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摘要与学术评价_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论文

学术摘要与学术评价_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论文

学术文摘与学术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论文,文摘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917(2016)01-0036-06

       学术期刊与学术评价的关系问题一直受到学界、科研管理部门等的广泛关注。在对引文分析量化指标为主的“核心期刊”批评中,我们逐步厘清了学术成果评价与学术期刊评价、(权威)核心期刊或索引来源期刊遴选等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达至基本共识:期刊不能代替学术共同体对学术研究成果评价的主体地位,概言之即不能“以刊评文”。但在助推学术评价制度完善、学术共同体成熟的过程中,学术评价需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探寻一种平衡。从实践需要看,合理借鉴和参考各种有关学术期刊评价的工具、方法,仍具应用价值。其中,学术文摘分析法就是一种人们较少关注和研究的评价维度,值得深入探讨。

       一、学术文摘的推优定位

       学术文摘期刊①是根据出版宗旨和内容定位,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选编(摘)学术研究成果的二次出版物。目前在我国人文社科领域比较知名的有四大学术文摘,即《新华文摘》(1979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创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1984年创刊),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1958年起陆续创刊)。

       学术文摘期刊其创刊的根本宗旨就是推新、推优、引导[1],没有推优的功能学术文摘就没有立身之本和存在的价值。学术文摘期刊的推优特性体现在它们各自的编选宗旨中,即都宣称自己是从已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中精选(摘)出在学术思想、观点、方法、材料等方面具有创新价值、前沿研究的优秀成果为读者服务。例如,《新华文摘》“提供哲学社会科学新成果、新观点、新资料和新信息”;《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力求综合反映对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有深刻见解的学术成果,敏锐追踪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引导作用的前沿课题和热点问题,积极关注基于科学批判精神并在学术层面展开的争鸣与评论,精心提炼对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的论著精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重点摘录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中具有原创性或体现新观点、新思路、新材料,提出或解决相关学术问题的优秀论文,以及学科研究中具有前瞻性、探索性或多学科与跨学科研究等方面的前沿成果,积极推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与国家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密切联系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或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优秀成果”②;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要求“期刊所选文章准确反映学科研究的热点、难点、创新点、基本点和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达到对应学科学术研究的一流水平”,“尊重差异,包容多元。期刊学术风格体现客观公正,倡导学术争鸣与探索,避免学术偏见,为读者提供多元视角。”③

       学术文摘期刊的推优定位,在编辑出版中又存在差异,各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专业侧重点、学科覆盖面、标准价值取向、编选程序规定、质量控制体系、选编数量规模等方面。各学术文摘都兼顾了学科与问题设置栏目,并努力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例如,《新华文摘》除了选摘学术论文,还选编文艺和美术、人物与回忆等作品;《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的选编文献来源主要是高等学校编辑出版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相对于其他三家文摘的学科综合性特点,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规模最大、范围最广、专业特色最明显,除了100多种全文转载类专业专题学术期刊外,还有十几种专门对应一级学科的学术文摘期刊。

       学术文摘期刊的推优定位说明,它既是一种知识服务的载体形式,也是反映学术成果影响力的一种途径。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时代,纸质期刊是我们获取最新、最前沿学术信息的主渠道,但个体的力量无法也不可能全面搜集到所需的期刊和文献,学术文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网络信息化和知识社会化传播路径高度发达的今天,已从“信息短缺”发展到了“信息冗余”(或者说“有效信息匮乏”)阶段。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给教学科研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也有“稀缺头脑模式”的困惑④,需要在浩如烟海的学术信息、学术研究成果中,通过辅助性信息筛选机制——学术导航,帮助自己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如果说纸质期刊时代学术文摘的资料功能大于推优功能的话,那么,数字化时代学术文摘的推优推新、导航引领功能则大大超过了资料功能。学术文摘期刊的编辑和专家学者披沙拣金,精选(摘)出部分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推荐给读者,一方面对广大读者在较短时间里获取有用的知识信息提供了捷径和引导,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海量学术研究成果的一次再筛选和再评价,为读者判断学术成果的影响力和阅读价值提供指导和参考。这个过程已不是简单劳动的重复,而是包含着大量复杂劳动的价值再创造。因此,学术文摘的推优功能定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强化,其推优的评价特性越来越凸显。

