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通识教育科研管理回顾与展望[*]_激励模式论文

上海通识教育科研管理回顾与展望[*]_激励模式论文

上海普教科研管理的回顾与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教科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普教科研的管理是与本市普教科研活动相伴产生的,又是在普教科研发展中相应得到发展与完善的。至今,上海普教科研的管理实践已得到很多人的认同,认为它的发生、发展和完善有力地保证和促进了本市普教科研事业的发展与群体研究水平的提高,有些报告和论著中甚至将其列为上海普教科研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一,[1]鉴于此,对这一过程进行简要回顾,并对其发展的基本态势进行预测是必要的。

上海普教科研管理的发展轨迹大体是这样的。它发生于1978年,先后经历了酝酿、初创、发展和巩固4个阶段[2],随着本地区科研工作的发展,管理内容越来越丰富,管理要求越来越明确,逐步向科研化、规范化的方向前进。

第一阶段为酝酿阶段,从1978年——1981年,大致用了3年时间。1978年开始,在教育改革的作用下,上海普教系统的教育科研研究活动开始萌发(指形成一定规模,有一定参与对象的研究活动)。当时的情况是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涌现出大量的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而普教系统内还没有自己的研究组织和研究队伍。应该依靠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怎样进行科学研究等问题都成为发展本市普教科研事业的根本性问题。这一阶段的管理内容主要是以下方面:一是确立本市科研工作的方针,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工作要求,为科研发展把握方向;二是通过举办讲习班,开设科研讲座为中小学培养一些懂得一定科研理论和科研方法的业余科研人员。应该说,这一阶段的科研管理工作尚处在原始状态,尚未走上正规,发挥的科研管理职能也仅仅停留在科研知识的普及上。

第二阶段为初创阶段,从1982—1985年,大体也用了3年时间。这一时期内,上海普教科研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科研氛围。一部分学校内的部分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和感兴趣的课题开始了自发的研究,研究内容已从课堂教学方法逐步扩展到学校德育、智育、体育和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针对这种情况,这一阶段的科研管理已经包含着组织建设、课题规划、人员培养等方面。市级专业研究机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已经成立,并承担起组织、协调、规划本市普教科研工作的管理职能。区县相继开始筹备成立科研室(组),开始有专人负责本地区的科研管理工作,与市教科所形成了市、区(县)两级的上通下达的科研管理网络。为了形成战略性的研究目标,引导研究方向,开始注重课题规划的管理,建立起普教科研课题汇编。积极发展科研力量,组织基层学校中一部分教师参加科研讲习班,形成科研骨干队伍。

第三阶段为发展阶段,从1985—1989年,大体上用了将近4年时间。这一阶段也是上海普教科研高速发展的阶段。随着普教科研活动的大力开展和深入,如何逐步提高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质量就摆上了议事日程,群众性的教育科研队伍日益壮大但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都对科研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这一阶段的管理已基本改变了第二阶段以粗放为特征的管理状况,逐步走向完备并从中体现课题管理、普及指导、队伍建设、咨询服务等普教科研管理的基本职能以适应事业发展需要。1985年开始设立每隔二年一次的科研成果评奖制度,1987年开始确立首批市级重点课题,对课题进行规划和导向。市、区两级都采用系统讲座的方法对教师普及科研知识,学习内容已由单一教育科研方法扩大到教育基本理论。据不完全统计,这一阶段共举办讲座548次,系统办班71期,培训中小学教师5000人左右。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这一阶段开始规划落实课题的全过程管理。同时,于1989年7月,成立了市教育科研学术委员会,开始对科研工作进行学术领导和学术管理。

第四阶段为继续发展阶段,从1990年开始迄今。这一时期全国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科学研究的作用为人们普遍认识,上海普教科研也得到了巩固和进一步发展。参加到科研活动中来的中小学教师大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这一阶段中参与到区(县)及以上重点课题中的业余研究人员已多达2200名以上,与专职科研队伍相互配合,互补短长,形成了庞大的研究力量。开始出现跨地区、跨省市,大学、专业科研机构与中小幼单位联合的课题组。研究水平也大大提高,开始承接国家和国家教委“八五”重点课题,研究内容从以学校教育为主进一步延伸和扩展,开始涉及社区教育、家庭教育、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课程教材改革等。这一阶段的普教科研管理着重抓了以下几项工作:通过电视讲座、举办科研骨干学习班,对本市6万多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培训,普遍提高了本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开始完善课题立项评审、中期检查、成果评审评奖的全过程管理,以保证长周期综合性大型课题的研究质量;通过召开10次科研工作经验交流会来促进市、区(县)、学校三级科研管理的健全和网络建设。特别是市教育行政部门制订和颁发了10多个关于课题规划和课题管理的文件,并出台了《上海市普教系统教育科研工作若干意见》的条例,使本市普教科研的管理工作纳入法规管理的轨道。

