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五经”叙事时间研究_摩西五经论文

“墨西五经”叙事时间研究_摩西五经论文

《摩西五经》的叙事时间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摩西论文,时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摩西五经》(《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是基督教经典《圣经》的重要部分,对西方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它记叙了人类和世界的起源、以色列国的起源、以色列立国三方面的内容。传统的叙事理论以人物、情节、环境为要素。从当代叙事学理论对其进行解读,应该关注其文学叙事的叙述话语和动作角度。叙述话语是使故事得以呈现的陈述语句本身,它对叙述内容和叙事的接受者都有影响。叙述话语的第一个方面是时间,时间的节奏性体现于时序、时长和频率之中。[1]

一、时序

就宏观情节来看,《摩西五经》的本文时序与故事时序大约是一致的,即顺时序。《创世记》首句“起初,神创造天地”[2]叙述万物起源伊始到《申命记》第34章摩西去世,涉及从太初之日起至公元前1405年左右的事。《创世记》描述神创造人类、拣选和赐许以色列人的列祖,并把雅各一家带到埃及繁殖增多。《出埃及记》讲述摩西引领以色列民众离开埃及为奴之地,在西乃山上与他们立约,颁布律法。《利未记》详细记载神启示的律法礼仪,预备他们成为祭司的国度。《民数记》接着描写神把他们组织起来,踏上旷野的旅程,在屡次反叛中管教他们,最后把他们引领到应许地的边界。《申命记》则是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前,摩西以先知身份申述神和以色列人所立之约。显而易见,五经的总体时序是顺时序。但是,各部分里的时序有一定变化,细微之处不乏逆时序的成分,它们渗透在叙述的内部,使作品产生了特殊的艺术效果。伊甸园的故事讲“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耶和华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再后来,神造野地的各种走兽、飞鸟,亚当为它们命名,然后耶和华又取亚当的肋骨造出夏娃。可是,这一内容在此之前的神创造天地的第六日已经记叙了走兽和人是怎样出现的;亚伯拉罕的故事虽然叙述分界线不清晰,文本中也无明确的时间介绍,但仔细分析,这一故事也是逆时序。

二、时长

话语时长是指一段连续时间的长度。故事时间的长度是确定的,摩西五经的故事时长就是从起初耶和华创造天地万物之时起到大约公元前1405年(以色列民在主前1445年出埃及,在旷野生活四十年,及至进迦南地境前,推断为前1405年左右)摩西逝世。本文时长指一段文字的阅读时间。对于这两种时长可假设一种“匀速叙事”,即故事时长与本文时长的关系始终保持均衡状态的理想叙事作为参照点,从而比较出各种叙事作品中的速度与节奏特点。两种时长关系的变化对叙事速度的影响可概括为四种运动形式:省略,概括,场景,休止。

时长(跨度)的叙事速度分加速和减速两种形式。加速是以较短的篇幅处理跨度时间长的叙述;减速是以较长的篇幅处理跨度时间短的叙述,对事件和环境的着力刻画。参照物理公式“V=S/T”分析,省略状态中本文时长为零,故事时长是任意的,因此叙述速度是无限大;概括描写是一段较长时间内的叙述压缩,本文时长小于故事时长。可将省略和概括叙述的叙事速度视为加速;场景实录的情况,对行动与对话的描写,习惯上被当作本文时况与故事时况等同的“匀速”状态;还有减速形式,叙事速度的另一个极端是零,由描写造成故事进展过程的延宕,引起时间停顿,是休止的运动形式。

省略是故事时间线索中整段的时间不作叙述便跳过去,这种跳跃有时用某种时间标志指示出来。如“有一日,那人和他妻子夏娃同房,夏娃就怀孕,生了该隐。”“有一日,该隐拿地里出产的供物献给耶和华”,这里就省略了亚当夏娃被逐之后生下该隐的那一段时间和该隐及其弟弟亚伯成长的一段时间的叙述。挪亚方舟的故事有这样一些时间标志:“过了那七天”,“过了那一百五十天”,“过了四十天”,还有“二月十七日那一天”,“七月十七日”,“到十月初一日”等时间标志,使故事的叙述时间产生了跳跃性。另外,“到第三日有人告诉拉班,雅各逃跑了。”;“约过了三个月,有人告诉犹大说:你的儿妇他玛做了妓女,且因行淫有了身孕”,“于是约瑟把他们下在监里三天。到了第三天……”,这些地方都将叙事情节以空白带过,并采用明显的数字时间标志。另外一些例子是这样的:“日头正落得时候”,“到了晚上”;“拉结生约瑟之后”。这些例子没用时间数字但仍可见明显的时间标志,在文中跳跃性叙述,使得空白之处让读者揣测。再看《出埃及记》叙述摩西生平时有:“那女人怀孕,生了一个儿子,见他俊美,就藏了他三个月。”“孩子渐长”,“后来摩西长大”这些时间标志。在以叙述事件为主的《创世记》、《出埃及记》部分,这种有时间标志的跳跃较为明显,而之后的《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虽也按时间序列,但因多为描写宗谱和律法等内容,因而这种省略形式较少。

