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发展战略论文,物流业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物流业发展总体状况
1.物流大国地位确立,但还不是物流强国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物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现代服务业。2012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77.3万亿元,物流业增加值达3.5万亿元,占GDP 比重为6.8%,占服务业比重为15.3%。
2012年,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38.92亿吨,公路货运量322.1亿吨,水路货运量45.6亿吨,民航货邮运输量541.6万吨;铁路货物周转量28891.9亿吨公里,公路货物周转量59992亿吨公里,水路货物周转量80655亿吨公里,民航货物周转量608.16亿吨公里;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97.4亿吨,规模以上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7651万标准箱(TEU),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完成业务量56.9亿件,快递日业务量突破1500万件。其中,铁路货物发送量、铁路货物周转量、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快递量居世界第三。
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物流能力也有很大幅度的提升。2012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419.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6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9.8万公里;内河高等级航道13万公里,通航里程12.5万公里,万吨级以上泊位1819个,沿海港口深水泊位1980个;定期航班机场达182个,营业性库房面积约13亿平方米,各种类型的物流园区不断涌现。物流基础设施的大发展为物流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世界银行的物流能力指标(LPI),我国物流能力领先于其他“金砖国家”及有相似资源禀赋的亚洲国家,但明显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2012年,我国全社会物流费用占GDP 比重约为18%,高出发达国家一倍以上。
2.物流市场开放程度高
改革开放之初,跨国物流企业就开始进入我国。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有联邦快递、敦豪、天地物流、联合包裹、马士基等跨国物流企业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物流业进一步扩大开放。2006年起,外资企业在我国可自行设立分销网络,独立经营物流业务。凭借规模、资金、技术和管理等优势,跨国物流企业已从原先主要以合资为主逐步走向独资,从单一业务走向综合物流业务,从集中于中心城市物流业务向构筑全国性物流网络展开。例如,联邦快递在广州白云机场设立亚太转运中心,联合包裹在香港、上海、深圳设立航空转运中心,天地物流在上海、北京、香港设立微型转运枢纽,敦豪设立香港转运中心和上海北亚转运枢纽。开放的中国物流市场成为世界物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跨国企业竞逐的焦点。
3.物流发展不平衡性明显
受经济、生产力、基础设施、市场化程度、信息化水平、需求等因素的影响,物流业呈现东部发展快、中西部发展慢,城市物流相对发达、农村物流滞后且水平低的格局。2012年,东中西部快递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82.3%、9.3%、8.4%,业务量比重分别为81.9%、10.5%、7.6%。物流企业、物流设施、物流活动高度集中在交通、信息更为发达的大中城市。
从社会物流总额的绝对值构成来看,工业品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从 2001年的 82.83%增长到 2012年的 91.37%,工业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推动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主要动力。与消费市场紧密连接、竞争激烈、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家电、日用化工、烟草、医药、汽车、连锁零售和电子商务等行业物流需求旺盛。居于产业链上游、资本密集型的农产品与农资、钢材、煤炭、矿石等大宗商品物流发展相对滞后。
4.物流业增长方式粗放
(1)物流系统性不强,网络化程度低,更多呈现分散、独自发展的态势,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较弱。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滞后,不同运输方式难以进行合理分工和有效衔接,沿海与内陆集疏运体系不配套,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信息不共享,交通运输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高;海铁联运比例不到 2%(发达国家已达 20%);一些地方盲目大量兴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而造成闲置;仓储设施分布在不同行业和部门,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托盘标准不统一,不能一贯化运作;地方保护、部门封锁比较严重,工商、税收、土地、交通等方面存在一些阻碍和限制分支机构设立与经营的问题。
(2)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尚未形成。一些地方政府给跨国物流企业在用地、税收等方面诸多优惠,使其享受超国民待遇。许多中小物流企业经营不规范,服务意识淡薄,法律意识不强,诚信严重缺乏。