       二、学术文摘的评价特性

       学术文摘期刊的推优定位并不等于说随便创办一本文摘期刊就具有了一种评价特性。评价人文社科学术成果是一种对“评价的再评价”,除了本文后面还将谈到的评价主体必须是“学术共同体”外,重要的是要做到标准科学、程序公正、结果公开、质量优良。权威学术文摘的论文摘编绝不是随意率性而为,而是严格按照选文标准体系、评审流程开展的学术推优活动。

       第一,学术文摘的选文标准虽然主要也是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但相较于大多数学术期刊,其推优评价特性决定了所遵循的标准更严、更高。

       政治标准常常被一些原发性学术期刊理解为高度意识形态化的条条框框,有的甚至刻意回避刊发这类文章。学术文摘则往往立足于分析文章所体现的立场观点是否代表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先进方向,是否符合国家民族发展的时代主题,是否发挥了推动社会发展、学术进步的正能量。从此宏观视野审视文章,就基本不会偏离政治标准的大方向。比如,有的文章充满了情绪化的批判戾气,主观片面,唯我独“是”,实际上是没有新意的炒冷饭或对自我推崇的某种理论的重复;有的文章拿西方标准任意“裁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⑤,给出所谓的“解构”、对策;有的文章忽视西方的人权、民主、普世价值等抽象概念所内含的基本预设、分析框架和叙事手法,简单照搬照抄,思想表达含混不清;有的文章明显存在违背史实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凡此种种建立在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所谓学术研究论文,学术文摘在选编(摘)时都会特别注意审查和处理。

       学术标准的构成比较复杂,往往是由系列指标组成的一个体系。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选评论文标准的一级指标包括:学术创新程度(判断论文是否有创新、创新程度)、论证完备程度(判断论文的研究规范和严谨、科学程度)、难易程度(评估论文所属基础理论或应用研究过程中可能投入的劳动量)、社会价值(评估论文对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可能产生的推动作用)。为增强具体选评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在这些较抽象的一级指标下又设有多个具体的二级指标。[2]更为重要的是,在长期的职业化、专业化的磨炼下,这些标准已经在学术文摘的编者心中内化为一种默会知识,这是一种单纯靠模仿学不到的内在素质。

       学术文摘最强调学术论文是否有创新之处。学术研究旨在探索未知、修正已知、追求真知。学术成果是由经验上或逻辑上可靠、真实的知识性信息以及规范的创新学术含量组成,没有学术创新,严格说来是不能称之为学术研究论文的。当然,学术创新很难,尤其是在人文社科领域,高、顶、尖的重大原创性学术成果更是极为少见,一般都是常规性研究创新,如修正完善已有的学说、理论、观点、问题、阐释,或提出新的(或改进运用已有的)方法、视角,发现新的资料、史料、证据、数据,或对已有成果做出新的概括、评析,等等。从当前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的基本面判断,即使常规性的创新研究成果也是有限的,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只具有促进知识教育与传播价值⑥的重复性研究文章。学术文摘通过比较、鉴别、判断,只能相对地(选)摘编出或多或少有创新之处的文章来。这同时也说明,学术创新是一项高强度的、高度精英化的创造活动,并非人人可以胜任;[3]各种考核和评价一概要求有“学术创新”是不切实际的。

       第二,学术文摘优中选优的摘编论文的过程也遵循了学术成果评价的一般程序。如果说原发性学术期刊对每一篇论文经过选题策划、(匿名)评审、编辑加工、出版传播等流程,是对学术成果的第一次同行评价的话,那么,学术文摘期刊则是在第一次主观同行评价基础上的第二次同行评选过程。

       学术文摘的摘编流程一般也是三审三校,根据信息来源是否全面、专业学科覆盖是否齐全、选编队伍水平是否较高、标准体系是否科学可用、编选程序是否规范等工作要素,可以判断学术文摘的规模、水平和影响力。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00多种学术刊,从信息来源、学科覆盖、编选团队、流程规范、精选质量等方面看,都具有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持续性的学术成果评选特征。