五经的另一类省略完全不用任何标志,读者只是在内容变化中感到时间的变换。《创世记》第三章始祖被蛇诱惑违背主命这一段,亚当、夏娃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之后有这样一段记叙:“天起了凉风,耶和华神在园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听见神的声音,就藏在园里的树林中,躲避耶和华神的面。”在这段记叙与之前始祖因食智慧果明目知羞而编作无花果叶裙之间的时间跳跃不叙。在“《创世记》第六章记叙人类罪恶即神降洪水的原因:人在婚姻上不敬虔;神的儿子竟要人的女子(不爱神的该隐后代)为妻,于是耶和华后悔造人于地,“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尽都是恶,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这处内容与之前关于亚当后裔的记载时间明显发生变换。在叙述亚伯兰从哈兰迁往迦南的这段包括三件事:(1)亚伯兰蒙召;(2)亚伯兰的回应,大约在主前二一六零年,他带着家人离开哈兰往迦南去,那时,他已七十五岁了;(3)亚伯兰的脚踪。“亚伯兰将他妻子撒莱和侄儿罗得,连他们在哈兰所积蓄的财物,所得的人口都带往迦南地去。他们就到了迦南地。”这里就省略了到迦南的这段时间,之后再补叙亚伯兰的脚踪。这里插叙是一种对省略时间里所发生事件的补充。《出埃及记》中一章1至22节叙述以色列在埃及的兴旺,引致埃及人恶劣对待。“有不认识约瑟的新王起来,治理埃及,对他的百姓说:‘看哪,这以色列民比我们还多……’”从这里到埃及王的压逼开始,之前1至7节是以色列人口膨胀;15至21节,埃及王进一步的迫害,但到二章1至10节便讲述摩西诞生及被收纳为法老女儿的养子的故事。这里,一章与二章故事内容没有明显的时间标志,但存在内容的逻辑联系:上承雅各全家下埃及,下启摩西领以色列民出埃及。这之前1876年雅各举家下埃及到摩西这一领袖出世的时间已经发生变化,物转星移。