(3)物流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弱。物流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研发投入很低,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滞后,尚未进入以创新引领发展的阶段。
(4)可持续问题突出。公路、航空、铁路、水路等运输方式的资源、能源、土地等消耗和大规模排放问题突出;无效运输、不合理运输、过度包装等问题严重;超载、超速造成的严重人身安全和货物损害事故经常发生,给企业和国家带来重大损失。
5.物流业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1)物流基础设施结构性短缺。部分煤运通道铁路运力不足,公路分担了大量煤炭中长途运输,增加了运输成本,消耗了大量优质能源;部分沿江通道由于高等级航道占比低,网络化程度不高;航空货运基础设施发展总体不足;仓储建设严重滞后,我国仓库面积仅为美国的 1/4,比日本的仓储面积还少。公共通用仓库中, 1980年以前建造的约占 45%,20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约占 30%,2000年以来新建的仅占约 25%。相当一部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仓库 “带病作业 ”,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2)与制造业、农业、商贸业联动不足,物流速度慢、成本高、渠道不畅、模式陈旧,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由大变强、解决三农问题、商贸服务和电子商务持续发展的瓶颈。
(3)滞后于全球化进程。与中国高速增长的国际贸易相比,物流业尚未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全球物流和供应链体系,国际市场份额很低,进出口所需的物流服务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国外跨国物流企业。
(4)应急能力弱。在应对各类重大突发性事件时,难以做到“第一时间”应急物资的保障。
二、中国物流业中长期发展形势与趋势
1.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为物流市场带来广阔前景
我国未来 20年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由此也将成为物流需求增量和物流市场规模最大的国家。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仍将有较大发展,大宗能源、原材料和主要商品的大规模运输方式和物流需求仍将旺盛。同时,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以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带来 “短、小、轻、薄”商品及小批量、多频次、灵活多变的物流需求快速增加。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国家,居民消费水平、心理、方式和结构的变化,要求物流发展更加注重效率、特色、个性和人性,基于更高时间和空间价值的物流需求会越来越大。例如,据保守估计, 2020年、2030年电子商务产生的日快递量将分别突破 2000万件和 4000万件。
2.城市化和区域增长新格局对物流空间分布、效率、获得性等提出更高要求
我国正经历着规模宏大的城市化,推动着物流活动集中于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城际之间,激增的物流量、机动车量以及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道路安全等问题,迫切需要提升城市内、城际间物流效率,构建集成式城市物流配送体系。中西部快于东部的区域增长新格局,要求中西部加快物流业发展,改变物流业长期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状况。中国各区域间物流情况差别很大,直接影响到区域物流的一体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一体化要求加快区域物流一体化,构建有利于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物流服务体系。
3.全球化纵深和开放新格局推动物流市场调整
全球化推动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日益加深。短期内,受欧美经济疲弱的影响,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增长会有所放缓,与新兴经济体以及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增长会成为新的亮点,贸易格局的变化带动国际物流活动此消彼长。从中长期看,我国国际贸易仍将有相对较高的增长,带动我国国际物流继续高速发展。
我国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物流市场朝着更高层次竞争发展。以价格作为主要竞争手段的状况会有所改变,以服务、品牌、创新、社会责任等非价格竞争方式会得到加强,专业性国际物流企业和基于专业化的综合性国际物流企业将会得到更大发展。
跨国物流企业将深度渗透中国的传统物流领域。竞争激烈的物流市场推动物流领域的兼并重组持续发生,各种形式的联盟不断涌现,预计会出现跨国企业主导的超大规模物流企业集团或联盟,市场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由于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完全建立,随着我国物流业走向世界,国际贸易摩擦和各种形式的壁垒有可能增加。
4.新技术的突破和广泛应用促进物流业升级
交通运输、物流、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在孕育新的技术突破,高速铁路、大型高速船舶、绿色航空、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智能仓储、新材料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物联网、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科学和技术等将在物流领域得到推广应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将与物流业深度融合,这些都对物流业升级带来重大促进作用。未来物流技术创新将呈现安全、快速、大型化、信息化、智能化、人性化、绿色化和节能化等时代特点。
