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与改革_新闻摄影论文

改革开放30年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与改革_新闻摄影论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新闻摄影业务的发展与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十年论文,改革开放论文,业务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685(2008)10-0017-06

实行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国新闻摄影史上业务实践与理论研究蓬勃发展的三十年。其中,新闻摄影业务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这体现在新闻摄影部门在报社组织架构中的地位、人员构成,采编业务中对待新闻图片和摄影报道的定位等方面。在新闻摄影实践中,从违反新闻摄影规律的导演摆布、追求“高、大、全”,轻视、藐视新闻摄影等,转向了尊重新闻摄影规律、以事实与形象说话、追求真实性与信息量和“图文并重、两翼齐飞”。

党报新闻摄影报道机制变革

(一)从“坐班制”让记者“等”新闻到“聘用制”让记者“跑”新闻

20世纪80年代前,“新闻机关长期实行‘坐班制’,懈怠了摄影记者的头脑,养娇了记者的手脚。上班开个碰头会,点卯考核,下班前来个小结会。八小时之内,有事办事,无事看报喝茶。摄影记者满足于为文字稿件配照片,满足于领导怎么安排就怎么干活。一旦某记者的照片被人采用了,‘名利思想’、‘为了捞钱’等议论就接踵而来。”“而报刊普遍奉行‘节衣缩食办事业’的指导思想,打消了摄影记者许多新鲜活泼的选题和采访计划。记者主动要求去边远山区或少数民族地区采访‘独家新闻’的打算,领导往往会以‘花钱多’、‘时间长’、‘事倍功半’等为由不予支持。而用胶卷少,差旅费用低的记者会得到表扬。”① 那时,只有少部分报社的个别摄影记者具有职业精神和新闻理想,积极主动地采访拍摄。

湖北《宜昌日报》总编辑杨尚聘曾把摄影部比作随叫随到的“出租车”,优势是随叫随到,劣势是不叫不到。在编辑部重大报道策划中,摄影部处于被动位置,往往对重大题材和重要活动缺乏预先准备,到现场才“现和泥巴现打灶”,拍出来的图片也只能“搭”文字的“车”在报上“溜”一趟。对真正有新闻的地方,没人“叫”便没有摄影记者“到”,摄影记者镜头里装的真新闻少,应酬的多。久而久之,摄影部也习惯了“出租车”式的运作方式,主动出击抓新闻的积极性慢慢疲软下来。②

旧制度下,报社普遍轻视甚至于藐视新闻摄影和相关工作,更缺乏对新闻摄影工作科学的考核制度与激励机制,新闻摄影工作者也普遍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新闻摄影业务水平自然也停滞不前,难以提高。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开始,几年间大江南北的大报社基本完成集团化改造,中国报业进入市场化、产业化经营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制度和实践探索,报纸也开始重视摄影队伍建设,注重发挥新闻摄影工作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发挥新闻摄影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媒体体制改革和市场化、产业化的深入,在新闻摄影管理体制和业务实践中开始引入竞争机制。

2000年6月,《江西日报》针对摄影部人员老化、设备陈旧、观念落后等严重问题,探索人才选拔培养制度。报社外聘引进了几位年富力强的摄影记者,他们热爱新闻摄影工作,勤奋敬业,月均见报作品30幅以上。招聘人员的到来,让在编老记者们不仅有了“面子危机”而且有了“生存危机”。竞争机制引发了一系列变化,摄影记者由过去“等”新闻变成了主动“跑”新闻。③ 图片编辑也主动各方寻找好摄影记者、好图片、策划大型报道。过去“模式化”、“四季歌”的版面,变得追求新闻信息量、形象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据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介绍,2003年,该集团实行零工资、全面聘任制,新闻摄影记者的岗位按主任记者、记者、助理记者、见习记者等四个等级聘任,工资收入完全按稿酬的方式支付。集团按聘任岗位,制定每个职称岗位的发稿数量和质量标准。每月按质量标准给新闻图片评定等级,每月按标准考核每名摄影记者。④

新的考评机制和薪酬制度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为了完成发稿数量,摄影记者们疲于奔命各种采访,难得静心深入、冷静思考,影响了新闻摄影报道的深度和质量;为多挣“工分”,追求发稿量,一些摄影记者粗制滥造、弄虚作假;摄影记者们也难得有时间加强文化和理论学习,从而很难在整体素质和能力上更进一步。这些新问题,都成了制约新闻摄影工作者业务水平提高的疾患,最终也将严重影响和制约整个新闻摄影事业发展。