普教系统的教育科研活动是一种广泛开展的,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的,有专业研究人员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的教育科学研究。一个科研项目乃至一项科研事业必须要以专业研究人员为核心,在这一点上普教科研与任何其它的科学研究是相同的,但考察上海地区十多年的普教科研活动,不难发现这一研究系统中还需要也确实存在着一支人数众多的非专业研究队伍——工作在教育实践第一线的广大教师。研究主体的这一特点带来了研究目标、队伍结构、研究方法、成果评价等一系列的变化,并由此决定着科研管理上的某些特点。剖析这些特点正能为上海普教科研管理的合理性、必要性作出解释。

一、主体结构的群众性决定了管理的教育性

上海普教科研的管理中第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重视管理的教育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十分重视教育科研的普及指导工作,把发动和组织广大教师学习教育科研知识、结合教育实践参与研究并在研究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教育科学水平放在首位。第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别注重形成激励机制,用以调动和保护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参与动机、引导正确的研究方向,逐步提高研究水平。第三,从实际出发建立科研工作的评价系统,鼓励专职科研人员深入教育实践,要求他们在注重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帮助广大教师提高科研水平。总之,在科研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的落实,着眼于组织教师群众,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提高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这一教育性的特点充分地体现在上海普教科研管理的始终。

对于“管理”内涵的认识,使我们知道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系统的总目标服务,作为科研管理,其目的总的来说是为了把分散的、无序的人、物、财、时间、信息等资源有效地集中,形成综合整体的力量,达到最佳配置并去获得科学研究成果。单从获得科学研究成果这一角度考虑,就会得出以下结论,科研管理中体现教育性并非必须的,甚至会担心过份强调科研管理中的教育性是否会削弱专业研究人员的力量,分散他们的精力,最终影响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但是,对上海普教科研队伍的总体状况加以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管理目标中体现教育性正是上海普教科研得以健康发展的保证,它缘于以下认识:(1)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和问题希望用科学的方法去揭示答案、促进工作,他们对参与教育科研有一种积极的内心需求。(2)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又使他们具有参与教育科研的可能。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教师与研究人员在求知欲、主观能动性、自学愿望、合理工作方式的知识、演绎归纳类比能力上有许多共同点。(3)教师在尚未从事科研活动前在掌握科学研究的理论,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等方面暂时存在缺陷,与专职研究人员尚有差距。(4)通过激励、引导、培养、指导等积极措施,相当数量的教师也能成为良好的教育科研人员。上海普教科研发展的事实证实了管理中体现教育性特点的价值,就目前而言,本市市、区(县)两级科研机构中共有专职研究人员200人左右,而参与到区(县)及以上课题研究中去的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兼职和业余研究人员已多达2200多人,而更多的人员还在结合着自身工作实践从事着教育科学的研究活动。在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大量研究成果。迄今为止,上海普教系统中共评出了443项市级科研成果等第奖,广大教育工作者直接承担和参与研究的约占80%左右,这也许就是对上海普教科研管理中坚持教育性的公正评价和合理的结果。

