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存在与灵魂的境界--论唐君毅和黑格尔哲学_儒家论文

《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评述——兼论唐君毅与黑格尔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黑格尔论文,在与论文,境界论文,哲学论文,心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论

通过融合西方哲学来重建儒家心性本体学说,将传统所讲的仁之本心重新诠释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与超越实体性质的道德理性而予以挺立,是现代新儒家在哲学上追求的共同目标。然而,由于个人经历、时代环境以及对西方哲学认识的差异,现代新儒家的各个代表人物在融合对象的选择及融合的程度上,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就现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梁漱溟、熊十力来说,由于其当时面临的理论任务是反对唯科学主义、维护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独特价值与地位,也由于他们所接触的西方哲学还仅仅限于经过别人转手的生命哲学,其融合的导向还多偏于用非理性的直觉,以及“流动”、“创进”等等观念诠释儒家的心性理论。

时至30年代,随着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相互激荡,历史进入了空前剧烈变动的时代。此时的新儒家,除个别人物如冯友兰外,对西方哲学的兴趣开始逐渐聚焦于德国理性主义,特别是黑格尔哲学。这不仅因为黑格尔以他天才的智慧构筑了一个综罗以往西方理论思维财富的哲学大厦,向人们展开一幅西方哲学历史发展的宽阔画卷,而且因为这一哲学集中反映了西方近代历史意识、理性精神和思辨方法,使现代新儒家找到了重铸儒家道德理性的最好资借。

在现代新儒家中,对黑格尔哲学抱有兴趣者不乏其人。但谋求将儒家心性哲学与黑格尔绝对唯心论真正融通的还首推唐君毅。早在40年代,唐君毅便写了《人生之路》,“这是他根据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方法来写的一部唯心论著作。”(贺麟:《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14-115页)此后,唐君毅继续沿此途径艰辛跋涉,终于在晚年写成两大卷的《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

《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是一部在内容上吸取黑格尔精神哲学的智慧,在方法上借助黑格尔思辨理路的精心之作。它典型地表现了现代新儒家重建心性本体哲学的理论意向,以及在中西哲学融合方面所达到的思想深度。因此,该书便成为我们认识和检讨现代新儒家基本观念及其与西方哲学关系的一个范本。

一、生命与境界

传统儒家把人的生命存在归结为“道德的存在”,进而视追求道德境界为人类心灵活动的唯一要务。作为一名现代儒者,唐君毅同样自始至终肯定道德生活的价值,认为人内在的仁心本性是道德及其他一切价值创造的源泉。但对西方哲学越来越深入的了解,以及对自身生命越来越深刻的体验,使唐君毅最终认为:除“道德之我”外,生命存在实具有更为广泛的内涵;除道德活动外,人类心灵也还包括认知、审美以及追求超越等等更为丰富的内容。

在唐君毅看来,所谓生命存在,即是有心灵活动的人类的存在。相应于心灵的种种不同活动,生命遂有种种不同的境界。此种种不同的境界,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生。生命、心灵与境界三者之间,乃是一种“体”、“相”、“用”的关系。人类心灵活动有“纵观”、“横观”、“顺观”三个方向。而所观的三个对象——客体、作为心灵自身的主体和超主客的理想的绝对体,又各有体、相、用三义。以心灵三观分别观对象之体、相、用,便有心灵的三类九种境界。唐君毅写到:“既说顺观、横观、纵观之义;及体、相、用之义,即可更说此书之旨,不外谓吾人之观客体,生命心灵之主体、与超主客之目的理想之自体——此可称为超主客之相对之绝对体,咸对之有顺观、横观、纵观之三观,而皆可观之为体、或为相、或为用。此即无异开此三观、与所观三境之体、相、用,为九境。”(《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台湾学生书局,上册,1976年版,第46页)

此三类九种境界是:一、客观境界,这是人类心灵由观照客观事物所形成的境界,内分万物散殊境、依类成化境和功能序运境;二、主观境界,这是心灵对其自身活动进行反观所形成的境界,包括感觉互摄境、观照凌虚境和道德实践境;三、超主客观境界,这是心灵由追求无限永恒的超越而产生的境界,内含归向一神境、我法二空境和天德流行境。