(二)新闻摄影人才选拔制度变化

上世纪80年代之前,全国基本上沿用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用人制度:选拔程序是领导拍板、人事部操作、摄影部使用,一旦入行,终身为“记”。新闻摄影工作者队伍的主要来源是从为数不多的院校毕业生或优秀通讯员中选调。由于上述途径培养的人才数量很少,加之对新闻摄影工作的“藐视”,甚至任用一些文化水平低、写作能力差、只会“按快门”的人来担任摄影记者。图片编辑工作则多由学习美术不懂新闻的人来做。再加上“铁饭碗”制度,就使得许多不能胜任新闻摄影工作的从业者由于各种原因长期占据岗位。⑤

上世纪90年代末,党报摄影部才开始逐渐借鉴市场化程度高的报刊的用人制度,实行专业考核、择优上岗。

1997年,《海南日报》开始探索“部聘摄影记者制”,将新闻摄影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同时进行,使优秀的新闻摄影人才脱颖而出,不合格者自动离岗,发挥了新闻摄影部门用人的自主权,收到了显著效果。

2003年1月22日,中国青年报采用笔试形式面向社会对摄影部应聘人员进行筛选。笔试内容既包括摄影专业知识、实际操作和新闻常识,又包括了一些一般常识,最终选拔出一位摄影记者、一位图片编辑,这在国内报纸中是第一例。此后,多家党报、都市报在遴选摄影记者、图片编辑的门槛中,都设置了笔试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提升新闻摄影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一种促进。

2003年以后,在互联网环境下,新闻摄影竞争更加激烈。一些报纸提出了“全员摄影”或类似口号,鼓励文字记者拍摄图片,同时,也鼓励摄影记者采写文字报道。有些媒体还专门为文字记者配备数码相机。

人才选拔除了要有科学、合理的制度和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更重要的是要有广泛的人才来源或储备。遗憾的是,从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新闻摄影依然处于被忽视甚至于遗忘的“角落”。如果这种“乏人可选”的局面长期维持下去,还奢谈什么人才选拔?

“图文并重 两翼齐飞”的推进和深化

(一)少数报纸的局部尝试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新闻摄影的革新首先是从提高新闻摄影的地位、探讨新的评价标准开始的。20世纪80、90年代,全国性党报是“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理念的主要实践者。新闻摄影评价标准不断演进的同时,新闻摄影实践也在进行新尝试。

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时,多数新闻摄影工作者对新闻摄影的特性与本质缺乏研究,认识模糊。全国各地的报纸版面上都普遍存在着相当多的不适合摄影报道但又要配合文字报道的“图解式”照片;许多摄影人深受绘画和“画意摄影”的影响,对新闻摄影图片的追求也是“完美无缺”。

1981年6月,《中国日报》创刊,该报发表的新闻照片别具一格,图片不只大,而且突出“人”字。发表了大量抓拍自街头巷尾和现实生活之中的富于生活气息的照片,自然生动,贴近百姓生活;从画面表现的形式看,以不干涉对象的现场抓拍为特色,使人们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图片的价值和魅力。⑥

然而,这种令人欣喜的新尝试并不能马上在全国各大报纸推广开来。1983年的一个统计数字显示,《人民日报》的样本中只有11%的照片是事件性新闻照片。⑦

1987年10月,《经济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到摄影组了解情况,随便说了一句:“你们能不能拍一点像《中国日报》那样的好照片?”不料摄影记者邓维冷冷地说:“拍了也没有用。”“为什么?”“没有人家那样的总编辑。”这是他们两个人的第一次见面,一个普通记者第一次见面就这样对总编辑说话,确实让范敬宜感到难堪。但是,范敬宜也因此认识到摄影报道离不了总编辑的重视,当即表示要向《中国日报》学习。1988年8月,邓维拍了《北京新话题》系列新闻摄影报道,当时他只希望能在第二版出个集纳式的专栏。范敬宜看了片子,觉得有必要突出处理,提议放在头版报眼位置,并且用了四栏。⑧ 这组新闻摄影报道的发表,在新闻摄影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这个故事生动地表明,要发挥新闻摄影的功能和优势,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对新闻摄影的片面认识和错误定位,重视新闻摄影要从总编辑做起。

(二)《中国青年报》的摄影专版

1990年8月,在银川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蒋齐生提出要设立图片总编辑,主张报社的领导层要有内行领导新闻摄影,要有懂新闻摄影的专职干部处理版面上的日常图片工作。

1995年《中国青年报》开辟新闻摄影专版,每周一次,这也是国内报纸第一次有规律地刊登专题摄影报道,不再是以往报纸副刊性质的“画刊专版”。在中国青年报的带领下,全国各地有一批摄影记者,很快掌握了专题摄影报道的拍摄和视觉表现形式。

此后,《南方周末》、《人民日报华东版》、《大众日报》、《北京青年报》、《粤港信息报》等都推出了以成组报道和图片故事为主体的摄影专版。⑨

90年代末期的报纸扩版潮、新兴杂志的创办进一步刺激了组照的发展。图片专版不仅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摄影报道形式,而且“办得好坏已成为九十年代后期衡量一家大报大刊的摄影报道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⑩