二、普教科研系统的特殊性决定了管理的层次性

上海普教科研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管理的层次性。事实上由于普教科研工作的自身特点和基础教育分级管理的体制决定了这一科研系统与一般行政组织有别,它不能简单用等级链连接的“金字塔”中心来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参与到科研活动中的各种人员的工作行为,它基本属于以松散连接为结构特征的管理系统,即组织的子系统(包括其组织活动)虽然是互相关联的,但它们之间都各自保持着自己十分明显的特殊性和个别性。对于这样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采用分层管理的方法便是合适有效的方法。上海普教科研管理系统实施分层管理中首先考虑的是在维护共同目标——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的基础上发挥不同级别科研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各级科研组织有充分的独立性和自主权,能发挥子系统的能动作用和创造精神。正体现了巴纳德所希望看到的:组织不是集团,而是相互协作的关系,相互作用的系统。市对区(县)、区(县)对学校不再依靠一般教育行政组织中的指挥、控制等管理职能,取而代之的是指导、组织和协调。但是另一方面,随着普教系统的科研事业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管理系统又是健全和有效的,它的管理职能体现在特别重视做好市、区(县)、学校三级层次间的纵向联系,同一层次间的横向联系和系统内外三方面的衔接和关联,以维护层次管理的有序性。纵向上,重视引导本系统内的成员,围绕基本目标,以促进教育发展与改革为中心,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研究,争取更快更多地生产出科研成果和提高科研队伍和群体研究水平;横向上,强调抓好参与到教育科研活动中来的各个部门、各类组织之间的协调配合,注重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系统内外则要求加强专业科研机构、专业科研组织、专业科研人员与教育行政部门、其它机构、中小幼学校单位中广大非专业研究人员的协作与配合,使整个普教科研系统通过层次性的管理构成一个既能围绕共同工作目标充分显示组合效益,同时又可激发各个群体、各个个体积极性和实际效能的各具特色的开放式科研体系。上海普教科研多年来的管理实践证明这种层次性的管理模式的确是一种放而不散、活而不乱,上下沟通,各司其职的有效管理方式。

三、参与对象的广泛性要求管理中更加体现激励性

管理研究发展至今日,似乎已很少有人对管理中要实施激励行为、形成激励机制产生怀疑和非议了,但激励性作为主要特征在上海普教科研的管理中始终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现象依然值得剖析。

正如前文所述,上海的普教科研队伍是一个庞大的科研群体,人员相当广泛,既有少量的市、区(县)两级的专职研究人员,也有热心于科研事业的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其他人员,更有人数上占绝对多数的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后者,他们的参与和加入程度直接关系到普教科研事业的兴衰。由于广大教师大都是在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任务的同时利用课余或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研究。因此,组织他们参加科研活动更应该体现自愿、自觉、自动,就需要在管理机制和管理措施上形成吸引他们参与的策略。

另外教育科研活动又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劳动,其成果往往需要研究者投入大量劳动,倾注心智和体力而获得,有些成果甚至是殚精竭虑,倾注毕生心血而换取,一般意义上的金钱报酬和物质奖励均不会形成足够的补偿机制。管理中注重激励正是从以上事实的认识背景中产生的一种积极策略,它把调动广大研究人员持久的积极性建筑在确立共同目标、理解工作性质、创建合适氛围、获得成功体验的心理能动水平上,由此构成能形成良好工作行为的健康心理动因。

上海普教科研管理中重视激励作用的做法有:

(一)在工作目标上体现激励性。将提高群体研究水平和能力作为科研系统的根本目标,提出了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并重的工作目标,即把提高研究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与提供质高量多的科研成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以激发大家的参与动机,使对象看到成才希望。

(二)在工作内容中体现激励性。将本地区普教科研的研究重心放在中微观层次上,放在应用研究的层面上,让研究者,特别是广大行政人员、教师群众感受到通过研究不但能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更能够帮助自己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惑和问题,提高工作质量。使对象对工作性质产生亲切感。

(三)在工作效果的评价上体现激励性。考虑到普教科研工作的特点,在评奖和表彰时努力维护研究人员的权益,除了坚持公正、科学、客观的原则,还特别注重向业余参加教育科研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倾斜,使更多的人员在成功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产生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形成更为持久的积极性。上海普教科研管理中注重激励,以物质、精神、信息和情感等方面去引导、校正、协调和组织广大教师科研活动的思考和实践,无疑是科研管理中一种积极和成功的举措。

对于发展和完善上海普教科研管理,大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思考和规划:

其一,应该从教育科研管理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管理学并不是一门古老的学科,科研管理不管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说都很幼稚,目前的教育科研管理大体还处在借鉴和移植阶段,即参照其他学科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办法来实施教育科研这一特殊系统中管理活动,不适应处还随处可见,因此根据教育科研特别是发展中的普教科研的学科特点建构相适应的管理法规与规范,并形成体系就成为一种必须。

其二,应该从参加到普教科研活动中来的主体对象的发展和需求出发,注重管理的特殊性和个性化。为保证实现系统的工作目标,就需要通过管理行为对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要素作出最佳配合和周密安排,而所有的要素中人的管理是最为复杂的,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开放式的动态的人员群体中,如何形成特殊的人群关系,创设普教科研活动生存与发展的最佳条件,通过有效的管理去促使其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最佳工作效益,这些又成为变更普教科研管理的基本任务。