概括描写是将一段较长时间内的叙述压缩。像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北朝民歌《木兰辞》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十个字便概括木兰的十年戍卒生涯。在前面的分析中已提过《律法书》记载的是从太初之日至摩西猝亡在摩押地一段长久历史之中发生的事和一些法规。就是说整部《律法书》为“概括”也不为过。就全书开篇首句“起初,神创造天地。”一句话便概括了一章描写的七日中神创造天地万物的过程,次句“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这段叙述就将天地万物被创造之前的时间全部囊括。而“创造天地的来历,在耶和华神造天地的日子,乃是这样:野地还没有草木,田间的菜蔬还没有长起来,因为耶和华神没有降雨在地上,也没有人耕地,但有雾气从地上升腾,滋润遍地。”这是讲述伊甸园故事之前对创世来历的概述。还有这样一种属于概括的描写:《创世记》五章1至32节对于亚当后裔的叙述,是以这样的方式记下十个人的生平,格式千篇一律:甲活到多少岁生乙,生乙之后又活了多少年,且生儿养女,甲共活了多少岁就死了。其中所强调的包括下列各点:(1)做父亲时的岁数;(2)余年岁数;(3)其他儿女的生平;(4)总共寿数;(5)死亡。用这种方式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了亚当、塞特、以挪士、该南、玛勒列、雅列、以诺、玛士撒拉、拉麦、挪亚十代人的生平。再后来的十章中关于挪亚三个儿子闪、含、雅弗的后裔的记载同样是一种“加速”的概括描写。挪亚的家谱与其他家谱一样具有两大特点:A.名字中包括人名(如歌篾),国名(如玛代,古实),族名(如耶布斯人、亚摩利人)和地名(如他施,西顿);故此每一个名字不一定是代表一个人。B.“父亲”、“儿子”可有多种解释,不一定指父子关系;事实上,作者在本章只记下挪亚的七十个后代,并没有包括挪亚所有的子孙。在这一章中我们还可以对它再作分析,实际上这是一种“概括之概括”:“挪亚的儿子闪、含、雅弗的后代,记在下面。洪水以后,他们都生了儿子。”这一句是对后面2到31节的概括。“这些都是挪亚三个儿子的宗族,各随他们的支派立国。洪水以后,他们在地上分为邦国。”又是对前面家谱叙述的总结概括。《民数记》33章详细地记录以色列由埃及到摩押平原,中途所经过的地方,总共提到四十二站之多。《民数记》的内容就是描述在这段路途上发生的重要事件,并记录神所赐下的启示。作者在本书末部列举沿途各站,使后世倍见神信实的带领。“从……起行,安营在……”是此段的公式语,但每一段其实都有神的云柱,火柱在帐幕上作指示。因此,关于这段记录可视为对以色列人迁徙行程的概括。《申命记》一章1至5节摩西向会众宣讲律法的背景:“以下所记的是摩西在约旦河东的旷野,疏弗对面的亚拉巴,就是巴兰、陀弗、拉班、哈洗录、底撒哈中间,向以色列众人所说内的话。”这句话概括了整部《申命记》的内容——本书乃是向以色列众人所说的话。神透过摩西向以色列人说话,故他所说的,被当时百姓奉为圣旨。而对于整部《申命记》的内容实际上可看作对前几本书,尤其《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中所发生的事件与律法的申述概括。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故事的进展要通过具体的行动及其环境显现,场景可使叙事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场景习惯被当作本文时况等同的匀速状态。五经之中有许多著名的场景描写,如伊甸园故事,挪亚方舟故事,罗得二女从父得留后裔,摩西带以色列民出埃及,神与以色列民西乃山立约等。在叙述亚伯拉罕生平时,有这样一个故事:亚伯兰之妻撒莱因不育便将使女夏甲给了丈夫为妾,夏甲怀了孕就瞧不起主母撒莱,后遭主母虐待,离家出走。夏甲出走后在旷野上有这样一个场景描写:“耶和华的使者在旷野书珥路上的泉水旁遇见她,对她说:‘撒莱的使女夏甲,你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夏甲说:‘我从我的主母撒莱面前逃出来。’耶和华的使者对她说:‘你回到你主母那里,服她手下。’又说:‘我必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甚至不可胜数。’并说:‘你如今怀孕要生一个儿子,可以给他起名叫以实玛利,因为耶和华听到你的苦情。他为人必象野驴。他的手要攻打人,人的手也要攻打他。他必住在众弟兄的东边。’夏甲就称那对她说话的耶和华为‘看顾人的神’。因而说:‘在这里我也看见那看顾我的吗?’”这个场景由环境:旷野书珥路上的水泉旁和人物行为:耶和华使者向夏甲显现,两个人对话描写构成。后来,夏甲生了以实玛利,在撒拉的儿子以撒断奶的日子,夏甲母子被逐,这里又有一个旷野的场景描写:“夏甲就走了,在别是巴的旷野走迷了路。皮袋的水用尽了,夏甲就把孩子撇在小树底下,自己走开约有一箭之远,相对而坐,说:‘我不忍见我的孩子死!’放声大哭。神听见童子的声音。神的使者从天上呼叫夏甲说:‘夏甲!你为何这样呢?不要害怕,神已经听见童子的声音了。起来!把童子抱在怀里,我必使他的后裔成为大国。’神使夏甲的眼睛明亮,她就看见一口水井,便去将皮袋盛满了水,给童子喝。”这个场景与前一个场景相似,环境:别是巴的旷野上;人物行为:夏甲迷路,夏甲弃子,夏甲对子而哭,神使的显现安慰,夏甲饮子。《创始记》二十二章讲述神试验亚伯拉罕,亚伯拉罕遵照神的指示到摩利亚献独子以撒为燔祭,耶和华为亚伯拉罕预备公羊代替以撒,应许赐福亚伯拉罕。这个场景的环境是亚伯拉罕的寄居地(非利士地),往摩利地的途中,神指示的山上,别是巴;构成场景的人物行动是:神的吩咐,亚伯拉罕的起行,对仆人、儿子的对话,筑坛献燔祭,神使的阻拦,取羊代子,神使的第二次呼叫,回程。对话描写也是场景主要构成因素。圣经是记载神在某时某地向人的启示,律法书上有大量的对话或独白的描写:神人的对话,人之间的对话,神的吩咐,神的代言人的言语等。据统计,“耶和华晓谕摩西”这句话在《民数记》出现了八十次,平均每章二点二次。这句话之后的引语也就是典型的场景描写。