5.可持续发展和要素成本上升等驱动物流发展转型
未来一二十年,我国物流能源消耗仍处于快速增长期,对液体燃料需求将大幅增加。由于物流企业运营所需的能源、劳动力、土地价格持续上涨,加之服务价格偏低、融资环境不佳的影响,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低科技含量 ”的传统物流运作模式难以为继,面临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要求。
6.应急和民生物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我国自然环境和气候复杂多样,自然生态灾害严重。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突发性事故发生几率将会加大,加之全社会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十分迫切。三农问题、医药卫生、社会救助、生活用品服务、邮政普遍服务、可追溯食品供应链管理等要求加快发展服务于民、方便于民、受益于民的民生物流。
三、中国物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
1.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
总体思路是:根据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国际国内的要求,以“完善网络,优化结构、提高效率、提升能力、联动发展、节能环保、惠及民生”为着力点,以体制机制和政策优化为保障,实现物流业由大变强的根本性转变。
战略目标是: 2020年,构建起 “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经济高效、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绿色环保 ”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业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物流费用占 GDP比重约为 15%,形成 2~3家国际竞争力较强的跨国物流企业集团; 2030年,构建起发达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业高效支撑国民经济运行,全社会物流费用占 GDP比重约为 10%,拥有 2~3家国际竞争力很强的跨国物流企业集团。
2.主要战略
要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顺应时代变化,实现战略目标,中国物流业可采取 “六大战略”:
(1)网络化战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完善和优化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组织网络、运营网络和信息网络,构筑统筹国际国内、东中西、沿海和内地、城市与农村、社会化与自营不同层级、不同功能有效衔接的国家物流系统。
(2)联动战略。着眼于物流业服务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内在要求,加强物流自身资源和供应链整合,提升物流服务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增强物流业与各次产业、地区经济协同和互动发展,充分发挥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桥梁、纽带、助推器等作用。
(3)全球化战略。把握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格局变化的新特点,深化国际合作,提升物流业国际竞争力,融入世界物流市场,利他共生,共创共享,互利共赢。
(4)可持续战略。着眼于生态文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安全等,实现土地、能源、资源的集约与节约,减少污染、降低排放,最大程度减少物流活动的负面影响。
(5)智能化战略。把握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抢占物流业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应用感知、识别、信息处理、实时跟踪等技术,实现安全、高效、灵敏、实时、可控、人性的物流服务。
(6)创新战略。通过理念、制度、服务模式、组织、管理和技术等创新,推动物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四、中国物流业中长期发展的主要任务
1.构建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运用系统的思想和理念,对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等功能系统进行完善和优化,积极发展物流技术装备系统。加强铁路、机场、港口、码头、航道、货运枢纽、货运场站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物流枢纽、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公共仓库等节点建设。重视宏微观物流系统内各要素的组织和重组,使之相互联系与协调。通过整体优化,提高组织化程度,发挥整体效能,获取整体效益。搞好物流功能、企业内物流、企业间物流、区域物流、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人力资源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整合。
2.优化物流产业组织结构