(三)新闻摄影电子化和网络图片市场的兴起

20世纪90年代,报刊界深入落实“图文并重、两翼齐飞”方针的另一个重要外力推动,是数字技术革命。

1993年,深圳特区报首次使用数码相机。1995年7月,新华社开始试用数码相机,1996年在亚特兰大第26届奥运会上,第一次用数码相机拍摄新闻并传回照片。1997年新华社耗资200万人民币购置了10台数码相机参与报道香港回归。九十年代中叶,《人民日报华东版》率先将华东主要报社的摄影部通过电话连接起来,使发生在华东主要城市的新闻照片当天就可以传到上海。1998年,新华社摄影部完成图片编辑处理系统的改建工作,集新闻图片接收、编辑处理、初审、终审签发、传送和调阅浏览一条龙。

到1999年年中,邮寄新闻图片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被传真取代。

进入21世纪,互联网进入中国新闻图片发稿体系,为中国媒体向本国和境外传输、下载图片提供了技术支持。新闻图片实现了即时传递。同时,图片市场由少数图片社垄断的局面被打破。

1999年底,由《人民日报》华东分社牵头,建立了“华东新闻图片协作网”,这个网络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它标志着中国报纸之间新闻摄影作品的交流由松散转向了严格正规。(11)

2001年,国内第一个全国性时效图片库photocome创建(现名视觉中国),其签约摄影师大多来自全国各新闻单位的摄影记者和大量自由撰稿人。

2003年8月1日,华东新闻图片协作网发展成为一个网络图片商,即华东图片网(www.photobase.com.cn)。

新华社、中新社也建立了自己的图片网络系统,提供网上销售和代理服务。

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一些网络图片商与境外图片社签订了代理协议,例如photocome从2003年9月2日起独家代理盖蒂图片社(Getty Images)在中国内地的编辑类图片销售,每日滚动更新大量国际新闻、体育、娱乐等图片,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图片来源中国际图片的不足。

“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口号提出近二十年了,最初是针对全国性大报和党报提出来的,遗憾的是,真正认真贯彻这一方针的全国性大报和党报还不够多。新兴的都市报倒是更加努力地贯彻这一方针,因为他们更加注重新闻规律、办报规律和市场规律。

都市类媒体对新闻摄影业务的推动

(一)专职图片编辑的设立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都市报兴起,主要定位于服务市民生活、关注民生。此后,报纸彩色化、图像化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都市报之间的竞争。让媒体走向市场、进行企业化运作,客观上大大促进了新闻从业者的主动性。报纸对图片的重视,也由此从理念转到实际运用上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都市报聚集了强大的摄影队伍,成为目前中国新闻摄影队伍的主干和最富有活力与成长性的先进力量。

专职图片编辑的设立最早是在都市报。1996年10月,《深圳商报》设立了副总编级图片编辑。2000年11月,陕西《华商报》设立图片总监。2001年,《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也相继设立图片总监。2003年以后成立的都市报,大都设有专职图片编辑和图片总监。在中国新闻摄影的改革进程中,有关图片编辑的理念在九十年代一度成为关注热点,但真正的尝试和展开是在都市报进行的。都市报在摄影报道专业化方向上进行了大胆的体制变革和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现代图片编辑体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新闻摄影实践的重点开始从“怎样拍摄”进步到“怎样编辑”。(12) 这一变革大大提高了新闻摄影报道的质量。

(二)大型专题摄影报道的新突破

以南方报业集团下属的摄影力量较强的报纸,开辟了专题图片报道的新局面。2001年儿童节前后,南方都市报用9个版做了一个《儿童异度空间》专题;2002年7月12日,南方日报用4个连续整页做了一个图片故事《生命写真》。这些摄影报道打破了以往单页专题摄影的传统。2007年年底,南方日报又打破了年度盘点的固定模式,动用整个图片部的力量,并协调全报社,耗时近半年时间,拍摄、编辑出版了48个版面的专题《中国制造》。这是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的一次全方位立体化合作,也是最能体现图片部门和报社其他部门合作的一次尝试。

(三)视觉联盟的成立

2005年9月16日,中国七家都市报(13) 和搜狐网站宣告成立“中国新锐媒体视觉联盟”。这是我国报纸第一次采用联合网络媒体的形式进行业务交流。

这个联盟每年举办一次业内评选活动,鼓励新锐报刊开展视觉传播方面的探索。他们先于其他已有的全国性新闻摄影评选,设置了插图摄影、图片编辑的专门奖项,肯定并推广在新媒介条件下出现的摄影形式。

