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理论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实践_合同管理论文

企业理论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实践_合同管理论文

企业理论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我国论文,理论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的管理主要是将企业作为生产实体来研究,即重点探讨企业如何能作出正确的市场决策和生产决策并有效实施之。新经典经济学无论是“局部均衡理论”还是“一般均衡理论”,都是研究市场交易的理论,其主题是价格在平衡供求关系中的作用。为了这一目的,企业被简化为一个“使利润最大化”的“黑箱”。这样,传统的管理重点探讨在价格的引导下的“黑箱”里面的操作。现代经济学研究却对企业提出了另外一些问题,如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企业的大小和边界是怎样界定的?企业和其管理者是怎样运作的?在回答这些问题时,“黑箱”被逐步打开,形成了现代的企业理论,经济和管理的研究也日趋融合。

一、企业理论研究的历史发展

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作为“使利润最大化”的黑箱,实际上是把企业作为一个生产实体来看待,这种对企业的简化也基本符合其对市场行为考察的需要。但观察现实经济活动不难发现,市场交易和价格调节只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还有大量的交易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的。因此,打开企业这个黑箱对于认识多种形态的经济组织形式有重要意义。

追溯企业理论发展的全部历史似无必要,从现代企业理论的兴起和发展足以看出原来企业理论的不足和新理论产生的缘由。

可以说,对现代企业理论有重要的和直接影响的第一篇论文是科斯(Coase)在30年代发表的“企业的本质”一文。科斯认为, 与市场通过契约完成交易不同,企业依靠权威在其内部完成交易。企业形成的原因是通过把交易转移到企业内部来减少市场的交易成本。科斯的结论是,当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等同于该交易在市场上进行时的交易成本,企业的扩展将会停止。这种理论被称为“交易成本学派”。

1972年阿尔钦(Alchian)和德姆塞茨(Demsetz)发表的“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一文很有影响。尽管二位学者受科斯的影响颇深,但该文实际上是反对科斯关于权威支配企业内部交易的论点。他们认为物品买卖的契约和劳动雇佣的契约并无区别,因此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交易并无差别。企业的生产活动属于团队作业,为了防止“搭便车”行为,就需要有人监督。但监督人也会偷懒,谁又能来监督监督人呢?为了使监督人有积极性,就必须把企业的剩余收入给监督人。能充当这个剩余索取者的人就是企业家,而由此形成的生产方式便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种理论一个隐含的结果将是资本雇佣劳动)。他们由此推断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比合作(Partnership )或集体(Cooperatives)经营方式的效率要高。他们关于监督作用的观点对后来的研究有很大影响,但他们反对企业的权威特性并未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

实际上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还是产权学派的代表。 这个学派流行于70年代,它强调产权定义的明确性,并把财产所有权等同于剩余索取权,同时又把人的积极性与这种剩余索取权联系在一起。这个学派认为,财产的私有制度是经济效率的必要前提。

交易成本学派受到的批评是交易成本的概念太含糊,且交易成本一词常被滥用,凡是解释不清的费用经常被称之为交易成本,这样的话好象什么都能解释,实际上却不成理论了。因此,后来人们正在努力寻找真正的交易成本,进一步发展该理论。

另外,阿罗(Arrow )的《组织的界线》一书对后来的企业理论的发展影响也比较大。阿罗认为,市场失灵使得企业和其他组织有存在的必要性。尽管市场失灵的原因较多,阿罗特别强调不完全信息带来的外部效应,他认为企业组织内部的信息系统优于市场上的信息系统,但尚未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现代企业理论是在以上几位经济学家的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重要的转折点发生在70年代由于不完全信息引入微观经济学基础研究领域而产生的革命。一系列全新的微观经济学分支涌现,如“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契约理论”、“代理理论”等。

这些微观经济学基础研究推动企业理论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改变了对企业的看法,即不再把企业视为“黑箱”或生产实体,而是将企业看成以“契约”为基础的经济活动组织形式。钱颖一(1993年)将基于这种契约概念上的企业理论思想进行了如下的总结:

“现代化的生产要求人们分工从事专业化职业。这种专业化必然导致每个人掌握不同的信息。由于人们之间利益相互冲突,为了协调经济活动、取得高效益,经济组织的选取至关重要。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人们经济活动的组织,不是靠政府的行政命令,而是在买卖双方平等基础上,以自愿的契约形式来完成。企业的基础是多方的契约,而决定契约形式的核心是信息的分配。现代企业理论的基本假定是:在市场上观察到的契约形式,无论是明显的,还是隐含的,都可以看作是在给定信息制约条件下,使专业化了的生产要素间的交易费用极小化的某种反映。因此,如果某种交易在市场上完成的费用大于在企业内完成的费用,那么交易就会在企业内完成。也就是说,企业与市场是两种不同的、但可自由选择的经济组织方式。”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企业理论更深入和丰富,但正如任何新兴学科一样,企业理论至今还未形成一套公认的系统结构,就连企业理论究竟要回答哪些问题也没有统一的表述。一般认为企业理论至少要回答:(1)企业为什么会存在?(2)企业的大小和边界是怎样界定的(或什么因素影响企业规模和边界的确定)?(3 )企业及其管理者的职能是什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张维迎(1995)认为,一个完整的企业理论至少应能解答:(1)企业为什么存在?(2)委托一代理关系怎样分配到不同的人身上?为什么委托人要落实到资本家的身上?为什么是资本雇佣劳动,而不是劳动雇佣资本?(3 )委托人怎样利用合同(契约)控制代理人?他认为,有关企业理论的文献大部分只关注第一和第三问题,而对第二个即为什么资本雇佣劳动、资本家监督工人、资本家选择经理,企业家的决定等问题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钱颖一总结认为,现代企业理论按内容应分为4个部分:(1)企业的本质和界线在那里?决定两个企业合并的因素是什么?企业为什么不能无限制地合并下去?企业的定义是什么?企业所有权的经济含义是什么?等等。(2 )企业内部的等级制。等级制的利弊在哪里?在企业的内部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激发雇员的积极性?比如如何设计晋升规则和奖金发放机制等?(3)企业的资本结构。在企业的全部资本构成中, 股票和债券的比例如何确定?破产的经济含义和机制是什么?为什么破产有清算和重组的区别?为什么要有破产?(4)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 在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条件下,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如何制约经营者的?经理行为有何变化?所有者的利益如何得到保护?等等。实际上尽管上述问题的提出有较大的差异,但基本问题是差不多的,差别主要是站的角度和层次有所不同,所以提出问题的覆盖面和细致程度自然也会有所差别。我们罗列出这些问题,大家也可从中体会到企业理论涉及的深度、广度和具体的内容。

二、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内容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中,企业是作为一种前提而存在,企业实际上是一种生产函数,企业本身并未得到阐述。此外,资本和劳动只是生产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这一命题也是作为一种前提存在,而并未得到严格的证明。因此,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企业的理论受到了许多批评,从而产生了众多挑战性的新理论。对这些理论有不同的归类方法,张维迎将其分为三个方面:合同理论、企业家理论、经理理论,这三者构成了整个现代企业理论的基石,其基本内容包括:

1.合同理论

企业理论最流行的是合同理论,其创始人是科斯,后被阿尔钦、德姆塞茨、威廉姆森、张五常、格罗斯曼(Grossman)和哈特(Hart)、泰罗等人发展。合同理论包括了其代表人物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最新模型;杰逊和麦克林为代表的以代理成本对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分析;资本结构的信号释放模型;以及为什么资本雇佣劳动的激励模型;关于证券设计的理论等。委托—代理理论是合同理论在最近20年中的最重要的发展,它所有的结论来自正式的模型,改善了人们对资本家、经理和工人之间关系的认识。

2.企业家理论

企业家理论是最早对新古典理论提出挑战的,它把企业看成是个人化的发明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合同理论论述的是企业的需求,企业家理论论述的则是企业的供给。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如果没有企业家,则企业就不可能存在。奈特是最早从不确定性和企业家角度论述企业的存在性的。在奈特看来,企业家必须是雇佣者,因为他们承担风险。熊彼特、克扎纳、谢克、卡松等人也对企业家理论作出了贡献。他们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企业家的功能和企业家与资本家的关系上。熊彼特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创新一旦纳入常规轨道,志在创新的企业家的重要性会相对降低。