       (1)信息来源广。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每年收集整理国内公开出版的近4000种人文社科期刊和报纸,鉴别并分类标引出约40万⑦篇学术论文,层层筛选出约1.5~2万篇优秀论文予以转载出版。

       (2)学科覆盖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学术系列期刊按专业学科门类设置,基本覆盖了我国所有人文社会科学二级学科,而且对于一些交叉性较强的学科和边缘性学科、新兴学科,也设有相应期刊或栏目予以覆盖。

       (3)专业化的编辑队伍和专家团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有100多名各专业学科编辑,1500位在各自学科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编委,150位知名学者轮流担任执行编委,这种编辑与专家共同选文、评文、编辑的方式,实质也是一种同行评议。

       (4)选文流程规范。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有一整套完整、严格的编选流程和质量监控机制⑧,按照学术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经过各学科责任编辑、执行编委、学科编辑组、编辑部主任、总编辑的内评和外审多个环节,对论文质量进行筛选评估⑨。

       (5)科学分类,同类比较。针对人文社科领域各学科之间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性质上的差异,采取分类评估、同类比较方法,即在同一时间段内把同一学科的所有论文汇集齐全进行同类比较,从而判断论文的质量水平。

       可见,学术文摘的评价特质并非自封,而是其内在本质规定性的要求。事实上,一些大刊名刊得到学界业界高度认可,具有了评价的特质,也是因为其在编辑过程中遵循了较高的质量标准和严格的刊文程序。在这个层次和意义上,学术文摘与原发性学术期刊的评价特质是相同的。王文军认为,“一流学术期刊是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主要交流平台,起着引领学术发展的重要作用,其严格的评审制度和审稿流程更使其具有不可替代的评价功能,这是不争的事实。”[4]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关于编辑这个环节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尚存争议。从学术评价的主体看,不仅相当数量的高水平编辑、主编自身就是学者,而且长期的职业训练使编辑在学术成果质量的评价上养成了独特的素养、视野和评判力,这个能力也受到了广大学者的普遍肯定。因此,学术文摘的专业编辑和专家学者共同编选优秀成果,也应当是一种重要的学术同行评议形式。

       三、学术文摘分析法的价值

       学术文摘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学术研究成果被学术文摘期刊转载(摘)或题录索引的次数、数量、比例等,对学术成果及其发表载体的影响力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这是一种基于主观同行评选结果基础上的量化分析方法。

       邹志仁认为,学术文摘是一种对论文的科学水平进行间接评价的手段,通过学术文摘可以帮助读者掌握本专业的发展水平和动向,帮助用户选择文献、决定取舍。[5]与引文分析法不同,学术文摘分析法的研究结果可以较为及时地反映学术成果及其载体的影响力。实践证明,学术文摘分析法对评价对象的基本面或趋势性的质量评估非常有价值。比如,分析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论文转载数据和十余年转载排名资料可以发现,数据较准确地反映了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阵营的分类、布局、水平、变化和发展态势等状况,有一部分期刊始终是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论文的重要来源刊,而且这些期刊在业界也具有较好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用转载量、转载率、篇均得分、期刊综合指数等指标,研制并发布了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⑩名录(目前已发布2012年版、2014年版)。将此名录分别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目录(2012-2013、2014-2015)》(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2013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并集进行比对发现: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2年版有73%的重合率,2014年版有78.45%的重合率。这说明:

       一是这些评价分析法的结果有较高的耦合度,说明以文献计量为主的评价法与以主观同行评议为主的学术文摘分析法,在期刊评价、评优的基本结论上趋同。

       二是也体现出了一定差异。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1)有些学科的论文引用率低,影响了期刊的影响因子指标,所以不能入选核心期刊目录。但引用率的高低对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选文没有影响,所以能够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刊目录。(2)一些特别专、小领域的期刊,可能影响因子正好满足了核心期刊的某些特殊评选要求,因而入选。但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系列期刊上转载的数量少,故而不在其重要转载来源刊之列。(3)时间差造成了差异。影响因子计算有较长的滞后期,核心期刊表也是滞后数据的反映。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却是即时转载和统计的,时效性强,尤其是对学术期刊主编的学科取向、发文方向、栏目或定位调整等都有敏锐的感知,反映及时。(4)结果的差异也反映了人文社科领域学术评价的复杂性和标准的多元化,以及较多人文社科学术研究成果结论的不可重复验证性。量化的评价方法受评价目的、数据来源、评价指标及权重值、评价程序等的影响很大,结论有差异恰恰是一种常态化的反映。否则,反倒不正常、不科学、不客观了。