唐君毅认为,此九种境界构成了人之生命的整体,展现了人类心灵的全部内涵与层级结构。因而九种境界的第次上升过程,即是生命心灵不断实现和自我超越的过程,也即是人类心灵由自然状态到理知状态,再到道德自觉状态而于最终得到完满实现的过程。

那么,此九种境界得以建立与升进的根据和动力是什么?唐君毅认为,九境之能够建立,乃在统一的生命心灵有着“经验的我”、“理性的我”与“超越的我”等不同形态与功能。同一个现实的不同方面与生命心灵的不同形态与作用相同,自然有不同的境界。他说:“人之观其生命存在与心灵,及其所对之世界或境界,初必视其所对之世界或境界,为一客观存在的世界;次乃视此客观存在之世界,属于一主观心灵;再次乃谓有一超主观心灵与世界,统于此主客之上、或更超主客之分别之外,以通贯此主与客、心灵与世界。此即吾人之论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所以开为次第九重而说,其中之初三为客观境,次三为主观境,后三为超主客境之故也。”(《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下册,第259页)

关于生命心灵之所以能够由经验的我到理性的我最后到超越的我不断超越,从而使心灵境界由客观境到主观境再到超主客观境次第升进,唐君毅认为,这又在于生命心灵自身就是一超越的存在,有着一种天之所命的、要求不断超越的本性。“盖吾人之心境之转,恒由此心之先求自超越于其前境而转,而当其自求超越于其前境之时,即向于此境外之另一境。”(《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下册,第256页)此要求不断超越的本性,表现在从感觉境到凌虚境的过渡中,即为心灵的一种超越个体、感性事物而直接观照共相与意义的要求,表现在从凌虚境到道德境的升进中,又为一种对价值与理想的爱慕之情。“此理想之原始的根,在人之生命存在与心灵,对有价值意义之事物之爱慕之情。此爱慕之情,柏拉图名之为Eros,中国先哲谓之为性情,依此性情,而人形成一理想时,此理想即先实现于性情之内,而亦求通其身体之行为,以表现于外,而实现此理想于其周遭之世界。”(《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下册,第487-488页)

在唐君毅看来,心灵九境连环相生、次第升进,由最低境界而至最高境界,并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其中,每一种境界都有可能使人自限于其中。例如,人可能自限于某一客观境界,而只有一个个体、类或数量、因果的世界,也可能自限于某一主观境界,而只有一个文字、逻辑或符号的世界。当人自限于某一境界而不再求进一步超越和升进,生命心灵便难以完满整全。因此,人们必须时时自觉生命心灵不断自我超越的本性,不断提升自我心灵的境界。

以上即是《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的思想概要。从中可以看出,唐君毅力图以其九境说全面、客观的描述人类心灵的认知、审美、道德、信仰等等活动,其与传统儒学完全从道德的角度去规定和说明生命心灵有着明显的不同。九境说虽然仍以“天德流行”为人生最高境界,并认为九境的升进源于天之所命的超越本性,但它也同时强调了人之生命不仅仅是一道德的超越存在,同时也是一经验的、理性的存在,肯定了经验、理知以及审美诸境界的合理性及其地位,这就赋予儒家所挺立的道德心灵以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强劲的生命力。

二、仁心与理知

唐君毅的心灵九境说,广罗了东西方哲学的主要内容,而其基本精神和方法方面的智慧,则主要源于黑格尔哲学。

首先,九境说依照黑格尔绝对精神三段式发展的理路,根据心灵向外观照、自我反省和超越追求三个活动方面所观的不同的体、相、用形成的不同境界,来建构其庞大的精神哲学体系。

黑格尔以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正、反、合三段式的发展,展开了一幅绝对精神自我运动、自我认识的哲学画卷,唐君毅则以客观境界、主观境界和超主客观境界连环相生,展现了一个人之生命心灵第次上升、不断自我超越的历程。一如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每一期发展的第三阶段都是前两个发展阶段的扬弃,九境说中的每一类境界的第三种境界也都是前两种境界的综合和超越。如在主观境界中,人之心灵由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出发,经过对事物共相与意义的凌虚观照,而最终发展为依据道德理性活动去建立一个理性的、道德的现实世界。在超主客境界中,人之心灵先由对体的向往而进入超主客的一神境,再由对相的向往进入我法二空境。最后,又由对兼体相的用的向往进入超主客的天德流行境。在九境说中,心灵的体、相、用三观具有黑格尔哲学中概念由正而反而合的意义。而心灵观照外物、自我反省以及超越主客,更明显导源于黑格尔关于绝对精神三个发展时期的思想。这也正如当代海外新儒家所评述的:“唐先生对于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有极为精深而相应的了解和体会。但他对黑格尔并不作专家式的研究和讲论,而是取其长而去其短,吸收黑氏讲‘精神发展’的智慧和理路。所以唐先生的著作,也显示出层层推演、连环相生,而又纶开合、交光互映的特色。”(蔡仁厚:《唐君毅先生的生平与学术》,载《评现代新儒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03页)