场景可看作是一种故事时长与本文时长关系保持均衡状态的理想叙事,作为研究其他“变速”状态(省略、概括、休止)的参照点。一般叙事作品包括若干不连贯的场景,由概略叙述或省略跳跃的方式联系起来,场景的详细叙述同概略交待交替出现,二者形成叙述速度的对比:情节高潮出现在场景的详细叙述中,速度的交替变化形成了叙事进展的节奏,所以说叙事速度在场景中与省略之间是可变的。《民数记》除记载旷野行程外,并详叙了灾难三处地点所发生的事和所得的启示。这三处驻扎地点分别是西乃山、加底斯、摩押平原,这也就呈三个大场景的环境,而行动描写概括而言也就是:神藉着旷野的旅途管教和装备以色列民,使他们得以进入应许之地。他们在旅途中,一方面经历神信的供应和带领,以及神公义的审判和惩罚,另一方面继续获得多方面的启示,使他们得晓分地的条例及在应许地生活的法则。而整部书就由“启程的准备”;“从西乃山至加底斯”;“加底斯四十年”;“从加底斯至摩押平原”;于摩押平原这五部分顺序叙述构成。从西乃山到加底斯两个场景转变之概略交待是“第二年二月二十日,云彩从法柜的帐幕收上去。以色列就按站往前行,离开西奈的旷野,云彩停住在巴兰的旷野。这是他们照耶和华籍摩西所吩咐的,初次往前行。”从加底斯到摩押平原场景转换的概略交待是:“以色列人起行,在摩押平原,约旦河东,对着耶利哥安营。”在概略交待时叙事速度相应加快。

完整的对话,行动描写和相应环境构成场景。西乃山、加底斯、摩押平原是三个场景,然而也可看作以色列民旷野生活四十余年的一个完整场景。再如摩押平原所发生的事和继续赐下启示的叙述中有这样一些重要的事件:法师巴兰欲咒不能,反为神使用祝福以色列人;以色列民拜巴力;核民数以便分地;立约书亚接摩西的职任;击杀米甸人。巴兰法师的事件中有巴勒召巴兰;巴兰三次遇神;三次见天使;巴勒迎接巴兰;巴兰三次祝福以及巴兰的预言。从这个故事的描述也是有行动有环境,可视为一个完整场景;而其中象巴兰三次遇见神,巴兰的驴三次救主遭打又是一个完整的场景。因而,场景可有大小之分,选择作参照点的场景不同,对照分析出来其他变速运动状态也不同。

休止是由于描写造成了故事进展过程的延宕,叙事速度为零。这种叙述时间停顿的文本,例如《创世记》伊甸园故事叙述中的“有河从伊甸园流出来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第一道名叫比逊,就是环绕哈腓拉全地的,在那里有金子,并且那地的金子是好的;在那里又有珍珠和红玛瑙。第二道河名叫基训,就是环绕古实全地的。底三道河名叫希底结,流在亚述的东边。第四道河就是伯拉河。”这段描写是对犯罪背景伊甸园的描写。在亚伯拉罕遣仆为子娶妻的故事中,米所波大米地拿鹤的城这个地方对仆人将为以撒所聘的妻子利百加有这样的描写,“利百加是彼土利所生的,彼土利是亚伯拉罕兄弟拿鹤妻子密迦的儿子。那女子容貌极其俊美,还是处女,也未曾有人亲近她。”还有像“他们看见以色列的神,他脚下仿佛平铺的蓝宝石,如同天色明净”;“耶和华的荣耀停于西乃山,云彩遮盖山六天,第七天他从云中召摩。耶和华的荣耀在山顶上,在以色列人眼前,形状如烈火。”这两处是神人西乃山立约时对神的描写,神向以色列人代表显示自己的荣耀。