       学术文摘分析法也存在缺陷,即主观评估数据的科学精细化问题。要对每一篇学术论文进行科学评选,无论是从价值角度还是方法角度,都要体现出学术共同体的“共识性价值判断”。但无论是评选论文的时空范围,还是评选论文的主体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在任何时空点上对每一篇论文进行评价,都只能在“科学探究的终极目标”与“社会发展的现实观照”中寻求恰当的衡量点位,无法取得“完全准确”的量化结果。即虽然能够评估出同类论文质量水平的优、良、中、差的比例和排名位置,但对每一篇论文优劣程度做出非常具体、量化的评估还是非常困难的。同时,对同水平论文之间的区分度、不同水平论文之间的分位数界定等问题也都还需要探讨。

       四、学术文摘与学术评价

       学术评价是个世界级的难题。评价活动涉及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标准及指标、评价方法、评价制度、学术生态文化等因素,这些复杂的变量皆会因评价目的的不同而变化。因此,不可能有一种完美的评价方法。人们往往把科学、客观、公正、公平、民主等作为学术评价的理想原则,并把去行政化、去量化、去格式化、去审批化等作为治理目标和保障学术评价客观、公正的重要条件。但从目前的评价实践看,以纯学术性作为学术评价的追求目标和最高标准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那种理想状态从未有效实现。陈忠认为,从学术评价伦理看,不存在脱离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学术评价。学术活动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目标相关甚至服务于它的知识活动,学术评价也总是在一定的政治、行政、管理体制下的组织行为,并由处于复杂社会关系、具有复杂情感的具体的人所从事的知识活动。学术评价不是要不要和如何去行政化、去量化,而是如何“优行政化”[6]“优量化”的问题。学术评价的核心问题是“去功利化”,这需要从社会制度、文化生态、科研体制、学术共同体培育、评价体系适应性等根基层面系统建设,才能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实际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学术评价体制。

       不少研究者指出,同行评议也存在很多不足[7],在我国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学术共同体和普遍认可的学术评价体系的情况下,当前学术评价的可行做法是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采用同行评议(主体)+各种计量分析法(引文分析法、文摘法等)的复合多属性评价法。叶继元提出了从定性、定量二维评价法到根据实际条件层层递进的三维评价法,即:形式评价(从评价对象的外部形态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价)、内容评价(同行专家对评价对象实质性内容的评价)和效应评价(对评价对象的实际贡献、“两个”效益、应用结果、影响力的评价)[8],这些思路和架构对评价研究与实践很有启发。这其中,首要的是必须弄清楚评价的目的和对象,不能把学术成果评价与学术期刊评价混淆,也不能把学术期刊评价等同于核心期刊或索引来源期刊的遴选。

       关于如何正确看待学术期刊评价中的各种量化数据、排行榜问题,业界批评强烈,很多学者研究都指出了引文分析、影响因子等应用于学术评价时的缺陷。笔者认为,衡量学术成果水平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其发布后的社会关注度。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被引用、被转摘的概率要比低水平的论文高,刊载高质量论文数量多的学术期刊被转摘的几率大,当学术文摘的数据统计量达到一定阈值时,可以显示出学术研究者对论文和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共识性判断(或学术聚焦效应)[9]。比如,从各种学术期刊排行榜单看,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第一梯队和最后梯队的期刊名单绝大部分是相对稳定的,只有少数是变动的,而中间梯队的期刊位次变动起伏较大,反映了处于上升成长期的学术期刊阵营的激烈竞争变化。分析这些数据主要目的是从中趋势性地判断出某种期刊在哪个梯队,以及在这个梯队里的分位数的位置,从而拟定自我发展目标。