其次,九境说吸收黑格尔哲学的智慧,运用佛教判教的方式,广泛融摄中西方科学、哲学、宗教、伦理等知识内容,把中、西、印所有的知识部门及基本观念尽可能地纳入一终极性的思辨体系中,以之作为人类心灵不同活动的展现。

如在客观境界中,唐君毅将一切有关个体事物的知识论、形上学和人生哲学,皆判为万物散殊境;将一切以种类为本的知识论、类的形上学与重人自延其类的人生哲学,皆判为依类成化境;同时,将一切专论因果的知识论、依因果观念而建立的形上学和一切功利主义的人生哲学,皆判为功能序运境。这就是说,在唐君毅的观念中,上述知识论、形上学与人生哲学,都分别表现了人类心灵由内而外的一种特定活动,一个特定层次,是人类心灵活动向外展现的表征。

至于在主观境界和超主客观境界中,唐君毅更是将一切有关时空关系的知识论、二元论、泛心论,一切论及纯共相的、道德良知的形上学与人生哲学,一切追求永恒超越的宗教、哲学,分别判为观照凌虚、道德实践、天德流行等诸境,将这些知识体系分别作为人类心灵由外而内,由内而超越的活动的结晶。这种将各种知识进行排列定位,用以作为人类心灵自我展现的一个个特定阶段的理路,与黑格尔将以往一切知识体系纳入一终极性的体系之中,作为绝对精神实现自身的一个个逻辑环节的方法,显然异曲同工。

但是,唐君毅的九境说与黑格尔的精神哲学仍有本质上的不同。首先,九境说讲的是人之主观心灵自我升进的过程,以超越主客的天人合一为生命心灵的最高境界,而黑格尔哲学讲的是客观的绝对理念自我展开或实现的过程,以消融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主客体同一为绝对理念发展的最后阶段。在黑格尔那里,理论的最高范畴是客观的理性概念,它依于自身所含矛盾的辩证发展,逐步地实现和认识自身;在唐君毅那里,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主观的本心仁性,它依于不容已之情,直贯地显露和升进。黑格尔和唐君毅都讲主观精神,但黑格尔讲的主观精神,只是作为世界本质的绝对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是纯粹的理性认知活动。而唐君毅所讲的主观精神或人类心灵,其本身就是世界的本原。详言之,在唐群毅看来,“心不离境,境不离心”,两者相互内在。整个世界不外此生命存在与心灵九种境界,而心灵九境又可化约为心灵与境界有感通一事。最终,此感通一事又可化为人之当下的“一念”。他说:“此九境者,皆可由人当下一念之次第转进,而次第现出。其切近之义,乃人皆可由其当下之一念之如此次第转进以求之者。此真所谓‘肠一日而九回,魂须臾而九迁’也。”(《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下册,第270页)

更重要的是,黑格尔哲学所讲的绝对精神运动,最终于一理性的思辨体系中得到实现,其致思方向始终指向客观绝对的理性。在黑格尔看来,只有理性统治的世界才是“合理”的,而理性的本质即是认识了必然的自由。因此,对理性亦即对自由的追求才是人类社会及包括哲学在内的一切知识体系的最终目标。而九境说则以通主客并超主客的“天德流行”为人类心灵的最高境界。换言之,黑格尔哲学所高扬的是理论理性,九境说高扬的是道德理性。由此,九境说的最终指向便不是认识了必然的自由,而是充满宗教情调,将道德理想直贯于现实的道德生活。在唐君毅看来,心灵境界的升进,必由知识而进道德,由道德而进德教,哲学不能只以抽象的理念为对象,而停留于观照境界中,哲学的任务在于使生活道德化、理想化,“哲学之目标在成教”。唐君毅虽然从德国理想主义中获得了诸多理论启示,但对之仍有尖锐的批评。在他看来,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理想主义,虽然在人的理性的分析机能外,另见有理性的综合与向上超升的机能,从而形成种种理想,建构起种种当然的世界,但德国理想主义始终只使此理想虚悬于实然世界之上,无力扭转现实的罪恶与污浊。之所以如此,就在于这一理想主义不知人之理性除有综合的机能,还有实践机能,不懂得理想的原始之根即存在于生命心灵之内,即是天之所命而为生命心灵先天具有的性情或仁心。

