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田和黄鳝全息生态育种及高产模型_全息论文

莲花田和黄鳝全息生态育种及高产模型_全息论文

藕鳝双收的全息生态种养高产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息论文,高产论文,种养论文,生态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黄鳝高密度全息生态养殖中,正向生态因子的缓冲力度必须最大可能的超出负向因子的危害作用,(这便是所谓周氏全息生态理论的绝对动态平衡的核心内容)。然而处于高密度群体的黄鳝每天的代谢总量却是惊人的,特别是夏季在采取日投食两次,代谢呈高速率递增循环的状况下,正向生态因子的缓冲力度则大幅度被削弱,甚至会造成负缓冲。即其深氧和正向微生物等等因子的消耗猛然增加,造成生态因子与黄鳝全息和谐相关的失衡。这一失衡原因,首当其充者便是鳝池底泥的上层被代谢物累积性污染。虽然这一问题已由水体微生态平衡的要求上进行浓缩性菌化处理和半水生植被的布局得以缓冲,但处于烈日高温状态下的水体内,大量含碳、氨有机物的分解速率和正向微生态因子(如:O2、光合菌、放线菌、绿藻等)的消耗将成千百倍的增加,故而极有必要增强含碳、氨有机物的转化速率和平衡水体温度急剧升高的问题。经湖北省当阳市实用技术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专家组多方面试验测定,最终选用浅层高产水生作物“JQ-I”连藕作为鳝池内生态的外围圈的植被布局,即在池底极易被污染的浅泥层中种上“JQ-I”浅层莲藕(也可选用“武植2号”)。该品种极耐肥,对鳝池底泥具有稳定的净化作用,同时由于荷叶的光合作用及能化功能极强,对池水的溶氧和水温起到了高浓缩的补充作用和温湿恒定作用,极好地加强了黄鳝自身特化性所必需的光、温、气、湿的高浓缩正向缓冲力度,使之进而满足于高密度养鳝环境中不可缺乏的潜、显相关的全息生态因子流(能流、物流、信息流)所形成的高浓缩、高力度仿生态条件;从而解决了养黄鳝失败均缘于生态性疾病的长期不解之难题。而且该莲藕甜脆可口,品质上成,亩产量可高达3000公斤,种植管理简易,叶柄短、弹性高,不易风折,生产周期仅为100天,故可一年两茬,即第一茬春分定植,芒种采收;第二茬再留新藕于6月定植,8月采收,是一极为高产的优质新品种。而且采收时,无须深挖池泥,稍一拖拉即可出泥。其种植方法如下:鳝池内投种之前,或者于秋、冬寒潮来临之前,趁清理、消毒于鳝池时将藕种排入8~12厘米深的浅泥中,种穴行距2米,即每条鳝巢沟的中轴线为种穴穴行;株距为12米。每穴排种1~2支,每支2~4节。排种时将藕头埋入泥中,并使后把节稍向上翘,使得种藕与地面呈20度倾角,以利藕鞭容易受光发育。排种时每行藕头应顺一个方向,但前后每穴藕头应左右撇开,互成夹角,以利莲鞭充分布于泥面,也便于黄鳝对底泥的均匀钻拱,以利对莲鞭养分的不断供应和呼吸畅通。该浅层藕与黄鳝所必须的生态因子恰好具有时空节律上的同息互律性和异息互用性,譬如:二者所需光、温、气、湿,肥、水、植、微等因子中,光、温、气、湿、水随季节气温的升高(即能流、物流的量变)而增量、浓缩。这一时空渐变过程(信息流)完全与荷、鳝所需求生态因子同息同步,共生同化,极具函三为一的显态全息效应。如池水深度随节气而增加正好应从并平衡了光、温、气、湿互为约束的因果变化,且这一动态变化正谐律于对荷、鳝同息的绝对动态平衡的良性运作;而肥、值(二层植被)、微(水中微生态),随节气之变正好潜隐着荷、鳝之间异息互用的全息平衡的运作。如气温高则黄鳝代谢速率增高,不利于水体微生态平衡。此时正好是荷叶对氨、碳有机质的需求量增大的过程,从而平衡了这一异息矛盾,同时微生物菌群(如5406融合菌等)也可减缓补充。

该荷鳝共生高产模式已由全息生态学家、中国两栖动物专家周天元教授历经三年布点试验研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全息生态学的理论应证。其亩产量达到了惊人的水准,即亩产黄鳝1500公斤,同时产出一茬优质莲藕2500公斤的特高生产效益。并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和国际金奖。该模式极适合下岗职工和农民当年投入当年见效的稳效生产。

标签:;  

莲花田和黄鳝全息生态育种及高产模型_全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