总结及解释作用的叙述话话,我认为也是一种引起停顿的描写。如“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因为大麦已经吐穗,麻也开了花。只有小麦和粗麦没有被击打,因为还没有长成。”;“这是为各类大麻风的灾病和头疥,并衣服与房子的大麻风,以及疖子,癣,火斑所立的条例,指明何时为洁净,何时为不洁净。这是大麻风的条例。”;“这亚嫩河是在旷野,从亚摩利的境界流出来的。原来亚嫩河是摩押平原的边界,字摩押的亚摩利人搭界的地方。所以耶和华的战记上说:‘苏法的哇哈伯与亚嫩河的谷,并向亚珥城众谷的下坡,是靠近摩押的境界。’”。

另外,五经中的一些宗谱记录,像《创世记》中记载以扫之后裔、西珥之后裔和以东诸王的记载;雅各家下埃及之名的记载;《出埃及记》记以色列人族长之名。这些记录在与前后文本时间对照来观察,也有一种休止的迹象。

三、频率

叙述频率是指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的重复关系。重复包括两个基本类型:事件的重复与话语的重复。圣经叙事叙述频率之高堪称典范,书中有大量重叠篇章,单就律法书而言,就可见这样一些典型的重复:创造、立约、背叛、审判、祝福等。重复具有反复强调的修饰作用,形成了其独特的语体风格。

先看事件的重叠。它是指某一类型的事迹反复出现。叙述话语可以抓住两个事件中相似特征形成重复。这种重复的效果是使不断发展、流逝的生活事件中某些东西有节奏地重复显示,从而提示出一种恒定的意义或产生某种象征意蕴。可将律法书归结为四种类型事件的重复:创造、立约(应许、回应、吩咐)、背叛(怨言)、审判(诅咒、祝福)。

创造。“起初,神创造天地……”全书开宗明义指出了神是创造者。“创造”一词在旧约现了四十四次,每一次都描写神造出了崭新的事物。

立约。律法书中有许多关于立约的事件:应许、回应、吩咐。研究五经的内容,就可以知道这五本书同有一个主题:神如何兑现他给亚伯拉罕的应许。这应许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亚伯拉罕将有很多的后代;第二,神要和亚伯拉罕后代建立密切的关系;第三,亚伯拉罕的后代要得着迦南地为业。在《创世记》九章神与挪亚以虹为记立约。《创世记》十五章就讲述了神应许赐福亚伯兰及神与亚伯兰立约的故事。正当亚伯兰担心后嗣与仇人报复时,神向他显现,应许三件事:(一)神会保护他(“我是你的盾牌”的意思),不让他被敌人伤害;(二)赐他无数的后代(神应许其子孙将如“天上的星,海边的沙”一样,这在后文中很多处表现);(三)把迦南地赐给他为业(律法书中多次称迦南地为“流蜜与奶之地”,对迦南地地界的描述在《创始记》、《出埃及记》、《民数记》、《申命记》中都有表现。)为保证神的应许必会兑现,两个人彼此立约之后,就把一只动物斩为两半,相对地排成两行,双方就从两行肉块中间经过,象征一个誓言:任何一方不履行契约,便要像这只动物一样劈成两半。亚伯兰九十九岁时,神向他显现,吩咐他改名亚伯拉罕。神再次应许赐他无数的子孙,又把迦南地赐给他和他的后代。立约的标记是受割礼,凡不受割礼的男子便是违约,要被剪除。这一事件在《出埃及记》、《申命记》中也有提及。对以色列来说,割礼是神与他们立约的记号,象征他们蒙神的拣选,成为神的子民。因此,受割礼的以色列民要回应神的恩典,顺服神的律法。再有神应许撒拉生子,此时,撒拉已老迈,月经已断绝了,于是她暗笑,不信神有此能力,神说:“耶和华其有难成的事吗?”即是说:“有什么事是耶和华不能做成的?”这句话也可以概括神的特点:神是全能的。在后面篇章中,神又应许选民。如耶和华对以撒的应许,耶和华应许赐福与雅各,而这里的应许实质也是重申,即对亚伯拉罕子孙重申他给亚伯拉罕的应许。现在讲讲人对神的回应。神两次在伯特利向雅各显现,重申对亚伯兰的应许,又两次吩咐雅各改名为以色列。(亚伯兰改名亚伯拉罕,撒拉改名撒拉。)在第一次,雅各对神的回应是:(一)他感到惊慌,因为他竟然在这样的一个地方遇见神,而当时的人认为面对神的人必会死亡。(二)他把所枕的石头“立为柱子”,作一个纪念碑;(三)许愿以耶和华为他的神;立志在该地建造祭坛敬拜神;也要把神赐给他的一切献上十分之一。第二次的时候,雅各再次立石作纪念碑,浇橄榄油在上面奉献给神,正如他二十年前所做的一样。雅各且重新称该地为伯特利。除神人立约之外,又有人与人之间彼此立约。如创二十一章,亚伯拉罕与亚比米勒立约;创二十六章以撒与亚比米勒立约。创三十一章还有拉班与雅各立约,拉班要雅各答应不要苦待他的女儿。不论是记叙文部分还是法规部分,《律法书》都有大量的此类语体:“神说”;“耶和华说”;“耶和华吩咐××说”。“耶和华晓谕××说”……如《利未记》屡次出现神吩咐摩西的话:“你晓谕以色列人说……”,书中有五十六次提到:“耶和华对摩西说”,故犹太人传统认为本书是摩西自己写的。再如“耶和华晓谕摩西”这句话单在《民数记》中就出现了八十次。这种反复的形式表现了书中的真正主角乃是全知全能之神,他是记叙的焦点。