唐君毅强调,对生命心灵固有的仁心性情的揭示,乃是中国儒家独有的智慧所在。儒家认为,理想的生起之源,即在吾人生命存在自身的仁心性情,因而理想绝不只是一思辨理性所对的当然或抽象意义,它同时也是存在于生命心灵内的实然。人于有道德实践时,即可使此理想实现于现实中,使人的生活合理化,达到理想与现实的合一。

由此,唐君毅认为,必须超越理论理性以入道德理性,由德国的理想主义回到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由追求抽象理念回到追求当下生活的合理化、理想化。在此我们看到,同样是庞大的思辨体系,黑格尔哲学试图把人们引向理性的王国,而九境说则努力把人们导入德教的田园。

三、超越与限制

唐君毅将古今中外所有的观念体系尽可能地纳入一终极性的体系之中,以之作为人类心灵的不同内容与不同活动的展现,这使得他的生命心灵说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从而表现出了对传统儒家心性理论的某种超越。而这种超越,又集中反映在唐君毅于描述主观境界时对理性认识的容纳与肯认。

在九境说中,唐君毅以观照凌虚境作为由认知领域进入道德实践领域的中间环节,指出:“此所谓观照凌虚境——观意义界,即吾人所论九境中之中间一境之第五境,乃一承前之一般世俗生活之境,而启后之超世俗生活之境界之中间境,而可上可下者,亦人之纯粹知识学术文化生活所主要寄托之境。此所谓纯粹知识,乃指一不必求应用于判断实际事物,或改变实际事物之知识,唯亦可依之以成判断实际事物,或改变实际事物之知识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上册,第441页)

在唐君毅看来,此主要以逻辑理性或思辨理性而观共相与意义的凌虚境,在九境升进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与意义。就其对以前的诸境而言,它能够超出狭隘的经验世界而自由观照共相与意义,包括各种可能的共相与意义,从而建立起文字语言、文学艺术以及数学、逻辑等等,扩大心灵的视野。“人能自由的想象种种可能的感觉相、与可能意义而观照之,直觉的理解之,即开辟出一广大无边之纯相、纯意义之观照境。由此而有吾人前所说,由观照意义而形成之文字语言世界,文学艺术世界,数量世界,逻辑世界,哲学观照之世界。此即最能见内在于此主体观照心灵中之意义世界三种类之多,而远较吾人在客观之依类成化境,所见之万物种类之多,尤多无穷倍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下册,第262页)就凌虚境对其后的诸境而言,它能够提供纯共相与纯意义,并与经验中的事实形成对照,使心灵能够在两者的差距、矛盾的对比中形成理想,并产生追求和维持现实与理想相统一的道德行为。“人之心灵,为维持其自身之统一,以使自身统一的存在,即可以其观照境中所见得之意义,为其感觉境中之现实的物相之理想意义,遂有进而要求改变其感觉境之现实的物相,以实现此理想意义之一具体的理想。由求此理想之实现,而有改变其主观的感觉活动、或所感觉之物相之一一对内或对外之行为。此行为,无论是对内或对外,皆是一道德的实践之行为。”(《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下册,第262-263页)在此,唐君毅不仅肯定了理性认知将生命心灵确立为主体,从而更能动、更深刻、更丰富地认识与把握世界的功能,而且肯定了理性认识对价值认识形成的重要意义,肯定了道德实践对理性认知的依赖关系,这一切都显然有别于传统儒家的道德直觉主义。

