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小说创作论

毕淑敏小说创作论

李喜仁[1]2012年在《毕淑敏小说创作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毕淑敏是中国文坛上一位十分独特的作家,她的作品产生过很大的轰动效应,这与她独特的人生经历、丰厚的思想积淀有着密切的联系。毕淑敏曾在西藏阿里工作过多年,先后当过军人、医生、心理师等,这种从军、从医的人生经历使她深深感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因而她创作了大量关于生命的作品,表

张桂华[2]2007年在《毕淑敏小说创作论》文中指出毕淑敏是当代文坛上比较独特的一位作家,不论是她的人生经历,还是她小说创作的文本都体现出一种独特来。本文从具体文本出发,对毕淑敏的小说创作进行了整体的考察与梳理,力图在横向平面上勾勒一幅较完整的毕淑敏小说创作的文学图景,揭示其创作背后隐含的深层因素,并考察毕淑敏创作在当代文坛的特殊地位与价值。除绪论和结语外,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对毕淑敏小说中的死亡意识进行考察。死亡意识是毕淑敏作品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在作品中追问死亡对于生命的意义,这种对死亡意义的追寻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外在而本质的过程。第二章,论述毕淑敏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悲剧意识。其悲剧意识包括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在小说中主要通过个人尊严的追寻与失落、个人奋斗的悲剧两方面来体现。第叁章,是对毕淑敏小说中自觉承担责任的自由选择意识的论述。自由选择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命题之一,毕淑敏通过自由选择弘扬了勇敢承担责任的精神,显示了她对高度的责任感、对生命悲悯情怀的张扬。第四章,从创作特色角度对毕淑敏的小说进行论述。毕淑敏的小说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注重真实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叙事带有对话性色彩,语言幽默,意象新奇。论文最后的结语部分指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毕淑敏是一个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作家,她的人生经历给她的作品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使得她极为关注生命,并积极对生命主题进行深度挖掘。这主要体现在其对死亡意识、悲剧意识、自由选择意识的张扬;毕淑敏通过个体自我完善的方式塑造了一个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文学世界,其小说在当今文坛显示了独特的文学个性,是中国文坛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赵燕[3]2004年在《毕淑敏小说创作论》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毕淑敏的小说为研究对象,探讨她小说中最具特色的死亡意识、生命关怀和独立的女性形象。 本文认为,毕淑敏小说的特色在于她对死亡意识和生命意识的强烈关注。 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毕淑敏对死亡的态度,以及如何通过死亡来理解生命的本质是追求快乐和崇高。第二章论述毕淑敏通过对人类生存家园的关注来揭示生命的意义。第叁章是对毕淑敏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分析。第四章主要分析毕淑敏如何在小说中使用白色意象。 结语归纳毕淑敏的小说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陈路[4]2008年在《毕淑敏小说创作论》文中提出本文将毕淑敏的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意在通过分析其作品中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进而论述了毕淑敏小说的多重取向的生命关怀、以及对女性问题的密切关注等显着特点,并揭示了毕淑敏小说成功的秘诀。正文分为两章:第一章总体论述了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征。第一节从生命尊严、人道主义关怀、以及生死关系叁个方面,阐述了毕淑敏多重意蕴的生命关怀。第二节从女性本身独有的体验和在社会中的地位两个方面,体现毕淑敏对女性问题的密切关注。第二章主要根据毕淑敏作为女性作家具备的独有特点,以及她从军、从医的特殊生活经历叁个方面,分析其作品成功的秘诀结语归纳毕淑敏的小说主题和其作品对社会的影响。

张志忠[5]2011年在《如何追求文学的精神高度——毕淑敏小说创作论》文中认为毕淑敏是一个不断开辟新的人生体验和文学描写的有追求的作家。她的创作给文坛带来新的界面,也提出新的命题。这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作家气质:"白衣天使"与"天才病友"的路径选择;面对疾病:隐喻与治疗的相互矛盾;审视心灵:揭示痛苦与展现隐私的暧昧立场;伦理难题:医学—社会学—文学的彼此纠缠。对毕淑敏创作的深度分析,也同时揭示出当代文学如何追求精神高度的困难所在。