       引文分析法、学术文摘分析法等都不是学术评价的最好方法,学术文摘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也存在争议,但一概否定学术文摘、核心期刊、索引来源期刊、权威期刊等对学术成果评价的参考作用,用个别现象否定实际结果呈现出的一般规律性也不是科学的态度。在西方一些国家,关于利用引文分析法开展学术期刊评价也一直存有争议。针对影响因子各种彼此对立的观点,尤金·加菲尔德(E.Garfield)的总结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他引用Hoeffel的话说,“经验表明,在各个学科领域,最好的期刊是那些投稿最难被接受、发表的期刊,而这些期刊也是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这些最好的期刊在影响因子这个概念被提出来之前就存在了很长时间。作为一种测度质量的方法,影响因子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因为其测度的结果很好地符合我们对每个领域最好的专业期刊的看法。”“一个更好的评价系统实际上要涉及从质量上审读每篇文章的问题,但是,这意味着又要进行一次同行评议式的判断,这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可以这样审读,这些审读者的判断也还要依赖于同行的评论和分析引用情况,我们称之为引文上下文分析”。[10]

       学术评价的目的是去伪存真、促进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术评价的难点是在评价与被评价主体间的博弈中如何“去功利化”。从管理学角度看,适合、适用的方法就是好方法。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和学术环境,科学的量化分析和评价方法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客观评价依据和参考。当然,各种量化评价研究机构需要利用大数据手段进一步提高引文质量的分析,公示和剔除各种人为干扰的负面数据;解决好不同学科不同的权重赋值和量纲归一化处理问题,以促进各学科研究和学术期刊的平衡健康发展;公开评价数据和方法,增强评价结果的可验证性;明确界定评价数据对评价对象的适应性,防止不恰当滥用,等等。学术文摘期刊需要开放办刊,充分调动广大专家学者参与遴选,增加推优的广泛参与度和透明度,办成评论性学术文摘,提高学术文摘的公正性。[11]

       综上,学术文摘期刊的基本功能是学术信息的二次传播。学术文摘期刊虽然具备学术成果推优、推新的特质,是另一种形式的学术同行评议结果,但依然不是学术评价的主体,不能替代学术成果的学术共同体评价。学术评价活动可以参考学术文摘的二次遴选结果,高效地实现对评价对象的基本水平、基本趋势、社会影响力等的评估。

       [收稿日期]2015-12-24

       注释:

       ①本文将学术文摘的研究范围限定为人文社科领域的文摘类学术期刊。

       ②参见三种学术文摘的官方网站。

       ③参见《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工作手册》(内部资料)。

       ④哈佛大学教授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提出的“稀缺头脑模式”理论认为,人们长期处于资源(如金钱、时间、有效信息等)匮乏的状态,会在追逐这些资源的过程中养成一种“稀缺头脑模式”。即使以后这种资源不再稀缺,也依然不容易摆脱,从而出现心理焦虑、智力和判断力下降。例如,网络时代信息过载所造成的无法掌控的茫然、焦虑心态。

       ⑤当然,也有任意“裁剪”别国现实的文章,这也不是科学的态度。在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进程中,我们既要汲取各国家、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对我们的制度、理论、道路、文化有足够的自信。

       ⑥邓曦泽认为,如果一个知识提供的信息是其他知识已经提供了的(即指没有创新的知识),那么该知识就是无效的(零价值甚至负价值)。但是,基于知识传播和教育的视角,反复传播这些被遴选过的既有知识也有正价值。

       ⑦因对构成学术论文的概念、内涵、外延、形态等要素的界定不清,我国每年的论文发表数量一直是个模糊状态,各种统计数据说法不一。

       ⑧参见《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工作手册》(内部资料)。

       ⑨据了解,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目前正实施网络同行专家选(荐)文平台改造工程,意欲打破现在的时空藩篱,推动范围更大的同行专家评议的实施。

       ⑩指在统计期内,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数量较多且被学术界、期刊界同行评议为学术质量较好、影响力较大的学术期刊。

标签:;  ;  ;  ;  ;  ;  ;  ;  

学术摘要与学术评价_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