再看“背叛”。人类的生而有罪,上帝的主动救赎都是由始祖的背叛开始。亚当,夏娃偷食禁果犯下原罪,其主因是人要脱离神,让自己成为神。始祖的堕落不仅影响了自己(失去了纯真)与神(害怕与神相遇)而且影响了人与他人,与万物的关系。《创世记》中就讲叙了该隐杀弟;神降洪水的原因——人类的极度败坏(神的儿子要人的女子为妻;人终日思想的尽是恶;地上充满了强暴。);雅各二子屠杀示剑城的男子,因示剑奸污了他们的妹妹底拿·西缅,但洗劫示剑城手段极为残忍;约瑟的兄长们将他出卖;再有像《出埃及记》多次讲叙以色列民在出埃及后的旷野行途之中“怨言”。他们抱怨水不甜,抱怨没有粮食和肉吃,抱怨旷野生活的颠沛流离;百姓控告摩西,指他领他们出埃及是一种欺骗。他们怀念在埃及时的生活的美好,甚至怀念在法老面前服苦役,服侍埃及人,怨言实际是对神的抱怨,这已得罪了神。神一再显示神际让他们认识到神的伟大,又一再地考验百姓以艰难困苦,而百姓每遇到困难时都会发怨言。之后西乃立约之时,摩西与神在山上交谈,亚伦却与百姓在山下胡作妄为,违触了十诫的第二诫:不准拜他神。还有探子抱恶信引起民众的埋怨、兄姊争权等等。在旷野的四十年里,人类的背叛行为层出不穷,因为他们是“硬颈项”的百姓,而神一如既往地实施救赎计划,因为他是至善的公义的。

