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定律真的靠谱吗论文

本期家长课堂,我们学习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魏坤琳教授关于“刻意练习”的方式技巧。如何帮助孩子突破舒适区,有目标、有方法地在学习区进行刻意练习?下面就来看本期解读吧。

一万小时定律真的靠谱吗?

文/魏坤琳

快乐教育真的好吗?

现在流行一个词,叫“快乐教育”。信奉快乐教育的爸爸妈妈认为,得给孩子快乐的童年,不能“训练”孩子,要顺其自然。有一个琴童的妈妈曾跟我聊起她的苦恼:孩子5岁的时候,兴致勃勃要学钢琴,家里费大力气找到一个有名的老师,老师也觉得这孩子乐感挺好,就收了。可是没到半年,孩子就不愿意再学了,一到练琴的时候就推托,甚至哭闹着不愿意练。妈妈很犹豫,到底要不要让孩子坚持学下去呢?一方面,孩子对钢琴感兴趣,乐感也不错,妈妈希望他能坚持下去,不指望他成为艺术家,但至少可以陶冶性情,多一个表达自己的方式;另一方面,孩子练琴练得很痛苦,妈妈不忍心毁掉孩子的快乐童年。

没有不练习就能取得成就的天才,几乎所有的天才,都是后天的刻苦练习塑造出来的。人的认知是有限的,练习可以把低层次的思考过程自动化,这样能给更高层次的思考留出足够的空间。

比如,乒乓球运动员一看球是怎么过来的,就会下意识地做出相应的移动挥拍动作。如果用机器测量,你会发现他们的动作非常精准,挥拍技能已经自动化了。在达到这样的状态之前,他们需要大量的练习。

孩子不论是学琴,还是做算术题、培养思维能力,也都需要练习。不过,孩子的大脑没有完全发育成熟,自控力和计划能力弱一点,爸爸妈妈要帮助孩子更好地练习,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痛苦。

关于练习的两个大坑:一万小时定律?熟能生巧?

老鳜鱼年轻的时候当过兵,他曾经从日本人手里缴获过一把刀子,那一年他才16岁,就干掉了一个鬼子,老鳜鱼从小狠,谁敢惹他?

还有一个坑是我们常说的“熟能生巧”。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大量重复练习确实能让人游刃有余,但在“生巧”之后怎样进步呢?从新手到专家,需要大量练习,而这种大量练习不能是简单的堆积训练时间的重复练习。

最后,你要给孩子反馈。大脑的学习机制是这样的:先做出一定的行为,然后看它产生的结果是不是符合预期。如果不符合预期,就去修正策略。比如孩子做完作业,老师会判分,还会讲题,告诉孩子错在哪儿了。而弹琴能获得更加直接的反馈,弹错一个音,孩子自己就能听出来。但有时候在节奏上、表情配合上的错误,孩子可能自己不知道,你最好能及时指出。有些家长说,我不会听怎么办?你可以找来钢琴家弹的同一首曲子给孩子听。还有,我说的反馈可不是只挑错。孩子在哪些地方表现得好,你也得表达出来,让孩子在这方面保持。如果你只会骂“你怎么这么笨”,孩子永远不会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如果你只会夸“你弹得真好”,孩子也不知道哪些优点应该保持。如果孩子从学习区突破了,记得要及时给他正面反馈,培养他喜欢挑战、享受挑战的心态。

其次,在安排练习时间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追求时间长度,成功跟练习时间长短不完全成正比。另外,如果总的练习时间一定,把练习分散开来,分成多次练习,效果更好。还是以弹奏一首曲子为例,你一周练一次,一次练一整天,就不如一周内每天练一次,一次半小时。小批量的持续练习最能加深记忆。分散练习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孩子有反思的空间,回味昨天可能哪里不对,今天换个方法试试看。分散练习相对于集中练习的优势,是被脑科学反复证明了的,它和人的记忆系统的特点有关。

刻意练习,你可以帮孩子这样做

第四步引导学生思考:这封邮件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如何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晰、更令人一目了然?如何使自己表现得更专业?