其三,应该从教育和科学研究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角度去调整现有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式,使管理带有更大的权变性。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势必给教育以及教育科研提出许多新的要求。如何通过管理以适应开放性、创新性、竞争性、效益性的市场经济的社会发展总趋势也是普教科研管理必须作出的回答。

由此,对本市的普教科研管理的发展前景作出以下预测:

(一)行政管理中将不断弱化以行政首长个人意志作为决策依据的方法,取而代之的是依靠法规来规范各级各类研究人员的工作行为。

依靠教育行政机构的权力,通过行政命令,指令和规定,建立纵向层次的权力结构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管理方法,特别是普教系统广大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在教育行政领导下开展工作,通过强制性、垂直性、权威性的行政管理方法能保证上级管住下级,政令在每一环节畅通无阻。这一方法的正确使用也使上海地区普教科研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得到了强劲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特别是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度统一、包得过死的教育体制已逐步改变,地区和学校将享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教育决策的民主化将得到更多体现,这也会对教育科研产生积极影响。在这样的客观背景下,只有通过法制手段来保障普教科研工作的正常秩序,保证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的各类成员的基本权利及相应义务。因此,在现有基础上补充和完善各种法规、条文和办法,并由此来严格科研工作的程序、科研人员的工作行为将是科研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二)管理目标清晰、管理方式多样,形成既联结又松散的管理系统以适应普教科研发展的需要。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属地化领导和分级管理成为必然趋势,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建立起大一统的教育科研体制,只有根据所在地区的特点,建立起相适应的科研体制,才能发挥多方的积极性。预测,市场经济的变化也会带来教育科研体制的变化,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形成多种科研体制的模式,包括国办的、国家资助民办为主的,民办的甚至个体为主的等各种科研机构。省市、地区乃至学校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实体将分别围绕本地区、本单位的教育发展目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建筑在这样基础上的管理系统,结构上也将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的“耗散结构”,即让每一个子系统都能采用与本地区经济、科技和教育相符的,能促使所在地区教育科研产生实际效能的具有个性的管理机制、管理行为和方式。但是又如生命的有机体一样,内部各细胞、组织之间又具有活的联系。通过管理,能够促使围绕总目标,不断同外界保持和谐的发展的步调,即围绕“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的本市普教科研发展的基本目标,加强纵向与横向的联系,形成联合攻关的科研“联队”,来获取更多更新的科研成果,这将是各个子系统共同的管理目标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在管理中更加强调科学化的过程管理,特别注重和加强学术管理、经济管理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建设。

“学术”手段是管理手段之一,指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以达到管理目标的措施与方法,主要应用于科研管理活动”[3]通过学术管理,倡导学术民主,鼓励不同观点的学术争鸣,形成教育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引导科研发展方向,并通过学术管理,鉴定与评价科研人员的劳动和劳动成果,宣传和推广科研成果,特别是在注重行政管理手段的同时如何通过学术管理作为维系整个系统的一种主动管理方式来促进各个科研部门提高研究效益;促进科研人员吸收国内外先进研究方法和成果以提高研究能力;促进成果在一定区域内得到辐射,并更好地向教育决策、教育实践转化都成为当务之急。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对普教科研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按照经济规律的同时,运用经济手段、经济方式来调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各种积极性以达到科研活动的总目标。尽管根据教育科研活动的特点,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将由国家拨给经费、扶植这类的社会公益为目的的科研研究活动,但通过经济杠杆来调节和控制科研活动的方向、规模,刺激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使普教科研工作灵敏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都将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强化经济管理手段,激励竞争,提高科研效益也将成为一种必然。

对普教科研管理手段上的重要变革之一就是将大力引进电子计算机,以现代化的手段来替代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建立普教科研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使整个科研活动中产生的各种信息得以充分传播、转化、增殖与流通,并通过建立信息库逐步加强对本系统内所有研究课题实施全过程管理,以减少低效重复的研究,提高科研效率和效益都将成为必然和可能。

[*] 本文作者为全国教育“八五”重点课题“教育科研体制、规划与管理研究”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本文参阅了课题组内其他成员的研究资料,张民生、陈泽庚两位先生亲自审阅和修改了全文,在此一并致谢。

注释:

[1]张民生:《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开拓前进》《上海教育科研》1993.1

[2]张民生:《上海普教科研发展与管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卷7,第251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标签:;  ;  ;  

上海通识教育科研管理回顾与展望[*]_激励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