郭怀玉[6]2007年在《丰蕴的基质 独特的魅力——毕淑敏早期小说创作论略》文中研究表明毕淑敏早期小说具有独特的魅力,个中原因是由于她有着特殊的阅历,有着敏感的神经,有着善良的心灵,有着丰富的感情,有着撼人的力量。

贾翠花[7]2009年在《毕淑敏小说创作论》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关于毕淑敏小说写作的倾向。通过对毕淑敏人生经历的一个大致的梳理,来反映毕淑敏小说写作的动态。毕淑敏是一个身份繁复的作家,不同的人生经历在她的小说中都有清晰地反映。首先,西藏雪域高原上从军的经历,是她的人生中最难以磨灭的记忆,因为在阿里高原和人最亲近地是死亡。对于死亡的展现,是毕淑敏小说中始终如一的一条主线。其次,毕淑敏是一个乐观主义的作家,在她的写作中,虽有残酷和血淋淋的事实,但风格仍旧是温暖与希望的,她总是怀着希望之心看世界,时刻传达对于生命的尊重和人生价值的寻求。最后,身份的更迭与繁复,经历的独特,使毕淑敏步入文坛之时,始终秉承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写作方式,在沉静、不肆铺张地叙述中,在沉重的生活中努力开拓人生的真、善、美,挖掘具有价值和生命力的东西。第二章是关于毕淑敏小说独特的世情关怀。毕淑敏在生命如花的年龄去雪域高原戍守边疆,高原酷寒的气候和异常艰苦的环境,使得死神时刻逼迫着年轻的生命。对于生命中脆弱和坚强的体会,深刻在毕淑敏的人生中。毕淑敏一直在追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探寻死亡的价值。本章第一节,就是在探讨中国传统的生死观念上,叙说中国古代特别是儒家和道家的生死态度,由此推及毕淑敏对于生死的态度。在毕淑敏冷静地叙述语调中,把人推到死亡的本真面前,正视人生最真实的存在和必然的结果,揭示国人对于死亡的讳言的原因与直接正视的困境。第二节是从对社会死亡意识地超越上来着笔的,毕淑敏认为在人生的音符上,死亡是人生最后地成长阶段。毕淑敏展现了世俗化的超越死亡之路,即生命本能地繁衍后代、把个体融入整体之中、在无限地放纵中透支生命这叁种选择来显示世俗超越途径。最后,是诠释心理学意义上地超越死亡之路,提倡维护人的生命路程中最后的尊严与完整。第叁章是关于尊严生成中女性的自我成长。毕淑敏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女性主义的作家,对女性一以贯之地关注与续写,因为女性是她生命意识和写作理念地最好的代言人。本章首先是揭示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们对与尊严地寻找和维护。其次是重点梳理女性尊严的沉重,主要是从女性尊严寻求的艰难、女性尊严确立的尴尬和女性尊严生命的升华来着墨。揭示在尊严的寻找和生成中,女性所遭遇到的外界与自身的双重束缚,在对生活与命运地抗争中,确立自身的生命意义,维护人生的尊严的过程。第四章是书写他者的困境——根深蒂固的寓言情结。毕淑敏的小说,总是不乏一些殉道者的身影,在无怨无悔中耗尽了自己的生命,追求生命的圆满。本章主要是以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农夫与蛇这叁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寓言为参照,揭示毕淑敏小说写作“九死犹不悔”的执着理念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追求。

参考文献:

[1]. 毕淑敏小说创作论[J]. 李喜仁. 芒种. 2012

[2]. 毕淑敏小说创作论[D]. 张桂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

[3]. 毕淑敏小说创作论[D]. 赵燕. 武汉大学. 2004

[4]. 毕淑敏小说创作论[D]. 陈路. 吉林大学. 2008

[5]. 如何追求文学的精神高度——毕淑敏小说创作论[J]. 张志忠.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6]. 丰蕴的基质 独特的魅力——毕淑敏早期小说创作论略[J]. 郭怀玉.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

[7]. 毕淑敏小说创作论[D]. 贾翠花.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标签:;  ;  ;  ;  ;  

毕淑敏小说创作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