鼓励优势物流企业加强联合与兼并重组,培育品牌化、规模化、网络化、现代化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鼓励大型物流企业与中小物流企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实施提升服务能力、质量、专业化水平和特色化的兼并重组。鼓励区域内、区域间物流企业兼并重组。鼓励总部物流企业与加盟企业以资本为纽带、业务协同为基础、治理结构完善为前提,实现一体化运作。鼓励国有和民营物流企业之间兼并重组。支持国有物流企业深化改革、完善机制、业务重组和优化治理结构。推动国有物流企业战略性重组,鼓励民营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物流企业的改制重组。鼓励行业外社会资本进入以及生产、流通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合重组。
3.促进物流业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
充分发挥物流业在各次产业的采购、生产、销售、配送以及供应链建设中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1)加快物流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结合制造业改造提升、转型升级和由大变强的战略需要,加快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现代物流体系和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实现制造和物流的高效对接。
(2)加快物流业与农业互动发展。构建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体系,改变原有的农产品流通组织模式,解决农户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
(3)紧紧抓住电子商务大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快物流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探索电子商务和物流业合作共赢的模式,促进物流和电子商务相互延伸。
(4)推动物流业与商贸、产业集群等互动发展。在重要商贸区域、重点专业市场、产业集群区,大力发展集展示、交易、仓储、流通加工、运输、配送、信息功能于一体的物流平台,建立以物流配送中心和高效信息管理系统为支撑的 “电子商务+物流”基地。
4.完善物流市场体系
完善公路货运、海运、内河航运、铁路货运、货运代理、仓储、邮政普遍服务、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服务等基础性物流市场,加快培育和发展供应链物流服务、一体化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快递、航空货运、集装箱多式联运、冷链物流、应急物流等新兴物流市场。加强城市群物流、特大城市物流、大城市物流、中小城市物流等城市物流市场建设,加快县域物流、乡镇物流、乡村物流等农村物流市场建设。加强钢铁、石油化工、汽车、轻工、纺织、医药、烟草、煤炭、危险品、特种货品、农产品等行业物流服务市场管理,加快小商品、大宗商品、快速消费品等综合性物流市场建设。
5.推动物流可持续发展
(1)优化运输结构,发展绿色运输。加强铁路和水运建设,提升铁路和水运长距离大宗货物输送能力,降低公路长距离大宗货物输送比重。大力发展甩挂运输,推广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加快使用低油耗飞机,促进社会低碳交通选择;提高交通运输装备燃料效率,加强交通运输碳排放管理;鼓励制造、流通、物流企业联合开展共同配送,提高车辆满载率和资源利用率,减少重复运输;推广多式联运,提高运输的组织化程度,减少迂回运输。
(2)发展绿色存储。优化仓库布局,推广节能型绿色仓库,采用先进的保质保鲜技术,降低各类仓储损耗。
(3)发展绿色包装。本着 “少耗材、可再用、可回收和可循环 ”的原则,鼓励企业简化包装,节约包装材料,减少资源消耗。引导包装重复使用和回收利用,实行环境标志制度,“绿色标志 ”、“再生标志 ”。利用托盘、集装箱、周转箱等包装方式,推动包装的重复使用、再生使用。开发可分解、降解的包装材料,降低环境污染。
(4)发展绿色流通加工。推动专业化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
(5)发展废弃物物流和回收物流。加快建立一批回收物流中心,集中管理回收物品的运输、仓储、检测、维修、配送等,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加大废弃物处理设施的投资力度,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物流系统,实现废弃物的科学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实现无害化处理。
6.推进区域物流协调发展
加强物流业与地区经济和城市发展的耦合,提升物流业服务地区经济的能力,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从“大市场、大物流”和“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 ”角度,将地区物流业发展规划纳入地区经济规划,推动区域间物流通道、区域内物流网络、城市群物流、地区物流节点、集聚区 “物流带 ”的建设。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物流网络相对完善的基础上提升等级、质量和效率,中西部地区加快扩大物流网络规模以及提高承接东部地区物流服务转移的能力,完善中西部地区物流网络,特别是加强西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物流体系,注重发展农村物流,加快发展农产品物流,逐步形成城市支持农村、城乡互促的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格局。
7.加快国际物流发展
顺应全球化趋势,构建与周边国家、世界其他国家有效衔接的物流网络。支持优势物流企业加强联合,共同开发周边国家物流市场。支持优势物流企业实施 “走出去 ”战略,联合、兼并和重组周边、欧美、新兴市场等国家的物流企业,构筑对外国际快递网络,打造全球性知名物流企业。
8.加强物流技术创新
大力提高物流科技和信息化水平,加快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密切关注新兴技术、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领域科技发展的新方向,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引进消化吸收、有效集成应用到物流业的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与信息化对物流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运作模式和技术装备,通过消化吸收实现推陈出新。