这个联盟的成员,也是寻求报网融合、媒体融合情况下,新闻摄影实务变革方向的积极探索者。2006年底,南方都市报图片部与奥一网合作,开通pic.oeeee.com,成为南方都市报图片的采编平台和新的对外展示区。目前,他们正在尝试多媒体新闻平台下的影像操作,南都网(http://www.nddaily.com/)上已经出现了视频新闻。

现在,这个联盟已经由开始的七家媒体发展到25家,基本包括了大陆大中城市的主要都市报。尽管现在的影像呈现和交流方式还有局限,但这种形式为业内和希望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

在都市报新闻摄影业务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都市报的新闻摄影还是缺少比较能体现重大题材、报道深度和思想性的摄影作品,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中都市报进入最终定评的全部是单幅新闻图片,这也给都市报新闻摄影提了个醒:要更加重视专题摄影报道,强化新闻摄影报道的深度与思想内涵。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过多暴力、血腥、煽情、色情、偷窥、造假等等违反社会伦理、违背新闻摄影道德规范的新问题。

此外,地市州盟报新闻摄影业务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内外新闻摄影业务交流活动的广泛开展,对新闻摄影业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启示与展望

回首三十年,中国新闻摄影报道展示给人们无数精彩历史瞬间,大到国际事务,小到生活点滴。新闻摄影业务也经历了多重改革创新,成绩凝聚了两、三代摄影人的辛勤探索,与成功经验相伴随,也走过弯路,有过教训,依然面临诸多问题。

第一,遵循新闻摄影传播规律,制定并强力实施科学的采编机制是实现新闻摄影传播最优化的前提和保障,需要继续科学化和不断完善。很多报刊的现行机制已经成为“图文并重、两翼齐飞”观念进一步深化的最大障碍之一。对“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理解,不同层次的领导者、从业者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分歧。除了市场化程度较高、摄影队伍健全、整体实力较强的媒体,绝大多数媒体的新闻摄影部门仍然处于缺乏真正专职的图片编辑、摄影记者队伍不健全、缺乏与报社整体协作的局面。在新的媒体环境中,新闻摄影的力量是依靠团队合作来实现的。团队合作、图文联合的整体报道方式,在今后的媒介竞争中能够展示媒体视角独特性、展示媒体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会越来越显现出“整合”的优势。

第二,新闻摄影电子化进程和互联网的出现,对新闻摄影的表现形式、真实性、竞争力等等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近两年新闻照片失实事件屡屡发生,甚至使人们对“新闻摄影的可信性”产生怀疑。我国的新闻摄影从业者,需要严格自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从源头杜绝假新闻。否则,新闻摄影的地位将受到根本性的颠覆。

第三,经历了模仿和借鉴的阶段,应该进一步提高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提高国际交流的质量和水平,参与国际新闻报道,在对外报道中增强用摄影语言说话的能力。开拓视野才能提高鉴别力、批判能力、对新闻题材的认识能力等。

第四,报网结合是未来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媒体也是新闻摄影从业者竞争的新领域。从传统影像到数字影像,再到多媒体时代,我们和西方同行基本一直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但是,要想进一步提高新闻摄影业务能力,新一代的新闻摄影工作者还要加倍努力,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技能和新知识,全面提升文化底蕴、专业能力和传播技能。

[收稿日期]2008-10-2

注释:

① 何碧宝《从参加荷赛谈新闻摄影的改革》,《1985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428-436页,1985年。

② 参见杨尚聘《新形势下新闻摄影如何加重》,《新阶段 新路子》,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1996年,第45-52页。

③ 参见彭京《与时俱进追求永远的创新》,《思考的相机》,长城出版社,2000年,第294-303页。

④ 程颖刚、张长友《现代报纸新闻摄影运行机制探略》,《中国新闻摄影报》,2003-11-20,第10版。

⑤ 参见武进群《新闻摄影改革要从用人机制抓起》,《思考的相机》,长城出版社,2000年,第69-78页。

⑥ 王文澜《我怎样在〈中国日报〉搞新闻摄影》,同上,第516-517页。

⑦ 李莉《浅谈新闻摄影的新闻性》,《1985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1985年,第51页。

⑧ 参见范敬宜《为摄影记者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过程论与新闻摄影》,新华出版社,1988年,第51-54页。

⑨⑩ 曾璜《我看90年代的中国新闻摄影》,http://arts.cphoto.net/Html/syll/ztlt/143655166_2.html。

(11) 参见张晓蓉《带着财富跨世纪》,《思考的相机》,长城出版社,2000年,第161-175页。

(12) 参见曾璜《对世纪之交中国新闻摄影的几点思考》,《奋力推动新闻摄影与日俱进》,长城出版社,2003年,第215-223页。

(13) 分别为《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华商报》、《东方早报》、《京华时报》、《重庆时报》和《竞报》。

标签:;  ;  ;  

改革开放30年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与改革_新闻摄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