审判(祝福、诅咒)。有人类的罪恶自然就有神的公正审判,从伊甸园的原祖审判,刑罚该隐开始,到世界末日最后审判,《圣经》的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审判的历史。因为人类是生而罪恶的,是“硬颈项”的,他们的为非作歹的罪行必然遭到公义的神的审判。于是就有毁灭世界性的惩罚如大洪水。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创世纪》的五章中用重复的语体叙述之中强调了洪水前人的寿命与死亡。以诺在本章十个人中寿命最短,只活了三百六十岁,而其他九个平均的寿命是九百一十三岁。在研究这十个人为何如此长寿时,有人认为是因:(一)洪水以前生活环境(例如未受污染的空气)有助于长寿,洪水后,大地生态被破坏,导致人寿命减短。考古学家在米所波大米曾发现一份苏默王朝的名单,洪水前十位君王平均作王的时期为四万五千六百年;洪水以后,最长的只不过一千五百六十岁;同样反映出洪水前后寿数的差别。(二)神让人类的祖先寿命较长,使人可以生养众多,遍满全地。《创世记》还记录了闪族详尽的家谱,这个家谱和五章的家谱相似,都是列出十代和记下各人的岁数;其中第十代的他拉和第五章第十代的挪亚,同样有三个儿子。但该章十代的寿数逐渐减少:闪活了六百年,希伯四百六十四年,到法勒时则减至二百三十九年,他拉二百三十九年;后来亚伯兰只活了一百二十五年;比起洪水以前的人(例如挪亚活了九百五十年),他们的寿命实在短少。在创十一章讲叙了人类建造巴别塔和城的故事。当时,人要合力建塔与城,藉此传扬他们的名声,他们的基本问题是骄傲,不愿神得尊荣;希望别人一看见他们那高入云霄的巴别塔,就联想到他们的伟大。故此,神对人类实施了审判:粉碎了他们的美梦,变乱他们的语言,迫使他们分散到世界各地去。所多玛的故事在《圣经》中是一个典型的神实施审判的故事。所多玛城恶贯满盈,“耶和华说:‘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罪恶甚重,声闻于我……’”,所多玛城内同性恋尤其猖獗,该受神的惩罚。结果二城被火烧毁。亚伯拉罕曾为所多玛向耶和华哀求,他十分坦诚,自己微小“虽然是灰尘”,却大胆地说出了心声,并讨价还价,求神施恩,改变他原定要毁灭所多玛的计划,但所多玛连十个义人也不足,那么实在该受惩罚了。所多玛故事中罗得的妻子变成盐柱,这也就是因为她未听从神的告诫。

《出埃及记》中,在埃及,摩西领选民离开埃及与法老的较量这部分也是典型的重复。神几次向摩西赐下应许和命令(应许必会救赎以色列人,履行他以前和选民列祖所列的盟约。)“我是耶和华”在六章2,6,7,8节中重复出现。“全能的神”是神的另一个称号,第一次是在神与亚伯拉罕立约时出现。在此重复的意义显现了“耶和华”所代表的属性:他必会履行盟约,他是一位有能力拯救的神;而并不是摩西所说的:“你一点也没有拯救他们”神向以色列人启示了三种应许:他要伸手救赎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又要收纳他们作自己的子民,并要引领他们进入应许之地。“耶和华”这名字保证这一切应许必会兑现。)神命令摩西、亚伦几次会见法老,摩西在法老面前“代替神”预言法老拒绝他们要求时,神会刑罚埃及。并且摩西照着神在何烈山所教他演练的神迹多次向法老显示,尝试使法老相信他是带着耶和华的权柄,为以色列人谋求解放。法老并不欣赏他这种特别的能力,叫埃及行法术的用邪术照样而行。“法老的心里刚硬”这在《出》中许多章节中都有提及,这增加了摩西领民出埃及的难度,也是神为他显示神迹实行救赎的安排。神先在埃及连降九灾:水变血;青蛙;虱子;苍蝇;畜疫;疮灾;冰雹;蝗虫;黑暗。其中,第九次灾难“黑暗”,神未有作出任何警告,灾难就来了。黑暗之灾是最后审判的前奏曲,预告击杀长子之审判将会在夜间进行,而且,现在的黑暗所引起的寂静惊恐,将会与日后的“大哀号”成强烈的对照。到十一章宣告最后的一灾:杀长子之灾,神击杀埃及一切头生的。这部分叙述焦点首先放在埃及人的痛苦和反应上,直至以色列人被请求离开埃及时,焦点才转到以色列人身上。这十大灾祸概而言之,无非神对于埃及的惩罚事件。