3.经理理论

通过贝利和米斯对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规范性和实证性研究,经理理论发展起来。当时其理论未受到太大评判,对职业经济学家影响也不大。到了50年代末,经济理论才流行起来,其代表人物有鲍莫尔、莫里斯、威廉姆森等。当然,由于对经理目标和股东对其约束的假定上的不同,其结论上也有所差异,但他们都一致支持贝利和米斯关于经理支配企业的观点。尽管他们的方法是新古典的,观点却是反新古典的。从制度经济学来看,经理理论只是提出问题,并没有解答问题;合同理论试图通过经理市场来限制经理目标的随意性,但这两种理论都没有解释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初始分离。

钱颖一将企业理论研究的内容划分为4部分, 即企业的本质和界线、企业内部的等级制、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这实际上对应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具体运作问题。下面结合企业理论的发展分别作以简单介绍:

(1)企业的本质和界线。80年代以来, 对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即以德姆塞茨(Demsetz)为代表的“财产控制权”观点、 以罗伯茨(Roberts)和米尔格罗姆(Milgrom)为代表的“议价成本”和“影响成本”的观点、以克雷普斯(Kreps)为代表的“信誉”观点。 这三种观点的共同基础是:合同是不可能完备的;在不完备合同条件下剩余控制权的配置方式影响交易费用;企业不同于市场是因为权威的存在;在权威影响下市场式的议价消失,代之以上下级的代理关系;这种代理关系不可避免产生费用;企业的形态是使这种费用最小化的结果。

(2)企业内部的等级制度。两个人以上的企业, 都会有其自身的组织管理结构,且这种结构呈现出层级的等级结构。研究等级结构的经济理论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以等级制中所有成员有共同目标为前提,研究如何最有效的传递和利用信息的方法,一般称之为“协作理论”;二是假定等级制中成员的目标函数不一样,同时由于分工造成每个人都具有别人不知的私有信息,研究最优的组织设计方案,使得每个成员都能最大限度地为企业的整体目标尽力,这种理论被称为“激励理论”。

(3)企业的资本结构。现代企业很少有企业家独资的, 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一个人或一个家族可能没有那么多资金;二是将自己的资金投到一个企业风险太集中,从最优风险分担角度看,一个人应把自己的资本分散到不同的企业中去,最好是不同行业的企业中去;三是根据著名的“共同基金定律”(Mutual Funds Theorem),每一个企业应从全社会的投资者手中筹集资金。企业筹集资金的方式很多,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股票和债券两种。假如说企业的资本仅由股票和债券构成,那么这二者应是什么样的比例,才能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企业的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就是这类问题。

(4)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通常是就公共公司而言的,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委托/代理理论、理论报酬机制、劳动力市场竞争、产品市场竞争、资本市场的竞争等问题。研究的结论表明,在自由市场经济中即使是两权分离,经理也会受到来自市场等多方面的压力,其代理成本会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当然,如果经理不是由市场选择的,而是由上级任命的,那么其往往会存在激励动力不足的问题。

三、企业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实践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引发了我们对企业理论的研究和关注。现代企业理论对于帮助我们分析实际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管理行为,指导我国的经济和企业体制改革实践都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然而,由于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西方的企业理论也不可能直接在中国企业实践中照搬,有些在西方已经解决或者认为不成问题的事情在中国可能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例如“政企关系”的问题。国内市场的发展与完善要求我们在充分借鉴西方企业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的理论体系。

结合国内本身的特点,我们认为企业理论在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将着重于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有关管理者、股东、职工、消费者、 政府等社会群体的行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费方域,1996;Xi,1995;井润田、唐小我,1998;等)。

(2)企业运作机制的研究(田福庭,1989;邓荣霖,1997; 等)。

(3)企业内部激励与报酬机制的研究(刘小玄,1996;席酉民、 项兵,1995;井润田、唐小我、李仕明,1998,等)。

(4)中国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研究(张春霖,1994;郁光华、 伏健,1995;张维迎,1995;苏东斌,1995;陈工孟,1997; 杨晓维, 1996;等)。

(5)企业与政府间关系的研究(Wang and Cheng,1995;等)。

(6)对企业运行、 以及管理者业绩如何进行考评问题的研究(席酉民,1996;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朝夕之间就可以完成,它有赖于整个社会范围内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也正因此,尽管我国企业理论的研究和分析有了很多的成果和结论,但对这些研究成果和结论的应用和检验只有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过程中才能逐渐进行。

注:本项目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79725002)资助。

标签:;  ;  ;  ;  ;  

企业理论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实践_合同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