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54002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究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实施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病者。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90名患者分成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每个组分别45例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干预对照组的临床表现,在实验组组主要采用的是急诊护理干预。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效果比对照组的效果好,比对照组的并发症和再手术情况少,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干预次用急诊护理是一种具有较高价值的临床应用,值得普及和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措施;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心脏病的一种常见类型,主要表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也是一种严重的症状,主要引起的原因是患者的心肌长时间的缺血。相对于其他病情,这种病情较为严重,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因此在临床上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有助于患者生存率的提高。急诊护理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方法,具有较强的规范化,其在心肌梗死的抢救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分析和探究我院收治90例患者,实验组主要采用的干预方式就是急诊护理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研究对象是我院在去年收治的90例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女性患者20例,男性患者70例。45岁~70岁是这些患者的主要年龄范围,59岁是这些患者的平均年龄。所有患者普遍存持续胸闷的症状,时间在30分钟以上,在治疗期主要使用的药物是硝酸酯类药物,但是效果并不显著。患者的邻胸前导联ST段持续上抬在两个以上,而体内明显上升的指标有心肌酶。但是患者没有出现心源性休克和肝肾功能异常等并发症。在探究过程中主要采用的原则是随机分配,对所有的患者进行的分组,共分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方面的差异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仅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主要做法是:①绝对卧床休息1周,协助日常生活。限制探视。②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宜吃含纤维素多的食物。③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 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变化迅速,随时可以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功能不全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出现心脏骤停,发生突然死亡。因此,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严密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呼吸、体温的变化,有条件者应将病人置于监护室进行监护,并做好各种急救准备。④吸氧 心梗病人吸氧是为了提高血氧浓度,改善心肌供氧,减轻因缺氧代谢产生的致痛物质。起初3天应持续吸氧,流量以4~6L/min为宜,疼痛减轻或消失后,可将氧流量减少到3~4L/min,维持1~2天。⑤ 保持大便通畅 病人的生活环境、习惯和饮食变化,长时间卧床,以及治疗时常应用吗啡、杜冷丁等药物,都可以使胃肠蠕动缓慢,发生便秘。无论是急性期或恢复期的患者,常因便秘而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发生猝死,所以必须及时预防,鼓励病人适当食用蔬菜、蜂蜜、香蕉等。
1.2.2实验组护理方法
a急诊护理
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之后的第一时需要初步评价患者的病情,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咨询和了解,包括临床症状和以往病史等情况。在初步诊断之后,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与此同时,在护理过程中,需要遵照医生的指示说,使用的硝酸甘油片治疗患者,从而使患者胸痛症状得到有效的缓解。护理人员在急诊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临床状态需要进行时刻的观察,包括患者的精神面貌、血压和呼吸等情况。同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上病情是很容易恶化,因对患者的药物使用需要加强重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对患者输液速度的控制,保持每分钟25滴左右的输液速度;硝酸甘油的浓度要在20%范围以内,每分钟18滴以内是其的滴注速度需要控制的范围。
b心理护理
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心里压力和精神压力是比较大的,通常情况下会表现出紧张和恐惧的情绪,表现为沉默不语的状态。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需要与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向其讲解患者的实际病情,有助于患者心理负担的降低,同时患者不安的情绪得到有效的缓解。此外,患者的护理环境的卫生和舒适度有保证,在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亲和力,护理动作也要保持轻柔,有利于护患关系的拉近。
c病情观察
在患者接受手术之前,护理人员需要观察和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相关的指标,包括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同时还需要加强观察的是患者的精神状况,并且对患者是否出现呕吐和恶心症状进行留意。在对患者进行扩张球囊的过程中,患者是否存在灌注心率异常情况需要进行细心的观察。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并发症或者是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向医师上报,从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1.3统计学方法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1.4临床效果评价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以下标准对患者临床效果进行评价: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以及疾病体征基本消失,心功能改善达1级。
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以及疾病体征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达2级。
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以及疾病体征没有改善迹象,或者患者病情加重。
2、结果
通过研究表明,实验组显效患者为20例,有效的患者20例,而无效患者仅为5例,其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显效患者为15例,有效的患者为17例,而无效的患者为13例,气的总效率是71%,实验组在并发症以及再手术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实施急诊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能够使患者的护理时间得到有效的减少,而抢救患者的成功率却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临床上,急诊护理是一套有效的护理程序,主要针对的对象是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和急诊科室患者,其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在医护工作中各个环节上的滞留时间得到极大的降低,有助于最佳手术时间错过问题的避免。同时,在标准的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护理急救,实现了急诊护理工作的预见性、标准性以及主动性,有效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在此次临床研究中,实验组采用急诊护理进行干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以及再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见,采用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干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范锦娣.急救护理路径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4):16―17.
[2]张巧利,贺中云,陈静,等.绿色通道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0):58―60.
[3]朱玉玲.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恢复期的心理护理体会.山东医药,2001,17.
[4]朱凤雯.心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的影响.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24.
通讯作者:李海珠 女(1968-)黑龙江佳木斯人 副主任护师 研究方向:临床护理及教学
论文作者:岳晓钟,樊英丽,王献梅,李海珠(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8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实验组论文; 急诊论文; 对照组论文; 病情论文; 症状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3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