一规划管理,分区划片,对不同的区域实行不同的管理措施。

例如,加拿大的生态旅游规划多采用五层规划模式,从内到外分为:特别保护区、原野区、自然环境区、旅游区及公园服务区。对各区内的配套设施、游客行为都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我国根据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一般分为三个功能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比较接近欧洲的划分。核心区对游客数量、旅游方式和旅游路线的安排等严格控制,尽可能保持自然风格;缓冲区应避免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活动;实验区可根据自身条件在一定范围内设立旅游和娱乐休闲设施。许多学者认为,科学的管理和规划目标至少应包括两方面内容:(1)提供使旅游者满意的旅游经历,这是旅游活动的基本要求;(2)将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作用控制到最小。

在旅游区的规划中经常使用“旅游容量”这个术语,它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某种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资源保证其旅游系统和功能不受破坏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吴必虎曾总结过各种“容量”概念的差异及其用途,并认为,“旅游容量”是一个管理学概念;也有的学者认为“旅游容量”可以作为环境健康的指标。李春茂(2000)等对生态旅游的环境容量的确定和量测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归纳和总结,并根据不同旅游者对环境的基本需求进行了归类。

确定旅游容量的难点在于怎样确定各种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影响的指示物和阈值体系。因为旅游活动和相关的旅游开发活动对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同的生态要素对干扰的敏感性也不一样;同时游客的数量和旅游资源(如动植物)随季节的变化也呈现出不同的波动。目前,为简化研究的复杂性,大多针对某个单一要素的影响开展研究,而对整个生态系统研究的不多。欧洲比较重视对水质的研究;非洲则侧重对野生动物的研究;对森林公园的研究多采用优势树种作为指标。Sapna Mandan和Laxmi Rawat(2000)对印度Mussoorie地区研究后,提出可以用一种鸟类的数量变化来评价旅游活动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Mathieson和Wall(1982)对这方面的综述研究发现:目前对植物、动物及水体水质的影响研究较多,而对由旅游活动所带来的对土壤、大气等要素的干扰研究较少。

应该指出的是旅游容量不仅仅是一个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指标,还包括游人对特定时空中游客数量的心理感受,这也是确定合理的旅游容量的难点。

刘家明、杨新军(1998)等针对生态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旅游规划的要求,认为生态旅游地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的社区旅游规划,应注重景点及服务设施的建设设计与布局,而不是宏观的发展战略及中观的规模聚集效应,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并从生态旅游的规划目标出发,给出了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及实施方法。

吕永龙(1998)从实践中提出了生态旅游规划的主要原则:生态旅游规划是涉及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其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划,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环境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旅游活动在空间环境上的合理布局。规划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1)旅游资源的状况、特征及其空间分布;(2)旅游者的类别、兴趣及需求;(3)旅游地居民的经济文化背景及其对旅游活动的容纳能力;(4)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与旅游环境相融合,规划应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

郭豪(1997)根据我国的文化传统,提出将生态文化旅游建立于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曾昆生(1997)等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所面临的五大障碍,即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利益驱动障碍、陈旧的观念障碍、资金障碍开发经营者的文化素质障碍和体制上的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五点对策,即强化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意识、加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工作、名牌意识、提高生态旅游资源的意识内涵和品位等。

对旅游区内的不同人群及其行为的研究是进行合理的游客管理的前提。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系统性研究还不多见。就笔者所收集的资料,除了前文所说李春茂等人的研究外,MarionHercock(1999)在对澳大利亚西部国家公园的游客人群研究后,按照他们进入旅游区的方式将游客分为四类,即当地居民和土著居民、自己开车进入的西澳大利亚地区游客、乘飞机到达的游客和生态旅游学者;并按照他们滞留在旅游区内的时间长短及其行为特征,具体讨论了他们各自的活动对旅游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近几年来,随着景观生态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发展,其中的许多思想方法被应用于旅游区景观的设计和规划上,尤其是景观的合理布局、道路和缓冲区的设计、旅游专题图的制作和辅助旅游开发决策等;但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将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旅游开发活动,对旅游区的景观格局的影响及其带来的生态后果的评价尚不多见。刘颂(2000)等曾综述了GIS在旅游区的开发和管理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基于GIS的局域网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逻辑框架,因大多数这方面的文章则主要是应用GIS进行旅游活动的空间管理。陈剑中(1995)依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建立了自然-空间-人类复合系统的旅游景观基本模型,论述了模型实施的景观空间策划原理和原则。可以预见,随着GIS功能的日益强大,多种专用性软件的功能和用户界面友好性的提高,GIS在旅游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和重要。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生态旅游和旅游生态学尽管在研究中已取得了不少阶段性的成果。但总的来说,理论上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完善和提高。从生态旅游的本质上来说,它与传统旅游活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旅游管理和开发中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对游客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标签:;  ;  ;  ;  ;  ;  ;  ;  

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学研究进展_生态旅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