首先,帮孩子分解任务,将一个任务分成小目标来练习。人脑有一个特点,它同时操控的信息量有限,你把复杂的任务分成块,反复练习练到自动化,就容易把复杂信息储存住。比如一首钢琴曲,孩子练了很久都练不好,产生了畏难情绪,看上去这任务是在他的恐慌区。这时你可以帮助他把这首复杂的钢琴曲分解成更小的任务,让任务落到孩子的学习区。可以先练左手,再练右手,分别熟悉之后再合手;合手的过程中,如果在哪个地方总卡壳,就多练习这个地方,一直练到能流畅地弹过去。

关于练习,我首先指出两个大坑,你们不要踩进去。第一个坑是“一万小时定律”,说是只要练习一万小时,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领域获得成功。所以很多人会拿这个观点来说服自己和孩子,安排孩子花大量时间练习。实际上,一万小时定律存在两大问题,一个问题是,在不同领域,学会一门技能的练习时间并不相同。比如,要想成为记忆类专家可能需要几百小时,要想成为优秀的专业演员,往往需要3500小时以上,而音乐学院优秀的小提琴专业的学生,在20岁之前已经练习了一万小时。所以,不要把一万小时看作一个“定律”,人和人之间,不同技能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一万小时定律的另一个问题是,它完全忽视了天赋的作用。实际上,成功与练习的时间并不完全成正比,天赋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你看,成功并不完全是靠时间堆出来的。一万小时定律,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一个人需要突破舒适区,有目标、有方法地在学习区进行刻意练习,才会进步和成长。总在舒适区待着,重复练习已经熟悉的东西,孩子没有进步,可能会学不下去,或者懒得努力,甚至容易厌倦。但如果一开始就给孩子特别难的任务,孩子也会害怕,会退缩,不愿意学。在学习区练习,孩子会感到有些挑战,但这种挑战是努力之后可以完成的。完成挑战之后,孩子会有成就感,这样他会更有动力继续学,并能不断进步。

一个人的大脑前额叶皮层一般来说要到20多岁才完全发育成熟,所以,在孩子小时候,父母需要承担起一部分前额叶的功能,比如帮助孩子分析、判断、规划目标、整合信息等。具体到刻意练习这件事上,你可以帮助孩子做下面这些事。

果然,田铭稍稍调查的结果就把他气得想推翻桌子,什么失恋,痛苦过往,纯属子虚乌有,范青青就是来自这个城市的大富大贵家庭,在美国混过两年,现在是家咖啡店老板,她挂名不经营。

给孩子的反馈有两个要点,一个是要及时,另一个是要具体,越具体越好。

好成绩也不是完全靠时间堆出来的,合理安排,分散时间练习,更有利于孩子掌握和提高技能。然后,你还要关注孩子的表现,发现哪里不足、哪里优秀,要给孩子具体的反馈。最终你会发现,通过练习,孩子掌握了更多知识和技能,他会更自信、更快乐。

在当前高考制度改革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将以往语文总分数150分提升到180分,将其放置在最为重要的地位上,高考试卷当中对语文知识的考查难度大幅度提升,语文演变为高考当中最容易将学生之间差距拉开的一门课程。因此,在高考过程中,语文应当充分地得到重视,语文考试中的阅读更应当充分地得到重视。仅仅讲述教科书和教辅资料,难以适应高考政策中提出的要求。从高考制度改革中可以发现的是,阅读的重要性得到了教育部门的认可。在此背景之下,教师及学校应当积极推广阅读,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一定阅读兴趣,从而也就可以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一定贡献,也可以为我国实现长远战略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你会发现,我们做父母的如果能做到关注孩子的表现,给他及时反馈,其实就是做到了一个优秀的私人教师应该做到的事情。对,我们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作者简介: 魏坤琳,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最强大脑》节目科学评审。其开设的《Dr·魏的家庭教育宝典》专栏,被家长誉为“最有营养的科学育儿指南”。

标签:;  ;  ;  ;  ;  ;  ;  ;  ;  

一万小时定律真的靠谱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