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探讨论文_韩子超1,刘玉兰2

基层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探讨论文_韩子超1,刘玉兰2

1.定西市环境监测站 甘肃定西 743000;2.定西市污染源监控中心 甘肃定西 743000

摘要: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和保障,是环境保护的“耳目”和“哨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保工作的不断深入,政府和公众对环境质量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监测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对基层环境监测站在环保工作中的数据质量和质量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基层环境监测站在质量管理方面应加强的几个方面,以期为提高基层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保证环境监测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环境监测是借助科学的手段对环境要素进行的监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指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为保证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所实施的全部活动和措施。质量管理分为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改进和质量监督等内容。环境监测质量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环境监测质量的提高靠的是管理。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就要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贯穿到环境监测工作的全过程,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并持续改进,积极开展外部质量控制和内部质量保证活动,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及监测人才培养,加强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整体水平,将监测质量视为环境监测的生命,为环境管理部门在了解当地环境质量现状、污染源排放情况、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以及污染源管理、应急处置措施等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

对于基层环境监测站,在实际监测工作中,由于人少事杂、人员业务能力偏低、人员流动性大,实验室用房环境、设施及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落后,全程质量监督不到位,质量体系文件的宣贯与运行不彻底,监测分析方法更新不及时等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难以保障技术管理,导致管理不规范。

1当前基层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1.1人员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开展质量管理困难

基层环境监测站的质量管理工作,容易受到管理队伍素质能力的影响。从整体来看,管理队伍中人才的引进难,人才的流失严重,导致整个环境监测管理队伍的素质不足。另一方面,个别管理人员因为意识和观念的不足,将工作重心放在完成监测任务和完成考核上,使得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开展效果不佳。现阶段基层环境基础监测站人员较少,加之基层监测站工作条件比较艰苦,无法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留不住高层次人才。环境监测人员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日常繁复的工作中,监测任务的不断增长导致质量管理工作和日常监督测量工作的分离更加明显。由于以往的具体质暈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常多将重点过多的放在实验室内的质量管理上,而针对较为重要的采样工作环节,往往缺少重要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措施,因此这种情况的发生往往就会引起样品监测结果的不准确。一旦样品监测出现问题,数据分析的结果就失去了价值。此外监测站规模小,人员有限,大部分基层监测站难以达到国家建站标准,致使质量管理人员大量缺失。为了合理分配管理人员,很多质量管理的负责人都是从其他岗位调离过来的,业务知识不够熟练,对监测的主要数据分析不透彻,缺少敏锐的疑点察觉能力,对专业性较强的质量管理报告编写等工作缺乏实践经验,这在根本上影响了基层环境监测部门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水平。

1.2质置管理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基层环境监测部门都已经通过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资质认定,初步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但在其实际的管理和工作中,还是遵循以往的运转模式,并停留在为完成监测任务的工作层面,从而把质量管理工作的独特意义忽略掉了,更有甚者将质量管理工作当成了劳民伤财的表面文章。由于这种忽视质量管理现象的产生,使得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工作更多的只是表面文章,缺少最直接的体现,这些现象的形成都不利于质管体系的有序进行,因此就更加谈不上对日常监测任务的管理和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技术要求与监管之间存在脱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监测部门的监测能力也逐步得到加强,监测工作也从传统工作中的水、气、声监测拓展到生物和土壤等全新的领域。随着公众对环保关注度的提高,应急监测和监督检查的频次日益增多,监测的任务在原有的基础上成倍增加。但是由于受到技术、设备等硬件水平的限制,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时候经常会遇到问题。即使随着资金技术的投入,投入使用新型先进的监测仪器和应急相关仪器,但这些新仪器新技术的质量管理方法和质控手段并未被及时应用于实际工作,存在脱节现象。

2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对策

2.1将环境监测工作与质量管理工作有机结合

通过对的基层监测部门质量管理状况的梳理,对其存在与具体的监测工作分离的现状,质量管理人员及单位领导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与监测的整个环节进行结合,统筹考虑,切实将基层监测站的质量控制措施落实到监测的每一个环节中。针对忽视现场采样和现场监测质控工作的状况,要制定具体措施,加强现场采样和现场监测的质量监督,最终确保现场釆样和现场监测的质量管理措施得到有效保障。

2.2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并强化制度建设

对于环境监测机构来讲,要想做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必须要有完善的体系文件作为保证,应该将监测技术、监测质量有关的所有要求以及保障措施等都纳入到体系文件当中。再通过切实可行的监督检查机制,将质量管理工作做好。当然,在此基础上,需要针对这一体系文件,进行不断的完善,对于每一个科室的主任,可以把环境监控质量管理工作的责任分摊到个人,并由内审人员在年度审核中将监督体系文件的实施情况公示出来。

在目前监测技术日益加快以及监测领域日益扩展的背景下,质量管理工作必须要尽早构建起监督检查机制,并辅之以考核制度。落实好持证上岗制度,保证检测工作的规范性。上级部门应采取多种多样的考核方式,并成立互考制度,为其提供彼此交流学习的机会,最大限度的把地区水平差距减小。当然,在持证上岗考核制度的落实过程中,还应该不断强化生态监测以及应急监测等工作的考核,确保其能够渗透到监测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2.3强化实验室内部监督管理确保监测工作规范化

第一,应该将样品的采集、交接以及分析等过程的监督管理工作强化。按照监测数据的相关要求,在平时的监测工作中,应该详细根据环境监测的相关技术规范严格操作,让实验技术监督人员进行严格监督管理,保证每一个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操作规范,记录详尽,并做好程序衔接工作。

第二,应该将原始记录、数据处理以及报告的编制等管理过程进行规范。严格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要求,落实三级审核流程,每一级都把好质量关。对于监测报告,则应该由业务室来做好编制工作,最终必须要由室主任进行确认。对于站内质量负责人,应该由相关的业务主管领导进行签发。

第三,可以实施管理评审以及内部质量审核。通过这种审核和评审,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制定措施,逐步进行完善和改进,从而建立起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得到有效运作,最终真正带动每一项监测工作的有序进行。

2.4强化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构建力度

目前,我国建立起了四级环境监测站,使得环境污染的监测有了比较强的能力。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网络技术被应用到了方方面面,环境监测自然也不例外。要强化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构建力度,不断的将管理系统架构完善,成立网络技术监测,保证监测站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且实现各个监测站之间的有机衔接,建立起信息共享的平台,形成全方位的监控网络,做到统一化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司丽娟,谢菡.深析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J].化工管理,2015,14:221.

论文作者:韩子超1,刘玉兰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7

标签:;  ;  ;  ;  ;  ;  ;  ;  

基层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探讨论文_韩子超1,刘玉兰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