9.加强应急和民生物流建设
大力发展以提供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应急物流体系,解决 “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 ”等突出问题。大力发展农产品、食品、医药、邮政、社区等民生物流。
五、支撑物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1.改革和完善物流管理体制
理顺物流领域中市场与政府、部门与部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通过机构和职能的合理调整及权责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物流管理体制,以统筹协调不同运输方式以及仓储、包装、装卸搬运、信息、货运代理等领域。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发挥其在行业自律、技术推广、产业重组、统计信息、贸易争端、劳动者权益、民间外交、国外同行交流合作、咨询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完善物流市场机制
推动物流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规则,完善价格机制,消除地区和部门壁垒,形成 “统一开放、规范有序、公平竞争 ”的物流市场。将铁路运输企业改造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放宽铁路运输市场的准入,打破铁路垄断。清理并降低过路过桥费,统筹规划配送车辆进城路线、时间和作业站点,方便物流车辆进城。加强对物流市场以及物流活动在资源、环境、安全和服务质量方面的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促进物流业可持续发展。从国家经济安全出发,制定物流产业安全相关规则。
3.完善财税、金融和工商等政策,加大对物流业的支持力度
设立物流业发展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创新,高端装备制造、农业、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制造、商贸、电子商务等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城市公共物流平台和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及城乡物流一体化等。
形成适合物流体系完善和物流业结构升级的税收政策。解决仓储、配送和货运代理等环节与运输环节营业税税率不统一问题。凡涉及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快递等物流环节,均使用统一的发票,设置统一税率。允许符合条件的大型物流企业总分机构统一申报缴纳所得税,支持物流企业与银行之间开展总部对总部结算模式。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筹融资主体多元化、渠道多样化、形式多样化、结构合理化的新格局。大力发展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
完善工商和营运管理等政策。调整物流相关业务的资质登记要求,精简相关资质证明,资质证明允许企业分支机构在全国通用。扩大营运证件跨区域使用范围,允许物流企业运营车辆异地年检。
4.完善物流国际化政策
支持物流企业开拓和利用国际市场,提升物流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不断拓展国际化发展空间。支持国内优势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周边、新兴市场、欧美等国物流资源,延伸服务网络,逐步建立覆盖全球的物流网络;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完善信贷、外汇、财税、人员出入境等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大型物流企业,在境外投资的资本金注入、外汇使用等方面给予支持;政府有关部门和驻外使领馆注重了解和介绍国外投资环境,为“走出去”的物流企业提供信息和法律服务。
5.完善物流标准和统计制度
统一交通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信息、包装等计量和标准。加快制定(修订)物流管理、物流服务等方面的基础性标准。加快物流企业分类标准、配送中心、物流成本、托盘、汽车箱体、国内集装箱、多式联运、商品包装等标准的制定。加强对电子产品代码等重大基础标准的研究。鼓励企业和有关方面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计量、货物分类、物流设备设施、工具器具、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等。加强物流统计基础性工作,建设国家物流统计数据库,开展物流统计理论和方法研究,不断提升物流统计质量。推进物流统计数据及时发布和有效共享。
6.加强物流学科建设和人才保障
加强物流经济、管理、技术、工程等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制定中长期物流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源规划,发展多层次学历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体系。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企业加强合作,编写各种层级的精品教材,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实施全球化物流人才战略,大力引进国外高水平物流理论、管理、技术、工程和科研人才。
标签:电子商务物流论文; 物流网络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仓储成本论文; 物流信息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电子商务发展论文; 市场战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