不仅如此,唐君毅甚至认为,在整个生命心灵升进的过程中,人之心灵之自觉与所觉之间,始终有一“精神的空间”。此空间存在的意义,是使生命心灵在升进中,始终能够超于具体的活动之上,将各种境界作为感通对象,而不粘附于某一境界上。此精神空间的开拓,唐君毅认为,只是一些不关联于道德实践的心灵的活动,如感觉活动、认知活动、审美活动等等。“此诸活动,或关于真理,或关于美,皆不直接关于道德上之善。”(《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下册,第305页)在唐君毅看来,正是这些不关联于善的精神活动,与统一概念、知识和思想的“心灵之自觉”,共同开拓能观与所观之间的“精神空间”,并与生命心灵不断自我超越的本性——尽心立命的道德心灵相互为用,使人的道德实践活动能够被置于一个更广大的相互联系的世界而被观之,将能观一切的心灵不断向上提升。

唐君毅置凌虚境于九境的中枢环节,强调非道德性的感知与知性活动对于九境升进具有重要意义,反映了他试图在更广阔的知识背景下,追求德性与知性、价值与知识的平衡与协调。但必须看到,唐君毅对理性认知作用的肯定仍有限度。在他看来,知识概念在人之生命心灵的转进过程中,处于一价值中立的地位,其既能使生命心灵不断升进,也能使人自执于某一境界而导致生命心灵的陷落。他说:“此概念、知识、思想等,固非必然使人降落,亦非必然使人升进。无论宗教家之谓:人以有知识而其生命存在遂降落,或世之学者与哲学家之谓人有知识,则其生命存在,即必日益升进,皆不可说。”(《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下册,第341页)这就明确地表示,概念、知识及有关概念、知识的活动永远是生命心灵次第上升的助缘,为达到生命心灵的最高境界,必须由求知识概念转为既超越而又内在的本心仁性。在唐君毅看来,人之本心仁性,乃天心神性流行于生命心灵而先验地密藏于现有生命存在之底者,此即是儒家所说的天地之德。人如能尽此仁心本性,于当下便可普万物而无私,上下与天地同流,进入天德流行境界。这样,唐君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逻辑认知的作用与意义,但最终还是强调认知必须服从服务于道德,而这也正是儒家哲学的一贯立场。

综上所述,唐君毅的心灵九境说,试图由生命心灵的不断升进和超越,来融通东西方哲学,由仁心的不断扩充,去消化中外各种知识体系。他以中国儒家所说的天德流行为心灵的最高境界,但同时对儒家以外的中外知识体系,也表现出了一种同情的了解。对于各境界之间的转接与超越,唐君毅也有机智圆融的处措。而这一切,都表现了他作为一名现代儒者的开放襟怀。但也正由于试图以仁心为一本去综罗各种知识体系,他的九境说又难以自圆其说。首先,就思想内容而论,唐君毅反复强调心灵九境可约为三,最后又可归为一,归为儒家的天德流行境界,认为九境可由内在于人的天地之德一心所开,甚至由一念转出,这就难免坠入戏论。这里的问题关键在于天地之间是否有一永恒超越、且内在于人的善之理念。现代新儒家大多对此持一肯定的态度,并以之作为自明的前提去展开自己的理论,而这在理论上是无法证立的。

再者,无论科学、艺术、道德、哲学还是宗教,其作为人类心灵的种种境界,在主体方面均有其各自不同的心理根据,其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不同方式,在人类生活中均担负着各自不同的任务与职能,其间虽有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甚至相互转接的关系,但决不可能最终由一先验的善念开出,并以对善的追求为最高境界。

另外,就方法、体系而言,唐君毅吸取黑格尔精神哲学的理路,欲将古今中外一切知识和观念体系纳入一终极性的体系之中,将其统一于一个充满道德和宗教情调的生命心灵之下,作为其次第升进的一个个阶梯,并力图做到无一遗漏,这就难免顾此失彼,犯削足就履的毛病。

唐君毅建造这一无所不包的体系,本意是为防止人类精神世界即人文世界的分裂,使各精神文化部门相辅相成,共同表现人之整全的心性。但他不应忘记黑格尔的终极体系的时代毕竟过去了,在各个不同领域深入发展的各种现代思想文化,虽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但绝不可能再由一个终极体系去加以综罗了。

标签:;  ;  ;  ;  ;  ;  

生命的存在与灵魂的境界--论唐君毅和黑格尔哲学_儒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