在西乃和旷野40年漂泊生涯中的审判还有许多的例子,像约的破坏的审判,拜巴力神的审判等等。现就“埋怨”谈谈。百姓从西乃山起行后,发出了连串的埋怨,终于在《民数记》十四章中达到顶点,所以神的惩罚也特别严厉。他们以前曾表示怀念埃及的享受,而这次竟是打算“立一个首领,回埃及去吧!”。他们害怕即将倒在刀下,情愿老早死在埃及或旷野中;这种邪恶的咒语结果真的应验,成为他们所得的惩罚。在摩西和亚伦被会众围攻要执行死刑——被众人用石头砸死的孤立无援的危险时刻,惟有神及时的显现才能拯救他的仆人了。百姓不尊重神所立的领袖就是藐视神,而且目睹众多神迹后仍怀疑神的应许乃是不信的表现。这两件都是大罪,理应全体被击杀。但神为了保全与以色列人先祖的约,继金牛犊事件中的提议,再次表示要兴起摩西的后代成为大国。这样并不违反他对列祖的拣选和应许,这也是摩西尊荣的福分,但摩西没有接纳这个建议,因为他已经与百姓连结为一,不分彼此了。他接下去的代求,表明关心神的名声和百姓的利益过于自己的好处。在摩西的虔诚祷告下,神再次实施赦免。然而赦免是神单方面平息了怒气,以慈爱怜悯待以色列民,但他们仍要为他们的罪恶受惩罚。“十次试探”包括六次为水和食物埋怨神,另外两次最严重的罪恶是拜金牛犊和探子报恶信。除了迦勒、约书亚和二十岁以下的一代,其他人都要为这连串的罪恶受罚,要死在旷野,不得进入应许之地。为成就此事,神指示他们转头,由原路回到旷野去。反叛的一代因此在旷野四十年漂流中死去。而领袖不服从神,所得的待遇也是一样,可拉党被活埋,米利暗、亚伦和摩西相继死去。在律法的光照下,人的罪性显露无遗。

《民数记》也充满预表,例如大祭司预表基督,围绕帐幕居住的百姓预表新约的教会,旷野的经历预表基督徒在世上的生活等。实际上,在五经之中这种预言、祝福、诅咒的叙述很不少。像《创》中雅各欺骗以撒而得着祝福;《申》中摩西临终前为以色列各支派祝福、预言,还有巴兰四次诗歌预言,约瑟解梦之预言等。“祝福”,有很深的含意,对于古时的人来说,祝福(尤其是临终的祝福)不仅是愿望的表达,更是一种带有能力的预言,必会一字一句的应验在领受祝福者的身上。在《利未记》廿六章的律例之中有关于神的祝福与诅咒的专门叙述。这部分在《利未记》末尾,古时近东的条约通常都以祝福守约者及诅咒破坏条约者作结束的。其他细节上的事件重复如亚伯拉罕、以撒父子的几次以妻为妹;《民数记》中两次核民数;摩西,亚伦之死(都得到神的预示,登山而死)等都是对同一类型事件的重复。

话语的重复是指对一个事件的反复叙述。圣经叙事的重复多是事件话语的重复交缠杂合。典型的例子有两个:(一)西乃的两次立约;(二)申命记。

五经多是对这两次立约的内容的记载和申述(如《申命记》)。两次立约,虽时间不同,也归为两个事件,但论其实质,实为对同一事件的重复(第二次立约为第一次立约的重复,事件是耶和华与以色列人在西乃山立约。)如神的第二次显现与第一次显现相似:同样是摩西独自上西乃山顶,与神会面,百姓不可接近那圣山。神次次在云中降临,与上次在火中降临,亦是大同小异。在前约中,摩西担任约的中保,在神与百姓面前将约确立。但在今次约的重立时,神只在摩西面前宣告和百姓立约,他们未有参与任何仪式。第一次立约是神自己预备石版,而第二次却是摩西凿出石版,但这次也是神亲手将十诫写在石版上。比较上面这些约定立的背景过程的叙述,可将其视为事件重复的叙述频率,那么第二次所立的约的条款则就是话语的重复了。虽然这处所记的没有以前那么详尽,这些条款的内容大致上与前约条款相同。这里的条款没有跟一定的规格编排而成,但绝大部分都涉及守节,包括安息日。

关于《申命记》,它是神与以色列人所立之约的申述。那些要进入迦南地的以色列人,因没有亲身经历过红海及西乃山之约,所以在面对进入迦南的战争,诱惑及新生活前,必须认定唯一真神耶和华在历史中的作为,律法及大能,然后才能在新领袖约书亚的带领下确立信心。于是摩西以先知身份申述:公义守约的神必将“流奶与蜜之地”赐予听从并遵行律法之人,就好像耶和华祝福列祖坚固他的产业一样;但那些背信弃约的人,神必惩治,并从民中剪除。说到底整部《申命记》就是一部“重复”书,只不过视角(人称)发生一些转变而已,象常见的“耶和华晓谕摩西说”换成了“摩西说”。而在律例的撮要之中,同样多次提醒盟约的要点:远避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和谨守安息日。

标签:;  ;  ;  ;  ;  ;  ;  ;  ;  

“墨西五经”叙事时间研究_摩西五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